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03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1月8日 王鴻舉)
各位代表,現在,我代表重慶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代表們審議,并請各位市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直轄以來政府工作的回顧
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全市3100萬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重慶市委的領導下,緊緊抓住三峽移民、重慶直轄和西部大開發三大歷史機遇,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擴大內需的方針和中央對重慶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圍繞建設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目標,負重自強,團結奮進,實現了新興直轄市建設和發展的良好開局。回顧六年走過的歷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直轄的六年,是我們同心協力、艱苦奮斗,總體上實現基本小康的六年;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取得重要進展,“四件大事”取得階段性成果,基本建設投入最多、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六年;是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加快,綜合經濟效益明顯提高,人民群眾得到實惠較多的六年。
(一)總體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據初步統計,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971億元,與1996年相比,增長68.9%。工業增加值達到65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2億元,分別比1996年增長80.5%和71%;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由1996年的54.9億元增加到157.7億元,增長1.9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六年累計完成3870億元,是直轄前6年的3.4倍。投融資能力顯著增強,全市金融機構存款和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850億元和2280億元,比1996年增長2.4倍和1.5倍。
(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較大進展。六年來,我們實施了一系列帶有戰略性的結構調整舉措,經濟結構出現可喜變化。一是三次產業結構從24.2∶41.8∶34.0調整為16.0∶41.9∶42.1,第三產業增長較快,產業結構漸趨合理。二是汽車摩托車、化工醫藥、食品、建筑建材等產業成為推動第二產業增長的主體。2002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6%,比1996年提高10.4個百分點。三是以實施“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為重點,大規模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和非農產業發展加快。林牧漁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40%上升到45%;2002年鄉鎮企業增加值突破300億元,比1996年增長2倍多;累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00萬人,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6.4%,比1996年提高10個百分點。四是所有制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股份制經濟的比重達到61%,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主導力量;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3%,比1996年提高17個百分點。
(三)經濟體制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堅持“七個一批”和“三大基礎”兩手抓,舉全市之力打好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攻堅戰。繼2000年結束全市工業連續4年、國有工業連續6年嚴重虧損局面之后,經濟效益逐年提高。200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6億多元,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4.2萬元,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突破100點,均創歷史最好水平。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加快推進,上市公司發展到28家,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企業集團。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城鎮住房制度、國有土地使用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公用事業和路橋收費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取得階段性成果,認真清理整頓城市金融“三亂”、農村“三金”,有效地維護了廣大群眾的利益。
(四)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展開。交通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相繼在長江、嘉陵江上新建成特大型橋梁16座,渝長、長涪、渝合、渝黔一期和環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達萬鐵路竣工投入使用,渝懷、萬宜鐵路開工建設;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正按年吞吐量1500萬人次的規模加緊擴建,萬州五橋機場主體工程全面完工;內河港口年貨物吞吐量比1996年增長近2倍;一批城市道路和立交、通縣油路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
以光纜為主的大容量、高速率的現代化通信網絡初步形成,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處于西部地區領先水平。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電網改造取得明顯成效。能源保障和供排水能力顯著提高。城市建設綜合開發力度加大,危舊房改造和“爛尾樓”整治步伐加快,一批公共服務設施、文化基礎設施項目竣工投入使用,一座座體現大都市風貌的建筑拔地而起,靚麗的人民廣場、朝天門廣場、三峽廣場、解放碑步行街、環繞兩江的濱江路、璀璨的燈飾工程和拆違建綠工程,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五)移民扶貧兩大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圓滿完成一、二期移民任務,累計完成移民投資293億元,搬遷安置移民56萬人,其中外遷安置11.6萬人。萬州、涪陵城區和5座縣城、49個集鎮在遷建中基本實現了功能再造,677戶淹沒工礦企業在遷建調整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對口支援工作深入開展,一批國內知名企業、名牌產品落戶庫區,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專業設施復建和文物保護工作按計劃積極推進,二期庫底清理任務全面完成。圓滿完成農村“五三六”扶貧攻堅計劃,全市21個貧困區縣成建制越溫達標,320萬建卡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建成扶貧道路2.3萬公里,解決590萬人口飲水困難,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002年扶貧重點區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26元,比1996年增長42.2%。
(六)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邁出堅實步伐。大力實施以主城區為重點的“山水園林城市工程”,以三峽庫區為重點的“青山綠水工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城市污染防治工作有了明顯進展。主城區空氣質量達到2級及其以上標準的天數占到全年的60%,新增公共綠地256.3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27.2%,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長江上游防護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和荒山荒坡綠化工程,累計退耕還林576萬畝,營造林1665萬畝,實施天然林資源管護358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萬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三峽庫區首批19座污水處理廠和13座垃圾處理場全面開工建設,142處崩滑體和59段庫岸整治全面實施。
(七)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已與17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和科教文化交往關系,英國、加拿大、日本先后在渝設立領事機構。六年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31億美元,25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我市投資興辦企業36家。六年出口總額累計49億美元,年均增長11.3%。出口商品結構逐步優化,出口總量中高新技術產品的份額提高到18%,機電產品的份額提高到61.5%,重慶已成為全國機電產品出口十大基地之一。開通國際航線5條。2002年接待海外游客44萬人次,比1996年增長1.8倍。北部新區開發建設輪廓初現,出口加工區封關運行,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和一批區縣園區成為招商引資與外貿出口的重要基地。我市與全國各地特別是西南五省區、東部沿海省市的經濟合作更加緊密,近三年實際利用內資累計113億元。
