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闊的中國經濟版圖中,縣域是發展的基本單元。
資源要素各不相同、產業發展各具特色,近年來,面對壓力挑戰,中國的很多縣城用信心扎穩發展之“錨”,以稟賦堅定前行之“舵”,靠創新揚起御風之“帆”。
一座座小城飛躍上升的發展故事,折射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
厚植產業優勢
從一塊煤發家,一座小城實現了從貧困縣到“西部煤都”的蝶變。
走進位于陜蒙交界的神木市大柳塔鎮,一座座龐大的現代化煤礦,徹底顛覆人們對煤炭行業“風險大”“污染強”“科技含金量不高”的刻板印象。
穿西服上班、用鼠標“割”煤、礦工化身“程序員”“工程師”……在神木,采煤已從傳統印象里的“黑大粗”變為“高精尖”。
曾幾何時,神木也曾陷入單純“挖煤”“賣煤”的模式,經濟命脈被煤價的漲跌左右。難以建立起完備的產業體系,經濟發展缺少韌性和進階空間。
為了牢牢抓住發展主動權,神木圍繞現代煤化工產業體系建設和高新技術創新平臺打造,大力發展以煤為基礎的高端能源化工產業項目。同時著力打造低空經濟產業集群,發展文旅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抓住一個個“新風口”培育梯度接續產業。
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蓄勢。2023年,神木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成為全國十強縣中唯一的西部縣市。
壯大特色產業,不能只憑資源“靠天賞飯”,更要瞄準市場需求,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
從“土特產”到“致富糧”,一粒青稞如何實現“七十二變”?
走進西藏江孜縣的一家酒業公司生產車間,發酵罐、清酒罐等18個罐體矗立在廠房里,全自動生產線井然有序,一件件青稞啤酒被迅速貼標、打包、裝箱。
“在傳統青稞酒制作基礎上,我們研發出多款青稞白酒、啤酒和飲品。2021年至2023年共銷售120多萬件,累計營業額7100多萬元。”公司董事長扎西熱杰說。
青稞蛋白代餐棒、青稞烘焙預拌粉、青稞奶茶、青稞爆米花……從傳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型,通過政府牽線搭橋實現產學研三方合作,江孜目前研發生產的青稞系列產品已達40余種。
除了食品加工,江孜還探索將麩皮、秸稈等加工成飼料、有機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全面提升產業經濟、民生和生態效益。
放眼全國,一座座小城因地制宜,致力打好特色牌,形成優勢產業。
曾經是躺在貧困縣名單中的“落后生”,如今是頻頻登上熱搜的網紅縣城。山東曹縣瞄準“漢服經濟”,挖掘細分賽道里的大市場,從“流量爆紅”邁向“產業長紅”;
從一道“光”延伸,青海德令哈市由荒涼小城變身“光熱之都”,光、熱、電的循環轉換,讓這座西北小城在世界新能源舞臺上大放異彩;
匯聚4家上市快遞物流企業總部和300多家快遞物流企業,上海華新鎮變“邊緣”成“圓心”,化劣勢為優勢,成長為擁有千億級物流產業的“快遞第一鎮”……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接著鄉村,在經濟發展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深挖資源稟賦,瞄準發展賽道。越來越多縣域小城逆勢崛起,特質鮮明地站在人們面前。
保持發展定力
“傳統產業步入‘夕陽’了嗎?”
