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03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03年1月13日 劉淇)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五年工作的回顧
北京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全市各族人民在中共北京市委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中央重大決策和對北京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堅持大力發展首都經濟的正確方向,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加快發展,圓滿完成了“九五”計劃,提前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十五”計劃良好開局,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認真貫徹擴大內需的方針,克服世界經濟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總體實力顯著增強,宏觀經濟效益不斷改善。五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5%,2002年,實現3130億元,同比增長10.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55美元。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60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290.1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2%和10.7%。地方財政收入由1997年的182.3億元增加到534億元,年均增長25.7%。社會發展水平總指數和信息化水平總指數均居全國首位。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三次產業發展確立新格局,結構優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日益突出。中關村科技園區“三年大變樣”的目標全面實現,2002年增加值、上繳稅金和出口創匯分別完成537億元、110億元和31億美元,分別比三年前增長1.4倍、1.7倍和2.2倍。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8.9%。振興現代制造業已經起步。現代都市農業迅速發展,農村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現代服務業蓬勃興起,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54.5%提高到61.3%。首都經濟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增長方式開始發生重大轉變,抗風險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國有企業改革脫困三年目標如期實現,公有制經濟進一步壯大,私營個體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政府機構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市政府部門由67個減少到54個,內設機構減少118個,行政編制精簡50%。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市級審批事項共精減587項,精減比例達45%。公共財政框架體系初步構建,市與區縣財政分稅體制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場體系建設全面展開,經濟秩序得到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投融資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基礎設施投資補償機制逐步完善,融資渠道不斷拓寬。經營性土地供應進入市場化運作。體制和機制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投資貿易環境顯著改善,利用外資的觀念、模式和領域實現新突破,五年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103.1億美元,是上五年的1.5倍;地方外貿出口累計實現213.9億美元,是上五年的2.1倍。對外交往日益活躍,成功舉辦了一系列大型國際活動。年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300萬人次。對外開放朝著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方向深入發展。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面貌初步顯現。始終堅持基礎設施優先發展,五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超過1700億元,是上五年的2.1倍。四環路、廣安大街等相繼通車,城區路網加密步伐加快,全市道路總長度達到4400公里,高速公路總長度達到463公里。復八線、城市鐵路西線(十三號線)投入運營,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74公里。水、電、氣、熱、通信等基礎設施的供應能力大幅度提高。商務中心區等城市功能區和重點商業街區建設步伐加快,一批文化設施和大型標志性建筑建成。城市布局繼續完善,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邁上新臺階。制定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健全了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文物保護單位三個層次的保護體系,實施“3.3億元文物搶修計劃”,帶動相關資金的投入,圓明園、明城墻遺址、菖蒲河等文物搶險修繕和騰退整治取得重大突破,古都風貌得到有效保護。開展了大規模的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自1998年以來,政府和社會各界共投入466億元,實施了八個階段的大氣污染控制措施,2002年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占全年的55.6%,比1998年提高了28.2個百分點。城市污水處理率為45%,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6.5%,分別比1997年提高了23和47.5個百分點。城區建成51處集中大綠地,市區綠化隔離帶建設三年時間實現十年綠化目標,綠化面積達到110平方公里,環繞京城的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基本形成,全市林木覆蓋率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44.5%和40.2%,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以街道、社區建設為重點,不斷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組建城管監察隊伍,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得到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水平進一步提高,適應現代化大都市發展需要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初步確立。
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確保首都社會的安全穩定。堅決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政府組成人員向人大常委會述職,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加強與人民政協聯系,完善與人民群眾聯系渠道,提高了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五年共辦復全國和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以及政協委員提案15330件。加強村民自治、社區自治組織建設,政務、村務、廠務公開逐步規范化、制度化,擴大了基層民主。民族、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取得新進展。堅持依法治市,切實推進政府法制建設,五年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決定68項,制定政府規章210項,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三五”普法教育取得明顯成績,“四五”普法教育進展順利,法律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公民法律意識得到加強,為首都各項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律氛圍。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嚴重犯罪活動,社會治安形勢保持穩定。大力實施科技強警戰略,提高反恐防暴能力,首都公安警務保障邁上了新臺階。與“法輪功”邪教組織的斗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建立維護首都安全穩定的長效機制,深入開展人民內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有效遏制了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確保了首都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成績顯著。“首都二四八重大創新工程”取得重要成果,區域創新體系框架基本形成,科技持續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與中央在京科技力量的合作更加廣泛深入,市屬科研院所轉制工作基本完成。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和布局調整,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向高標準、高質量的目標邁進,率先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五年共投入教育經費306.2億元,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穩步推進,大學生公寓建設三年竣工83萬平方米。文化事業繁榮活躍,五年共有42部作品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化產業初具規模。