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在六安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市人民政府市長 潘東旭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3年工作回顧
2023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銳意拼搏,真抓實干,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向上向前的良好態勢,六安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經濟發展穩中有進。預計20項主要經濟指標中,15項增幅高于全省,12項增幅居全省前5。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00億元、增長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3.6億元、增長7.7%。
創新創優成效顯著。入選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國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爭取中央財政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共獲中央補助資金14億元。打造涉企服務“云窗口”做法在全國推廣,入選全省發展民營經濟成效明顯地區。高溫合金葉片技術打破國外壟斷;氮化鎵激光芯片實現量產,填補國內產業化空白。“魯班獎”、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實現零的突破。
發展動能加快積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48.6%、連續21個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預計639個納入省調度的重點項目完成投資920億元。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23.8億元,新增專項債券資金69.9億元。大力推進招商引資,簽約固投10億元以上項目50個,到位內資989億元、增長12%。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PM2.5平均濃度31.1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7.4%;22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5.5%;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穩步推進“雙碳”工作,預計可完成單位GDP能耗下降年度目標。成功創建全國綠色出行城市。
幸福指數不斷提升。預計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7%、8.5%。大力實施50項民生實事和“暖民心”行動,財政民生支出527.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6.7%。完善“民聲呼應”工作機制,辦結群眾訴求83.1萬件。
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著力加快產業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改善。圍繞農業強市目標,建設高標準農田50萬畝,產糧72.45億斤,實現“二十連豐”;預計優勢農業特色產業實現綜合產值650億元以上。堅定推進工業強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8%,工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31.5%、26%;新增“小巨人”2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10戶;舒城精密電子基礎件、金安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零部件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推進開發區創新升級,預計實現銷售收入2366.3億元、增長6%,市開發區、金寨開發區獲批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推動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預計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5%;加快旅游業發展,接待游客約571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約402億元,分別增長25.5%、11.1%。持續恢復和擴大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5%,成功舉辦2023國際羽絨博覽會、首屆葉集定制家居暨供應鏈產業博覽會;開展“徽動消費?樂享六安”系列活動400余場,發放消費券5610萬元、拉動消費16億元;積極開展縣域商業建設行動,金寨獲評首批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網上零售額138億元、增長20%,霍山大別山電商產業園獲評“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二)著力推動科教興市,創新引領步伐加快。持續推進“雙倍增”行動,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77家、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278家。強化校企合作,實施項目115項。加快創新平臺建設,應流霍山鑄造公司獲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新認定省重點實驗室3個、省企業研發中心4個。加強人才培育,新增技能、專技人才5萬人;新增博士后工作站5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創新開展“政錄企用”,招錄238名高校畢業生到企工作。推行“人才政策60條”,兌現人才補貼3.4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105.1億元、增長7.9%。新建、改擴建公辦園27個,增加學位7710個。規范發展民辦義務教育,獲評全省工作成效突出市。成立3個市直學校辦學集團,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創建省級“市域產教聯合體”4個。市老年大學新校區建成使用。
(三)著力加強區域合作,“融長入圈”成果豐碩。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開展長三角企業家聯盟“投資六安行”等活動,引進滬蘇浙億元以上項目96個、總投資510.5億元;累計創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39個,開行“六安號”紅色旅游專列10趟。深化與上海對口合作,簽約加工制造業項目40個、總投資175.8億元,136家規上工業企業與上海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訂單金額39.1億元;六松現代產業園引進億元以上項目6個、總投資77.2億元,六金化工園區運營管理公司掛牌;銷往上海農產品172.4億元、增長23.9%;舉辦“上海五五購物節·六安周”活動,實現銷售1.3億元;13家醫院、33所學校與上海開展合作共建。大力推進合六同城化,圍繞合肥整車企業加快新能源汽車配套基地建設,引進億元以上項目41個、總投資334.6億元;沿江高鐵合肥至武漢段開工,和襄高速、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加快建設,龍河口引水工程完工。
(四)著力夯實農業基礎,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堅持“四個不摘”,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新識別監測對象1638戶、5153人。投入財政銜接資金22.1億元、實施項目1231個,其中支持產業發展資金占比72.7%。我市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鞏固拓展醫療保障脫貧攻堅成果聯系點。霍邱“33311”經營性資產管理模式在全國推廣。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千萬工程”,新建97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成功申報21個省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一體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動”,新改廁4萬戶,治理黑臭水體47條。
