——2024年1月10日在蕪湖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徐志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3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依靠全市人民,推動思想大解放、環境大優化、能力大提升、作風大轉變、任務大落實,拼出了承壓奮進的良好發展態勢。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00億元左右(預計數,下同),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14.3億元,增長6.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00億元,增長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產業數字化建設等4項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零基預算改革等3項工作獲中央改革辦全國推介。
(一)首位產業引領發展。出臺首位產業集群行動計劃,集聚“整車—零部件—后市場”規模以上企業814家、整車企業10家,汽車產業營收突破3000億元,增長36%,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7%、提高4.5個百分點。奇瑞銷量突破188萬輛、出口93萬輛,分別增長53%和101%,與華為合作的首款轎車智界S7成功上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3%,占規上工業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持續實施規上企業三年遞增行動,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18家,居全省第二。“四上”企業應稅收入增長17.3%,其中規上工業企業應稅收入增長18.5%。制定實施蕪湖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總體建設規劃和項目建設指南。華為云華東數據中心一期江北項目調試運行,云安全項目入選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示范工程;長三角(蕪湖)智算中心建成投用,蕪湖集群算力調度與公共服務平臺上線運行。建筑業產值突破千億元。無為市特種電纜產業集群、灣沚區通航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獲批工信部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海螺集團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名單。海行云平臺入選國家級雙跨型工業互聯網平臺。
(二)“雙招雙引”更加聚焦。圍繞十大新興產業25個優勢細分領域,精準開展“敲門行動”,舉辦“投資蕪湖行”系列活動,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713個,濱江文旅產業新區、中國聯通長三角(蕪湖)算力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簽約落地;一體推進招商引資項目開工、建設、投產,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332個,天宸能科、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優勢產業鏈項目開工建設,天馬微電子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赴歐洲、日韓、東南亞開展外資項目招引,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0%,法國佛瑞亞座椅、日本彩色光刻膠等項目順利簽約。常態化開展“百校大宣講”,舉辦紫云英人才日、金秋人才周等活動,啟動新一輪萬名大學生城市體驗活動,新招引大學生8.8萬人,引進領軍人才393人、高端人才2724人。
(三)投資消費支撐明顯。充分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專項債等資金近225億元,1315個項目納入省重點項目庫,鳳鳴研創中心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皖江學院新校區一期投入使用。交通設施投資增長70%、創歷史新高,滬武高速無為至岳西段等一批重大交通設施建成投用。在全省率先出臺促進民間投資行動方案,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63%。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4.8%,新增限上商貿單位986家,商務服務業營收增長32%。開展“徽動消費·生活蕪優”系列促消費活動,豐富夜間經濟業態,發放消費券2.3億元,帶動消費超36億元。蕪湖古城入選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新增3A級景區5家、國家級旅游民宿9家。
(四)“產業+科創”邁出新步伐。組建市創新委員會,建成蕪湖科技大市場,企業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破千億。壯大科創型企業隊伍,新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95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2000家和3000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7家,占全省21%。推動規上企業研發“雙清零”,27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零”突破。工商銀行在蕪設立首個非省會城市總行級科創中心。實施“赤鑄之光”重大科技項目20項。新認定首臺套產品31個、首批次新材料4項、首版次軟件10個。灣谷科技園等5個創新園區投用,建成80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在孵企業2000余家。與合肥工業大學共建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院,啟動運營皖南醫學院腦科學研究院、國家航空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新增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家、產業創新中心1家。安徽創新中心全面運營,海歸人才等10個項目簽約。獲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產業創新研究院數量分別占全省36%和22%。國營蕪湖機械廠一項發明首獲中國專利金獎。“蕪湖造”通用航空發動機填補國內自主研發空白。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3.76%,城市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26位。無為市入選全國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五)融入長三角取得務實成果。全力推進我市與上海核心發展區域的深度鏈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蕪湖產業創新中心二期開工建設,集聚企業20家、招引高端人才近百人。滬蘇浙在蕪投資億元以上項目416個,實際到位資金占省外投資總量近57%;吸納滬蘇浙高校院所技術合同成交額近1.7億元,增長1.5倍。寧蕪高速改擴建等工程建成通車。“長三角政務地圖”上線高頻事項5.6萬項,匯聚服務場所近4500個。推動數據中心集群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聯動發展。成功舉辦低空經濟發展大會、長三角(蕪湖)人工智能視覺算法大賽、氫能產業合作發展大會。發起成立長三角快遞物流智能裝備產業聯盟、長江城市氫能產業協同發展聯盟。協同共建科創飛地等2項創新案例入選全省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十佳”。
