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2月10日 黃華華)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03年工作回顧
2003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是廣東省經受住非典型肺炎疫情等嚴峻考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一年來,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廣東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省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繼續以“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全局,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經濟建設,加快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粵、可持續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四大戰略,努力增創開放、產業、科技、體制、環境五大優勢,突出抓好十件大事、十項工程和十項民心工程,取得了抗擊非典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國民經濟增長加快,效益大幅提高,活力明顯增強,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成績,實現了省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本屆政府工作開局良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出了堅實一步。
——抗擊非典取得重大勝利,政府駕馭復雜局面能力增強
沉著應對,果斷決策,科學防治。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我們把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認真貫徹中央關于抗擊非典斗爭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動員和組織全省人民奮起抗擊。及時采取“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始終堅持不停產、不停課、不停市、機關不停止辦公。廣泛開展防治非典知識普及運動、全民愛國衛生運動和全民健身運動。采取切實措施防止非典向農村擴散。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妥善處置非典引起的市場搶購漲價風潮,維護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
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地控制了疫情,達到96.2%的高治愈率。廣東省抗擊非典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充分肯定,為全國抗擊非典斗爭積累了經驗。
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和應急機制。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指揮機構,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建設,完善疫情信息網絡。制定并實施了《廣東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辦法》。省政府安排15億元,專項用于省級和困難地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21個地級以上市和57個縣成立了衛生監督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檢驗中心。
抗非典科技攻關取得突出成績。成立省防治非典科技攻關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整合全省資源,安排2000萬元專項經費,加強對非典診斷、治療方法和病原查找等聯合攻關,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率先探索總結出一套中西醫結合救治非典患者的有效方法,率先獲得國家批準的非典快速檢驗試劑盒新藥證書和非典治療新藥,非典分子流行病學及解析非典冠狀病毒分子進化規律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鑄就“抗非典精神”,極大地激發了干部群眾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熱情。在抗擊非典斗爭中涌現出鐘南山及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一批先進模范、先進集體,涌現了鄧練賢、葉欣、陳洪光、范信德等英雄人物,形成了“臨危不懼,沉著應對;實事求是,尊重科學;無私奉獻,頑強拼搏;萬眾一心,敢于勝利”的“抗非典精神”,充分展現了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廣東人民嶄新的精神風貌。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經受住嚴峻考驗,應對突發事件和復雜局面能力增強。
——國民經濟增長加快,運行質量效益同步提高
經濟增長創近八年新高。初步核算,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增幅為1996年以來最高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52億元,增長1.2%;第二產業增加值7048億元,增長18.0%;第三產業增加值5350億元,增長10.8%.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8.8:50.4:40. 8變為7.8:52.4:39.8.全省國民經濟步入新的較快增長的良性循環軌道。
農業和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業結構繼續調整優化。在確保基本農田面積和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上,優質稻和高價值經濟作物及商品林種植面積擴大。畜牧、水產養殖業等進一步發展。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提前實現了“十五”期間農業龍頭企業突破1000家、省級龍頭企業突破100家的目標,農業產業化組織帶動全省29%的農戶,戶均年增收2000多元。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農業機械化建設勢頭良好。農產品深加工不斷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及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制度得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共安排了18億元用于縣通鎮公路建設。修建、加固江海堤圍1100公里,完成水庫除險加固368宗。營造生物防火林帶7597公里。
