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11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2月12日 姜大明)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時期
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十一五”時期,山東的發展進程極不平凡。在中共山東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總要求,堅持積極作為、科學務實的工作基調,攻堅克難,奮力前行,“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全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這是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五年。全省生產總值接連突破2萬億和3萬億,去年達到39416.2億元,年均增長13.1%,人均生產總值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749.3億元,年均增長2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3279.1億元,年均增長2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11.6億元,年均增長18.9%;進出口總額1889.5億美元,年均增長19.6%;實際利用外資累計463.9億美元。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這是人民生活水平較快提高的五年。財政對民生投入累計達到7004.5億元,2010年民生投入占財政支出總額的51%。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全面發展,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趨于完善,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946元、6990元,年均分別增長13.2%、12.2%。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5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10萬人。解決了52萬戶城鎮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近400萬戶農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廣大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這是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五年。消費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投資結構逐年改善,經濟增長動力結構趨于協調。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業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傳統產業調整振興成效顯著,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35.2%;服務業發展提質增量,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4.3個百分點。“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這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十一五”時期新開工鐵路項目18個,新增運營里程438公里、在建里程3151公里,相當于100多年來山東鐵路通車里程的總和;新增高速公路1122公里,通車里程達到4285公里;港口吞吐量由“十五”末的4.1億噸提高到9.2億噸,機場客運量由986萬人次提高到2231萬人次。覆蓋全省的“五橫兩縱”500千伏主網架已經形成,新增可用電力裝機容量2707萬千瓦,海陽核電一期開工建設。158座大中型水庫和3882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全面完成,南水北調和膠東調水工程進展順利,治淮東調南下續建主體工程全面完工。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增強。
——這是城鄉面貌發生明顯變化的五年。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積達到20.5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污水集中處理率由49%提高到85%,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由58%提高到80%;森林覆蓋率達到22.8%。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行政村通油路比例達到99.2%,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新建農村戶用沼氣186.8萬戶。統籌城鄉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取得重要成果。注重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和力度,牢牢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十一五”前半期,針對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不健康因素,我們認真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堅持在發展中相機調控、在調控中謀求發展,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運行。近兩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我們堅決貫徹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和各項決策部署,迅速制定實施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21條政策措施,啟動了8546個重大項目建設,采取鼓勵消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遏制了增速下滑,實現了經濟企穩回升。去年以來,我們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與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成為全國少數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的省份之一,發展的協調性和內生動力增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果進一步鞏固。
(二)堅定不移地推進轉方式調結構,經濟發展的速度、質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五年對“三農”財政投入累計4718億元,年均增長36.1%。深入實施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著力培植高效特色產業,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去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867億斤,實現連續八年增產;農產品出口達到127.1億美元,年均增長13%。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和兼并重組,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五年累計完成技改項目3.7萬項,技改投資2.6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利潤年均分別增長24.2%和24%。推進服務業跨越發展,突出支持十大重點領域,著力培育“四大載體”,去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4429億元,年均增長13.4%。旅游業總收入突破3000億元。下氣力推進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22.1%、20%和18%,省控59條主要污染河流全部恢復魚類生長。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進程中,全省耕地面積保持在1.15億畝。
(三)堅定不移地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堅持把促進區域發展與培植產業優勢結合起來,區域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今年1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也是我省在一年多時間內獲國務院批準的第二個國家層面發展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起步順利、開局良好,全區投資、進出口、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膠東半島高端產業聚集區和日照鋼鐵精品基地建設扎實推進,省會建設發展步伐加快。重視扶持欠發達地區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去年地方財政收入過10億元的縣(市、區)達到70個,其中過30億元的11個。
(四)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先后組建了山東鋼鐵集團、山東重工集團、山東海洋投資公司、山東海運公司、泰山財產保險公司,國有企業的規模、質量、效益顯著提升。推動民營經濟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4%。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財稅體制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資源環境價格改革取得新的進展。銀行、證券、保險業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增強,去年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突破4萬億元,貸款余額、直接融資、保費收入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實施“深化日韓、提升東盟、突破歐美、拓展非洲”的全面開放戰略,加強與臺港澳地區的經貿合作,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引導企業大力開拓國際市場,著力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外貿進出口實現快速恢復性增長;圍繞轉方式調結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我省對外合作空間。去年外貿出口突破1000億美元。
(五)堅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管理和創新。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突出抓好大學生、城鎮困難家庭和返鄉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就業,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由2005年的808元提高到1510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范圍覆蓋到36%的縣、1065萬人;城市低保月人均標準增加到290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建立了價格上漲與困難群眾生活補貼和保障標準聯動機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穩步實施,最低工資標準年均上調18.4%。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城市社區衛生覆蓋率分別達到99.6%和98.7%,115個縣(市、區)實施了基本藥物制度,開展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建立健全了覆蓋各教育階段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素質教育取得階段性成果,制定實施了全省教育中長期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住房建設與危房改造。深化平安山東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食品藥品安全和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安全生產連續九年實現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下降。