(五)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動力活力加快釋放。推進零基預算、預算績效管理等財政重點改革,我市牽頭起草全國首個省級《預算績效管理規范》地方標準。優化營商環境,完善為企服務工作機制,解決企業訴求8104個。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兌付資金10.9億元,惠及企業近1.5萬戶;全年減、降、退、緩企業稅費25.3億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記市場主體9.2萬戶。順利實施公租房“租補分離”改革。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預計實現進出口總額103億元、增長8.6%。鐵海聯運量增長260%,公鐵水多式聯運工程入選省級示范。
(六)著力統籌城鄉建設,功能品質持續提升。編制完成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基本建成“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成市主城區總體城市設計,6個老城區片區更新項目完成投資9.8億元,改造老舊小區55個。持續完善城市功能,皋街、文廟錦成里等7個項目建成運營。實施城市綠化提升行動,新增綠化面積106.5公頃。完成交通投資111.4億元、居全省第3,新改建國省干線公路59.5公里,提質改造農村公路548.5公里,G237金舒大道一期建成通車。金安通用機場航站區主體工程完工。完成水利投資62.1億元、居全省第2,投資40億元的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開工建設,城南水環境治理工程竣工,舒城七門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七)著力發展社會事業,民生福祉切實增進。創新推出“惠商紓困貸”,實施“鴻雁回歸”工程,城鎮新增就業3.2萬人。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現場評估。持續推進“千縣工程”,實現三級醫院縣級全覆蓋。突出文化惠民,開展群眾文化活動4.5萬場。賡續公園建成開園,舉辦淠史杭工程開工建設65周年紀念大會、第六屆中國紅色微電影盛典。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遷建項目(一期)竣工。舉辦六安馬拉松、市第九屆龍舟賽、江淮果嶺全國山地自行車賽。夯實養老服務基礎,新增村級養老服務站185個、老年食堂(助餐點)229個。強化社會救助,支出保障金19.8億元,惠及困難群眾24.9萬人。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16496套,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3835套。
(八)著力守牢安全底線,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縱深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創新開展“生命至上‘六個一’”平安行動,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居全省前列。信訪總量批次、人次雙下降,“無事找書記”做法被《焦點訪談》報道。加強防災減災和應急救援,深入推進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保交樓”工作有序推進。食品藥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不斷完善。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國防動員體制改革,扎實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強化科普工作,金寨縣、裕安區獲評全國科普示范縣(區)。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對臺、統計、氣象、檔案、地震、供銷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婦女兒童、青年、老齡、殘疾人、慈善、紅十字等事業實現新進步。
各位代表!
一年來,市政府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履職效能進一步提升。我們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入推進“六破六立”,認真落實“五大”要求,進一步提振狀態,激發干勁。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深入推進府院聯動、府檢聯動,成功創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辦理人大議案2件、代表建議159件;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辦理政協提案284件。持續規范公共資源交易監管,有力加強財會、審計監督。加強廉潔政府建設,強化巡視巡察和審計反饋問題整改,深入開展統計造假專項整治。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
過去的一年,成績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有力監督、鼎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只爭朝夕、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個崗位辛勤工作的各界人士和所有干部群眾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我市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總量不大、人均水平偏低,產業結構不優。經濟發展質效不高,部分經濟指標增幅低于預期。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偏低。城鎮化相對滯后。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還有短板,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少數干部視野不夠開闊,思想不夠解放,推動高質量發展能力不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仍時有發生,少數領域腐敗禁而未絕。部分遺留問題沒有得到及時有效解決。我們要直面問題挑戰,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不負全市人民重托。
二、2024年重點工作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五屆七次全會總體部署,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搶抓《新時代大別山革命老區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機遇,圍繞“增速居前列、總量上臺階”,把發展機遇轉化為發展動能,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較快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保持社會穩定,打造大別山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奮力走出新時代六安高質量發展新路。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位次靠前,能耗雙控及生態環境質量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進工業強市