工業結構調整進展較快。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制定了《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意見》,裝備工業增長迅速。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汽車、醫藥等九大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75.3%,支撐作用增強。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52.1,比上年提高11點,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1034億元,增長32.9%.完成了工業九大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研究。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強勁,產品增加值達1650億元,增長30%,占全省工業增加值的27%.信息產業保持高速增長,軟件業和集成電路設計業不斷做強做大,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產值增長32.7%.廣東省重化工業發展速度加快,工業結構開始由以輕型加工為主向輕重并舉轉變。
第三產業穩步發展。交通運輸、旅游、餐飲等受非典影響嚴重的行業迅速恢復。連鎖經營、物流配送、中高級批發市場、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快速發展。文化、教育、體育、保險、廣告、醫療保健等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
財稅工作成績突出,金融運行平穩。財稅收入在基數大、減收因素多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較快增長,全年來源于廣東的財政總收入達3280億元,增長16.1%.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313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4.8%;地方一般預算支出1695億元,增長11.5%.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2964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0126億元,分別比上年末增長16.6%和18.6%。
——十項工程建設進展順利,經濟發展后勁增強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投資保持有效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989億元,增長26.5%.高速公路、能源建設、天然氣、石化、汽車、城市快速交通、環保、高新技術產業、水利、文化等十項工程建設全面鋪開,完成投資705億元。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65公里,有18個地級以上市與中心城市通高速公路。珠江三角洲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前期工作加緊進行。新增電力裝機容量247萬千瓦。東深供水改造工程提前2個月完工向香港供水,新增日供水能力186萬立方米。
投資結構得到優化。基礎設施、支柱產業、技術改造和公共事業投資增加,房地產開發投資比重下降。全年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899億元,增長40.4%;技改投資634億元,增長24.1%;房地產開發投資1210億元,增長8.3%.通過項目傾斜等方式,加大了對東西兩翼和山區的投資。民營經濟投資增長迅猛,投資達1633億元,增長30.0%。
——招商引資勢頭良好,外源型經濟進一步發展
吸收外資水平明顯提高。主動承接世界產業和國際資本轉移,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積極到日本、韓國、西歐等國家和地區招商,吸收外資增幅較大。
全省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55.8億美元,增長18.8%.吸收外資結構不斷優化,發達國家實際投資和跨國公司投資的大項目增多,第三產業成為吸收外資的新增長點。“大通關”建設加快,通關能力和效率有較大提高。
外貿出口成效顯著。采取保老客戶、保傳統市場、保出口渠道、保重點產品、保出口大戶等措施,外貿進出口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2836.4億美元,增長28.3%,其中出口1529.4%億美元,增長29.1%,實現外貿順差222.4億美元。克服非典疫情影響,春秋兩季廣交會順利舉行。一般貿易高速增長,加工貿易健康發展。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提高。
私營企業出口潛力進一步釋放,全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私營企業14776家,新增8759家,私營企業出口113億美元,增長1.72倍。“走出去”戰略穩步推進。成功舉辦了2003廣東經濟發展國際咨詢會、珠海世界經濟發展宣言系列活動和巴西、阿根廷、智利經貿合作洽談會,擴大了廣東省的國際影響。外事、僑務、臺務、旅游和國際友城工作取得新成績。
——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繼續完善
健全了省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省屬企業集團改制重組加快,推動三級企業聯動改革,發展龍頭企業取得實效。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一批國有劣勢企業平穩退出市場。企業辦社會職能分離工作逐步展開。農村稅費改革全面鋪開,“并鎮、并村、并校、減人”等配套改革協調推進。全面清理整頓涉農收費,農民負擔減負率達83.7%.省安排12.2億元作為農村稅費改革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確保了鎮級機構、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正常需要。省政府機構改革順利進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行政審批事項。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進展順利。投資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建立了社會投資基本建設項目登記備案制度。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繼續推進,依法治稅理財工作加強。技術、勞動力、人才、證券、產權市場健康發展。
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取得長足進步。有形土地、建筑市場逐步規范。糧食流通體制等改革取得新進展。
——粵港澳合作水平提升,“大珠三角”區域加快形成
按照“前瞻、全局、務實、互利”原則和“講政治、講大局,清醒堅定有作為”的工作方針,積極落實中央關于港澳工作的部署和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大力推進粵港澳交流與合作,促進香港、澳門的繁榮穩定。成功召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六次會議和粵澳合作聯席會議,建立起粵港澳合作新機制,拓展了合作總體思路,確定了近期合作的重點項目。為港澳服務業進入廣東提供便利,推進了三地物流、運輸、商業零售和法律服務等方面的合作。試辦廣州、深圳等8個市居民個人赴港澳旅游,發出個人赴港澳游證件150萬個。粵港首次聯合赴日本、韓國舉辦經貿技術交流會、旅游推介會成效顯著。深港西部通道、珠澳跨境工業區等項目動工建設,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前期工作加緊進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順利推進。
