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 2023年1月3日在漳州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漳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王進足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漳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年,是本屆政府全面履職的第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省委和省政府以及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團結拼搏、迎難而上,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全市地區生產總值5706.58億元、增長6.9%,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同口徑)341.03億元、增長8.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250.6億元、增長16.7%,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0.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出口總額增長17.8%,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1%、9.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市轄區)上漲1.6%,完成年度節能減排任務,順利完成市第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年來,我們抓競賽、穩增長,經濟運行提質提效。開展“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攻堅年”活動,實施“七比一看”競賽,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氛圍更加濃厚。突出抓產業、突破抓工業,推進“千百億產業培育行動計劃”,深入開展“千名干部掛千企”幫扶活動,加快培育9個千億級、5個超五百億產業集群,新增新上“四上”企業1497家、比2021年多69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700家。加大項目前期工作力度,建強市縣兩級項目前期辦,增強項目謀劃、生成、落地的能力,接續舉行季度項目集中簽約、開竣工、招商大會等活動。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沙特兩次提及的中沙古雷乙烯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云霄抽水蓄能等349個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2401.5億元;閩粵電力聯網工程等274個項目竣工投用,完成投資945.3億元;古雷煉化一體化二期等1363個項目新簽約,總投資3132億元;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漳州核電3#和4#機組獲國家核準,閩南海上風電基地規劃獲國家能源局批復;漳州核電1#和2#機組、聯盛林漿紙一體化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強化要素保障,全年獲批建設用地近3萬畝;實施“畝均論英雄”,著手改造592家低效企業、4.8萬畝低效工業用地,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3831.7畝,清理閑置土地7618畝;爭取上級資金73.3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158.6億元,57個項目爭取國家發改委基礎設施投資基金147.4億元、資金額度居全省第一。加快片區開發,中心城區15個重點片區穩步推進。高新區“三大片區”完成啟動區征遷,收儲土地7000畝,綠色發展及產業配套設施項目獲國開行授信貸款122.3億元,片仔癀健康美妝園、萬洋智造產業園、泓光光刻膠、建筑業總部等35個項目接續落地。穩定市場主體,制定出臺助企紓困“30條”等系列扶持政策,全面落實各級穩經濟扶持政策,落實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減、免、退、緩稅收132.98億元,新注冊市場主體增長17.4%,總量超74萬戶。加快縣域發展,長泰區、龍文區和華安縣分別入選2022年度福建省城市發展“十優”區、經濟發展“十佳”縣。
一年來,我們抓防控、戰疫情,抗疫斗爭有力有效。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時因勢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堅決打好阻擊戰殲滅戰,嚴格落實“快準嚴實細”要求,壓實“四方”責任,構建提級指揮、上下融合、扁平高效、集成作戰的指揮調度體系,落實“三公(工)一大”融合協同機制;組建64支流調隊伍,日核酸檢測能力提升至27.2萬份;加快構建免疫屏障,全市累計接種疫苗1268.1萬人次;抓好27類重點人群“應檢盡檢”以及重點場所常態化防控,加強海上疫情防控,成功阻斷殲滅18條疫情傳播鏈,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了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防控政策優化后,把防疫重心從防控感染轉向醫療救治,突出保健康、防重癥,重點抓好老年人和基礎性疾病群體疫情防控,全力加快醫療救治資源建設、推進老年人疫苗接種、保障群眾就醫用藥,全市應設盡設發熱門診(診室)172家,19家方艙醫院設8000張床位。疫情防控成果來之不易,我們正攜手共渡流行期。在此向日夜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全體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理解支持并積極參與疫情防控的父老鄉親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一年來,我們抓整治、防風險,安全發展向穩向好。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全市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呈現“雙下降”。積極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深入開展信訪“治重化積”工作,實現信訪件化解率“三個百分百”。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組織開展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刑事案件呈現“一降三升”良好態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兩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銷號,花山溪飲用水水源地風險問題完成“黃牌”摘牌,入選2022年全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推進耕地違法圖斑整治、互花米草除治等工作。著力防范化解重點企業信貸風險,年末全市不良貸款率0.71%,保持在歷史低位。全力“保交樓、穩民生”,率先采取“政府主導、國企托管、捆綁運作”模式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有力推進19個房地產風險項目處置。守牢糧食安全底線,實施“綠色儲糧、科學保糧”三年行動,完成糧食播種面積92.8萬畝、產量超42萬噸,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指標任務。加強食品安全和藥品安全監管,兩項工作滿意率保持全省前列。