(六)開放勢能持續釋放。實施“徽動全球·出海蕪優”行動,幫助企業搶訂單、拓市場,實現進出口總額超185億美元、增長35%。蕪湖港集裝箱吞吐量達140萬標箱,占全省比重近六成。開通全省首條集裝箱萬噸級外貿直航近洋航線。江淮運河通航,裕溪一線船閘擴容改造工程建成,合裕線航道貨運能力增加一倍。三山港口岸開放通過國家驗收。長江航運綜合服務新模式獲全國推廣。三山綜合物流園入選國家示范物流園區。蕪宣機場年度客流量首次破百萬,升級建設4E級中型機場、貨運樞紐機場。塔橋多式聯運基地加快建設。蕪湖自貿片區上線運行“一站式審批平臺”,實施“首席審批師”改革,辦事時效優化提升84%。保稅跨境貿易電商業務交易量和交易額均增長100%。
(七)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蕪湖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17個營商環境改革事項獲全省推廣,居全省首位。首批營商環境“體驗官”上崗。惠企政策網上超市累計上線政策超1120項,70%以上實現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累計兌現政策資金32億元、惠及企業近1.5萬家。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75億元。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成交額超1000億元,增長125%。推深做實“1%工作法”,規上工業實現利潤總額450億元,居全省首位。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規上工業畝均稅收、營收分別增長21%和30%,發放“畝均英雄貸”379億元。深化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工業用地從“政策定價”向“市場定價”過渡。推進批而未供、閑置和工業低效土地全域治理,盤活存量土地3.17萬畝,入選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現一份信用報告代替40個部門證明。發行綠色債券47億元,綠色貸款余額增長49%。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2380億元,增長26%,居全省前列。“供應鏈票據+擔保”模式入選國務院復制推廣改革試點經驗。實現直接融資超270億元,新增上市企業4家。
(八)城市品質活力不斷提升。高標準編制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完成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和重點片區城市設計。持續開展人民城市建設“四促”攻堅行動,第六人民醫院住院綜合大樓等55個項目建成投用,外龍窩湖濕地自然公園等65個項目全面開工建設。江北新區大力推進“六百工程”,吳越路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全面實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老船廠·智慧港”、中山路步行街地下停車場等項目全面啟動,二街、赭山路等老街區煥然一新。新建、改造燃氣和供水管網250余公里,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104個。21個宜鄰中心開工建設,赭山路宜鄰中心建成投用。鏡湖區北門口社區獲批國家完整社區試點。PM2.5平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上升3個百分點。國省控水質考核斷面優良率100%。保興垾“水岸同治”,水質穩定向好。南陵縣入選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長江天門山段鳳鳴湖流域EOD項目成功納入國家級項目庫。新增、提升綠地212萬平方米,新建綠道33公里。累計建成蕪小園·口袋公園100個,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新建城市閱讀空間60個,引進“中國最美書店”鐘書閣,入選全國首批“全民閱讀推廣城市”。市跳水游泳館開工建設。鳩江區獲評國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成功舉辦神山音樂節、長江文化藝術交流周等系列盛會。
(九)鄉村振興再添新績。成功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5萬畝。智慧“蕪湖大米”種植面積達28萬畝,畝均節本增收200元以上。建成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中科院計算所繁昌伏羲智慧農場。新增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4家、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8個。翱蘭國際、同福中央廚房等綠色食品產業項目投產。繁昌區入選全國預制菜產業百強基地。持續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集體經營性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超92%。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授信信用主體達1.8萬戶。新增省級和美鄉村中心村70個,建成、改造、養護農村公路1000余公里。“快遞進村”實現全覆蓋。灣沚區獲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和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10個鎮入選中部百強鎮。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新識別監測對象全部落實幫扶措施。
(十)民生保障更加完善。在財政收支緊平衡的情況下,80%以上財政支出用于民生。城市公共服務質量位居全國120個監測城市第19位。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1所、中小學校10所,新增學位1.7萬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2%以上。建成皖南地區最大的特教中心。蕪湖航空職業學院、蕪湖醫藥健康職業學院獲批建設。繁昌區入選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名單。全面推進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安定醫院蕪湖醫院揭牌。新增城鎮就業13.5萬人。建立補充工傷保險制度。“暖民心”行動取得實效,新增托位數7100余個,千人托位數居全省首位;助餐服務老年人220萬人次;新增公共停車位3800余個、公共充電樁2300余個,開展公共停車位專項整治行動,推動解決停車難、充電難問題;全力打造“最干凈城市”,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全市住宅小區實現黨組織全覆蓋,新增金牌物業10家。危房整治近4200戶。開工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8300余套。完成適老化改造2400余戶、殘疾人無障礙設施改造2500余戶。信訪受理率、按期辦結率均達100%,沈巷鎮“三問工作法”入選全國鄉鎮“楓橋式”工作法。防范化解安全生產領域重大風險,實現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雙下降”。平安蕪湖建設取得新成效,成為全國首批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退役軍人安置質量顯著提升,社會尊崇氛圍日益濃厚。