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事業都有長足發展,城鄉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在廣大干部群眾中深入進行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教育,“三講”集中教育取得明顯成效。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開展一系列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六個區縣、三個行業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區縣和文明行業,涌現出一大批文明社區、文明村鎮和文明單位。廣泛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國防教育、征兵工作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不斷加強,優撫安置政策得到落實,駐京部隊在首都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80.1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59.4%和56.3%。農民增收致富和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全部消除,邊遠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97年翻了一番。居民消費層次逐步升級。食品放心工程進展順利。2000年以來加快了危舊房改造步伐,三年共拆除危舊房409萬平方米,相當于前十年的總和。加大了住宅建設力度,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8平方米。高度重視并做好就業工作,五年新增64.8萬個就業崗位,安置30萬下崗職工,2002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35%。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堅持每年辦60件實事,人民群眾越來越感到方便和舒心。人民生活提前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五年來,我們圓滿完成了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和黨的十六大服務保障工作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任務。百年奧運,中華圓夢,贏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激發了全市和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這一切轉化為首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全市上下呈現出“人心齊、抓機遇、求發展”的可喜局面。
可以說,過去的五年,是首都經濟取得突破性進展,綜合經濟實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是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服務功能日益增強,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五年;也是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取得新進步的五年。這一切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離不開全國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是全市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和團結奮斗的結果。在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在京單位、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以及各兄弟省、區、市,向所有關心支持首都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與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有很大差距,觀念、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的任務還很艱巨。部分地區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工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比較突出,支撐經濟發展的產業基礎還不牢固。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就業壓力很大。交通擁堵沒有得到有效緩解,資源保護、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任務繁重,城市管理的長效機制有待鞏固和完善。城市文明程度與首都的地位仍不相適應。社會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政府機關及公務員的工作作風、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改進和提高。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過去五年的實踐,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首都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第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徑。必須從首都的性質地位出發,立足于發揮北京的比較優勢,著眼于我國和世界科技進步、結構調整的大趨勢,整合首都生產力資源,大力實施首都經濟發展戰略,不斷深化認識、豐富內涵,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發展路子,努力為先進生產力發展開辟道路,推動全市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不斷邁上新臺階。
第二,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實現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必須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凡是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都應當盡心盡力盡快辦好。要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勤政廉潔,艱苦奮斗,為人民群眾多辦實事,認真解決好就業、出行、住房、環境、安全等與人民群眾利益直接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盡力使人民群眾在改革與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第三,始終堅持抓住機遇、把握大局,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跨越式發展。抓住機遇,是加快首都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牢固樹立機遇意識,緊緊抓住一切有利于加快發展的大好時機,用足用好機遇帶來的發展條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做好“四個服務”是首都工作的大局。必須竭盡全力履行“四個服務”的職責,積極爭取中央各部門和在京單位對北京工作的指導和幫助。加強與各省區市的聯系與合作,凝聚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首都建設與發展的新飛躍。
第四,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維護首都穩定,為首都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保障。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消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要把轉變政府職能和提高辦事效率作為改革的重要環節,不斷改進政府工作作風,不斷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不斷為經濟增長、城市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把維護首都安全穩定作為第一位的政治任務,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程度有機統一起來,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與發展,在改革發展中促進社會穩定,奪取首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
第五,始終堅持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以及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加強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環境也是生產力。必須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全面加強水、土地等資源管理和利用,不斷提高首都可持續發展能力,向空氣清新、資源節約、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人居和諧的現代文明城市的目標邁進。
第六,始終堅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大力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保證。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以“建首善、創一流”為目標,“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先進文化,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和城市的文明程度,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使廣大人民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征程上,始終保持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責任編輯:黃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