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21年2月28日在宜春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
代市長嚴允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0年工作及“十三五”發展回顧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市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全年GDP增長3.7%,財政總收入增長1.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7%,實際利用外資增長7.5%。
重點抓了七個方面工作:
(一)有力有效應對疫情汛情。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嚴格落實聯防聯控機制,因時因勢調整防控策略,用9天基本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39天實現確診病例清零,是全省第一批清零的設區市。按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要求,扎實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持續向好態勢得到鞏固。面對局部地區特大暴雨,動員各方力量參與抗洪搶險和災后恢復,投入搶險力量1.21萬余人次,轉移安置群眾2.99萬人,最大限度減少了洪澇災害損失。
(二)全力穩定經濟增長。及時出臺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40條,深入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探索推行企業特派員、政企圓桌會議等制度,一產一策、一企一議開展精準幫扶,在全省率先實現復工復產“3個100%”。全市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12家、凈增210家,均居全省第一。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9家、總數達725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0.5%,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實施技改項目215個,“兩化”融合貫標企業88家。奉新獲評國家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范城市,豐城循環經濟園區獲批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宜春經開區和宜陽新區分別獲評省級鋰電新能源產業示范基地、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基地。扎實開展“項目建設提速年”活動,684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1842.7億元,占年計劃的144.9%。啟動全域創建富硒綠色有機農產品大市,富硒農產品基地面積達102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106萬畝。全省農業發展大會在我市召開,樟樹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上高獲評全國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贛菜美食文化節暨第二屆江西米粉節、第十四屆月亮文化旅游節,靖安獲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高安百峰嶺、宜豐洞山獲評國家4A級景區,萬載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我市入選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市。明冠新材在科創板成功上市。
(三)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狠抓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持續提升扶貧產業減貧效益,多措并舉促進貧困勞動力返崗就業,全市剩余0.72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目標如期完成。大力推進八大標志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中心城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6.7%,PM2.5濃度均值31微克/立方米,市縣兩級空氣質量均達國家二級標準;國考省考斷面水質、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肖江、雷河重點整治提升工程基本完工;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任務順利完成。銅鼓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政府隱性債務年度化解任務全面完成,金融、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風險總體可控。
(四)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市本級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一次不跑”或“只跑一次”比例達95.6%。我市信用綜合指數列全國第116位,較2019年同期提升39位。嚴格落實援企穩崗措施,為企業減負128億元。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增長17.3%。全面整合優化市本級國有平臺企業,總資產達1756.6億元。“生態+大健康”產業模式、綠色發展“靖安模式”、宜豐生態警察中心等3項改革舉措入選國家推廣清單。全面打響“產業招商升級戰”,新簽約2000萬元以上項目484個,總投資2403億元,其中“5020”項目49個,實現百億工業項目“零”的突破。開通宜春至寧波鐵海聯運班列,獲批全國二手車出口業務地區。堅持創新引領發展,預計R&D經費支出增長30%,占GDP比重達1.55%。“1233”人才平臺系統工程全面建成。獲批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2家,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袁州新龍生物項目獲評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五)持續改善城鄉面貌。啟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項目1018個,完成投資751億元。改造城市棚戶區3.2萬套、農村危舊房1865戶、老舊小區160個、中心城區背街小巷121條。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試點走在全國前列。建成美麗宜居鄉鎮26個、村莊229個、示范線11條,所有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超5萬元。宜豐成功創建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奉新入選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
