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內蒙古自治區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2023国产精品啪啪视频,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毛片,国产91三级精选国产

資料:內蒙古自治區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02月17日 10:58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點擊查閱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04年1月8日 楊晶)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自治區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們提出意見。

     2003年工作的回顧

     2003年是新一屆政府的起步之年,也是經受嚴峻考驗并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一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的正確領導下,自治區政府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團結一致,頑強拼搏,戰勝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和地震、洪澇、干旱、森林火災等多種自然災害帶來的困難和挑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就,實現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全面超額完成了十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奮斗目標。

    經濟快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全區經濟發展呈現速度加快、結構優化、效益提高、后勁增強的態勢,國內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城鎮以上單位固定資產投資三項指標增速居全國首位,國民經濟開始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期。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093億元,比上年增長16.3%,是“七五”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422億元,增長5%。在局部地區受災和種植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總產量達到1360萬噸,減產45萬噸;牧業年度牲畜總增3258萬頭(只),總增率為44.9%;奶類、肉類和羊絨產量分別增長63%、4%和6%。第二產業增勢強勁,增加值達到948億元,增長26.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1.9%,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24,比上年提高20點。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723億元,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02億元,增長68%,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投資重點集中在工業、生態、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等領域,特別是工業投資達到508億元,增長121%,是近年來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9億元,增長12.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以上。

    改革繼續深入,對外開放呈現新局面。大力推進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造,鐵路、公路等國有股權的轉讓和退出取得實質性進展。完成了內蒙古電力公司、包頭鋁廠、呼市卷煙廠等大企業集團的改革重組,民航機場正式移交地方。全區已有19戶國有大中型企業開始實施主輔分離和改制分流工作。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初步建立起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管資產、管人和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非公有制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增加值占到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25%以上。農村牧區稅費改革不斷完善,農牧民負擔進一步減輕。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在部分地區實施了對農民直接生產性補貼試點工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取消、下放、簡化審批事項450多項。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開發利用境外資源取得新突破,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引進區外資金到位402億元,增長49.4%;外商直接投資到位3.3億美元,增長44.7%;外貿進出口總額30億美元,增長21.5%,其中出口增長55.7%。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全區財政總收入257.6億元,增長28.1%。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優化,社會保障、扶貧救災、科技教育、醫療衛生、職工工資等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0元,增長15.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284元,增長9.5%。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得到加強,累計實現城鎮就業和再就業2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為70萬城鎮困難群眾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應保盡保。抗災救災投入資金2.85億元,災區群眾生產生活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統籌兼顧,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各項社會事業都有了明顯進步。科技體制改革逐步深化,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力度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新進展。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家,其中國家級10家,高新技術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教育改革和發展步伐加快。“二期義教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進展順利,“兩基”達標旗縣達到79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趨于優化。民族文化大區建設開始啟動,一批重點文化基礎設施正在規劃和建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健康發展。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繼續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07‰。醫療衛生工作取得新進展,疾病防控體系不斷完善,初步建立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農村牧區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有序展開。廣泛深入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加大,土地管理、地礦勘探工作得到重視和加強。人事、統計、檔案、氣象、地震、人防、僑務、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社會科學、文物保護、無線電管理、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績。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全區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進一步加強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教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軍警民共建和“雙擁”工作深入開展,11個旗縣市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預備役在抗災救災、應對突發性事件中再立新功,阿盟、烏盟等地為載人航天飛船成功發射和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繼續鞏固和發展。堅持依法行政,從嚴治政,認真執行人大決議,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加強與人民政協的聯系,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作用。全年共辦理全國和自治區人大代表議案、建議391件,政協委員提案391件,制定政府規章6件,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10件。勤政廉政建設收到實效,政務公開、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取得新進展。普法教育深入開展,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有序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嚴打專項整治斗爭取得明顯成效。

