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03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1月15日 羅清泉)
各位代表,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政府工作的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全省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搶抓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繼續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勝利前進的五年。五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團結拼搏,克難奮進,經受住了亞洲金融危機、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全球經濟增長趨緩和’98特大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完成了省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奮斗目標和工作任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的成就。
———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九五”計劃目標順利實現,“十五”計劃開局良好。2002年預計全省國內生產總值4975億元,五年年均增長9.2%。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三次產業比重由22.2∶46.6∶31.2調整為14.2∶49.2∶36.6。著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主要農產品優質率和農業綜合效益提高;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工業保持快速增長,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幅25.5%;加快發展服務業,培植住房、旅游、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產業,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0.8%,增幅高于一、二產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由1997年57.71億元增加到138.51億元,年均增長19.1%;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43.4億元,年均增長13.2%。投資建設力度加大,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01.59億元,年均增長9.7%。水利、農業、能源、交通、通信、城鄉電網、生態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先后建成了滬蓉國道主干線黃石至黃梅段、京珠國道湖北段,武漢白沙洲、軍山、宜昌、荊州、鄂黃、夷陵長江公路大橋,長荊鐵路,京漢廣光纜湖北段、高壩洲電站、武漢灄口國家糧食儲備庫等一大批重點工程。尤其是投入巨資加固長江大堤,顯著提高了我省防洪抗災能力。
———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完善,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農民負擔有所減輕。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順利實現了三年改革脫困目標。積極引導上市公司規范運作,上市公司整體效益提高。大力推進企業戰略性重組,已有30家企業進入全國500強。采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企業的活力進一步增強。所有制結構有所改善,民營經濟加快發展。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要素市場建設加快,市場體系不斷完善。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保證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依法督促用人單位參加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社會保險覆蓋面擴大,征繳率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享受保障的人員已由28萬人增加到126萬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安置城鎮就業人員220多萬人次,104萬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實施。整治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風險收到明顯成效。糧棉流通體制、醫療制度和藥品流通體制、住房、教育、科技等改革進一步深化。積極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堅持把改善環境、擴大招商引資作為對外開放的工作重點,在省直機關深入開展“學查改”活動,用硬措施改善軟環境,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提高。2002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22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57.6%,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40多家來鄂投資,外資金融機構在鄂設立機構的已有8家,武漢市已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經營業務;外貿出口21億美元。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外承包工程、勞務輸出明顯增多。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加快實施“科教興鄂”戰略,全省財政對科技、教育的投入高于財政經常性增長。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五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110項。科技成果轉化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實施“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調整優化農村中小學布局,推進素質教育,“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普通高中教育得到較大發展。深化高校管理體制和后勤社會化改革,普通高校在鄂招生規模達到18.5萬人,是1997年的3.6倍,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超過60萬人,高等教育提前進入大眾化階段。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發展。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繁榮活躍,優秀精神產品不斷涌現。城鄉醫療、預防、保健網絡進一步健全,防病治病能力提高。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人口再生產進入低生育水平的新階段,人口質量有所提高。依法管理國土資源,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高。加強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湖等工程,建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范區,對漢江流域和三峽庫區污染進行重點整治,關閉污染環境的企業,局部區域環境質量改善。
———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和國情、省情及公民道德教育。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公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深入開展“三講”教育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廣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明顯提高。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重大決策注重征求民主黨派、黨外人士、人民團體、咨詢研究部門的意見,推進了政府決策的民主化。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結率、見面率、滿意率明顯提高。認真落實依法治省戰略,堅持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實行了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執法責任制。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公民的法制觀念明顯增強。積極開展“雙擁”活動,軍政、軍民關系進一步密切,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有新的進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斗爭,依法懲處犯罪分子,社會治安有所好轉。堅持不懈地開展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斗爭,加強對“法輪功”練習者的教育、轉化和控制工作,維護了社會穩定。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大案要案查處和源頭治本工作力度加大。信訪、檔案、保密、地方志、對臺、外事、僑務、參事、文史、民族、宗教、人防、老齡、殘疾人、防災減災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1997年的4673元和2102元提高到6800元和2444元,年均增長7.8%和3.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人平4533元,比1997年增加1229元,增長37.2%。居民消費結構逐步改善,住房、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已成為居民消費的熱點。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6.1平方米和32平方米,分別比1997年增加3.3平方米和4平方米。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力度加大,社區服務功能得到增強;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和“村村通”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全面完成,絕大多數鄉村實現了通電、通路、通郵,城鄉面貌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八七”扶貧攻堅目標如期實現。