(八)科技教育及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實施“科教興渝”戰略取得重大進展。全市共獲得重大科研成果620項,授予專利權5584件,認定高新技術產品564個,創辦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72個、重點實驗室76個。六年來,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年均增長達70%以上,重慶已成為西部最大的技術交易中心。教育改革和發展成效顯著,“兩基”累計人口覆蓋率由1996年的18.9%提高到2002年的89.3%。學校布局結構調整按規劃順利推進。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由1996年的29萬人增加到51萬人,高校在校學生由1996年的14.1萬人增加到32萬人。國家級重點學科由4個增加到17個。重慶大學全面完成國家“211工程”的“九五”建設任務。文化、衛生、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事業進一步繁榮。精品文藝戰略和群眾文化建設成效顯著,一批優秀劇目和圖書獲國際國內大獎,大足石刻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全市人均預期壽命達72.3歲;在全國九運會上實現“奪金升位”目標;新聞出版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2%和95%。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進一步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出重要作用。計劃生育工作成績突出,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民族、宗教、僑務、對臺工作不斷加強。人防、檔案、保密、修志、氣象、地震、防災救災、民政優撫等工作取得新成效。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工作取得新進展。
(九)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以弘揚“紅巖精神”,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為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禮儀重慶、誠信重慶、知識重慶、魅力重慶”宣傳教育活動,對提高城鄉文明程度,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起到了積極作用。成功協辦亞洲議會和平協會第三屆年會和世界銀行信息年會,充分展示了山城人民開朗好客、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推行政務公開、廠務公開、村務公開,開展人民建議征集活動,民主政治建設得到加強。人民來信來訪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堅持依法治市,“三五”普法成效顯著,“四五”普法順利開展。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斗爭,依法嚴厲打擊“法輪功”邪教組織和各類犯罪活動,堅決掃除社會丑惡現象,維護了社會政治穩定。
(十)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城鄉居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200多元,六年年均增長6.1%;農民人均純收入2080元,年均增加100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由1996年的503億元增加到1630億元,增長2.2倍。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由1996年的8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城鎮、農村居民家庭用于購買食物的消費支出分別由49%和63.2%下降到38%和53.3%。切實把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執政為民的重要任務,六年來累計幫助45萬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指導50萬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以“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為骨架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全市87萬企業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70多萬城鎮低收入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堅持每年實施一批民心工程,長期困擾市民的出行難、吃水難、用電用氣難狀況有了較大改善,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0.5%,主城區居民房屋所有權證和土地使用證辦理難的問題基本解決。
六年來,我們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建立了規范的直轄市新體制。在轉換政府職能、改進機關作風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大力推進以“十個一批”為主要內容的發展環境綜合整治,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近兩年行政審批事項減少了一半以上。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建立市民公開評議政府部門的制度,促進了政府機關作風的改進、辦事效率的提高和政務管理的規范。各級政府執行人大決議、決定,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的自覺性有了明顯提高。進一步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堅持不懈地開展反腐敗斗爭,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取得一定成效。
各位代表,2002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重慶直轄以來發展速度較快、經濟增長質量最好的一年。初步統計,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3%,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1%、13.8%和9.2%。工業增加值增長13.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80億元,增長22.2%。采取一系列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增幅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城鄉消費出現轉暖回升勢頭。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同口徑增幅達26.7%。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村稅費改革力度大、效果好,全市農民人均減負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加109元,是直轄以來增加最多的一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口徑增長13%,也是近幾年增長最快的一年。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控制在4.2%和3.3‰以內。西部大開發十件大事年度任務圓滿完成,八大民心工程當年40項目標全部實現,88個重點項目進展良好。市一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除外貿出口外均已完成或超額完成。
六年來重慶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顯著成績,充分證明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充分證明事在人為,重慶人民有志氣、有能力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重慶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和參與下,全市3100萬各族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斗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重慶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向奮斗在各條戰線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向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社會穩定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民解放軍駐渝部隊、武警部隊官兵和政法干警,向積極支持政府工作的各民主黨派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市和所有關心與支持重慶建設的人們,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六年來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重慶經濟社會發展與全國許多省市相比、與中央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前進過程中還有不少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仍然較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全國少200多美元;基本小康標準的16個衡量指標中,我市有3個指標尚未達標,小康建設程度比全國滯后2年;地區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村還有3200多個特困村、90多萬貧困人口尚未解決溫飽問題,城鎮還有35萬左右下崗失業人員、70多萬“低保”人口生活困難。制約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城鎮化水平不高,外資參與度和出口依存度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生態環境形勢不容樂觀,重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政府職能轉變與工作作風、領導方法、管理水平還不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奢侈浪費還比較嚴重,以權謀私、貪污受賄等腐敗現象依然存在。這些問題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在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中切實解決。
回顧六年來的工作,我們深切體會到,要把重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推向新的階段,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到政府工作各個方面。一要始終不渝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立足特殊市情,不斷探索具有重慶特色的發展新路;二要始終不渝地堅持發展這個主題,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克服各種困難,促進社會穩定,實現新的進步;三要始終不渝地堅持高舉團結的旗幟,像愛護自己的眼珠那樣自覺維護班子的團結、干群的團結,營造和珍惜“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政治局面,創造和維護同心同德干事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氛圍;四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求真務實精神,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務求實效;五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富民為本,躬身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努力體現好、落實好執政為民這個本質要求。
(責任編輯:黃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