壯大新興產業集群。錨定先進制造業發展方向,立足本地特色優勢,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電子信息、鐵基和鉬基金屬材料、綠色食品等領域,系統推進企業—產業—產業鏈—產業集群建設。加快推進六安高端裝備基礎零部件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培育壯大氫能和氫燃料電池、氮化鎵半導體激光芯片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加大技改力度,加快數字化轉型,力爭實施技改項目400個。引導鋼鐵、建材、裝備制造等重點行業企業發展綠色制造,爭創國家級綠色工廠1-2家。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倍增行動,新增“小巨人”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0家。
實施“積樹成林”工程。培育優質企業梯隊,新增入規工業企業160家以上,力爭億元企業達330家、10億元企業達25家。引導本地企業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有效提升近地配套率。持續推進停產半停產企業幫扶,市場化、法治化盤活退規企業存量資源,形成新的增量。
推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聚焦主導產業和發展定位,推動產業園區深化改革、錯位發展。優化空間布局,突出“畝均論英雄”,全面盤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閑置和低效利用土地,不斷提高容積率、投入產出效益。加快標準化廠房建設,鼓勵企業建設多層廠房。建立“園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強化土地、用工、融資、能耗等要素保障。積極穩妥推進開發區社會事務剝離。深化園區合作,推深做實六松產業園、六金化工園、合六(金安)市際合作園、合霍產業園等園區建設。完善園區功能,加強道路、供水、電力、通訊等設施建設,強化污水處理。
(二)不斷擴大有效投資
抓好招商引資。完善工作機制,加強市級統籌,壓實縣區、園區主體責任,強化市直單位服務保障。推動招商專業盡調和部門聯合預審前置,提升細分產業識別、把握的專業能力,防范產業發展方向、技術路線、市場變化等方面風險。突出強鏈延鏈補鏈,深化與主導領域行業商協會交流合作,新簽約10億元以上項目50個、30億元以上項目16個。強化市縣(區)兩級基金聯動,做優做強產業基金,支持重大產業項目落地。調整優化考核辦法,突出主導產業契合度、投資完成率、落地轉化率等指標,夯實招大引強、實物工作量導向。
抓牢項目建設。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重大投資項目分級調度機制,優化要素保障,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70個以上、竣工120個以上。強化項目謀劃與儲備,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專項債券、新增國債。推動六鋼物流園、金寨光伏新能源智能制造基地、迎駕貢酒數字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天海汽車電子高端線束、航特新能源、中煤六安電廠、欣奕華電子新材料、多利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重大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加快建設和襄高速、六慶鐵路、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洼地治理、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區、淠河防洪治理等工程。開工建設和襄高速天堂寨支線、霍邱港區周集綜合碼頭。推進長豐至固始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建成金安通用機場。
(三)積極推動“融長入圈”
深度融入長三角。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主動作為、系統謀劃,加快建設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基地、長三角旅游目的地、長三角康養基地、長三角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聚焦長三角優勢資源,加強園區、產業、科創等領域合作,引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和關鍵配套企業。瞄準長三角“菜籃子”“米袋子”“油瓶子”“果盤子”需求,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和供應能力。
深化與上海對口合作。常態化開展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交流,推進對口合作事項落地落實。聚焦六安所需、上海所能,深化產業協作,謀劃實施一批標志性合作項目。發揮青山綠水優勢,爭取入列滬皖共建長三角(安徽)生態綠色康養基地。
全面鏈上大合肥。圍繞基礎設施、產業鏈接、公共服務、園區合作等重點領域,清單化、閉環式落實合作事項。緊盯汽車首位產業,發揮區位配套優勢,加快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全國知名的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自主創新和產業化高地。加快沿江高鐵合肥至武漢段及六安北站、金寨東站、南溪站建設,建成合霍阜高速霍邱段。加強公共服務協同,在更多領域實現“一碼通域”。
(四)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深化集團辦學,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逐步縮小縣域內城鄉校際差距。發揮優質高中示范引領作用,加強縣域普通高中能力提升工程建設。鞏固提升“雙減”成果,進一步提升課后服務、暑期托管服務質量。強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推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引導職業院校畢業生本地就業。規范民辦教育,辦好特殊教育,推進老年教育擴容增量。支持六安技師學院、金寨技師學院爭創高職院校。加快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合肥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新校區建設。開工建設安徽藝術學院迎駕藝術產業學院。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持續實施規上制造業企業“兩清零”行動,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15%以上。圍繞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動龍頭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省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務實推進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安大科技園六安分園建設,加快工大智谷(六安)落地;優化整合研究方向相近、關聯度較大、資源相對集中的研發平臺,共建公共研發中心,集中力量解決產業細分領域企業急需的公共研發設備、共性技術難題。加強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和服務。
強化人才支撐。加強政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著力打造區域性人才發展和創新高地。深化“柔性引才”等舉措,開展“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季”等活動,壯大產業人才、青年人才隊伍。新增技能人才2萬人。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優化服務保障,充分調動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創造的積極性。
(五)奮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在前列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抓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緊盯返貧致貧風險,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持續開展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拓寬增收致富渠道,提高脫貧群眾收入。優化銜接資金使用管理,確保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保持總體穩定。管好用好項目資產,確保充分發揮效益。
