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1月7日 陸兵)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自治區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同志提出意見。
2003年工作的回顧
200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新一屆自治區人民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不放松,一手抓經濟建設不動搖,以解放思想再討論為動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抓好投資增量、工業增速、農業增收、出口增效,鞏固和發展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較好地完成了自治區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初步統計,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733億元,比上年增長10.2%;財政收入341.2億元,增長11.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87億元,增長18.2%。城鎮登記失業率4.2%,人口自然增長率7.3‰,均控制在預期目標以內。
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三次產業全面增長,第一產業增長4%,第二產業增長14.5%,第三產業增長10%。工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全區工業增加值812億元,增長14.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57億元,增長60%,創歷史最好水平。鋁工業、林漿紙一體化等新優勢產業的培育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電力、汽車、機械、有色金屬、制糖、食品等重點行業成為工業增長的主導力量。農林牧漁業繼續保持增長,主要農產品產量、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畜牧水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9%上升到45.9%,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鄉鎮企業加快發展。商貿、交通運輸、旅游、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持續發展,通信、房地產等新興服務業快速增長。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繼續提高。特色經濟加快發展,區域布局進一步優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建成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城鎮功能進一步完善。
投資規模躍上新臺階,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投資和項目工作力度加大,投資增量、增幅是1999年以來最好的一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2%。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投資擴大,社會事業投資加大,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工業投資完成300億元,增長37.3%;窘ㄔO投資增長22.1%,更新改造投資增長29.8%,房地產投資增長56.7%。樂灘水電站、北海電廠一期工程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桂西氧化鋁一期工程、欽州林漿紙一體化、長洲水利樞紐等重點項目正式啟動,全區累計新開工規模以上項目5500個。龍灘水電站成功實現大江截流,百色水利樞紐等在建項目加快推進,東巴鳳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進展順利。平果鋁氧化鋁二期、六景至興業高速公路等項目竣工投產,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000公里。洛湛鐵路廣西段、大藤峽水電站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改革開放有效推進,發展環境繼續改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全面推開,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其他各項改革穩步推進。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撤地設市工作全面完成。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取得新成效。出臺了促進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投資軟環境有新的改善。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我區在全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外貿進出口31億美元,增長27.6%,其中出口19億美元,增長26%,創1998年以來最好水平。實際利用外資6.8億美元!鞍倨笕牍稹庇行碌倪M展。全年引進區外境內資金110億元。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7.5萬人,7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皟蓚確!崩^續得到鞏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社會救助制度進一步落實,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確立。扶貧開發取得新成效,又解決了12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60元,增長6.1%;農民人均純收入2093元,增長4.0%。金融保險業健康發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0.9%。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3億元,增長9.6%。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居住環境進一步改善。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新一輪科技創新計劃初見成效!皟苫背晒M一步鞏固,高中階段教育快速發展,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繼續擴大,學校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公共衛生和醫療保健工作得到加強。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國土資源、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大。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社會科學、信息網絡事業健康發展。人才人事、機構編制、民政、審計、統計、工商管理、技術監督、藥品監督、海關、檢驗檢疫、供銷合作、地礦、地震、氣象、人防、測繪、水文、外事、民族、宗教、僑務、檔案、修志、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事業等各項工作全面推進。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新的提高。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取得新成效,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社會治安狀況進一步好轉。國防教育、民兵預備役建設和雙擁工作繼續加強。全區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齊心協力抗擊非典,疫情防治取得顯著成效。去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各級各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防治非典工作的總體部署,加強組織領導,抓住關鍵環節,群防群控,對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實行全面排查,整合醫療資源,充分發揮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處理責任網、信息報告網、緊急救助網的作用,做到了對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實現了全區非典疫情無局部暴發流行、無醫務人員感染、國家確認非典后無新死亡病例的目標,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一年,我們遇到的困難比預料的大,取得的成績比預期的好,克服了非典疫情、持續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實現了國民經濟較快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正確領導下,全區各族人民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全區各族人民,向駐桂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海內外所有關心支持我區各項建設事業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高,缺乏大工業支撐,直接影響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長;農業抗災能力弱,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民增收難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電力、煤炭等能源供需矛盾比較突出;軟環境建設仍然是個突出問題,嚴重影響招商引資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就業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安全生產事故仍時有發生,社會治安狀況還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政府職能、機關作風有待進一步轉變和改進等。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將在今年的工作中采取積極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200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
2004年是實現“十五”計劃的關鍵一年,也是全面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十分重要。當前,我區經濟正處于快速上升期,發展的勢頭很好,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也很多,特別是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給我區帶來了新的歷史性機遇。我們要把握新機遇,乘勢而上,按照自治區黨委的總體部署,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自治區黨委八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繼續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努力擴大投入,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縣域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和重大項目建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切實抓好就業和再就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充分調動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根據上述總體要求,建議今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財政收入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外貿出口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城鎮新增就業1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7%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85‰以內。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體現了積極穩妥和加快發展的要求,經過努力可以實現。在實際工作中,要按更高的目標要求去努力,力爭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為此,各級政府必須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必須牢固樹立工業興桂思想,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充分發揮投資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必須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全區人民從改革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2004年,重點做好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各級政府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支持和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大力發展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的經濟作物和養殖業,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培育農產品營銷主體,鼓勵和幫助農民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深入開展新階段扶貧開發,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農民增收。通過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增強就業和創業能力,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促進農民增收。通過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完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取消農業特產稅,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整頓檢查涉農價格和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嚴禁低價征用農民土地和截留、挪用土地補償費用,促進農民增收。
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以農民增收、財政增長、擴大就業為目標,以優化發展環境為突破口,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使非公有制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加快推進農村工業化,調整改造提高鄉鎮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扶持一批骨干企業,培植優勢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不斷提高工業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堅持用現代工業理念抓農業,加強區域特色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落實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龍頭企業與農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重點發展縣城及綜合優勢突出的重點鎮。切實抓好小城鎮建設規劃,用市場機制推進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小城鎮經濟,以產業聚集帶動小城鎮發展,使小城鎮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平臺和增長點。適當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改進市轄縣管理方式。抓緊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啟動,尤其是中國與泰國水果、蔬菜貿易已經實行零關稅的形勢,在保證糧食總量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支持和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業結構,改良品種,提高品質,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重點推進優質農產品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加強“噸糧田”、“噸糖田”和“萬元田”建設,把畜牧水產業作為農業支柱產業來大力培植和發展,加快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人畜飲水、節水灌溉、電網改造、小水電、沼氣和鄉村道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做好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良種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信息體系、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建設。
(責任編輯:龍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