同時,我們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著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在全省率先打造“行政機關智慧應訴系統”,全市行政機關負責人應訴率始終保持100%。深入開展公共政策兌現和政府履約踐諾行動,行政單位拖欠債務案件基本辦結。縱深推進廉潔政府建設,深入開展招投標、城市綠化等領域專項整治。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25件、市政協提案220件。扎實推進統計專項治理,第五次經濟普查取得階段性成果。搭建頂格傾聽平臺,舉辦暢聊早餐會31場。推出對照學習滬蘇浙改革創新政策舉措178項。民族宗教、外事、僑臺事務、港澳、地方志、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績,老齡、婦女兒童、青少年、仲裁、殘疾人、紅十字、慈善、志愿服務、關心下一代等事業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在于市委的堅強領導和全市人民同心同德、砥礪前行;在于全市上下堅持“兩個對標”“四個創新”,保持了高昂奮進的干事創業狀態。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離退休老干部,向駐蕪企事業單位、駐蕪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人員,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所有關心支持蕪湖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比如:經濟恢復不及預期,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與預期目標有較大差距。產業集聚規模亟待擴大,新興產業競爭力不強。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減少,簽約項目落地轉化率不高。科創生態還不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還不健全,科技金融發展滯后。改革進入深水區,市場主體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產出效益與長三角先發地區差距明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級還有待提升。城市治理還不夠精細,資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壓力短期內還難以消除,城市美譽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政府系統少數干部的專業能力不強、擔當精神不足,主動“跨出一步”還不夠,創造性落實能力仍需加強。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采取更多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持續攻堅克難。
二、2024年發展形勢和主要預期目標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我市推進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一年。當前,盡管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但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站在蕪湖發展的長周期坐標點,我們正處在實現“聚焦高質量、沖刺八千億、建成副中心”的關鍵期、上升期,黨中央、國務院對今年經濟形勢的研判,特別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系列重大部署,給我市發展帶來了極大機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將進一步增強,更加注重政策協調配合,有利于爭取更多政策、平臺、項目在我市集聚耦合,放大組合效應;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為我們這座制造業城市發揮產業基礎、數字服務優勢提供了廣闊空間;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將有利于發揮我市城鎮化率較高的優勢,進一步釋放消費潛能,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下達也將帶動更多有效投資;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為我市民營經濟發展增強了信心;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將更好發揮我市聯通長三角和中西部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作用,進一步釋放“沿江就是沿海”的優勢;突出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讓我們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能夠更好地借勢建設人民城市。
從發展挑戰看,我們也處在轉型期、困難期,標兵漸遠、追兵漸近,在新的競爭形勢下,如何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實現經濟發展更高質量和更快速度的統一,展現省域副中心城市擔當,為全省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如何在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同時,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打造產業發展新優勢新動能;如何在財政緊平衡的背景下,加強資金統籌,優化支出結構,實現財政運行平穩、可持續;如何在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過程中,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的精細化水平;如何在城市軟實力競爭日益激烈環境下,實現“內外兼修”,塑造蕪湖城市品牌,是我們必須面對并積極應對的挑戰。對此,我們唯有樹牢強烈的政治擔當和使命擔當,敢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善于運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辦法,開辟發展新賽道、贏得競爭新優勢,才能不負省委省政府的重托和全市人民的期待!
