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7日在揚州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潘國強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揚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3年工作回顧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緊密結合、一體推進,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扎實做好“發力奮進年”各項工作,中國式現代化揚州新實踐實現良好開局。
——經濟發展穩中有進。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8%,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左右、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左右、增幅連續19個月全省第一。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布局“613”產業體系,工業開票銷售超82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左右。高端裝備產業入圍中國百強產業集群。邗江數控成形機床產業入選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58%。
——創新動能不斷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00家。新增上市掛牌企業5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0.2個百分點。有效發明專利總量同比增長2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1.5%。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連續10年制定實施優化提升營商環境“2號文件”,縣(市、區)營商環境評價首次全部高于省均。聯環集團獲評全國科改示范企業標桿。進出口總額超千億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11.3%。
——城市品質加快提升。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啟用。入選國家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獲評全國首批“凈塑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城市生態修復模范市”。創成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
——富民工程務實推進。城鎮新增就業6萬人,來揚就業創業大學生超2.5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增長5.8%、7.2%,收入比為1.8:1、連續10年縮小。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10%。
——文化魅力更加彰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經驗全國交流推廣。入選全國“十大旅游向往之城”“夜間經濟新銳十城”,東關街園宅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獎,全市接待過夜游客數、旅游收入比2019年分別增長18%、20%。
——民生保障扎實有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5%以上,全省唯一入選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連續三年蟬聯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創成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群眾安全感保持在99%以上。
一年來,我們堅持對標一流、攀高比強,以“拼搶爭”的干勁滿弓發力、攻堅突破,全力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一是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國省穩增長一攬子政策。逐月調度、逐旬推進經濟運行,及時出臺“42+8”實施細則和“30條”增量措施,相繼制定穩外貿“12條”、促消費“19條”、穩就業“21條”等專項政策。每月召開企業座談會,幫助企業穩經營、穩預期、穩信心,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近110億元、惠及各類經營主體20余萬戶,新增經營主體10.5萬戶、“四上”企業2752家。持續狠抓有效投入。強化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管理,及時解決用地、用能、融資等要素保障問題,阿特斯光儲、納力新材料等9個百億級重特大項目開工建設,棒杰一期、三笑智能工廠等97個重大項目當年開工、當年投產。18個列省、485個市級重大項目投資完成率分別達170%、125%。不斷激發消費潛能。打造“好地方·好生活”消費品牌,舉辦促消費活動500余場、發放惠民券超4500萬元,新增品牌首店95家,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98%、23%,入選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國家試點。邗江入選全國首批縣域商業領跑縣(區)。
二是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聚焦制造強市建設。制定實施“1+6+N”行動方案,6大主導產業集群總產值達6400億元,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產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39%、20%。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26家、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9家。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0.4%、增速全省第一。實施智改數轉網聯項目2136個,新增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個、智能制造優秀場景7個。揚州經開區全國排名大幅進位。建筑業總產值達5450億元。加大項目招引力度。精心組織“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等活動,持續打響招商引資“百日會戰”,赴北京、上海、深圳、歐洲、日美等地開展招商推介,新招引億元以上產業項目734個,其中50億元以上先進制造業項目6個。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本外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0%,其中制造業貸款連續39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舉辦中國科創投資峰會、“融匯揚州”系列融資對接活動,新設產業基金15只、總規模299億元。實施“金揚帆”上市后備企業培育計劃,設立深交所揚州基地,上市后備企業達180家。