(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努力辦好群眾期盼的事。全市民生支出533.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81.7%。10項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多舉措穩定就業,城鎮新增就業5.1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1萬人,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5%和7.5%。下大力氣補齊教育短板,完成新改擴建學校50所,增加學位5.32萬個,義務教育超大班額全面化解。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數占比、義務教育鞏固率、社會足球場地建設均超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政策得到有效落實。上高獲評國家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穩步推進醫養融合發展。南昌大學附屬宜春醫院掛牌,我市“平安醫院”建設獲10部委通報表揚。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榮獲全國“掃黃打非”先進集體。貧困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實現應保盡保。農村低保標準提高至每年5760元。全面建成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獲評全國雙擁模范城。食品安全工作成效考核居全省首位。退出煙花爆竹生產企業285家、地方煤礦16處,工礦商貿事故實現“雙下降”,全市安全生產態勢總體平穩。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扎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重大勝利。國防動員、民族宗教、外事僑務、信訪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地震、氣象、檔案、工青婦、紅十字會等事業有新進展。
(七)全面加強自身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扎實推進。深入開展“優環境、促發展”大討論活動,圍繞推進權力規范運行,出臺11項規范性制度。聚焦打造“四最”一流營商環境,制定25條針對性舉措,常態化開展作風建設和營商環境提升督查。政務公開專區建設實現市縣鄉三級全覆蓋,樟樹入選全省首批“五型”政府建設示范縣,溫湯等5個鄉鎮入選首批示范鄉鎮。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辦理建議109件、提案144件,辦復率均為100%。堅定不移推進政府系統全面從嚴治黨,堅決查辦了一批違紀違法案件。
2020年各項工作的完成,標志著“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總體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回顧過去的五年,宜春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重要變化。一是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完成GDP2789.9億元,年均增長7.4%;財政總收入突破400億元,年均增長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9.6億元,年均增長8.1%。三產占GDP比重提高了8.5個百分點。我市成功入圍中國城市百強榜,豐城、樟樹、高安進入全國縣域百強,豐城高新區晉升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二是脫貧攻堅圓滿收官。現行標準下16.48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每個貧困村至少有1個新型經營主體和產業扶貧示范基地,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幅30%以上;“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全部實現,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三是城市空間不斷拓展。教體新區、智慧經濟產業特色小鎮加快建設,宜春至遂川、宜春西繞城高速公路等項目穩步推進。明月山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0萬人次。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擴大至9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44.8%提高到59.4%。四是發展活力加速釋放。不動產“登記+交易”一體化改革獲國務院通報推介。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應用列入全國試點。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464個,累計到資3486億元。宜春海關開關運營。獲批全國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范市,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5%提升到60%。五是生態優勢得到鞏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5項試點任務全面推進,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4個、國家生態縣3個。靖安入選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六是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6747元、17588元。累計改造城市棚戶區17.3萬套、農村危舊房2.8萬戶,棚戶區改造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獲國務院激勵表彰。蟬聯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市,健康城市試點工作獲全國愛衛辦通報表揚。入選全國掃黑除惡重點培育市,“平安宜春”“法治宜春”建設取得新成效。
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大力支持、有效監督的結果,是全市上下團結一心、拼搏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處于培育階段;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特別是創新能力不夠強;中心城區實力偏弱,對縣市區缺乏影響力、輻射力、帶動力;城鄉基礎設施、民生保障領域歷史欠賬較多,經濟社會領域風險隱患不少;少數干部服務意識不強,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時有發生。對此,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四五”時期發展的主要考慮