今年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牢長三角一體化意識、省域副中心意識、首位產業意識,精準把握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環境優化三個重點,注重一體推進、同向發力,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持續完善產業、創新、智慧、金融、政策、人才、場景、生活服務和社會治理等八個平臺,全面提升產業、創新、融通、人才、服務等五個層級,打造“蕪湖制造”“蕪湖服務”“蕪湖科創”“蕪湖消費”“人民城市建設”品牌,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邁出更大步伐。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今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首位產業規模力爭占全省一半以上,培育更多千億級產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持續提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左右;進出口總額增長1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相匹配;單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省下達指標,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
三、2024年重點工作
實現全年目標,重點要做好以下十個方面工作。
(一)優化政策機制,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
提高政策工具質效。全面優化整合政策體系,統籌好規劃、財政、產業、科技、金融等政策工具,放大組合效應。建立常態化政策動態評估與調整機制,提升資金使用效益和政策實施效果。出臺實施支持中小微企業紓困及制造業、科技創新、生產性服務業等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全力幫助企業解決稅費、融資、用工等方面難題,新增小微企業首貸戶2500家以上,新增政銀擔100億元以上。做強物流直通車品牌,力爭全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降至12.5%。緊扣企業發展需求,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5萬人次以上,實施“高薪優崗”計劃。用好“惠企政策網上超市”,推進更多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
推動有效投資攻堅。統籌財政、國有平臺、基金等多渠道資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積極爭取增發國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和地方專項債券,推動實施重點項目921個。強化制造業投資的關鍵支撐,加快建設新型顯示模組、光儲一體新能源產業基地等重大項目。挖掘基礎設施投資潛力,實施“四促”攻堅項目130個以上。增強民間投資活力,為民營企業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戰新產業創新載體等領域建設創造條件。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優化招商引資機制。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指引,實施更加精準有效的“敲門行動”,積極引進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更加注重對技術創新團隊和初創型企業的招引和培育。積極推動“風投+科技”招商模式,搭建國內外風投機構與高科技企業的對接平臺,積極引進重大研發項目。建立差異化評價考核機制,實行數量和質量并重、簽約和落地齊抓的全鏈條考核。建立招商項目投資收益模型,算好項目成本收益賬,更加精準選項目。完善重點項目“三級調度”“紅黃綠”亮牌預警機制,讓最好的項目最快得到最優的要素資源。
強化國資支撐引領。推動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著力增強企業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以市場化方式推進科創、文旅等國有企業整合重組,推動國有資源、資產、資本向重要行業、重點企業集中。加快國有融資平臺轉型升級,更好發揮產業投資功能,促進政府母基金、產業基金和市場基金聯動發展。支持亳蕪現代產業園區建設。
促進金融有力賦能。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新增人民幣存貸款1500億元以上,其中制造業貸款260億元以上、科技型企業貸款200億元以上。推出覆蓋面更廣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綠色貸款增速高于各類貸款平均增速10個百分點,爭創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打造“融蕪優”金融服務品牌,運用企業生產數據實現融資增信,新增普惠小微貸款150億元,信用貸余額超1150億元。引導更多證券、保險、擔保、租賃等金融機構接入市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融資規模1800億元以上。力爭新上市企業4家,直接融資規模超200億元。
(二)提升核心競爭力,擦亮“蕪湖制造”品牌。
推進首位產業邁向世界級。以“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為目標,加快強主體、延鏈條、建生態,鞏固提升首位產業優勢地位。發揮整車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快新能源汽車升級換代,支持奇瑞在中亞等海外地區布局,推進產品高端化、國際化發展。制定產業鏈補短板清單,吸引一批產業層次高、技術水平優、帶動能力強的項目落地。支持奇瑞與華為等企業跨界合作。開工建設三山經開區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產業園和北灣智能網聯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支持繁昌區打造奇瑞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基地。