一年來,我們抓改革、擴開放,體制機制創新創先。實施290項營商環境提升改革創新舉措,進駐省網上辦事大廳事項數6萬項,推行“房地分離”“安商一體化”“拿地即開工”,政務服務非常滿意率保持全省前列,城市信用排名穩定在全國30位左右。率先開展“林業地票”試點,南靖縣發放全國首張林業地票、完成全國首單農田碳匯試點項目交易,華安縣入選全國2022年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名單。成立全市財稅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財稅常態化聯動機制。全面調整優化市屬國有企業結構布局,形成“10+3”架構,5家國企獲得AA^+以上信用評級。盤活城市資產資源,有效增加收入。大力實施“萬才聚漳”行動計劃,舉辦“人才漳州月”活動,高層次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特派”工作成效保持全省前列。設立薌城、龍文兩個新經濟產業園。主動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謀劃實施中菲“兩國雙園”,加快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成功舉辦金磚國家傳統醫藥高級別會議。出臺通關便利化正向激勵實施辦法,推行“通關一體化兩步申報”等創新舉措。持續探索漳臺融合發展新路,開展100場對臺交流活動,全市新批辦臺資企業項目90個,海峽兩岸最大的石化合作項目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投入商業運營。
一年來,我們抓實事、惠民生,群眾福祉更多更好。全面完成30個為民辦實事項目,財政民生支出達79.3%。出臺穩崗穩工系列政策,城鎮新增就業45178人。加大對困難群眾的救助,發放救助補助資金9.4億元。開工建設漳州一中古雷分校、漳州三中龍文校區等教育項目,新增幼兒園學位4700個、中小學學位1.1萬個,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提高到62.5%。新建19家省級普惠性托育園,新增普惠性托位1370個。推進41個重點醫療衛生項目建設,新增醫療床位500張、衛技人員1021人,市醫院總部院區正式開診,片仔癀名醫館開館運營。建設10個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和35個長者食堂,完成2100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建設22個公益性“生命公園”。開展“一月一主題、文化進萬家”活動,啟動“用閩南文化點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動計劃,持續打響“福”文化品牌。組織203場(次)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第十七屆省運會取得金牌數和總分全省第四的歷史性佳績。實施城市建設品質提升“五大工程”,扎實推動“完整社區”建設,改造老舊小區227個,新增城市公共停車泊位5356個、公園綠地94公頃、口袋公園83個,入選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新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8018套,新建成10472套。中心城區7800套住房不動產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鞏固提升,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建立健全。推進819個鄉村振興試點示范項目,打造36條鄉村振興“串點連線成片”線路;加快發展11個鄉村特色產業,推廣129個優新品種,培育1個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8個省級示范村,打造2個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新增115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推進農村建設品質提升行動,新建鄉鎮污水管網219公里,新建改造農村公路646.7公里,實現農村水沖式衛生廁所全覆蓋,村莊規劃編制、現有裸房整治等工作成效居全省前列。
一年來,我們抓作風、促落實,自身建設強化優化。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認真開展迎接黨的二十大召開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各項工作,持續加強政府系統政治建設。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預計市本級“三公”經費支出下降20%。扎實開展“學谷公、抓落實、促發展”行動,深入開展干部作風“五不”問題專項整治,持之以恒糾治“四風”。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主動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分解件272件、政協委員提案交辦件656件,滿意率均為100%。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實施“八五”普法規劃,《漳州市政務服務條例》成為“放管服”改革后我省設區市第一部專門規范政務服務的地方性法規,“新時代110警務機制改革創新”獲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審計監督力度不斷加大。婦女兒童、青少年、殘疾人、民族宗教、精神文明、檔案管理、社會科學、防汛防臺、防震減災、紅十字會、退役軍人事務、國防動員、外事及援藏援疆援寧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成績的取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和省政府以及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愛拼敢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漳州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個領域的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及離退休老同志,向駐漳中央和省屬單位、駐軍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隊伍,以及關心、支持、參與漳州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我們深刻體會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為民造福,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斗爭精神。這些重要原則,我們在今后工作中必須牢牢把握、嚴格遵循。