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試點推行秋種“一張圖”,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永久基本農田“非糧化”。建設高標準農田52.2萬畝,糧食播種面積915萬畝以上。優化品種結構,做好茬口銜接,推進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72億斤以上。
壯大農業特色產業。圍繞“三頭三尾”,突出品牌化、規模化、綠色化,力爭優勢農業特色產業綜合產值增長8%以上。推動預制菜產業年產值突破80億元。緊扣農時,創新政策,確保金融高效、低息、快捷支持農業產業發展。
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加快首批21個精品示范村建設,新申創精品示范村20個左右、省級中心村80個以上。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穩步提升衛生廁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達30%,黑臭水體治理率達75%。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一批集休閑、采摘、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旅游景點。支持金寨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建設。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全面完成集聚提升類村莊規劃編制。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437.9公里,布局建設村級公共快遞物流服務終端。
(六)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品質。堅持內涵式發展,提升城市土地綜合產出率和經濟密度。優化用地布局,實現主城區詳細規劃全覆蓋。穩步推進城市更新,打通斷頭路,開工建設南華路上跨G312及接線工程,改造22個老舊小區。建立健全數字城市運行管理體制機制,推進“一網統管”。加快海綿城市建設,開展城市污水管網整治攻堅行動,提升“水管家”運營質效。
加快縣城和中心鎮建設。著力補齊縣城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設施短板,逐步提升縣城綜合承載力,把縣城打造成為承接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主載體。加快建設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完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布局,加快充電樁建樁向鄉鎮延伸。加強土地、資金等要素保障,支持產業基礎較好、人口規模較大的中心鎮發展。
常態化推進城鄉文明創建。堅持城鄉聯動、市縣統籌、全域覆蓋、一體推進,強化精細化管理,高質量創成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廣泛宣傳模范好人、文明家庭,著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第七屆六安市文明村鎮評選。
(七)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新體系
推動消費提質擴容。提升傳統消費,壯大新型消費,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緊盯電商、新成立企業、商業綜合體等重點市場主體,加大培育力度,力爭新增限上商貿主體150家以上。
促進旅游業發展。推進景區景點能級提升、旅游風景道建設,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力爭接待游客65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20億元。積極推動大別山悠然南山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持續實施旅游民宿“1289”工程,推進民宿品質提升、集聚發展。加快組建市縣文旅發展平臺公司。抓住重點時間節點,引導景區景點推出優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來我市旅游。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擴大有效信貸投放,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向先進制造、鄉村振興、民營小微等領域傾斜。加強政銀企對接,提升獲得信貸便利度,及時滿足重大項目融資需求。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作用,用足用好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切實降低融資成本。推進企業上市掛牌和直接融資。
(八)持續深化改革開放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重組整合國有企業,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強化績效管理,有效盤活國有資產。扎實做好裕安區農村土地二輪延包整區推進試點工作,積極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穩慎推進金寨縣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逐步擴大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范圍。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提升工程,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加快實施農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動計劃,以縣域為單元推進農村供水工程統一運營。鞏固綜合醫改成果,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現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全覆蓋。
創優營商環境。等高對接滬蘇浙等最優市,實施營商環境指標“一對一”對標提升行動,在全省評價中標桿指標數超全省平均水平。優化政務服務,進一步簡化企業辦事流程,提高行政審批服務效率。健全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幫助企業排憂紓困。持續推進履約踐諾行動,加強公共政策兌現。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常態化開展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清理,落實民營企業家懇談會制度,推行“輕微免罰”、柔性執法,加大惡意拖欠企業賬款治理力度,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尊重企業家、關心企業家的濃厚氛圍。
提升開放水平。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直接利用外資增長12%。強化外貿主體培育,支持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和產品認證,加快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力爭培育2家以上省級重點外貿企業,進出口總額增幅高于全省。深入推進鐵海聯運,進一步降低外貿企業物流成本。
(九)堅定守護青山綠水
提升環境質量。縱深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七個專項行動”,持續改善空氣質量。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嚴格農業面源污染源頭管控;統籌推進水環境治理,強化溯源排查,不斷提升22個國考斷面、25個省考斷面、8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全面啟動省級“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危險廢物規范化處置。著力推進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