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推進空調壓縮機、智能電氣等項目建設,打造千億級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培育和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0家以上。積極推進高精銅帶產業園、鋰電池隔離膜等項目建設,力爭新材料產業規模突破800億元,支持三山經開區打造生物基材料集聚區。建設特種電纜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一批重點特材和新能源汽車電纜項目投產,打造全國最大的數字化特種電纜產業基地。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聚焦十大新興產業25個優勢細分領域,在節能環保、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爭創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重點引育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整機及核心零部件企業、高精尖智能裝備企業,加快推進工業機器人超級工廠等項目建設,創建國家級工業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推進鳩江區國家機器人產業發展區域集聚試點建設。集成電路和新型顯示產業,推進汽車芯片、半導體系統封測、可折疊電子產品等項目建設,打造完整新型顯示產業鏈,力爭產業規模突破680億元。航空航天產業,積極推進先進通用飛機、無人機項目落地,加快推進航空發動機維修基地等項目建設,拓展航空物流、航空維修、飛機租賃等現代臨空服務業,構建低空經濟發展生態,力爭產業規模突破380億元。支持灣沚區打造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新能源產業,支持海螺在“雙碳”技術等優勢領域開辟千億級新賽道,加快推進光伏組件、全釩液流電池、制氫電源等項目建設。交通運載裝備產業,以蕪湖造船廠為龍頭,推進綠色智能船舶產業體系協同發展;打造以單軌車輛和自動旅客捷運系統車輛制造、檢修為核心的軌道交通產業鏈。綠色食品產業,爭創“蕪湖大米”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進中央廚房等預制菜項目建設,力爭產業規模突破400億元。
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引育一批前沿新材料、氫能和新型儲能、通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成長性強的初創型企業。依托中國視谷申建未來產業先導區,編制氫能、低空經濟等先導區建設方案,推進數字軌道交通氫能應用示范項目建設,設立低空智聯網研究中心。布局合成生物“技術研發—中試放大—產業化落地”全產業鏈。打造南陵全域多場景無人化應用示范城市。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和中小企業數字化工程,滾動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50個以上,完成“四化”診斷服務企業400家。加快全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省級數字化轉型示范園區和典型示范項目建設。培育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20個以上,爭創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和示范工廠5個以上。發揮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作用,引導中小企業上云700家以上。爭創國家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20家以上,力爭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有新突破。提高單位空間產業集聚度,開工建設高標準廠房330萬平方米。加快“畝均效益”提檔升級,擴展評價結果在項目落地等方面的運用。
(三)推進樞紐城市建設,做優“蕪湖服務”品牌。
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放大“空鐵水公”多式聯運優勢,加快建設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朱家橋外貿綜合物流園一期碼頭、裕溪口黃山寺滾裝碼頭建成投用,開拓日韓、東南亞等近洋直航、快航航線,力爭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55萬標箱。建成塔橋多式聯運基地一期,推進普速鐵路外繞工程,爭取鐵路貨運量增長10%以上。加快機場改擴建工程一期、國際貨站改擴建、空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項目建設,開通越南河內等3條國際航線,申建皖南國際郵件互換局,力爭航空貨運吞吐量達6萬噸。優化智慧航運、供應鏈服務等智慧物流平臺體系,推動設立長江航運交易所,引育更多頭部物流企業,提升現代物流業能級。推進會展與物流有效銜接,建設開放型會展經濟集聚區。
拓展國際貿易服務。加快自貿片區國際貿易創新產業園建設,力爭形成30項省級以上制度創新成果。挖掘出口“新三樣”潛力,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20家以上。力爭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增長8%。加強出口品牌建設,培育認定“安徽出口品牌”5個以上,擴大二手車出口試點企業范圍。加快布局海外營銷網絡,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40%以上。
深化數字服務賦能。打造算力中心城市和智算中心,提升蕪湖數據中心集群能級,布局各類算力供給,推動華為云一期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智算總規模提升至10000P以上。加快打造江北新區“中華數島”。參與制訂數據要素市場規則,通過構建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協同一體化服務體系,拓展應用場景,探索創建數據要素創新示范區。促進數據跨境流通。實施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速行動計劃,加快推動服務器產業制造等項目建設,百度智能云項目投入運營。
(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塑造“蕪湖科創”品牌。