我們也清醒看到,世界變局加快演變,外部環境動蕩不安,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疫情還在持續,穩增長壓力不小。我市實體經濟不強,產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人才支撐相對較弱,科技創新內生動力不足;城市現代化水平不高,精細化管理有待提升;教育、衛生、養老等民生短板亟待補齊,生態環境領域治理力度還要加大;營商環境仍需持續優化,干部擔當作為有待強化。對此,我們要直面挑戰、正視不足,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解決。
二、全力做好2023年工作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扣“四個更大”重要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深入開展“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提升年”活動,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全力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7.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出口總額增長8%,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市轄區)漲幅控制在3%左右,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新的一年,我們將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重點抓好以下十個方面工作:
(一)著力擴大內需、激活動能,全力推動投資消費提升
強化項目引領。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堅持長中短項目統籌、大中小項目配套、央國企及政民外項目齊抓,努力擴大投資,讓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抓好178個省級重點項目和876個市級重點項目建設,提速推進22個超百億重特大項目,新開工重點項目200個以上,完成投資2100億元以上。注重項目策劃,充分發揮項目前期辦作用,力爭新策劃儲備項目總投資3100億元以上。強化全過程跟蹤,用好項目全過程閉環管理2.0平臺,力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入庫項目1100個以上、總投資2200億元以上。做實全要素保障,分類分檔給予用地、用能、信貸、排放等要素保障,發揮13支國企產業基金引導作用,用足用好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重大項目、重點區域集中。
強化招商引資。堅持領導掛帥、團隊出征、市縣聯動、全員參與,借智發力、全域全力大招商、招大商,力爭新簽約二、三產項目250個、總投資1000億元以上。注重靶向招商,完善招商圖譜和目標企業庫,著力招引投資強度大、畝產效益高、帶動能力強的優質產業項目。突出產業鏈招商,立足全市“9+5”和縣區“3+X”產業,重點招引“油頭”“食頭”等龍頭項目,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創新招商方式,深入開展駐點、產業基金、行業協會、產業園、第三方招商和“定制化廠房+預招商”。建立健全招商激勵機制,配強專業招商隊伍。
強化消費拉動。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常態化開展全閩樂購活動,全面刺激和促進消費。提升傳統消費,加大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健康餐飲等供給和獎補,鼓勵擴大信息、文化、健身、旅游等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組織千企萬店聯合平臺開展線上促消費,發展自助經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培育3個以上直播電商基地。實施消費提質增量工程,發展夜間經濟、首店經濟、品牌連鎖經濟,推動各縣區打造夜間經濟聚集區、主城區引進大型商超、重點商圈布局“城市展示廳”。健全商貿物流體系,支持郵政、快遞、物流、商貿流通等企業開展市場化合作,發展公路港、“云倉儲”等物流新業態,貫通縣鄉村三級商業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全面實施“安商一體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強地價房價聯動、一手二手聯動、預售資金開發貸資金聯動,銷售商品房620萬平方米以上,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二)著力突出工業、壯大產業,全力推動實體經濟提升
加速建設工業強市。堅定不移突出工業、突破工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力爭完成工業投資1000億元以上,新增新上規模工業企業200家以上。實施產業集群培優扶強專項行動,“一企一策”壯大全市工業50強,推動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開展“手拉手”供需對接;“一鏈一策”推動8個制造業鑄鏈強鏈,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突破專項行動,優化扶持培育政策,力爭10家以上企業新認定第五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家以上企業新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專項行動,組織實施200個以上省、市重點技改項目,推動10家以上企業通過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實施數字化轉型專項行動,推進“上云用數賦智”工程,加快食品加工、冶金新材料、建材家居等產業數字化改造;啟動“工業大腦”建設,抓好工業互聯網標識二級節點建設,推動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產業先行接入。實施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力爭全市國家級綠色制造單位突破20家、省級突破50家。實施社會資金和工業要素融合行動,新建廠房400萬平方米。
