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林治國
如何進一步解決高校專利“轉化難”,中小企業專利“獲取難”?12月12日,2024年中部六省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推進活動在武漢舉辦。此次活動由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指導,湖北省知識產權局和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廳聯合主辦,山西省知識產權局、安徽省知識產權局、江西省知識產權局、河南省知識產權局和湖南省知識產權局共同協辦。
會上,湖北省知識產權局局長吳駿發布《湖北省高校和科研機構可轉化專利資源分析報告》,報告顯示,截至11月底,湖北省共有8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參與存量專利盤活工作,完成6.5萬件專利盤點。入庫可轉化專利4.5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5萬件,發明專利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推動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湖北科教資源豐富,是我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一方陣。數據顯示,湖北省已盤點的6.5萬件專利中,從區域分布來看,可轉化專利主要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且集中在武漢、荊州、宜昌等城市。三地專利資源占全省93.4%。從產業分布來看,主要在云計算與大數據服務、智能測控裝備、先進醫療設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據悉,我省入庫專利已被全國8800余家企業關注,系統智能匹配和精準對接功能開始顯現。從企業對接來看,湖北在國家專利盤活系統注冊企業2.6萬家,企業注冊數全國第六、中部第一。
專利產業化已成為推動中部六省中小企業蓬勃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主任楊興發布《氫能產業專利導航成果》,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河南中心副主任朱振宇發布《量子信息產業專利態勢》。
為助力中部地區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審協湖北中心、河南中心與中部六省知識產權局建立“2+6”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合作機制,將通過建立溝通協調機制、資源投入機制、區域協同機制,不斷深化合作內涵、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為中部地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貢獻知識產權力量。
推進中部地區專利轉化運用
1.8米的大高個、能搬運40公斤的重物,湖北自主研發的首個智能人形機器人“勞動者1號”由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華中科技大學陳學東院士團隊聯合攻關研發。會上,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王迅介紹,格藍若一路走來,始終堅持價值鏈高端的技術研發、重視專利產業化,深耕團隊,多賽道發展。
“專利轉化運用是促進創新成果價值實現、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國家知識產權局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以《提升專利轉化運用效益,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為題作主旨演講,他表示,應提高專利質量、加強政策激勵,梳理盤活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以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推進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強鏈條增效,培育推廣專利密集型產品,以更高起點推進中部地區專利轉化運用。
中國著名知識產權專家、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研究會名譽會長吳漢東以《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知識產權產業戰略選擇》為題作主旨演講,他認為,以文化創意產業、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代表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應以更高質量的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更加有效的知識產權戰略,持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
會上,中部六省10項專利技術供需對接項目簽約、10項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項目現場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