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1月4日在宜昌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市長馬澤江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22年,是充滿艱辛而又富有成效的一年。全市上下乘著黨的二十大浩蕩東風,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穩中求進、向難求成,加快強產興城、推動能級跨越,高質量發展再續精彩,開啟了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新篇章。
——經濟運行承壓前進。生產總值增長5.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8%、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7%,延續了高于全國、好于全省、排位靠前的向好態勢。宜都、枝江在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排名均上升9位。
——項目投資量質并進。新簽約50億以上項目50個,其中百億級項目21個;新開工50億以上項目29個,其中百億級項目17個;新入庫50億以上項目15個,其中百億級項目9個;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720個,均創歷史新高。招大引強工作經驗全省推廣。
——城市品質加速精進。中心城區實施優功能項目292個、竣工115個,完成投資557億元,超過前五年總和。50里濱江煥新升級,快速路網擴容加密,城市夜景更加靚麗。半年多時間清違400萬平方米,實現動態清零。宜昌線上繁榮度躍居全國百強第81位。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1%、8.7%。財政民生支出占比達到78.6%。率先在全省實現中小學“清涼教室”全覆蓋,新增學位17550個,普職比例進一步優化。“筑堡工程”深入推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286個,加裝電梯300部,安裝場景盒子165個單元。新增停車泊位1.13萬個,“全市一個停車場”基本形成。燃氣安全設施惠及70.5萬戶居民。
——示范試點高效推進。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入選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知識產權強市示范城市、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等國家級建設試點。“一線五化”基層治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流域水生態保護綜合執法改革等經驗全國推廣。
一年來,我們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難,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面對超出預期的多重沖擊,我們精準施策、靶向用力,成功穩住了經濟大盤。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持續反復的新冠疫情、歷史罕見的夏秋連旱交織疊加,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穩增長任務尤為艱巨。我們堅決扛起責任,全力抓調度、穩預期、保運行,全面落實中央、省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配套出臺“紓困幫扶40條”,及時推出消費恢復提振、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穩崗就業等系列政策。扎實開展“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企業幫扶活動,增值稅留抵退稅51億元,減免退緩稅23.7億元,惠及納稅人10余萬戶。新投放貸款470億元,存貸款雙雙突破5000億元。新增直接融資256億元,增長28.9%。東田微上市,一致魔芋過會。凈增市場主體7萬戶、規上工業企業141家、規上服務業企業100家、限上商貿企業320家。實行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投資增速全省領先。新增債券135.2億元。爭取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等政策資金38.7億元、三峽后續工作專項資金12.9億元、對口支援資金147.8億元。與三峽集團合作全面深化,開工項目23個,完成投資70.1億元。持續開展家電、汽車等大宗商品促銷活動,投放消費券1.2億元,拉動消費5.65億元。
面對轉型升級的現實壓力,我們搶抓風口、轉換賽道,全面加速了產業裂變。聚焦優勢產業,持續鍛造長板,綠色化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食品飲料產值分別達到 1503億元、1064億元、647億元、912億元,分別增長29.1%、22.7%、27%、17.3 %。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入選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寧德時代邦普、欣旺達東風、楚能新能源、山東海科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邦普循環一期、天賜材料等項目建成投產,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加快實現閉環,在建項目年產能達到60GWh。長陽清江、遠安抽水蓄能項目開工建設,中清智慧光伏一期建成投產。“電化長江”加快實施,純電動游輪“長江三峽1號”投入運營。新獲得藥品注冊批件12個。新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品種5個,累計數量全省第一。實施工業技改提能項目1305個,完成投資778億元。新增國家級“小巨人”企業24家、單項冠軍2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9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家。躍居全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50強城市第36位。建筑業產值達到1786億元。三峽大瀑布躋身國家5A級景區。三峽云棲谷、昭君國際滑雪場建成開園。新引進金融機構4家,新增地方金融組織3家。規上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436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32.46萬畝。完成柑橘“三改”10.1萬畝、老茶園改造3.8萬畝。宜昌茶業集團成功組建。糧食產量保持穩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創新能力躍居全國創新型城市第45位。設立“3·30”三峽國際人才日,擴面升級“1+4”人才政策,新引進各類人才7.13萬人。“湖北工匠”實現零突破。宜都成為國家創新型縣市。興福電子獲得“創客中國”企業組二等獎。宜昌人福獲得“中國創新方法大賽”二等獎。稻花香酒業獲得長江質量獎。
面對能級跨越的艱巨任務,我們主城引領、全域競進,有力推進了城鄉融合。聚焦“東進、北拓、中優”,加快實施城建交通“五年攻堅行動”,全力優功能、壯筋骨、增能級。東部未來城、高鐵新城、“兩島一灣區”、五大公建等一批基礎性先導性項目加快實施。云集路綜合改造、三峽大道提品質、江城大道等工程全面竣工。三峽大道3處樞紐全線貫通。8條城市主干道“千箱萬桿萬蓋”全面更新。新建口袋公園53個。建成卷橋河濕地、燈塔廣場、江豚廣場等一批網紅打卡點。平湖片區征遷圓滿收官。新增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里程505公里,居全國市州前列。鄭渝高鐵興山段、江北翻壩高速等項目建成通車,沿江高鐵宜荊段、當枝松高速、襄宜高速宜昌段開工,三峽機場T2航站樓啟用。新建5G基站3679個。城市管理工作考評穩居全省前列。遠安入列鄉村建設評價國家級樣本縣。創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1個、中國傳統村落11個。編制“宜荊荊”都市圈發展規劃,開工項目85個,完成投資超過450億元。
