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07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1月29日 呂祖善)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政府的主要工作
2006年,是我省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是貫徹科學發展觀、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的一年。一年來,全省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加快推進“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建設,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正走上科學發展軌道。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全面實現,為民辦實事的十個方面任務如期完成,“十一五”發展開局良好。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5649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593億元,增長1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25億元,實際增長14.1%;進出口總額1392億美元,其中出口1009億美元,分別增長29.6%和31.4%;財政總收入256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298億元,按可比口徑分別增長15.1%和1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335元,實際分別增長10.9%和9.3%,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1%,新增城鎮就業6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1%;人口自然增長率4.87%。;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預計下降3.5%,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3.1%和3.4%。我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過去一年,我們按照省委的決策部署和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重點圍繞加快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加快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努力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
統籌城鄉發展,新農村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部署新型城市化工作,推動新農村建設。開展省域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和縣市域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各級財政投入“三農”資金374億元,增長19.9%。鼓勵和支持工商企業、大專院校等參與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強龍興農”、“百萬農民信箱”等工程全面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啟動建設,農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在11個縣市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建成標準農田102萬畝,糧食生產實現播種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加”,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快。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等工程取得新成效,累計完成852個示范村和8236個整治村建設任務,城鎮集中供水覆蓋農村人口新增120萬人,解決了農村170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其中解決飲水困難人口17.5萬人,等級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別達到90.2%和80.8%,“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覆蓋面分別達到92.3%和96.3%。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扎實推進,食宿改造工程竣工107萬平方米,資助49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為30萬名貧困學生免費提供愛心營養餐,14萬名教師接受培訓。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70.2萬人,資助6.1萬名農村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免除大專院校農業種養類專業本省學生的學費。各級財政安排17.6億元專項資金實施“農民健康工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面實行,2902萬人參加合作醫療,1441萬人接受免費體檢。組織11.7萬場電影、1.6萬場演出和306萬冊圖書到農村,開展新一輪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完成5500個村的有線電視光纜聯網。
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制定實施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的規劃和政策,實施環杭州灣、溫臺沿海地區和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三大產業帶規劃年度計劃,扎實推進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23.4%,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增長33.9%。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全省財政科技支出54.3億元,增長21.7%;全社會研究與開發投入相當于生產總值的1.34%,比上年提高0.12個百分點。啟動實施16個科技創新平臺、24個重大科技專項和585個重點項目,新增9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4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28家。積極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分別增長23%和28.3%。推進品牌大省建設,新增55件馳名商標、57個中國名牌產品。啟動實施技術改造“雙千工程”,限額以上技術改造項目投資增長50.9%。積極發展服務業,商貿、物流、旅游、金融、通信和文化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服務業增加值增幅高出生產總值增幅1.5個百分點。大力推動海洋經濟發展,船舶修造、石化等臨港工業發展加快,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工作深入推進,全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5.1億噸,增長16.5%。
抓好重大項目建設,發展條件不斷改善。全面開展“十一五”重大項目建設,“五大百億”工程完成投資890億元。新增統調電力裝機789萬千瓦、高速公路通車里程516公里,提前一年實現本屆政府電力裝機容量翻一番和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的目標。浙贛、滬杭鐵路電氣化改造順利完成。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連島和洞頭半島工程等項目建設加快。水資源保障百億工程啟動實施。鎮海100萬噸大乙烯等項目開工建設,蕭山機場二期等項目獲國家核準。嚴格土地管理,優化配置建設用地,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盤活土地存量10萬畝,科學開發利用低丘緩坡、沿海灘涂,努力保障發展用地需求。做好煤電油運等綜合協調工作。
加強引導和扶持,欠發達地區發展勢頭良好。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和海島等市縣轉移支付103億元,增長14.1%。深入實施“百億幫扶致富”、“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等工程,多形式開展山海協作,支持欠發達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加強結對幫扶,選派骨干教師、醫師和科技特派員到欠發達地區工作。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7萬人,全省異地脫貧6.5萬人,省財政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幫助受地震影響的困難群眾住房重建。積極支持海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有序推進漁民轉產轉業。衢州、舟山生產總值和麗水財政收入的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加大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力度,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扎實推進。制定實施節能降耗政策措施,分解落實目標任務,建立考核和責任機制,開展“工業節能降耗年”活動,公布重點耗能單位和節能產品、技術導向目錄,積極推進節能項目改造和資源綜合利用,加強對七大重點行業和1311家重點耗能企業的能耗監管,加大差別電價實施力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壓縮水泥行業落后生產能力700萬噸。進一步完善生態省建設目標考核和責任制度,深入開展“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加大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投入,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3億元,增長25.3%。全面推進重點流域、區域、行業和企業的污染整治,對錢塘江源頭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實行省財政專項補助,開展錢塘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試點,加大環保執法監督力度。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日處理能力分別增加55萬噸和5000噸。