根據《中共宜春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市政府編制了《綱要(草案)》,提交大會審查。
(一)關于“十四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綱要(草案)》明確的指導思想,與市委《建議》提出的總體要求完全對標。一是貫徹主題主線。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總遵循。二是緊扣目標定位。圍繞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加速讓中心城區強起來、縣市區跑起來、大宜春立起來,把宜春建設成綜合實力強市、綠色發展大市、文明幸福城市。三是突出問題導向。聚焦解決我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創新能力不足、中心城區輻射力不強等問題,牢牢把握新發展階段歷史方位,堅持新發展理念科學指引,主動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十四五”宜春發展作出系統部署。
(二)關于“十四五”時期發展的主要目標。圍繞市委《建議》提出的“十四五”奮斗目標,明確了31個具體目標,包括預期性指標20個、約束性指標11個,其中GDP突破4000億元,年均增長7.2%左右,發展態勢和成效進入全省第一方陣。主要考慮了三個方面:一是保持奔跑姿態。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體現“敢于突破、勇爭一流”的要求,這樣有利于引導社會預期、提振發展信心。二是確保如期實現。統籌考慮經濟發展基礎、比較優勢、前進態勢、潛力空間,兼顧需求和可能。三是著眼后續發展。立足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三)關于“十四五”時期發展的重點任務。堅持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從13個方面對各領域重點工作作出安排。一是明晰發展路徑。聚焦“六個求突破、五個走前列”,提出了一系列具體任務、計劃、方案、行動。二是強化目標支撐。圍繞推進宜春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平臺、重大改革、重大政策。三是回應社會關切。針對社會各方普遍關注的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擴大內需、鄉村振興、生態文明、民生改善等領域,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
《綱要(草案)》經大會審查通過后,將成為宜春“十四五”發展的作戰圖。我們要對照各項目標,明確任務書、時間表,壓實責任,狠抓落實,奮力把美好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堅定不移強攻工業,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做強中心城區、做活縣域經濟,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奮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GDP增長8.2%左右,財政總收入增長6.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2%左右,實際利用外資增長6.5%左右,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8.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各位代表,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嚴峻復雜,我們要始終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措施,有序推進全民疫苗接種,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筑牢守護人民群眾安全健康堅固防線。同時,要切實抓好“六穩”“六保”工作,深入落實產業鏈鏈長制、政企圓桌會議等制度,搞好企業幫扶,加強監測調度,確保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
(一)堅持強攻工業,加快構建現代特色產業體系
開展工業強基八大行動。著力打基礎、補短板,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市縣兩級統籌資金50億元,重點用于補強工業園區配套和企業技改創新的短板。滾動實施技改項目200個以上,力爭完成投資322億元。加快園區標準化建設,創新“飛地經濟”模式,力爭工業園區營業收入增長9%以上,豐城高新區突破700億元。深化“節地增效”行動,有效盤活閑置土地。
實施龍頭企業倍增計劃。對600家億元以上企業開展梯次培育,力爭新增營業收入過10億元企業10家以上、過50億元企業1家以上,通過兩年左右努力,培育百億企業2家。扶持壯大中小企業,力爭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00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0家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業化“小巨人”企業20家左右。加快寧新新材、百神藥業等企業上市進程,力爭新增上市企業2家以上。
推動重點產業集群集聚。要集成政策、集中資金、集聚力量,舉全市之力推動鋰電新能源產業邁上新臺階。在發展思路上,要加快從鋰電產業向光伏等新能源領域拓展;在發展路徑上,要推動原料深加工向下游產品應用延伸;在發展方向上,要著力鞏固消費電池、動力電池的優勢,爭取在儲能電池領域取得突破;在發展支撐上,要堅持招大引強和扶優扶強現有企業雙向發力,加快推動恩捷新材料等項目達產達標,全力支持紫宸科技、明冠新材等企業做大做強,打造一批區域性龍頭企業,力爭鋰電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增長20%以上。中醫藥是宜春的特色優勢產業,重點要拓寬領域,一方面,要加強中醫藥創新平臺、檢測平臺和標準化體系建設,推進中藥配方顆粒、古典名方產業化和道地藥材、中藥飲片標準化,促進藥食同源;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生物醫藥,抓好去年新引進的總投資302.5億元的66個醫藥重大項目建設。同時,要促進“生態+大健康”與旅游康養相結合,不斷豐富產業業態。要持之以恒地推動建材、循環經濟、紡織鞋革、綠色食品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強品牌創建,加快綠色轉型。以“一區三園”建設為載體,抓好樟幫數字經濟產業園等346個項目的落地轉化,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二)突出創新引領,切實提升整體發展水平
提升核心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力爭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1.7%。加強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力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0家以上,培育瞪羚和獨角獸企業10家以上,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000家。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力爭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5件以上,獲批省級以上科技項目突破150項。