各位代表!我省過去五年所取得的新成就,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團結拼搏、艱苦奮斗的結果,是歷屆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礎和人大、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鄂部隊、武警官兵、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條戰線的廣大干部和群眾、向駐鄂解放軍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牎向所有關心、支持我省建設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地看到,在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負擔較重;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高,縣域經濟活力不足,相當一部分縣鄉財政困難;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和品牌不多;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發展不夠,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不高;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就業再就業形勢嚴峻,部分下崗失業人員、城鎮低收入居民和貧困地區群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投資環境還不盡如人意;社會治安問題還不少。這些矛盾和問題,有的是在體制轉軌、結構轉型中難以避免的,從根本上講要靠改革和發展來解決。我們在思想上、工作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夠,思維方式、工作方式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不相適應,工作作風上存在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抓落實不夠;有的政府工作人員還存在腐敗行為,等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是今后政府工作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議
今后五年,是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極為重要的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已從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但是,我們目前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發展不夠依然是我省的突出矛盾。目前,我省的經濟總量雖然在全國居第9位,但與沿海發達省市的差距很大且有繼續拉大之勢;湖北雖然是一個經濟、科教大省,但不是經濟強省、科教強省,尤其是各級財政比較拮據;加入世貿組織,面臨著嚴峻挑戰,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進一步加快湖北發展,既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更是新一屆政府必須牢牢把握的第一要務。綜觀國際國內發展大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國際上看,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有利于我們集中精力搞建設;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突飛猛進,為我省發揮后發優勢,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現實可能;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為我們利用國際資本、技術和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從國內看,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對老工業基地、革命老區、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這對投資類產品比重較大的我省拓展市場十分有利。隨著長江干堤的加固、三峽工程即將蓄水發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以及其它一些重點工程的建設,將會有效地緩解長期困擾湖北的水患威脅,有力地促進我省經濟增長。我省產業基礎較好,科教實力雄厚,交通、通信便利,水、電、土地價格相對較低,勞動力資源豐富、素質較高,入世后這些優勢日益顯現,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特別是黨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極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加快發展的熱情,是我們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我們務必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要求,增強憂患意識和發展的緊迫感,敏銳把握時代脈搏,深刻認識省情,找準發展定位,廣聚各方力量,爭創發展新優勢,促進湖北更快更好地發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黨代會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加強制度創新、環境創新、結構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下大力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努力使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走在中西部前列,為實現我省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主要奮斗目標和任務是:
———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到2007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7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950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5%,縣級財政狀況明顯好轉。
———經濟結構顯著改善。到2007年,一、二、三次產業比重為10∶52∶38,產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我國中部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區、現代制造業聚集區、高新技術發展區、現代物流中心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到2007年城鎮化水平達到47%。縣域經濟、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比重明顯提高。
———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6%和3.5%。社會就業增加,每年凈增40萬個就業崗位,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家庭財產普遍增加,生活更加殷實、舒適。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依法治省戰略得到進一步落實。轉變政府職能取得明顯成效。科技、文化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各類教育加快發展,大中城市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市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進一步得到落實。總人口控制在6200萬以內,森林覆蓋率達到35%,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以上,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
根據上述總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牢牢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抓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適應新世紀、新階段的要求,把加快改革發展的緊迫感與科學務實精神結合起來,自覺地把我們的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束縛中解放出來。摒棄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強化市場經濟觀念;破除封閉保守的小生產觀念和小農意識,強化開放意識和競爭意識;破除封建的“官本位”思想,樹立以民為本、尊重市場主體、尊重企業家、尊重納稅人的新觀念;破除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觀念和做法,強化創新、進取意識。堅持把中央的方針政策同湖北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努力使思想和行動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湖北的省情,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不斷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二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努力實現速度與結構、效益、后勁的統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工業化進程,是迅速提高湖北綜合實力、實現富民強省目標的必然選擇,是從總體上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客觀要求,也是解決目前農民增收困難、縣域經濟發展緩慢、地方財政困難、就業壓力大、職工工資水平低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牢固樹立抓發展必須抓工業、抓住了工業化就是抓住了經濟工作“牛鼻子”的戰略思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堅持穩步發展第一產業、優化提高第二產業、突破性發展第三產業。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要鞏固和提高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力爭經過五年的努力,形成一批有實力、在全國有影響的大型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著力提高工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與新醫藥、新材料及先進制造業等具有優勢與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注重從戰略上調整輕重工業結構,大力發展電子電器、紡織服裝、食品工業,加快培植一批高市場占有率、高產業關聯度、高利稅、高科技含量、在國內外有影響的輕工品牌和大型輕工企業。加快現代制造業密集區建設。進一步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把大、中城市建成各具特色、競爭力強的工業基地。加強對武漢周邊及江漢平原等產業基礎較好縣市的重點開發;以現有26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為重點,加強配套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小氣候”,加快引進和興辦一批工業項目;抓住三峽工程蓄水發電的機遇,積極發展一批高能耗加工企業。