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落實好加快服務業提升發展若干措施,強化現代金融對產業的支撐作用,推動金融機構在加大信貸投放、服務實體經濟中做大做強,力爭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長15%。制定促進總部經濟、平臺經濟加快發展行動方案,著力招引區域貿易總部企業,推動每個縣區引進培育2-3家競爭力強的平臺企業。推動家政服務提質擴容,鼓勵發展員工制家政企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外包,促進電子商務等服務業企業向制造環節拓展。推動現代服務業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冷鏈物流,加快區域農產品集散地市場信息化建設,探索建立區域性大宗農產品電子商務創新平臺,支持企業發展特色農業專業化服務。
加速做大“四大經濟”。向數字要動力,優化布局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制造等產業,提速語堂數字經濟產業園、大數據中心等90個重點項目建設,提高招商局·芯云谷、漳州物聯網產業園、甲骨文(漳州)雙創基地等重點園區產業集聚度,爭創省級數字經濟集聚區,力爭數字經濟規模超2800億元、增長15%。向海洋要空間,深化“海上漳州”建設,整合灣區、港區資源,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加快臨港產業發展;開辟海上牧場,發展深海裝備養殖,建設水產種苗基地集中區,培育十大優新品種“萬畝百億”產業,建設“藍色糧倉”,力爭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增長8.8%。向綠色要效益,大力發展核電、海上風電、光伏發電、儲能等新能源產業,推動閩南海上風電基地和華安抽水蓄能電站獲得核準、漳州核電3#和4#機組以及集中式光伏發電試點項目開工、漳州LNG接收站投產,加快打造全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向文旅要活力,突出打造以世遺土樓為主題的山區生態游、以國道G228線濱海風景道為串聯的海濱度假游、以漳州古城為主體的閩南文化體驗游,推動25個“文旅+”項目建設。
(三)著力打造平臺、搭建載體,全力推動重點區域提升
高標準建設古雷石化基地。繼續舉全市之力加快古雷石化基地建設,確保實現工業產值超1千億元、在建產業項目總投資超1千億元、新簽約和在談項目總投資超1千億元。攻堅突破“油頭”,力爭古雷煉化一體化二期項目正式開工、中沙古雷乙烯項目加快建設,打造世界級大煉油、大芳烴、大乙烯石化基地。延伸發展“化尾”,圍繞“芳烴-聚酯”“烯烴-塑料”筑鏈,布局高端聚酯、聚烯烴和電子化學等產業,推動盛桐碳四等項目投產、中沙工程改性材料等項目簽約,促進精細化工產業沿鏈聚合。深化產城融合,加強園區和城市配套,扎實創建國家級東山灣古雷經濟技術開發區。持續完善提升石化基地規劃,積極爭取新的支持政策。
高質量打造重點產業片區。堅持產城融合,推動重點產業片區提質升級。提速發展漳州高新區,突出“三大片區”開發,抓好片仔癀大健康智造園、龍軸高端機械零部件制造基地、荔海科創總部、濱江總部集群、九龍江醫院、南湖溫泉酒店等項目攻堅,力爭新簽約項目超50個、總投資超300億元,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有新突破,打造漳州新增長點。提質發展臺商投資區,加強重大產業項目招商,統籌地鐵沿線土地開發和產業導入,對標廈門建設南部濱江片區,開工建設華昌綜合體,改造提升燦坤工業園區,抓好生產性服務業配套,建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振發展漳州開發區,優化升級港口功能,加快“雙魚島”招商和開發建設,促進港產城融合發展。提效發展常山開發區,優化引僑鼓勵政策,大抓僑資項目招商,做大做強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等主導產業,打造凝聚僑心、匯聚僑力的華僑城。統籌發展省級以上開發區,分類型提升規劃定位、完善基礎設施、促進集群集聚,著力打造專業化園區。
高起點謀劃開辟特色園區。認真落實中菲兩國元首會晤倡議,加快中菲“兩國雙園”建設,科學構建“一園五片區”規劃體系,合理布局主導產業,梳理生成中菲雙方投資貿易合作以及基礎設施項目庫,重點推進國家戰略與應急物資儲備保障基地、詔安港區萬噸級深水碼頭等項目建設。把握國家“雙碳”戰略機遇,謀劃推進龍海“零碳”產業園,圍繞冷能梯次利用、熱電高效利用、海水循環利用,積極策劃引進項目,探索氣候投融資等新途徑,打造全國“雙碳”產業示范區。扶持做大薌城、龍文新經濟產業園。
(四)著力挖潛增能、降本增效,全力推動發展質效提升
用數據提質效。將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讓人民共享數字紅利。依托市數據匯聚共享服務平臺,整合經濟社會各類基礎數據和業務數據,進一步健全行業主題數據庫,增強整體數據獲取、分析、利用能力。搭建準“四上”企業庫、儲備庫、種子庫,精準進行企業培育,力促新增新上“四上”企業700家以上。加快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借助數據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控強度提質效。樹牢“畝均論英雄”理念,實施畝均效益評價行動,倒逼高耗低效企業轉型升級,保障優質高效企業發展用地。加快存量低效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督促未利用土地加快開發,推動“向天空要空間”,建設多層廠房,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力爭處置低效用地1萬畝以上。嚴格各區域用地畝均投入產出標準,提升項目投資、企業產出的“含金量”。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完善“標準地”出讓制度,建立出讓用地開工建設跟蹤制度,探索實行混合用地供給等配置方式,實施工業企業不動產權屬分割轉讓。
抓產出提質效。堅持“投入與產出掛鉤、收益與貢獻捆綁”,穩步提高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稅性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嚴格落實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扎實做好生財、聚財、管財、理財、用財五篇文章,提高財政管理績效綜合水平。實施建筑業產值稅收匹配度提升行動,強化建安稅源培育和管理,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力促建筑業產值超千億元、稅收行業占比8.5%以上。強化經營城市資源理念,建立健全資產盤活工作機制,統籌管理中心城區安置房,充分發揮資產效能、資源效益。