(六)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實施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和創意山東計劃,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去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230億元,是2005年的2.4倍。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省博物館新館和省檔案館新館等重點文化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形成。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基本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全省廣播電視有線網絡整合任務基本完成。成功舉辦一系列大型展會,創作生產了一批文化藝術精品。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我省體育健兒在北京奧運會、第十一屆全運會、第十六屆亞運會上均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七)堅定不移地推進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群眾和輿論監督。五年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34件,制定政府規章41件,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4970件。“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省市縣三級政府機構改革任務基本完成,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政府應急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堅持依法科學民主決策,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政府公信力、執行力進一步增強。堅持不懈反腐倡廉,嚴厲查處了一批腐敗分子。認真做好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建設、雙擁共建和優撫安置工作,軍政軍民團結更加鞏固。人口計生、婦女兒童、慈善、殘疾人、老齡等事業持續發展,氣象、防震減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五年來,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省人民的支持參與下,集中力量辦成辦好了一系列大事。對口支援北川災后恢復重建實現了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一個美麗、和諧、羌族文化特色鮮明的新北川展現在世人面前。戰勝嚴重滸苔災害,成功舉辦了奧帆賽、殘奧帆賽。舉全省之力籌辦第十一屆全運會,取得了辦賽服務和競賽成績雙豐收。圓滿完成了北京國慶60周年慶典和上海世博會參展的各項任務。這些都充分彰顯了齊魯兒女顧全大局、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和海納百川、推陳出新、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必將形成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的強大力量。
五年來的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只要我們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持之以恒地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落到實處,就一定能夠保持工作的正確方向。只要我們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的宏觀經濟政策,結合山東實際不斷增強工作指導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就一定能夠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只要我們不斷深化體制機制創新,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就一定能夠保持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只要我們把富民和強省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就一定能夠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只要我們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看準的事情咬住不放、一抓到底,就一定能夠每年辦成幾件大事,推動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各位代表,五年來我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親切關懷的結果,是中共山東省委科學決策、正確領導的結果,是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對政府工作有效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更是全省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創業、開拓奮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魯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中央駐魯單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和參與山東發展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誠摯的感謝!
在總結五年發展成就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政府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差距。主要表現在:農業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基礎不牢,農田水利設施依然薄弱,農業現代化水平總體不高;物價上漲預期加強,資源、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已成為推動價格上漲的長期性因素;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產業轉型升級面臨諸多制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以及人才支撐能力不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還不夠快,消費能力不足;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能源資源消耗總量偏大;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腐敗現象還時有發生。上述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結構性問題和體制性問題并存,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互聯,不僅影響當前經濟運行,還會制約今后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
二、“十二五”時期
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
從今年開始,我們已進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時期。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一次全委會精神,省政府編制了《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綱要(草案)》及《說明》已印發各位代表,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富民強省新跨越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對于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打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基礎至關重要。縱觀國際國內環境,我們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這些都為我們緊緊抓住并充分用好戰略機遇期提供了有利條件。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一五”以來的發展,我省經濟已具相當規模,產業體系更加完備,跨越提升的物質技術基礎更為堅實;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科學發展的動力更為強勁;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全面提速,我省發展空間更為廣闊。我們完全有能力推動全省經濟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臺階。“十二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堅定不移地以富民強省為目標,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設經濟文化強省,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十二五”期間要始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把發展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果。實施擴大內需方針,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格局。今后五年,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左右,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
——“十二五”期間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取得重大進展。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突出農業做優、工業做強、服務業做大,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適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協調、高效安全的基礎設施支撐保障體系。到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48:4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新口徑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十二五”期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與經濟發展同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力爭五年城鎮新增就業500萬人以上,轉移農村勞動力600萬人以上。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爭取農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范圍、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全面構筑起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建立健全城鄉住房保障體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基本住房需求。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改善群眾就醫環境和服務,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健全。
——“十二五”期間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的支撐作用要顯著增強。強化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發展包括民辦教育在內的各級各類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重要領域和關鍵技術研發,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到2015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完善“以用為本”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大力培養、積極引進、合理使用各類人才,人才競爭優勢基本形成,進入人才強省前列。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筑牢全省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發揮文化資源富集優勢,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推動經濟文化融合發展。到2015年,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文化產業增加值翻兩番,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十二五”期間城鄉、區域發展要更加協調。統籌經濟與社會、當前與長遠、海洋與陸地、城市與農村、東部與中西部發展,深入實施重點區域帶動戰略,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一體化,構建產業布局合理、區域協調發展、人口聚集加快、城鎮體系完善的發展格局。力爭到2015年,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55%以上,新農村建設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海洋經濟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帶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實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間綠色發展模式要基本形成。