積極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服務技術改造商貿流通、交通運輸、市政服務等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咨詢、金融、會計、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突破性發展旅游業、社區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力爭經過五年的努力,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實現經濟結構由資源初加工型向綜合利用型轉變,工業由重工業為主向輕重工業并舉、共同發展轉變,產品結構由投資類產品為主向投資與消費類產品并重轉變。充分發揮武漢的龍頭作用,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間布局,加快形成武漢經濟圈,增強對全省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襄樊、黃石、宜昌、荊州、十堰等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形成區域特色,壯大經濟實力。從資金、技術、項目、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鄂西地區和鄂東大別山等老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以及糧棉主產區的支持力度,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是堅持以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加快推進經濟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用市場的辦法、開放的辦法,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引進項目、品牌、技術、人才和管理。深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確保實現改革“三大目標”;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穩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繼續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全面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規范的公司制改革,采取多種形式,進一步放開搞活中小企業,加快發展股份制經濟和各種混合所有制經濟。大力推進國有企業的戰略性重組,支持東汽、武鋼等優勢大企業盡快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鼓勵和支持其它有優勢、有潛力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加快成長為全國同行業的排頭兵。建立省市兩級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積極探索有效的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和方式。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加快產權、土地、勞動力、技術等要素市場建設,提高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創造各類市場主體平等使用生產要素的環境。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加快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提高經濟的外向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把利用外資同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結合起來,推動大型企業、特大型企業加快與世界知名企業、跨國公司嫁接重組,提升我省企業整體素質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國際市場開拓,努力擴大外貿出口。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
四是堅持以重點突破促發展,著力解決縣域經濟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夠、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不高等突出矛盾和問題。按照“一主三化”的思路,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堅持縣域經濟以民營為主的取向,加快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進程,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通過減少農民,增加二、三產業的從業人數,實現農民致富、財政增收。以工業化為主軸,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調整結構,整合資源,重點培植支柱產業和骨干企業,力爭經過五年的努力,使大多數縣市都有幾個稅收過1000萬的加工型企業,縣域經濟的稅收在現有基礎上增長60%左右。堅持以產業聚集帶動城鎮發展,消除不利于城鎮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搞好小城鎮規劃,以縣城、有條件的建制鎮和口子鎮為重點,運用市場機制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二、三產業向小城鎮聚集。鼓勵武漢周邊、江漢平原一帶條件好的縣市率先發展,形成一批縣域經濟的“排頭兵”。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把發展民營經濟同搞活國有中小企業、擴大招商引資、啟動社會投資結合起來,降低門檻、完善政策、強化服務,依法保護私有財產,推動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增強縣域經濟活力。發揮后發優勢,堅持以技術跨越帶動社會生產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充分發揮科教實力雄厚的比較優勢,著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強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及沿江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突出抓好一批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產業化項目,加快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支柱產業。創新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機制,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創辦產學研一體化經營實體;引導企業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培育和發展科技中介組織,加快科技孵化器、中試基地、技術交易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廣納科技創新人才,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從多方面促進科教成果在省內轉化,盡快形成現實生產力,大幅度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牢固樹立就業是民生之本的觀念,把增加就業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建立健全就業工作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以發展促進就業,以就業推動發展。
五是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堅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方針,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把依法治省和以德治省結合起來,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推進文化創新,努力建設文化強省。積極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擴大基層民主,完善公開辦事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認真貫徹依法治省戰略,堅持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六是堅持不懈地加強環境建設,營造寬松、和諧、優良的創業和發展環境。加快湖北發展,關鍵要有一個好的發展環境。在環境建設上,我們必須爭創優勢,學習發達地區,力爭走在前列。加強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硬環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繼續加強荊南四河治理工程等長江堤防項目建設,積極抓好南水北調中線補償工程建設,加快漢江中下游綜合治理步伐,構筑高標準的長江、漢江防洪體系。加強現代綜合運輸網絡建設,力爭2007年全省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2100公里,等級公路比重達到88%,實現武漢到市州通達高速公路,到神農架林區通達二級以上公路,縣(市)全部通達二級以上公路,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改造提升現有機場的功能,盡快將武漢天河機場提升為國家樞紐機場和國際機場。加強現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堅持用硬措施改善軟環境,從創新體制、轉變觀念、提高干部隊伍素質、改進機關作風入手,把環境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始終。進一步營造規范嚴明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和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在全社會形成鼓勵人干事業、保護和支持人干成事業的良好氛圍。嚴格依法辦事,用法律法規規范政府、企業和公民的行為,切實做到政府機關依法行政、執法機關公正執法,企業依法經營,社會實行依法治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信用制度,形成守信者致富、失信者沒有市場的社會氛圍。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促進公平競爭和有序競爭。堅持減人、減事、減支相結合,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精干行政主體;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性收費,推行相對集中的行政處罰權制度;積極推行后置審批、并聯審批、告知承諾等改革,完善“一站式”、代理制等服務方式,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便捷、周到、優質、高效的服務。深入開展“學查改”活動,鞏固整改成果,促使領導機關帶頭遵紀守法、重諾守信,以良好的機關形象帶動社會環境的根本好轉。
(責任編輯:黃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