三是不斷增強創新發展動力。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建立科技創新工作例會制度,啟動建設航空科技揚州實驗室,布局設立域外創新中心11個。新招引科技型企業695家,新增省創新型中小企業811家。組織實施產業前瞻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6個。推動教育賦能創新發展。揚州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種子創新研究院等建成投運。揚州職大入選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儲備院校清單,高郵湖校區開工建設。成立全國產教融合共同體3個,現代產業產教聯合體入選省級培育名單。構建創新人才矩陣。舉辦“綠揚金鳳”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寧揚青年人才協同發展推介會等系列活動,入選國家級引才計劃47人、省“雙創”人才(團隊)25個。設立“揚州工匠日”,舉辦產業工人節,新增高技能人才1.1萬人。成立青年企業家人才服務中心,建成高品質人才公寓1.25萬套、青年人才驛站14家。
四是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不斷打響“好地方·事好辦”品牌。發布“免申即享”政策清單26條,打造“一貫到底”惠企政策直達服務平臺。推行經營主體登記“同城通辦通取”,建成政務服務“云勘驗”平臺、24小時智慧政務大廳3.0版。“信用+承諾”審批分級管理模式入選全國特色案例,“一企來辦”機制全省推廣。常態化實施“交地即發證”“拿地即開工”。設立“揚州企業家日”,增強企業家在揚州發展的榮譽感、獲得感、歸屬感。江都入選全省首批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培育地區。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成立大數據集團、能源集團,揚州經開區產投集團信用評級提升至AAA,9家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10%。構建數字揚州建設“六位一體”新格局,開發智能化應用場景20個。積極擴大對外開放。舉辦第四屆中德工業4.0暨全球采購大會、第十六屆國際汽車輕量化大會。成功落戶中亞(揚州)海外倉項目。新開通和加密各類航線21條,口岸外貿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萬標箱。落地首只QFLP基金。新招引世界500強及跨國公司項目6個,新設外資企業153家。新增國際友好交往城市2個。
五是切實加強區域協調發展。積極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完成省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整治長江岸線利用項目19個、長江流域入河排污口281個。三江營入選省首批生態島試驗區建設試點。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開工建設寧鹽高速、揚泰國際機場二期,京滬高速揚州段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車。揚泰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320萬人次,揚州東站年到發旅客突破千萬人次。入選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牽頭組建長三角航空產業創新聯盟。落實對口支援協作合作任務,新霖飛(西寧)項目成為年度全省投資量最大的東西部合作項目。加快推動市域一體化。老淮江公路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車,345國道改擴建、揚子津路西延二期、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等加快推進。新增市縣公交線路11條。全市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發展水平達5A。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組建縣域醫共體15家,高郵通過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創建實地督導評估。
六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新改建高標準農田24.5萬畝,改造大中型灌區3處,糧食生產“二十連豐”。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82%,9個品牌入選省農業精品培育名單、數量全省第一。射陽湖鎮、龍虬鎮、馬集鎮入選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大力建設和美鄉村。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3000多處。完成56個行政村“廁所革命”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6%,蘇中蘇北第一。建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5個、農村生態河道62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280公里。儀征創成“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積極推進富民強村。舉辦首屆鄉村休閑旅游節,農業電商銷售額、休閑農業經營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5%、9%,村級物流服務點覆蓋率達90%。新建村級集體農場15個,新增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2家。2個項目入選全省首批農村綜合改革試點。
七是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扎實做好污染防治。高質量完成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年度整改任務。實施大氣污染防治項目1300個,淘汰國Ⅲ及以下柴油貨車1.2萬輛。與淮安、滁州建立跨界河湖聯保共治機制,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穩定在95.7%。開展揚農化工等地塊土壤污染風險管控,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實施企業綠色化改造項目110個,創成國家級綠色工廠9家、省級17家。落實“雙碳”戰略,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達42%。新增綠色建筑850萬平方米。編制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新建加氫站2座,開通氫能公交專線。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建成生態安全緩沖區7個。新增成片造林3492畝、修復濕地3250畝,建成幸福河湖100條。邵伯湖西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入選“中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瘦西湖入選全省“十佳生態環境治理改革創新案例”。“七河八島”入選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基地。