面對不少地方遭遇的發展困惑,福建晉江用“咬住實體不放松”的定力證明:只有夕陽產品,沒有夕陽產業。
專注于一雙鞋、一張紙、一把傘……實體經濟是晉江產業的根基。多年來,面對外部市場變化的考驗,面對脫實向虛的“熱錢”“快錢”等誘惑,晉江企業家們始終心無旁騖,踐行著“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的理想追求。
“這些年,我們有很多機會拓展利潤增長模式,比如體育地產、金融投資,但安踏管理層恪守‘單聚焦’戰略,從未改變。”安踏集團副總裁李玲說,無論規模再大,企業始終將生產好一件衣服、一雙鞋作為主業。
堅持,絕不等于守舊。
安踏、特步、361°等企業敏銳捕捉消費升級動向,從面料、設計、工藝、流程管理等方面持續創新,讓“舒適”“科技”“時尚”成為國貨運動服飾的新標簽;盼盼食品集團通過5G和物聯網技術打造智能化“未來工廠”,生產協同效率和訂單交付及時率大幅提升……
憑借對實業的堅守,晉江已構建起一條條“搬不走”的產業鏈。目前,晉江已有紡織、鞋服兩個超千億元,食品、建材、醫療健康、智能裝備4個超300億元產業集群,各領域涌現出一批行業龍頭企業。
保持定力,就要坐得住“冷板凳”,啃得了“硬骨頭”。
芯片設計制造、心臟支架和各類藥品、人形機器人……從咸菜小鎮到“科學之城”,“張江創造、輻射全國、走向全球”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0到1”的突破談何容易。
“種咸菜”每年都有收成,“種企業”的收獲周期卻要拉長到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多數技術領域投入大、周期長,短期內難以實現重大突破。在上海張江,多年來,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堅持用耐心資本澆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科技成果陸續落地、開花、結果。
“搞硬核科技創新,如果沒有坐‘冷板凳’的定力,就不會有‘熱產業’的競爭力。”張江科學城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侯勁說。
安徽省面積最小的縣城界首,在多個領域躋身循環經濟“國家隊”,靠的就是堅定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咬緊牙關不換篇,一任接著一任干;
被譽為“湘中黑馬”的寧鄉,多年來堅持“強工業”目標不動搖,有的重大產業項目持續跟蹤近10年,最終實現由“鄉”到“城”、由“農”到“工”的轉變……
錨定戰略目標久久為功,更多縣域在“慢就是快”中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賽迪顧問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千億縣”總數達到59個,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達到7.6%。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一個個縣域發展的傳奇故事,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久久為功的堅定,以及夯基壘臺、接續推進的韌勁。
緊握創新之鑰
蔚藍海岸之畔,科技園摩天高樓聳立,后海中心區五彩霓虹閃爍,蜚聲中外的科技公司隨處可見。
這里是深圳南山區——中國上市公司密度最高的地方。
就在不久前,坐落于南山的深圳市游科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上演了一幕大型商業傳奇。其孵化的首款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銷售超千萬份,掀起海內外“西游熱”。
從傳統農業鎮,成長為初具意象的世界級創新型濱海中心城區,南山已連續7年位居全國創新百強區榜首,2023年,南山區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7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3家。
有改革開放的基因,有濃厚的干事創業氛圍,一路走來,“創新”始終是南山最為閃耀的標簽。
家電企業康佳、創維,互聯網企業騰訊,手機廠商科健、傳音,通信設備制造商華為、中興……每一波時代浪潮中,南山都涌現出代表性的創新企業。敢闖敢干、勇于創新,讓南山人踩上了節拍、找到了位置、搶到了機遇。
如今,南山被譽為“夢想和奇跡最容易誕生的地方”,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將逼近萬億元。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放眼全國,傳統產業占比較大、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產業發展后勁愈發不足,成為一些縣市共同面臨的難題,如何逆勢突圍、破局成棋?
800億元、900億元、1000億元,鞏義市近5年先后跨過3個臺階,成為河南省首個“千億縣”。一路向上的經濟總量曲線,背后是持續向創新要動力。
在鞏義,萬達鋁業公司說“沒有新的高端的產品,萬達早被市場淘汰了”,泛銳熠輝公司稱“公司最忙的地方不在車間,而在實驗室”,天祥新材料公司認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是靠技術研發拿到的”……
創新蔚然成風,靠企業努力,更離不開政府有為。在鞏義,行業發展研討會上,企業家坐“主位”,領導干部坐周邊;一家創業公司的博士團隊,初到鞏義遇上住房難題,被安排到與市領導同住一棟公寓樓……
目前,鞏義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覆蓋率為71.46%,研發投入強度已達2.8%,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從2020年的35家增加到去年的67家。
將創新“置頂”,廣袤縣域地區正在加快布局科創版圖,迭代創新體系。
四川廣漢推動建設“西部傳感谷”,從傳感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傳感元器件生產等方面布局未來,規劃到2027年,傳感器相關產值突破100億元;
浙江樂清堅持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方向,將電氣產業和新能源產業融合發展,加強開拓國外市場,不斷進行深度研發、科技創新;
江西貴溪通過持續開展科技攻關,電子級氧化銅粉、高速型鍍層電極絲等新研發產品,打破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國產化……
縣域向“新”攀登,正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今年前11個月,隨著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全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增速明顯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8.8%,明顯快于全部投資增長。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興,國家強。
數千小城如同一條條奔騰的江河,萬流入海,匯聚起中國經濟波瀾壯闊的力量。
(記者王雨蕭 周圓 胡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