強化創新平臺建設。抓緊籌建宜春市科學院。發揮宜春學院等本土高校在人才培養、創新研發方面的帶動作用。通過與國內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的聯合共建,推動新材料、富硒、中醫藥等研究院提能升級。依托優勢特色產業組建創新聯盟,力爭新增國家級科技創新載體2個、高端新型研發機構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1~2個。
加大引才育才力度。以中國科學院宜春院士科學家康養基地建設為依托,大力引進和培養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深入開展宜春籍人才回鄉工程,鼓勵本土高校畢業生留宜創新創業。進一步完善人才配套保障體系,聚力打造創新創業高地。
(三)深挖內需潛力,促進經濟平穩增長
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持續開展“項目建設提速年”活動,抓好總投資4933.5億元的808個大中型項目建設,力爭完成投資1492.7億元。加強項目前期,市縣兩級安排工作專班和前期經費,加強重大項目的調度推進,加快明月山機場二期擴建等項目前期工作,全力爭取咸修吉鐵路列入國家規劃。加強項目謀劃,重點圍繞交通能源、生態環保等基礎設施,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領域,醫療教育、居家養老等民生薄弱環節,謀劃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加強協調推進,開工建設滬昆高速公路昌金段改擴建、奉新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加快建設宜春至遂川、宜春西繞城高速公路等項目,全面完成四方井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加強落地轉化,切實抓好去年新簽約的429個項目的落地建設,推動宇澤半導體、眾聯科技等“5020”項目建成投產。
持續推進消費升級。加快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著力在品牌創建、精品路線打造、營銷推廣上下功夫,創建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支持銅鼓湯里景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抓好豐城中部教育裝備產業城等項目建設。積極培育新型消費模式,豐富5G技術應用場景,擴大網絡教育、網絡娛樂、線上消費規模。深入開展商貿消費升級五大行動,打造一批現代化特色商業街區,繁榮夜間經濟、會展經濟,推動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實施新一輪汽車下鄉、家電以舊換新行動,加快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建設,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000億元。
全面暢通商貿循環。開展國家城鄉高效配送試點城市建設,推進高安智慧物流產業園建設,健全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加強城鄉冷鏈物流骨干網建設,打造一批區域冷鏈物流中心。推進惠農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完善“互聯網+第四方物流”供銷集配體系。
(四)強化區域統籌,推動形成融合發展新格局
做強中心城區。產業強中心城區則強。要聚焦產業發展久久為功,進一步理順市區管理體制機制,推動袁州與“三區”協同聯動,做大做強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等產業。宜春經開區要對標一流園區,切實抓好清陶能源等項目建設,加快發展壯大鋰電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著力構建“4+2+N”現代產業體系。袁州要發揮主力軍作用,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鋰電新能源、油茶等產業,推進產城融合,打造大宜春核心區。宜陽新區要大力發展動漫、網游等數字文創產業和區域總部經濟,爭創國家級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明月山要積極創建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打造世界級康養旅游目的地。要以發展產業為導向,謀劃推進大數據產業園二期、教體新區建設,加快推動宜春花博園熊出沒等重大項目落地建設,通過聚產業帶動片區發展。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全面完成市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推動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建設向精準精細經營管理轉變。續建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項目155個,精準改造老舊小區178個,繼續抓好背街小巷改造。全面啟動中心城區地下管網改造提升工程,力爭今年改造70公里。大力整治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優化中心城區路網結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進智能停車系統建設,切實提升路網通行能力。開工建設建筑垃圾消納場,全面建成“三站三廠”,確保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做活縣域經濟。研究制定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導縣市區拉升標桿、壓實責任、加快發展,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大市級統籌力度,在園區規劃、產業發展、項目招商等方面加強對縣市區的幫助指導,做好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大資金向上爭取的溝通協調。支持豐樟高、奉新、靖安主動融入大南昌都市圈,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融合協同發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支持昌銅四縣發揮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支持袁州、上高、萬載融合發展,推進萬載撤縣設區,打造特色經濟板塊。