加快實施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和工業循環經濟“4121”示范工程,推進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全省環境質量保持基本穩定,八大水系、運河和主要湖庫60.2%的省控監測斷面水質滿足水環境功能要求,錢塘江流域市界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66.7%,11個設區市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天數均在82.2%以上,三項指標分別比上年提高4.1、6.7和0.8個百分點。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制定實施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扎實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全國率先實行免收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部署實施“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加強高校重點學科建設,教育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全面推進文化建設“八項工程”,組織實施“四個一批”規劃,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城鄉基層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成功舉辦中國越劇藝術節等活動。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我省體育健兒在亞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第十三屆省運會取得圓滿成功。全面實施衛生強省建設“六大工程”,加強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防治,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健全。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11萬人享受農村部分家庭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低生育水平進一步鞏固。加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出臺實施統籌城鄉就業、全面推進工傷保險、開展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試點、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解決農民工問題等政策,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部分優撫對象撫恤補助、企業最低工資等標準,進一步加強就業培訓、社會保險擴面、農民工服務和管理等工作。全省用于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財政資金244億元,增長21.8%。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新增87.6萬、91萬、59.7萬和151萬。28個市縣開展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試點。62.9萬城鄉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免費對3408名貧困老年白內障患者實施了復明手術。加強住房保障體系建設,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396萬平方米,所有市縣全面實施城鎮廉租住房制度,1.85萬戶城鎮困難家庭享受廉租住房,完成6110戶農村低保家庭危舊房改造,開展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切實做好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和應急處置工作。深入開展市場秩序整頓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進一步完善信訪工作機制,信訪總量下降12%。健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防控體系,刑事發案數下降2.4%。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安全生產事故次數、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19.5%、6%和9.8%。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內對外開放,發展活力繼續增強。部署“十一五”時期體制改革工作。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努力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在36個縣(市、區)開展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投資體制、農村金融等改革取得新進展。積極引進境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在美國和德國成功舉辦中國浙江周活動,在北京舉辦結構調整重大項目推介會,繼續做好開發區(園區)整合提升工作。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實際金額分別增長18.5%和15.1%,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推動出口商品結構調整,積極開展國際貿易摩擦應對服務,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40.1%和68.9%。加快大通關建設,浙江電子口岸建成運行。實施“走出去”戰略取得新成效。積極參與長三角合作與交流、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進一步加強對口支援和幫扶工作。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制定實施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進一步完善重大事項科學民主決策制度。加強政府立法、行政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和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等工作,積極推進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和公用事業單位辦事制度公開。加強公共財政建設,加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投入,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建立省政府規劃協調會議制度,加強規劃的協調銜接和實施保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省、市、縣三級行政許可事項和非行政許可項目的清理和規范。積極探索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義烏市開展進一步擴大縣級政府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試點。認真實施公務員法。全面開展“兩提高一降低”機關效能建設主題活動和企業服務年活動。效能監察工作進一步加強,電子政務實時監督系統啟動建設。切實加強政府廉政工作,預防和懲治腐敗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得到有效落實,商業賄賂專項治理取得積極成效。
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采取措施促進景寧等民族自治地區加快發展。宗教、僑務、對臺和外事工作取得新成績。成功承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制定實施婦女、兒童發展和老齡、殘疾人事業發展規劃。國防動員和雙擁優撫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駐湖部隊開展“百連結對百村、軍民共建新農村”活動。
去年我省還遭遇了“桑美”超強臺風等嚴重自然災害,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省委、省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決策,各級黨政領導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廣大干部群眾和部隊官兵萬眾一心、頑強拼搏,把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災后重建工作迅速開展,中央和省財政安排救災資金4.4億元,社會各界踴躍捐助,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災區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
各位代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全省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確領導下,開拓創新、克難攻堅、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在各個領域辛勤勞動的全省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支持和監督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浙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中央駐浙各單位,向關心和支持浙江現代化建設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廣大僑胞和海內外朋友們,表示誠摯的謝意!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和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還比較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仍然較大,農民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穩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擴大趨勢,在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等領域還存在不少問題。同時,政府工作也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有待進一步強化,依法行政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行政行為不規范、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不高等問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奢侈浪費現象仍然不少,貪污腐敗問題時有發生。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進一步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始終保持清醒,對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認真加以整改,堅持不懈地做好各項工作,不辜負全省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責任編輯:龍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