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強化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加快生態省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重視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搞好土地綜合整治和礦產資源保護。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達到25%,讓山東的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加清新,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十二五”期間改革開放要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拓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努力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制度環境,突破改革重點和難點,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邁出重大步伐。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結構不斷優化。“十二五”期間,全省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9%,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各位代表,經過五年不懈奮斗,到“十二五”末,全省生產總值將突破6萬億元,地方財政收入突破50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山東將成為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備的省份,成為人民群眾幸福感普遍增加、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的省份,成為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省份,成為城鄉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的省份,一個文明、富足、開放、和諧的山東將在我國東部沿海蓬勃崛起。
三、2011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意義重大。我們要把工作著力點放到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全力抓好抗旱保豐收和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兩項關系全局的緊迫任務,確保“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
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左右,外貿進出口增長10%左右,實際利用外資穩定增長,城鎮新增就業10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0%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需要說明的是,提出10%左右的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綜合兼顧了需要和可能。一方面,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保持社會穩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調整結構創造寬松環境,引導各方面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來。提出城鄉居民收入均增長10%左右,這是近年來的最高預期。提出這一目標,一方面是落實中央、省委關于居民收入、勞動報酬增長與經濟發展、勞動生產率提高“兩個同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也順應了廣大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但實現這一目標是不容易的,各級政府必須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今年,要重點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進一步優化需求結構,完善消費持續增長機制,保持投資合理適度增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擴大消費需求。一是增強居民消費能力。繼續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擴大消費的支出,加大對城鎮低收入群體和農民的補貼力度。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企業工資監控和工資保證金等制度,逐步增加職工工資收入。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對高收入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雙重調控政策。二是加強城鄉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提高農村市場商品統一配送率。做好城鄉商業網絡規劃,優化商業網點布局,完善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功能,培育城市商業中心,建設特色商業街區和大型城市綜合體。加快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及網絡購物,提升流通現代化水平。三是營造誠信經營環境。深入持久開展“滿意消費惠萬家”活動,促進放心消費、便捷消費。積極引導信用消費,加快建立商品流通質量追溯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假售假、走私販私、傳銷等違法活動,保護消費者權益。四是培育消費熱點。繼續實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做好建材下鄉試點工作,研究制定進一步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促進電子、通信產品和服務消費,大力鼓勵新能源汽車等節能環保型產品消費,推動養老、家政、培訓、體育健身、社區服務、旅游休閑等服務型消費,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
優化投資結構。一是把握好投資方向。繼續抓好中央投資項目和省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在建和續建項目如期完成,有序啟動一批“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堅決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重復建設,引導投資進一步向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用地、節能、節水、環保、安全等準入標準,切實提高投資效益。二是加強現代能源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開工建設一批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項目,新能源裝機達到480萬千瓦。積極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加快實施“外電入魯”戰略,今年接納外省來電能力達到750萬千瓦。加強重點港口、省際重要通道、城際交通樞紐建設,加快建設濟南至石家莊客運專線等6條鐵路、濟南至東營等8條高速公路,建設好煙臺新機場和濟南機場指廊工程。三是拓寬融資渠道。繼續深化銀企合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的信貸投放。支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鼓勵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金融租賃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各類投資主體設立不同形式的投資基金。四是促進民間投資穩定增長。認真落實鼓勵引導民間投資的各項政策,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切實放寬市場準入,破除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推動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對民間投資的服務、指導和規范管理,促進社會投資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
管理好通脹預期。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綜合施策、重點治理,保障民生、穩定預期”的原則,全面加強價格調控監管工作。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適當增加重要農副產品儲備,穩定主要農產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供應。強化農產品產運銷銜接,鼓勵發展訂單農業,搞好農超對接,落實和完善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建立完善信息監測、預警和發布制度,嚴肅查處惡意炒作、哄抬價格、串通漲價等不法行為。
(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把“三農”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大興水利強基礎、狠抓生產保供給、力促增收惠民生、著眼統籌添活力”的總體要求,堅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新型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加快實施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按照到2020年實現全省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000億斤的要求,深入開展高產創建活動,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在穩定播種面積的基礎上,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單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調動各地政府抓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確保今年糧食總產850億斤以上。
全面實施十大特色產業振興規劃。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和生態循環農業為重點,圍繞蔬菜、畜牧、漁業、果業、油料、棉花、種業、苗木花卉、水系生態、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建設一批高標準生產基地和產業園區,叫響高效特色農產品和農業優勢產業“山東品牌”。深入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和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選擇若干縣開展現代農業示范區試點。
加快推進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水利擺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加快現代水利示范省建設。推進南水北調、膠東調水等調水干線工程和區域水網建設,啟動相關配套工程。突出抓好水毀工程修復及重點中小河道治理、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易災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實施進一步治淮工程,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及節水改造。建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取水許可審批,控制用水總量,促進用水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去年9月下旬以來,我省遭遇歷史罕見的特大干旱,目前旱情還在發展。我們要緊急行動起來,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社會動員,加大資金投入,依靠科技支撐,抓好抗旱服務隊伍建設和抗旱物資儲備供應,搞好應急水源工程建設和春季麥田管理,確保越冬作物能夠澆上水,確保旱區人畜飲水安全,堅決打贏抗旱奪豐收保民生這場硬仗。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進一步提高補貼標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鼓勵農民在搞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優化種養結構,增加生產性收入。扶持農民自主創業,加快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增加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加強農民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和權益保護,促進農民就地就業和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逐步減少農村貧困人口。繼續抓好農民負擔監管,切實防止農民負擔反彈。
(責任編輯: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