著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立產業需求導向的創新路徑,優化科技創新政策和管理服務體系,以制度創新促進技術創新、產業創新,激發各類主體創新熱情,實現高效率創新。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機構。把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實驗室作為企業創新的要素,推動高校圍繞優勢產業設專業、圍繞專業建平臺、圍繞平臺搞科創,推動更多科研要素和創新資源向創新主體集聚,以“揭榜掛帥”形式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聚力提升創新平臺能級。圍繞產業鏈布局建設創新園,加快推進南站科技園、龍湖科技創新產業園建設,建成10個以上創新園區,引育匯聚增量創新資源,打造創新活力迸發、創業生態優越、科產城融合的創新生態。依托安徽創新中心等平臺,鏈接更多海外創新資源,吸引更多世界前沿創新成果在蕪轉化。支持海螺、奇瑞、國營蕪湖機械廠、埃夫特等龍頭企業參與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安徽(蕪湖)高等研究院落地。創建省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平臺8家以上。爭創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
加快引育創新型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行動,新增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各360家。加快高新區體制機制創新。運營科創集團,設立科創基金,聚焦優勢產業培育,靶向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90個。常態化征集發布應用場景需求和解決方案,新發布應用場景120項以上,加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示范應用、迭代升級、產業孵化。支持西電蕪湖研究院建設第三代半導體研發創新平臺,吸引產業鏈企業入駐。
做優人才服務。迭代升級紫云英人才計劃,加大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新引進大學生10萬人以上,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上線“蕪湖人才碼”,推動人才服務數字化轉型,打造招才引智最優平臺和城市人才服務專屬標識。建立多元化創業融資機制,提供全生命周期創業場景模擬,促進孵化成果轉化落地。持續打造“創業蕪優”之城,實施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創建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五)聚焦供給側發力,提振“蕪湖消費”品牌。
加快建設區域消費中心。升級現有街區、古城、主題公園等消費場所,打造“環鏡湖—中山路步行街—雨耕山”商圈,塑造“夜蕪湖”核心品牌。培育發展“首店經濟”,支持知名品牌、企業、團隊等舉辦首發、首秀、首演、首賽、首展活動,提升我市對周邊消費的吸引力。培育“中華老字號”2家。開展“蕪湖消費”汽車博覽會、家電博覽會、皖南購物節等活動,促進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開發低空游、露營游、研學游等新業態,創新數字化、品質化消費場景10個。
激活城市文化消費。利用獨特的歷史山水人文底蘊,實施老海關等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項目10個以上,推動鐵畫等傳統技藝創新發展,建設市公共文化藝術中心、蕪湖古城三期、繁昌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漁文化博物館等文化地標,打造一批古今對話、中西交融、時尚經典的城市印記。滿足“城市漫步”需求,編制實施城市漫游系統等專項規劃。聚焦“歡樂蕪湖”城市文旅品牌,建設汽車文化空間等項目。高標準舉辦神山音樂節、長江文化藝術交流周、國際動漫創意產業交易會等活動。
打造一流消費環境。順應群眾消費升級需求,完善城鄉多層次商貿網絡,新建一刻鐘便民生活圈12個。推進以縣城為中心、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的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促進城鄉高效配送。加強產品質量、食品藥品安全、市場秩序綜合監管和治理,健全商品追溯制度和消費者維權機制,營造安全放心的市場環境。
(六)精準對接協同,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發揮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蕪湖產業創新中心作用,強化“借腦研發、柔性引才”,鏈接高端創新資源。與滬蘇浙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開展產學研對接交流活動,征集技術需求及科技成果600條以上。參與共建長三角場景促進中心,共同實施場景計劃、推出機會清單。承辦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資本市場要素對接會。
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加快專業航空貨運樞紐港建設,深度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聯動發展區,打造上海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副中心。加強規劃、項目建設等協同銜接,全面實施寧九高速和縣至無為段等項目,推動蕪常高鐵、安徽南沿江高鐵、北沿江高鐵等項目加快前期工作,促進與滬蘇浙高效聯通。
引入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支持滬蘇浙優質中小學(幼兒園)通過教育集團、學校聯盟、委托管理等方式來蕪合作辦學。推進滬皖合作腫瘤醫院項目,建立疑難重癥會診和轉診綠色通道。拓展“長三角政務地圖”服務能力和范圍,落實居民服務“一卡通”同城待遇和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拓展社保卡在文旅等領域應用。招引滬蘇浙品牌機構建設高質量醫養、康養、旅養、頤養項目。
全方位對標學習滬蘇浙。定期推出一批對標學習創新舉措。選派200名年輕干部赴上海等地開展實訓鍛煉。鼓勵開發區探索“共建共享共贏”合作新模式,主動對接上海臨港、蘇州工業園等開發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統一管理、統一建設”,推動跨省產業合作園區發展。
(七)加快建設人民城市,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活力。