推進生態修復保護。深化河湖長制、林長制改革。全力做好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開展“綠美江淮”行動,加快實施中央財政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穩步推進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創建2個森林城鎮、15個森林村莊。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積91平方公里。規范河道采砂管理。持續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完成12個廢棄礦山治理項目。加強古樹名木、野生動植物保護。
(十)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強化就業和社會保障。常態化開展“送工進企”,持續推進“鴻雁回歸”工程,扎實開展充分就業社區創建。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困難人員就業幫扶,城鎮新增就業3.1萬人。保障農民工工資及時足額支付。推進參保擴面,加強社保基金監管。優化醫保基金運行管理。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兜底功能。持續優化低保動態管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健全養老服務體系。保障婦女兒童權益,做好殘疾人、紅十字等工作。
深化健康六安建設。創新醫防融合機制,促進醫療資源優化配置和均衡發展。深化滬六衛生健康對口合作,加快高水平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統籌整合資金,積極推動適齡群體免費健康體檢擴面增量。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水平,讓群眾在六安看得上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加快安徽省大別山中醫藥研究院建設。
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大別山精神、淠史杭精神、皋陶法治文化。加大紅色資源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力度,辦好第七屆中國紅色微電影盛典。培育壯大文化產業,推動產業集聚和示范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組織開展好“鄉村文化大舞臺”等群眾文化活動。辦好市六運會、市首屆殘運會、馬拉松、龍舟賽等賽事活動。切實做好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檔案、史志、科普等工作。
(十一)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六安
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加強政府債務風險監測預警,強化平臺公司債務管理。深入實施地方金融風險處置攻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加大陳案化解力度,推動地方金融組織合規經營。優化房地產政策,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力做好“保交樓”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健全公共安全體系。緊盯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燃氣安全等重點領域,全力排查整治事故隱患,堅決遏制較大及以上事故發生。加快實施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二期建設,全力打造韌性、安全城市。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快建設安徽省特種設備安全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統籌推進防災減災救災,提高應急處置保障能力。
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強化信訪法治化建設,深入開展源頭治理三年攻堅行動,持續深化“無越級訪鄉鎮(街道)”“無訟村居”創建。推進“皖美紅色物業”建設,開展住宅物業管理服務提升行動。實施“數字治警”,推進“楓橋式派出所”“楓橋式警務室(站)”全覆蓋創建。全面開展常態化掃黑除惡“打早除小”工作,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深入開展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強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持續做好“五經普”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關工委、老齡委等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統計、氣象、地震、保密、供銷等工作。
三、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鞏固深化主題教育成果,堅持“忠專實”“勤正廉”,把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落實在具體行動上,全面提高政府履職能力和水平。
勇于擔當作為。加強新理論、新知識學習,切實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本領。增強工作的能動性,主動作為,堅持以系統思維謀劃工作,注重政策之間的整體性、協同性,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發揚斗爭精神,自覺拉高標桿,推動各項工作爭先進位。清單化、閉環式推進工作落實,確保抓出成效。發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持續糾治“四風”。
強化成本意識。鞏固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打破預算基數依賴,狠抓成本管控,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落實黨政機關過緊日子要求,嚴控“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加強政府性投資項目質量、成本、進度管理,做實項目竣工財務決算審計及考核,著力提高工作效率、項目效益。
嚴格依法行政。高標準推進縣區法治政府示范創建。加快推進鄉鎮(街道)決策事項合法性審查全覆蓋。深化行政復議體制改革,提升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質效。依法接受人大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虛心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意見建議。深化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堅持執政為民。深入實施50項民生實事,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集中力量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健全完善“民聲呼應”工作機制,進一步暢通群眾訴求收辦渠道,強化分析研判,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
恪守清正廉潔。壓緊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從嚴抓班子、帶隊伍、正風氣。緊盯“關鍵少數”,加強行政審批、工程建設、公共資源交易等重點領域監管,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支持紀檢監察機關依規依紀依法履職。抓嚴抓實審計監督、統計監督,強化巡視巡察成果運用。
各位代表!
奮斗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夢想。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砥礪奮進、勇毅前行,為加快六安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