優環境提質效。持續深化“千名干部掛千企”幫扶活動,健全領導包掛、結對服務和企業問題交辦等機制,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為企業提供“媽媽式”服務。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設立“漳州企業家日”,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創新轉型、發展壯大。優化全流程審批,積極推行“拿地即開工”、探索“竣工即投產”,全面縮短項目審批和驗收時間。推行全鏈條全領域信用監管,編制不罰、輕罰、少罰、免予行政強制“四張清單”,讓市場主體感到溫暖、增強信心。
(五)著力做優中心、做強縣域,全力推動城市能級提升
做優中心城區。主動融入廈漳泉都市圈建設,圍繞“一核兩翼”空間發展格局,分批推進15個重點片區規劃建設,實施“片區收儲和綜合開發”模式,重點加快薌城西湖片區、龍文建元片區、龍海榜山片區、長泰溪東片區開發,構建功能復合式新型都市區。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啟動薌城上墩和通北片區、龍文朝陽(上美湖)片區連片改造,改造262個老舊小區、31.9萬戶居民戶內燃氣設施,拓展“完整社區”建設,讓新區有人氣、老城更宜居。拓展對外大通道,力促漳汕高鐵等項目開工建設。實施中心城區互聯互通工程和高速聯絡線、出口連接線工程,力促中心城區快聯快通、快速上下高速。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升級排水防澇設施,新改建污水、雨水、供水管道各60公里以上,推動主城區生態水系優化提升。啟動“山水連城”步道和風雨廊項目建設,新建改造一批口袋公園、郊野公園、立體綠化,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聚力打造“城市大腦”,推進“5G+光網”雙千兆城市建設,啟動漳州智慧城管平臺二期項目,搭建“1+N”城市運營和應急指揮平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推動縣城擴容。實施“大城關”發展戰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做好縣城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修編,引導人口、產業和設施集約高效布局,集中力量做強城關和副中心鎮。實施縣城建設提質升級行動,統籌縣城生產、生活、生態、安全需要,抓好宜居建設、綠色人文、交通通達、安全韌性、智慧管理“五大工程”,推進縣城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配套等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加大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公共服務供給,加快補齊縣城短板弱項。
壯大縣域經濟。正視縣域經濟薄弱短板,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推動縣域一二三產聯動、融合發展。開展晉位比拼活動,在全國范圍對標先進,卯足干勁再出發,奮起直追爭晉位,爭創全省縣域經濟“十強”、“十佳”縣。發揮各地特色,大力發展“3+X”產業,加快壯大實體經濟。漳浦重點發展食品醫藥、家居建材、清潔能源、綠色紙業等產業,協同古雷發展石化中下游產業;云霄重點發展清潔能源、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等產業;詔安重點發展食品加工、嬰童文化創意、海洋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精密機械制造等產業;東山重點發展建材家居、食品加工、新能源、文旅康養等產業;平和重點發展新型建材、生態木業、食品加工、文旅康養、機械制造等產業;南靖重點發展機械裝備、電子信息、食品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土樓文旅等產業;華安重點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智能家具家居、文旅、特色農業等產業。推動各縣培育百億產業鏈條,打造千億產業集群,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六)著力全面振興、全員組織,全力推動鄉村品質提升
突出“十鎮百村”示范引領。啟動鄉村振興“十鎮百村”試點示范三年行動,重點抓好13個重點鄉鎮和120個重點村建設,實施500個以上重點項目,帶動“百鎮千村”全面振興,形成具有漳州特色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接續打造“串點連線成片”線路,實施300個以上項目,推動鄉村向“村村美”拓展、“全域興”延伸。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深入推進廁所革命、裸房整治、綠化美化、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挖掘、改造、提升鄉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推動“五個美麗”全面鋪開。持續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加快民族鄉村發展。
加快特色現代農業升級。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大力實施退果還耕、退塘還田和撂荒地復耕,建立12個百畝以上規模示范片,推廣12項穩糧增收關鍵技術模式,加快推進漳州糧食產業園建設,力爭糧食播種面積92.83萬畝、總產量超42萬噸,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深入實施特色現代農業“1122”工程,建設60個以上農業產業項目,高標準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集散中心、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強鎮和“一村一品”專業村。實施種業振興“六大行動”,提升種業科技創新水平和企業市場競爭力。發展立體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苗木、果林、中草藥種植與山地養殖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探索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建設農旅融合田園綜合體,創建省級以上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打造一批省級休閑農業、美麗休閑鄉村示范點。
推動鄉村治理更加有效。深入開展“基層社會治理水平提升年”專項行動,加快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快推動鎮(鄉)村組建鄉賢促進會,建立常態化聯系服務機制,激活鄉賢資源、凝聚鄉賢智慧、匯集鄉賢力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實施村(居)法律顧問、鄉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情理法結合化解農村矛盾糾紛。注重鄉村善治,積極推廣“積分制管理”,健全完善村規民約,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滋養文明鄉風。