(五)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牢把握5年過渡期目標任務,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繼續加強產業幫扶,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多渠道促進就業,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搞好社會管理,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決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加快高標準農田和水利設施建設,確保完成糧食總產74.81億斤。強化原種和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確保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圍繞推進建設現代農業強市邁出堅實步伐目標,突出全域創建富硒綠色有機農產品大市和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兩大抓手,加大基地建設、龍頭培育、品牌創建力度,力爭富硒農產品基地達150萬畝,億元以上龍頭企業突破100家,新增全國區域品牌百強榜品牌1個。深入開展生豬復產增養行動,確保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推進油茶資源高質量培育,新造、改造油茶林6萬畝以上。新增設施蔬菜4.9萬畝,推動實現規模化生產。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推動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抓好“四好農村路”建設,推進城鄉道路互聯互通。規范農村宅基地審批和規劃許可管理,集中排查整治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接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完成自然村組整治800個左右,建成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村100個。注重加強傳統村落保護。
(六)深化改革攻堅,有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提升“放管服”改革實效。推進縣市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抓好“容缺審批+承諾制”等集成式審批改革。拓展提升“贛服通”市縣分廳服務功能,加強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建設,構建政務服務“跨域通辦”三級服務體系,努力打造政務服務滿意度一等市。
促進市場主體活力迸發。加快推動國有平臺公司實體化、市場化發展。探索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開展信用評價結果應用。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跨界合作,創新信用貸款風險分擔機制,推出差異化融資產品,構建綜合金融服務體系,著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嚴格規范文明執法,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依法保護各類主體合法權益。
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工作。深化財稅金融、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領域改革。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食品安全等領域,探索推出一批“微改革”,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
(七)擴大對外開放,著力打造贛西開放門戶
深化區域合作。搶抓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機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產能合作,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大南昌都市圈建設。加快推進錦源新區建設,深化與長株潭城市群的交流合作。
打造開放平臺。抓好宜春港、樟樹港城一體化、高安內陸港建設。積極申報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謀劃推進宜春綜合保稅區爭取工作。擴大二手車出口業務,鼓勵先進裝備、優質商品、生產性服務等進口。
聚力招大引強。開展“產業招商項目攻堅大會戰”活動,圍繞重點產業延鏈補鏈,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積極參加贛港會、贛臺會等重大招商活動,發揮月亮文化旅游節、樟樹藥交會等平臺作用,注重招商實效,力爭新簽約2000萬元以上項目400個,總投資突破20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突破10億美元。
(八)補齊民生短板,努力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扎實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全年城鎮新增就業3.98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6.67萬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精準施策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著力解決好新市民特別是青年群體的住房問題。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提高城鄉低保、殘疾人補貼等標準。新建城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90個、嵌入式養老服務中心50個,改造養老院80所。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堅決抓好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謀劃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加強“五氣同治”和聯防聯控,推動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加強袁河、肖江等主要流域綜合治理,持續抓好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完成11個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確保水質達標。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白色污染治理,嚴格土壤污染源頭風險管控,確保土壤環境安全。推廣“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保護生態”發展模式,探索推進碳排放、排污權、用能權交易試點。支持奉新、銅鼓創建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宜豐創建省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上高、萬載創建省級生態縣。
提升文化教育發展水平。建成縣級圖書館4個、文化館4個、博物館1個。完成免費送戲下鄉1600場,放映電影3.2萬場。支持樟樹吳城遺址創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大教育補短板力度,新改擴建中小學校30所,增加學位5.7萬個,完成全市所有學校C級危房改造提升。加快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鞏固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支持宜春學院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宜春幼專專升本,鼓勵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樟樹中醫藥職業學院、洪州職業學院探索職教新路。大力發展老年教育和老年體育,完善老年體育健身活動設施,辦好老年大學。科學布局中心城區運動游園,打造城市“15分鐘健身圈”。