八是統籌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不斷深化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舉辦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啟動建設雙寧運河世界遺產園和“十里外灘”項目,中國大運河原點公園開園,《志說運河十二景》《揚州通史》出版發行。十二圩“江上鹽都”、南河下歷史街區入選國家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系統實施古城保護和有機更新。制定7大類16個配套“政策包”,有序推進皮市街、廣陵路、小秦淮河、仁豐里等省級城市更新試點項目,修繕文保建筑15處,活化利用直管公房1.6萬平方米,建成隋煬帝墓遺址公園,廣陵“有鹽”文化街區、文匯閣、馬可·波羅紀念館、淮揚菜博物館全新開放。持續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豐富拓展夜游、夜演、夜食等旅游新業態,東關街、運河·盂城驛創成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提升全鏈條旅游服務保障水平,入選全國旅游公共服務優秀案例。城市書房獲評全國全民閱讀優秀項目。開展“我要上村晚、‘藝’起下揚州”等文化惠民活動2560場次。舉辦第十四屆市運動會、鑒真半程馬拉松賽。高質量承辦全國乒乓球錦標賽決賽、首屆東亞U20田徑錦標賽。揚州健兒在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取得優異成績。
九是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扎實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建設充分就業示范社區75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超5萬人次。“五險”擴面凈增11萬人次。長期護理保險實現基本醫保參保人員全覆蓋。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800元。在全省率先建立特困群體一體化服務保障工作機制。著力提升城市宜居品質。改造老舊小區249萬平方米、棚戶區1.2萬套,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2.7萬套(間),市區征遷房屋320萬平方米、歷年結轉項目全部清零,安置房權證辦理遺留問題有效解決。新改建城鎮供水管網305公里,建成區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覆蓋率達48%。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紅黑榜”制度,開展文明城市建設18類重難點問題攻堅,整治“飛線充電”小區151個,小區用電“臨代正”問題清零,提檔升級農貿市場8個,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積極服務“一老一小”。入選第二批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名單、國家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建設試點。市婦女兒童醫院開診啟用,市中醫院新院區開工建設。新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5所,建設兒童友好學校25所。創成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4個,完成30個頤養社區、2110戶適老化改造,設立鄉鎮(街道)老年大學23所。
十是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從嚴落實安全生產“十五條硬措施”。18個安全生產專委會實質化運作,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4.5%、13.5%,揚州化工園獲評“工業互聯網+危化安全生產”全國十佳案例。企業、“九小場所”專兼職消防員、安全員應配盡配,安委會、消委會、防災減災工作機構實現鎮級全覆蓋。實施燃氣安全專項整治“十大行動”,完成9條示范街區“瓶改管”。切實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做好政府隱性債務化解,加強融資平臺公司治理,持續開展融資“削峰行動”,超額完成年度化債任務,政府債務率保持在合理區間。“一樓一策”開展問題樓盤處置。持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推進社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建設。深化信訪積案攻堅化解,初信初訪一次性化解率達96.5%。嚴打嚴防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刑事發案持續下降。通過“八五”普法中期評估驗收。“三格聯動”防范非法金融活動工作機制、訴裁銜接工作經驗全省推廣。國防動員持續加強,獲評全國最美擁軍人物1名。對臺事務、港澳、僑務、工商聯、民防、氣象、科普、供銷、民族、宗教、殘聯、慈善、紅十字等工作取得新進展。
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持之以恒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聚焦“四學四強四爭當”目標,推進“踐行囑托建功‘好地方’”實踐活動,切實把習近平總書記對“好地方”的殷殷囑托轉化為干事創業的生動實踐。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279件、政協提案410件。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5件,新制定政府規章1部。發布《法治政府建設白皮書》。認真抓好巡視、巡察、審計等發現問題整改。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全市上下團結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向各位老領導、老同志,向人民警察、駐揚部隊、駐揚單位,向關心支持參與揚州建設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對照“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對標先進發達城市,還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不夠突顯,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相對較少,創新平臺載體能級有待提升;鏈主型、頭部型企業較少,旗艦型、基地型項目儲備不足,產品科技含量、附加值不高,亟需向研發設計、終端產品等高端環節攀升;對外開放仍需加快步伐,融入全球和國家區域戰略、鏈接優質資源的主動性、創造性需進一步增強,沿江沿河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農業“接二連三”發展水平不高,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壓力較大,農村人居環境還有不少欠賬;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能力不強,文化產業規模不大,文旅新業態發展還要發力;應對人口變化趨勢的前瞻性措施不多,優質公共服務布局和供給不能充分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等等。同時,部分干部對標一流干、追著標桿學、迎著困難上的精氣神還需提振,應對新形勢、搶抓新機遇、推動新發展的專業能力亟待加強。我們要認清差距所在、看到問題所在,攻堅克難、加壓奮進,以更加堅決有力的行動開創新局面、奪取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