(七)著力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全力推動創新驅動提升
強化科技創新引擎。漳州高質量發展的出路在創新,要把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牢抓實。大力扶持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高標準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企業技術中心,加快培育國家級和省級孵化器、眾創空間、雙創基地。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施規模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廣覆蓋行動,力爭全市R&D經費增長18%以上。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把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貫通起來。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行動,力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超360家、規模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超10%。推進國家知識產權強市試點城市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創新型城市。
辦好公平優質教育。漳州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在教育,要把強教育才之基筑得更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廣名校集團化辦學模式,推進體教深度融合、智商情商逆商同步培養。實施學前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建設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培育百所“老百姓家門口優質初中學校”,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實施縣(區)一中振興工程,推動普通高中多樣特色發展。加快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古雷校區、城市職業學院高新校區建設,支持閩南師范大學拓展擴容、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創本”。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加快40個重點教育項目建設,新增義務教育學位4000個、公辦幼兒園學位2100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加快建設人才強市。漳州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人才,要把招賢引才之門敞得更開。深入實施“萬才聚漳”行動計劃,著力破解高級人才引進建檔難、名校長名教師返聘難等堵點問題,建立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編制和高級職稱周轉池,大力引育高層次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加強“雙創之星”“首席科技官”“青年人才優秀創業項目”等培育選拔,持續拓展新農人“雙百雙萬”素質提升工程,深入開展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推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建立健全“校長庫”“醫院院長庫”,組建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工作室。加快建設漳州人才酒店公寓,營造近悅遠來的引才留才環境。
(八)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全力推動漳臺融合提升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依托省市場準入效能評估平臺,完善隱性壁壘破除協調機制。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突出主業主責,強化資本運作,增強國企核心競爭力,聚力培育1家中國500強后備企業。深化市政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成立城市建設投資基金,保障城建重點領域資金需求。改革市、區兩級公共設施管理機制,厘清權責邊界,試行“清單管理+兜底管理”模式。支持漳浦縣、華安縣開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試點。全面推開新一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開展林業碳匯試點,促進林業地票、林票規模做大、質量做優,推動林票、地票、碳票“三票”融合。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度融入“海絲”核心區建設,落實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行動計劃,力促中菲“兩國雙園”建設總體方案獲批,全面爭取外資外貿試點政策,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建立健全僑情數據庫,激活僑務資源。積極推動納入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區范圍。推進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支持具備條件的縣(區)建設海關特殊監管場所、出口產品集中展示展銷區,力促國際快件監管中心早日投用。培育外貿新業態,做大市場采購、跨境電商、保稅物流等業態。研究支持穩外貿發展政策,鼓勵企業組團“出海”搶訂單。
推進漳臺融合發展。持續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堅持以通促融,實施新一輪漳臺產業合作計劃,推進石油化工、機械裝備、精致農業等重點產業深度融合,爭創兩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堅持以惠促融,積極推進“臺灣小鎮”和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建設,持續優化涉臺營商環境,吸引更多臺灣青年來漳實習就業創業,不斷增強臺胞臺商獲得感,打造兩岸“家鄉化”服務引領區。堅持以情促融,加大對臺交流基地建設力度,加強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等交流互動,持續辦好海峽論壇漳州活動、農博會·花博會、海峽(漳州)茶會、海峽兩岸(漳州)青年交流周等品牌活動,構建兩岸基層融合發展先行區。