讓城市更宜居。賡續城市文脈,開展有機更新,啟動鏡湖區“三山一棠”、經開區“三湖”片區等更新改造,加快推進老船廠、老八中等示范項目建設。改造老舊小區79個。建成宜鄰中心12個。完成九華南路、長江南路等快速化改造,新建續建35條城市次支道路,暢通城市慢行系統。強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全力爭創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提升住宅小區物業服務品質,業委會組建率提高至98%,營造安全、干凈、整潔、有序、設施完好的生活環境。打造公園城市,新建口袋體育公園18個,豐富城市中心區域綠化層次和色彩,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省級江北新區,促進產、城、人融合發展,高水平建設城市功能配套,高品質推進育紅小學江北校區、通江大道、城南過江隧道等項目建設,打造新興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示范區、營商環境新高地。
讓城市更具韌性。開展國土空間規劃評估,完善“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編制城市防洪規劃,謀劃推進水陽江青弋江漳河中下游水系綜合整治及防洪治理工程,加快10座易澇區泵站工程建設,建成長江蕪湖河段整治工程。新增海綿城市面積16平方公里,改造老舊市政供水管網23公里,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二期建設。加強水岸資源保護,編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蕪湖段)規劃。
讓城市更智慧。加快建設“城市大腦”生態體系,實現對城市治理的精準分析、整體研判、協同指揮、科學決策,全面提升城市運行安全保障能力。完善一體化數據基礎平臺建設,上線更多惠民利企、精準治理場景應用,推動176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實現文化設施、公共場所停車位等“一鍵預約”全覆蓋。鞏固智慧社區試點建設成果,推廣智慧社區綜合服務平臺應用,覆蓋40%以上城市社區。
(八)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打造鄉村振興蕪湖樣板。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緊抓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推動南陵縣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推廣種植智慧“蕪湖大米”45萬畝。探索耕地保護補償激勵機制,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5萬畝。新增補充耕地1萬畝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創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30個。新增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40個。
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圍繞綠色食品產業補鏈強鏈,依托龍頭企業打造中國堅果加工集聚區。建設數字農業工廠7家。支持農村發展電商新業態、冷鏈物流、綠色農資供應等。實施“千萬工程”,打造農村“五大振興”示范區,樹立峨橋“茶市水鄉”等和美鄉村新典范。建成美麗宜居自然村莊600個,建設省級中心村72個、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13個,打造“永不落幕”的豐收節。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旅游七大行動,培育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全國等級旅游民宿、省級精品主題村等旅游品牌。
深化農村改革。提高農村“三變”改革質量,推進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持續實施農村居民本地就業行動計劃,促進農民增收。全面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治理、經營運行、收益分配、監督管理等機制,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村占比超95%。加快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做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二輪土地延包試點工作。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新增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300家以上,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持續做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
(九)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城。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推動PM2.5持續下降。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強化飲用水源地監管。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嚴格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和治理,加快建設“無廢城市”。
打造長江百里生態灣。優化智慧長江綜合管理平臺功能。堅定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常態化開展長江涉砂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截污治污,長江干支流控制斷面全面實現Ⅲ類及以上水質目標。實施長江生態廊道造林綠化工程,高標準推進龍窩湖濕地公園等項目建設,建成開放惠生聯圩生態公園啟動區,努力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
加快發展方式轉型。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謀劃建設重大能源基礎設施,能源總發電裝機達到750萬千瓦,其中光伏發電裝機200萬千瓦。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開展排污權交易,賦能低碳產業和生態型經濟發展。