    抗擊非典斗爭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去年上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襲擊了我區,疫情來勢猛、蔓延快、危害大,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面對非典疫情,全區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不怕犧牲,堅持一手抓非典防治不放松,一手抓經濟建設不動搖,與非典疫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先后投入醫務人員6600人,流調人員1.7萬人,開設和后備了130所定點醫院,設置了184個發熱門診,各級財政投入防治資金5.8億元,接受捐贈款物3.04億元。在這場斗爭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進一步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和巨大的精神財富。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的政府工作,我們之所以在困難比較大的情況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區各族干部群眾團結奮斗、艱苦創業的結果,也是兄弟省市區、社會各界和海內外朋友關心、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這里,我代表自治區人民政府,向全區各族人民,向在各條戰線上為取得這些成績做出貢獻的同志們,向為我區防治和戰勝非典做出巨大犧牲和奉獻的廣大醫務工作者以及給予我區無私援助的兄弟省市區、國內外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偏小,資源、區位等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發展水平與發展潛力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優勢產業有待進一步做大做優做強,東西部工業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顯現,第三產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國有企業改革攻堅任務還很艱巨,部分領域改革滯后,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體制性障礙;對外開放力度不大,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工作亟待加強,合作開發利用境外資源的進程需要加快;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就業壓力增加,一些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等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堅持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04年的主要工作任務

    2004年是完成“十五”計劃的關鍵一年,也是加快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自治區黨委七屆五次全委會議精神,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扎實推進“兩項建設”和“三化”進程,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我區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財政總收入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為實現這些目標,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農村牧區經濟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

    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要以農牧民增收為核心,以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為突破口,用工業思維謀劃農牧業發展,不斷繁榮農村牧區經濟。

    (一)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的高效農牧業產業化體系。繼續做大做強龍頭企業,緊緊圍繞六大主導產業,培育發展一批競爭能力強、帶動作用大的加工型龍頭企業,提升農畜產品加工業的整體水平;積極創辦和引進一批商貿流通、倉儲運輸、科技服務型龍頭企業,努力形成完善的企業結構體系。加強農畜產品基地建設,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努力提高基地的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加快實施農牧業“種子工程”和“動物保健工程”,加強動物防疫工作,大力推廣適用技術,發展節水農牧業,增加農牧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健全農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和認證體系,確保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加快農村牧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穩妥地發展各類農村牧區經濟合作組織,為農牧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認真落實扶持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各項優惠政策,拓寬投資渠道,加大扶持力度。

    (二)調整優化農村牧區經濟結構。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擴大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優質牧草,形成比例協調、效益突出的糧、經、草三元結構。穩固發展牧區畜牧業,嚴格執行草畜平衡制度,積極推行輪牧、休牧和禁牧,鞏固和擴大草場圍欄,轉變傳統的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充分利用我區飼草料豐富的有利條件,在農區和半農半牧區廣泛推行舍飼圈養,促進種養結合、農牧互補。積極調整農畜產品結構,加快發展優質、高效、無公害的綠色、特色農畜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快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地培育發展特色鮮明、比較優勢突出的旗縣主導產業,增強旗縣綜合經濟實力。充分發揮旗縣承上啟下、聯結城鄉的作用,逐步建立為大中城市服務、與大中城市產業發展相配套的產業體系。要把小城鎮建設同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工業小區建設、農村牧區服務業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實現產業、人口和生產要素的相對集中,以縣城經濟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牧民科學文化素質,為參與就業競爭并逐步向城鎮及二、三產業轉移創造條件。

    (四)認真落實黨的各項富民政策。繼續穩定土地承包制度,落實草牧場“雙權一制”,規范土地和草牧場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亂占耕地現象,嚴肅查處違反規定亂批亂占和濫用耕地案件,確保耕地總量平衡。深化糧食流通體制和農村牧區稅費改革,把對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進一步減輕農牧民負擔。抓住國債資金向農牧業傾斜的機遇,加快農村牧區水、電、路和教育、文化、衛生等設施建設,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落實好國家關于支持農村牧區發展的金融信貸政策,增加農牧戶小額貸款和農牧戶聯保貸款,切實解決農牧民貸款難問題。

(責任編輯:龍巍洋)

商務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