(九)著力綠色發展、系統治理,全力推動生態效益提升
加快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生態漳州、富美漳州。深化運用EOD模式,推動產業園區、“高能耗”行業綠色化升級,實施開發區循環化改造,降低園區單位能耗水平。落實排污權交易,探索實施碳排放權、用水權等資源環境權益交易。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和準確率。
強化污染防治攻堅。持續推進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確保如期交賬銷號。深入實施藍天工程,強化PM_2.5、二氧化氮和臭氧協同治理,抓好工地揚塵等重點領域整治,切實提升空氣環境質量。深入實施碧水工程,排查整治各類污染,有效削減入河污染物排放總量,確保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農村“千噸萬人”水源Ⅰ~Ⅲ類水質比例保持100%。深入實施碧海工程,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程,加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大海漂垃圾常態化清理力度。深入實施凈土工程,落實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信息化管理,確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95%以上。
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推進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園區建設,加快推進九龍江、鹿溪、南溪等重要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抓好東山八尺門海域、長泰吳田山、九龍江口和漳江口紅樹林濕地等生態修復。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嚴控“兩高”產業布局,推動生態系統保護一體化。深化國土綠化美化、森林質量提升等行動,加強水土流失治理,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實施江河湖庫連通工程,加快九龍江南引工程、漳浦朝陽水庫、平和官峰水庫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規劃建設一批地面庫。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多元化生態補償制度體系,鞏固提升漳州綠色生態優勢。
(十)著力保障民生、增進福祉,全力推動美好生活提升
多渠道促增收。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立全市企業用工與人才需求信息庫,搭建線上靈活就業公共服務平臺。加快零工市場和就業驛站建設,優化創業扶持政策,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促進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幫扶,城鎮新增就業4萬人以上。突出提低、擴中、調高“三輪驅動”,實施重點群體增收計劃,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多維度優保障。認真落實新階段疫情防控各項舉措,著力保健康、防重癥,進一步強化醫療資源儲備、分級分類救治、就醫用藥保障,繼續加快60歲以上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疫苗接種,確保順利渡過流行期。緊盯教育醫療等民生所需、一老一小等民生所急、品質生活等民生所好,實施45項為民辦實事項目。堅持應保盡保,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促進多層次醫療保障有序銜接,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增加“托位”,爭創第二批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主城區新增0-3歲普惠性托位2000個。有效拓展“床位”,實施32個醫療衛生重點項目,力促市中醫院新院區、市第二中醫院新院區、第四醫院擴建項目開工,推動市醫院總部院區全面開診,加快名醫館建設,激勵名醫入漳,推進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提高縣級醫院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在龍文、東山探索“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完善生育支持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少子化。開展“養老服務質量提升年”專項行動,推進省醫養結合綜合試點工作,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擴大居家養老適老化改造覆蓋面,新增養老床位1000張以上,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60%以上。優化配置“餐位”,合理選點布局城市餐廳,推動新建小區同步配套建設,新增10個以上城市餐廳。建設一批“園位”,新開工200個公益性“生命公園”。推動文化惠民項目化,深入實施“用閩南文化點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動計劃,舉辦“閩南文化節”、閩南(漳州)革命歷史展覽,規劃建設開漳圣王文化園,改造提升縣區博物館,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博物館,推動市圖書館新館和中國女排精神展示館開館;實施文化振興行動,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擦亮漳州海洋文化名片;以迎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總評年為契機,推進各領域文明創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加強體育惠民,抓好一批智慧體育公園、游泳健身場地建設,組織開展不少于150場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加強住房惠民,建設6578套棚改安置房、1400套以上保障性租賃住房,解決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問題。
