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福建省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2023国产精品啪啪视频,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毛片,国产91三级精选国产

資料:福建省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03月23日 14:34   來源:政府網站   

(點擊查閱更多2006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1月8日 黃小晶)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并審議,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全面展開“十五”目標任務勝利完成

    2005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我省各級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七屆九次、十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和省人大《關于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動力,攻堅克難,乘勢而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扎實推進,新一輪發展的戰略部署產生積極效應。經過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實現了福建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初步統計,全省生產總值6487億元,增長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20億元,增長20.3%;外貿進出口總額542億美元,增長13.9%,其中,出口347億美元,增長18%;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2.3億美元,增長17.2%;財政總收入786.83億元,可比增長20.1%,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431.85億元,可比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5.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98‰。

    一年來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三農”工作力度加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繼續實施有效支農政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4.6%。糧食總產量715.18萬噸,水產品總產量605萬噸,造林更新總面積207.3萬畝。農村各項改革繼續推進。全省安排25.29億元支持農村稅費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制定實施林權證抵押貸款、森林資源流轉等配套措施,全省11602個村明晰了產權,占應改革面的99.5%。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正式成立。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130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26.65億元,增長28.8%。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建成6500公里。水利“六千”工程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03%。實施土地整理19.49萬畝,新造耕地2.5萬畝。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和動植物檢疫體系初步建成。加強培訓指導,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0萬人。

    (二)工業帶動作用增強,服務業水平繼續提高。制定扶持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產業集聚,壯大產業集群。全省工業增加值增長13.5%,拉動經濟增長5.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1%。電子、石化、機械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3.9%,拉動全省工業增長8個百分點。實施循環經濟“251”示范工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6%。成功舉辦第三屆6·18項目成果交易會,促成3021個項目與企業對接。已擁有中國名牌產品62個、中國馳名商標54件、國家免檢產品141個,均居全國第5位。建筑業快速發展。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511億元,增長11.1%。金融保險業運行良好,旅游業繼續增長,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物流、商貿、信息、中介和交通運輸等服務業發展加快。

    (三)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重點建設成效顯著。制造業、能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分別增長21%、55%和50%。民間投資增長22.8%,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52.6%。項目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重點建設用地有效保障,新開工重點項目90個,比上年增加64個。全省189個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80億元。與上年比,重點建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重點建設中工業項目投資所占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贛龍鐵路建成通車。邵三高速公路春節前將投入試運營,標志著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全線貫通。龍巖坑口和泉州南埔電廠一期、福耀浮法玻璃、百宏差別化纖維、廈門騰龍特種樹脂等項目竣工投產。福建煉化一體化、液化天然氣總體項目、泉州船廠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福州可門電廠一期、寧德電廠一期、廈門嵩嶼電廠二期、省主干電網等項目加快建設。溫福鐵路全線動工,福廈鐵路、泉三高速、浦南高速開工建設。廈深和龍廈鐵路、永武高速公路、平潭海峽大橋、泰山石化中轉碼頭、中華映管等離子顯示器等一批項目獲得國家立項或核準。向莆鐵路、廈漳跨海大橋、福建核電一期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四)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利用外資質量提高。“大通關”機制進一步完善,電子口岸平臺加快建設,重點口岸查驗部門試行每周7天工作制,通關效率不斷提高。出口退稅超基數部分由省級財政統一負擔政策有效落實。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45.1%和22.8%。新批福州、福清和泉州三個出口加工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廈門火炬高新區獲準擴區,廈門象嶼保稅物流園區正式運行,莆田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通過國家驗收。全省新批總投資千萬美元以上項目294個,合同外資50.1億美元,分別增長8%和76.5%。全年外資企業增資額達29.9億美元。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平穩發展。投洽會、海交會、商交會等重大經貿活動成效明顯。