——開拓國內市場取得新成效,有效需求持續擴大
消費結構逐步升級。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城鎮市場繁榮,農村市場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87億元,增長11.4%.新的消費熱點加快形成。數字家電、通訊產品、汽車、住房等高檔、大額商品消費大幅增長。
國內市場得到拓展。與兄弟省市的經貿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強。舉辦了廣東-湖北經貿合作洽談會,組團參加了青海、廣西舉辦的投資貿易洽談會和在四川舉辦的西部國際博覽會,促成與外省企業簽訂合作項目498個,金額2 33億元。廣貨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穩步提高。援藏援疆和對口幫扶廣西、三峽庫區工作取得新成績。
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成效明顯。初步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工作格局,推動一批企業沖刺世界名牌。全省58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27件商標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擁有名牌產品的企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規范。嚴厲打擊各種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適時開展區域性專項整治。治理整頓土地市場取得成效。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和大規模走私違法犯罪活動得到有效遏制。加強藥品食品監督,藥品生產流通秩序好轉。成功化解一些影響社會穩定的金融風險。政府、企業、社會信用意識增強,社會信用體系逐步建立。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
——民營經濟迅猛發展,整體實力顯著增強
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認真落實《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出臺了12個配套文件。表彰了一批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成立了省中小企業局和民營企業投訴中心,加強對民營經濟的引導和服務。省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扶持中小企業。金融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大。
民營經濟實力壯大。全省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由上年的175.3萬戶和25.86萬戶增加至185.5萬戶和32.3萬戶,增長5.8%和24.9%.一批民營龍頭企業迅速崛起,注冊資金在1000萬元以上的6871戶,其中億元以上的15 4戶。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248億元,增長29.9%.個體和私營經濟實現稅收340.53億元,增長21.4%.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加快。民營科技企業達5920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280家。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中半數以上為民營企業。民營科技企業成為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的生力軍。民營科技園區建設得到加強,省安排4.2億元支持14個市民營科技園區建設。
——山區和東西兩翼發展加快,區域經濟發展逐步協調
山區建設有新起色。山區、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省安排7億元補助欠發達地區完成行政村公路建設7000公里,安排25億元幫助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撤并路橋收費站。山區資源優勢得到發揮,林產工業和森林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招商引資,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山區工業化進程加快。產業化扶貧成效顯著,山區欠發達地區產業化扶貧組織達1009家,帶動40萬貧困戶,占全省貧困戶一半左右。實施“千村扶貧工程”,掛鉤幫扶、對口幫扶工作扎實推進。開展了農村危房改造,推動農村飲水工程的實施。水庫移民遺留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東西兩翼發展邁出新步伐。公路、港口、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海洋經濟和特色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粵東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投資軟環境繼續改善。電子、醫藥、陶瓷、服裝、農產品深加工為主的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粵西招商引資工作扎實開展,一批大型項目相繼落戶,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打下基礎。
珠江三角洲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廣州、深圳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更加明顯。佛山第三大城市建設加快。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各項專題規劃全面實施。《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基本完成。
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產品產值突破6000億元,增長30%.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四大高新技術產業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城鎮化進程加快。制定實施了《關于加快中心鎮發展的意見》,對全省273個中心鎮發展給予政策扶持。中心鎮輻射帶動能力逐步增強,城鎮化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一批中心鎮逐步發展成設施配套、具有較強集聚力和輻射力的農村區域中心。全省鄉鎮撤并17%.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
(責任編輯:龍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