開展健康宜春行動。以健康城市試點、健康村鎮建設為重要抓手,深入推進健康宜春專項行動。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機制,提高應急處置能力。推動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落地建設,完成市人民醫院北院二期、市疾控中心主體工程,啟動市婦保院二期、市傳染病醫院建設。提升縣級醫院傳染病綜合救治能力,完善分級診療體系,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確保社會和諧穩定。堅守國有企業舉債警戒線,全面落實政府隱性債務年度化解任務。依法處置非法集資行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促進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切實做好食品藥品安全工作。深入開展重復信訪、信訪積案集中化解專項行動,加大各類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力度。扎實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全面推進基層綜治中心實體化。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推動掃黑除惡長效常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繼續按照“群眾提、委員議、代表定、政府辦”的要求,梳理提交各位代表審議票決今年重點實施的10項民生實事,下大力氣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四、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各位代表,邁入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深化“五型”政府建設,切實增強理解力、執行力、創造力和公信力,樹牢馬上辦、抓落實的鮮明導向,加快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把牢政治方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奮力推動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在宜春落地見效。
堅持依法行政。深化法治政府建設,嚴格執行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法定程序,嚴格落實“三重一大”制度。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市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
提高服務效能。持續深化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倡導一線工作法,踐行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切實做到層層倒逼、級級壓實,探索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工作抓手和推進機制。
永葆清廉本色。堅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以推進清廉宜春建設為抓手,將清廉思想、清廉制度、清廉文化融入到改革發展具體實踐中。進一步強化過緊日子思想,嚴控新增支出,堅決制止餐飲浪費。堅持以案為鑒、以案促改,強化審計監督,把嚴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奮斗。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開拓創新、扎實苦干,加快推進宜春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以優異成績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
附件
《政府工作報告》有關內容名詞注釋
1.復工復產“3個100%”:規上企業復工率100%、規上企業人員到崗率100%、續建項目復工率100%。
2.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
3.“1233”人才平臺系統工程:“1”是指宜春市人才服務中心;“2”是指中國科學院宜春院士科學家康養基地、樟樹市生物醫藥產業省級服務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3”是指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院、江西富硒產業研究院和中醫藥產業研究院;“3”是指鋰電新能源、富硒和中醫藥產業創新聯盟。
4.政務公開專區:在市、縣、鄉三級政務服務大廳、便民服務中心等場所統一設立標識清楚、方便實用的公開區域,提供政府信息查詢、信息公開申請、辦事咨詢答復等服務。
5.“六個求突破、五個走前列”:在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上求突破、在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上求突破、在區域經濟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上求突破、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上求突破、在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上求突破、在交通強市建設上求突破;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上走前列、在培育綠色發展優勢上走前列、在提升文化軟實力上走前列、在建設普惠共享新福地上走前列、在共建共治共享上走前列。
6.工業強基八大行動:產業優化升級、園區標準化建設、擴大工業投資、創新能力建設、企業梯次培育、工業數字化、產業生態優化、企業降本增效等八大專項行動。
7.“飛地經濟”:兩個互相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
8.“一區三園”:宜陽新區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樟樹智慧醫藥產業園、豐城智慧教育產業園和高安智慧物流產業園。
9.商貿消費升級五大行動:“優品”“興市”“強商”“旺客”“捷運”五大行動。
10.“4+2+N”現代產業體系:“4”是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制藥等主導產業;“2”是指超導材料,高速互聯網、高速物聯網的車載智能裝備、儲能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N”是指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生產性、生活性多種業態。
11.“三站三廠”:城南、城西、城北三座壓縮式垃圾分類轉運站和餐廚垃圾處理廠、大件垃圾處理廠、園林垃圾處理廠。
12.“四好農村路”建設: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