    (五)閩臺合作進一步擴大,閩港澳僑經濟聯系更加密切。省六個對臺工作小組組織協調力度加大。制定閩臺產業對接規劃,積極開展行業性對臺招商活動,新批合同臺資18.3億美元,增長92.1%。兩岸光電、軟件行業建立協作關系,臺資企業產業集群進一步發展壯大。成功舉辦旅博會、花博會、臺交會、紡博會、鞋博會。閩臺貿易持續增長,率先實現直接登島辦展,對臺貿易額47.66億美元,增長9.4%。積極辦好臺商投資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擴大到全省,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設立臺灣農產品營銷中心,臺灣水果首次以零關稅方式進入我省。福建居民赴金馬旅游順利啟動,實現武夷山與阿里山、大金湖與日月潭等旅游資源對接。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開播海峽衛視,舉辦閩臺民俗節慶活動和兩岸交流論壇,建設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兩岸人員往來更加頻繁,我省沿海與金馬澎地區直接往來和海上試點直航進一步拓展,廈金航線客流量突破50萬人次。廈門新增為兩岸春節包機航點。兩岸三地關系更加緊密,閩港合作八大平臺建設積極推進,聯手海外招商,金融、旅游、現代物流等合作取得新進展,新批合同港資38.5億美元。閩澳商務、中小企業、旅游文化和服務業四項合作繼續深化,澳門媽祖文化旅游節成功舉辦。僑務、外事工作得到加強,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新的僑力資源繼續拓展。

    (六)有效應對各種挑戰,齊心協力戰勝困難。面對5次暴雨洪災和7次強臺風襲擊,我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超前部署,科學調度,合力抗災,最大限度降低損失。災后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扎實推開,受災居民春節前可搬入新居。面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及時啟動預案,從容應對,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防控工作,生產生活秩序井然。面對嚴峻的出口形勢,加強外經貿預警監測,及時制定鼓勵出口的政策措施,引導企業積極應對各種貿易壁壘,增強企業擴大出口的信心。面對原材料能源供應緊張,強化采購、運輸和調度,加強指導服務,有效保證企業正常生產。

    (七)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生態建設加快推進。積極推動高新技術研發,10個省級重大科技專項全面實施,一批科技項目列入國家計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產品開發取得新進展。籌建兩所本科院校,新組建13所高職院校,全省高校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突破40萬人,高考錄取率達70.9%。18個縣(市、區)達到國家規定的“雙高普九”標準。城鄉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順利開展。整頓醫藥價格秩序,醫藥費用增長勢頭得到初步控制。文化精品創作力度加大,農村基層文化設施繼續改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保護。泰寧被確定為世界地質公園,“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和“福建土樓”申報世界遺產工作積極推進。群眾體育廣泛開展,我省體育健兒在十運會上獲得17枚金牌,創歷屆最好成績。福州和廈門地區大學新校區、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大劇院、省廣播電視中心等社會事業重點項目進展順利。人事、編制、氣象、防震、測繪、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建設林業生態工程,實施重點流域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開展環保專項行動,新增泉州寶洲二期等5個污水處理、晉江垃圾焚燒發電廠等7個垃圾處理產業化項目,主要水系水質和城市空氣質量良好。

    (八)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為民辦實事項目進展順利。全面免征農業稅及其附加和除煙葉以外的所有農業特產稅,通過農村稅費改革,全省農民受益27億元,人均減負103元。全省城鄉94.6萬人享受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實行農村低保家庭子女和“三類”殘疾學生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制度。開展高校貧困學生助學工作,12.4萬名學生得到資助。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完成年度目標的122%。城鄉醫療救助試點工作啟動。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全面實施。補助415個困難鄉鎮、村“兩委”和城市社區居委會,確保工作正常運轉。“造福工程”新搬遷2萬人。每個村至少有1個衛生所的目標基本實現。對農村農技員、鄉村醫生、計劃生育協管員實施政府津貼。通過勞務派遣等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城鎮新增就業5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7.8萬人。社會保險覆蓋面擴大。新一輪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經濟適用房建設加快,廉租房制度順利啟動。清理政府投資項目拖欠工程款完成計劃任務。民政、民族、宗教、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九)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社會安定穩定。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執行人大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批評、意見。重視和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認真辦理政協提案。全年共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573件、省政協提案727件。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聯系,虛心聽取各界人士的建議意見。認真落實國務院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全年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12項。“四五”普法目標基本完成。政府績效評估和政務公開全面推開,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進展。廣泛開展學習鄭忠華、張仁和等先進典型和“愛祖國、愛福建、愛家鄉”活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繼續深化,廈門市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福州市、三明市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平安福建”深入建設,治安防控體系繼續強化,打擊各種違法犯罪力度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高度重視群眾來信來訪,依法依規處置信訪問題。強化責任制和各項管理措施,安全生產形勢平穩。深入開展“雙擁”和軍警民共建活動,駐閩部隊的戰備訓練、工作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海防、人防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各位代表,2005年工作任務的完成,標志著“十五”計劃的勝利實現,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初步統計,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高出目標1.6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343元,年均增長8.7%。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6.3%和13%。五年累計固定資產投資突破8000億元,超過1949—2000年的投資總和,投資率由2000年的28.8%提高到2005年的35.8%。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6%,高出目標12.6個百分點。按可比口徑,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年均49億美元,超額完成年均40億美元的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9.7%,高出目標4.7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5.1%,實現預期目標。“十五”發展的成就突出表現在:

    產業支撐更加凸顯。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17.0∶43.3∶39.7轉為2005年的12.7∶48.6∶38.7。新型工業化步伐加快,三大主導產業進一步提升,形成60個制造業產業集群,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0億元,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3.4%。農業基礎更加穩固,三大產業帶初步形成,四個重點產業逐步壯大,九類特色農產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作用增強。

    基礎設施顯著改觀。新建高速公路865公里,累計通車里程達到1210公里,基本建成“一縱兩橫”主干網;新增鐵路159公里,鐵路營業線里程達1630公里,贛龍鐵路的建成打通了我省第四條鐵路進出省通道;建成一批大型深水專業化碼頭,港口吞吐能力超億噸,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居全國第7位;連城機場建成使用,民航空港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增發電能力714萬千瓦,電力裝機容量達1758萬千瓦。“數字福建”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電話交換機容量比“九五”時期翻了一番,互聯網用戶達319萬戶,全省建制村實現村村通電話。十大防災體系建設穩步推進,縣級以上城區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

    統籌能力逐步增強。科技進步綜合評價居全國第十位,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九位。專利授權量22090件,居全國第八位。教育“兩基”鞏固提高,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61.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調整組建普通高校47所,高考錄取率提高20個百分點,全省已有一級學科博士點29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56個。文化發展步伐加快,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和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市場經濟秩序趨于好轉,食品放心工程建設完成階段性目標。省、市、縣三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及應急救治機制初步形成。五年新增山海協作項目3200多個,總投資超過360億元。對口支援工作成效明顯。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連續15年完成國家下達的人口計劃指標。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建成投產一批城市污水、垃圾處理重大項目。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得到初步控制,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數名列全國前茅,森林覆蓋率位居全國第一。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體制機制更具活力。深化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不斷拓展空間、集聚合力、改進服務、推動落實。堅持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簡政放權,賦予縣(市)更多的審批權限,增強縣域經濟活力。深化企業改革,制定保障工業用地政策,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擴大中心城市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增強輻射、帶動功能。放寬市場準入,完善政策環境,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深化政府機構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不斷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干部駐村和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取得成效。加快投融資、財稅、價格、流通、社會事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配套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

    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2000年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加4868元、1210元。城鎮化水平由2000年的41.5%提高到47%。城市建成區面積比2000年擴大43.6%。城鄉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25.5和40平方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左右,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率保持在60%以上。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

    尤為可喜的是,“十五”期間,我們立足于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和全國發展大局,做出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部署,形成了“四個推進”的指導思想、“四個基本”的目標任務、“四個關鍵”的工作要求,全省上下呈現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特別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海峽西岸”寫入中央“十一五”規劃建議,使這一戰略從地方決策上升為中央決策,從區域戰略上升為全國戰略,有利于完善全國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在加快東部發展中發揮福建后發優勢,有利于形成服務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有利于建設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我們多年的愿望變成現實,全省上下歡欣鼓舞,海內外反響熱烈。中央文件第一次明晰海峽西岸的界定,第一次明確海峽西岸是個地區,第一次凸顯海峽西岸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的獨特作用,第一次強調支持海峽西岸的發展,體現了黨中央對福建工作的充分肯定、對福建發展的極大關心和支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海峽西岸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十五”發展的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歷屆政府努力工作的結果,是全省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在此,我謹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付出辛勤勞動的全省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與有效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志,向為福建改革發展穩定作出積極貢獻的中央各部門及駐閩機構、駐閩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關心、支持福建建設與發展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工業總量不夠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二是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尚未消除,資源約束和人口、環境壓力比較突出。三是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和抗風險能力不強。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依然艱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存在差距,就業再就業壓力較大,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五是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保障、預防、處置體系不夠完善,安全生產基礎比較薄弱,社會治安仍不容樂觀。六是政府職能轉變相對滯后,消極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依然存在,機關作風和效能建設有待加強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要認真對待,采取措施逐步解決。

(責任編輯:石蘭蘭)

商務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