(十)共建共治共享,用心用情做好群眾關心的事。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聚焦“好上學”“上好學”,推進托幼一體化建設,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提升至92.5%以上,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0所。發展國際化特色教育。實施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推進專門學校及配套建設。實施“行知計劃”,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打造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聚集區,支持安徽師范大學實施基礎教育振興、學科振興行動,支持安徽工程大學等高校申報博士點、皖南醫學院更名大學、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升格本科,推動皖江學院建設高水平工科應用型大學。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等產教融合平臺。
提升健康蕪湖建設水平。推動公立醫院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兩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交付使用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蕪湖)。推動國家緊密型醫療集團試點建設,實現醫療資源下沉、共享。搭建會診轉診平臺,邀請國內知名專家來蕪提供優質醫療服務。實施公立醫院服務質量提升年行動。全面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加強社區醫院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政策,發展多種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務。
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實施穩就業提質擴量服務“家門口”三年就業行動,70%的社區達到“三公里”充分就業標準。創建新一輪全國雙擁模范城。健全多層次醫保體系,深化按病種分值付費改革。加快形成“物質+服務”救助模式,更好滿足困難群眾需求。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村級養老服務站覆蓋率提升至50%。
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穩妥化解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金融風險,妥善處置涉眾型金融風險。防范化解房地產領域風險,持續推動保交樓工作。加快推進“三大工程”,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3萬套。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爭創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
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政府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體現在實際行動上,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一)打造執行力更強的創新政府。把抓落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知重負重、守責盡責,當好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工作要求的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健全政府工作清單化、閉環式管理機制,推動各級各部門“主動跨出一步”“高效辦成一件事”。加強政府智庫建設,用好專家資源,促進政府專業化水平全面提升。進一步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干事者撐腰,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二)打造水平更高的法治政府。不斷增強政府法治意識,依法出臺政策、制定措施,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行政執法監督,依法接受人大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強化審計監督、統計監督,把依法行政曬在各方監督之下。完善府院聯動、府檢聯動機制,深入推進政府履約踐諾,做好行政應訴工作,以高水平法治政府建設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打造忠誠干凈的廉潔政府。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政府工作始終,做到“忠專實、勤正廉”。嚴格落實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強化巡視成果運用,深化標本兼治、系統治理,堅決懲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全面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省委實施細則,持續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進一步精文簡會,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考核,為基層減負松綁。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嚴控一般性支出,習慣過緊日子。堅定不移把嚴的基調、嚴的措施、嚴的氛圍落實到政府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全過程,凝聚共抓政府黨風廉政建設的強大合力。
(四)打造服務更優的人民滿意政府。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深做實“黨建+信訪”工作機制,認真辦理《民情摘報》等反映的問題,提高市長信箱、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等平臺服務水平。持續優化“1%工作法”,做優為企服務生態圈。踐行“四下基層”,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開展調研,在一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好人民的勤務員。
各位代表,蕪湖已經進入打造省域副中心的關鍵階段。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扎實工作,奮力譜寫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的蕪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