多元化強治理。健全社區治理體系,深化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建設。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推動公安機關“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實戰化職能體系建設,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集中打擊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違法犯罪。加強房地產、金融等領域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構筑“大安全大應急”工作格局,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行動,增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持續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同時,全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加強國防動員、國防教育、人民防空、軍民融合、雙擁優撫、征兵等工作,完善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支持工青婦和紅十字會等群團組織更好發揮作用,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扎實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氣象、地震、檔案等工作,認真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進一步做好援藏援疆援寧工作,促進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三、建設新時代人民滿意政府
目標在前,重任在肩。我們要胸懷“國之大者”,堅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貫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過程,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履職盡責,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建設學習型政府。注重理論武裝,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把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強化業務學習,大力發揚專業精神,以“懂行”的人干“內行”的事。堅持學思用貫通,圍繞國家之令、漳州之能、發展之需、民生之求,切實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以情況“了然于胸”支撐履職“精準入微”。
建設服務型政府。始終把群眾的訴求作為政府的工作追求,真心關懷安危冷暖,真情解決“急難愁盼”。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建立健全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的制度機制。大力倡導“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推行“一線辦公”,細化“兩單一表”,完善任務分解、責任落實、過程督辦、評估問效的抓落實責任體系和閉環管理鏈條。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優化升級,讓群眾少跑腿、企業好辦事。堅持雷厲風行、埋頭苦干,把眼光放在做好當下、著眼長遠上,把重心放在服務群眾、推動發展上。
建設法治型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強化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范化建設。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跨領域跨部門綜合執法和基層“一支隊伍管執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實施“八五”普法規劃,扎實做好《漳州市海域養殖生態保護管理辦法》等法規起草工作,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探索實踐,加強政府協商,廣泛聽取民意,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監察監督,主動接受群眾和輿論監督,進一步加強審計、財會、統計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建設創新型政府。堅持既依法依規又不墨守陳規,做到超常規又不違規。大力推動政府治理理念創新、服務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以政府創新引領帶動全社會創新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善于摸清底數、找準癥結,推行異常管理,提高解決問題的穿透力和實效性,做到心中有數、腳下有步、手中有招。以部門為單位,制定匯總政府系統“工作創新清單”,樹牢數據意識、做細統計分析、用足科技手段,提升政府運行效率、治理效能。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愿擔當、敢擔當、善擔當蔚然成風,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
建設廉潔型政府。深入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進一步增強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定力。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堤壩,重點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緊盯干部作風“五不”問題,科學精準靶向整治。嚴控“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以政府的緊日子換取群眾的好日子。堅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強化廉政風險防控,深化整治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的腐敗,鞏固發展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踔厲奮發向前進,勇毅前行譜新篇。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和省政府以及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埋頭苦干、砥礪前行,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城市、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