面對營商環境的堵點痛點,我們刀刃向內、革故鼎新,有效增強了內生動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創新推出集約辦、集成辦、容缺辦、智慧辦、精準辦“五辦”審批模式。19個行業實現“一業一證”改革全覆蓋。46項改革事項入選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名單。基本公共服務滿意度測評全省第一。“跨省通辦”改革入選省自貿區實踐案例。城市大腦建設領跑全省,21個應用場景投入使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生產總值比重同比下降0.78個百分點。市區財政體制進一步優化。成品油、建筑業稅源服務機制更加健全。政府性債務風險有效管控。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全面完成。市級平臺公司實現戰略重組,城發集團、產投集團穩健高效運營。夷陵區全面融入主城改革落地見效。新增外貿實績企業100家。C6跨境購正式運營。進出口總額達到414.7億元、增長22.6%。實際利用外資增長86.2%。
面對人民群眾的美好期待,我們堅守初心、傾情傾力,用心辦成了一批實事。新增城鎮就業10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65.3億元、穩崗返還1.3億元。基層快遞網點工傷保險全覆蓋。退休人員養老金穩步提升。在線監管根治欠薪經驗全國推廣。新建擴建公辦中小學13所、幼兒園18所、托育機構51個。湖北航空學院入列全國高校設置規劃,三峽大學科技學院新校區開工建設。科學精準開展疫情防控,持續優化調整防控措施,有序推動防控工作從“防感染”到“保健康、防重癥”平穩過渡,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市公共衛生中心等71個補短板項目竣工。組建三峽中心人民醫院。全國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獲批。4家縣級醫院晉升為三級醫院。新建社區醫務室83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2個、殘疾人之家10個。率先在全省完成異地就醫醫保直接結算。推出普惠型商業健康保險。新春燈會暨元宵節焰火晚會點亮城市,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長江大保護可持續實踐藝術展成功舉辦。省十六運會籌備工作有序推進。發布城市形象口號、城市品牌標識及宜昌文旅IP形象。長盛川青磚茶制作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陽臺上的花兒開了》斬獲“全國群星獎”。長陽高腔山歌亮相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著力倡導“十文明”,強力推進“十不見”,統籌實施“五攻堅”整治工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縱深推進。設立“宜昌長江保護日”。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升到85.2%,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磷石膏綜合利用率超過80%。環百里荒鄉村振興試驗區入選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三區三線”劃定成果獲批啟用。新改建農村公路1972公里。危橋改造任務全面完成。開工建設千噸萬人水廠13個。投入抗旱資金2.6億元、設備9.4萬臺套,緩解了旱情用水影響。2.3萬人被納入防返貧動態監測對象并實現“應幫盡幫”。率先在全省開展解決從事基本公共服務人員住房困難試點,完成房源分配2729套。保交樓問題全部銷號。老舊小區改造“當陽模式”、共同締造“枝江模式”全省推廣。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持續提升。統籌推進整治養老詐騙、矛盾糾紛排查、信訪積案化解等十大專項行動,平安宜昌、法治宜昌建設取得新成效。
面對自身建設的更高要求,我們嚴字當頭、廉字打底,切實錘煉了能力作風。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開展。“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成效明顯。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及各方面監督,按期辦復人大代表議案和建議240件、政協建議案和提案389件。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2件。辦理法律援助事項3.2萬件。綜合運用督辦考核、通報約談、公開曝光等措施倒逼工作落實,政府效能明顯提升。縱深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肅查處了一批違法違紀案件,清廉政府建設全面加強。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省委涉糧問題和“三個環境”專項巡視反饋問題整改扎實推進。
各位代表!這一年,我們在“既要、又要、還要”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在“一難、兩難、多難”復雜形勢下奮力攻堅突破,經受了重大考驗,穩定了發展大局,解決了一些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一批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每一份收獲都浸透著汗水,每一份成績都飽含著心血,每一份榮譽都凝結著拼搏!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親切關懷的結果,是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上下踔厲奮發、砥礪前行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有效監督、傾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駐宜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中省在宜單位,向關心支持宜昌發展的海內外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思危方能居安,知憂才能克難。我們清醒認識到,宜昌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經濟全面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廣大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面臨較大生存壓力,市場預期和居民消費信心仍然較弱;主導產業競爭力還不夠強,新興產業體量偏小,科技創新支撐產業發展能力有待提升;城市經濟發展不充分,城市能級亟待增強;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政府工作人員的法治思維、專業素養、落實本領、斗爭精神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們一定增強憂患意識,直面問題挑戰,努力把政府工作做的更好、更實、更貼近群眾的心!
二、2023年工作思路和重點任務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強產興城創典范的攻堅之年。根據市委七屆三次、四次全會和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城鄉區域和資源環境、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加快推動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成勢見效,為湖北建設“先行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宜昌力量。
今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7.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進出口總額增長12%,建筑業產值增長10%,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任務。
上述目標,兼顧了必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符合上級精神,體現了以穩求進、以進固穩,是一個積極進取、勇于擔當的目標;符合宜昌實際,與全國全省經濟總體恢復向好的大勢相吻合,與我市經濟潛在增長率相匹配,是一個支撐有力、務實可行的目標;符合人民期待,承載著全市上下對加快發展的強烈期盼,有利于穩預期、提信心,有利于穩就業、保民生,是一個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目標。同時,這也是一個充滿挑戰、迎難而上的目標。我們必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戰略定力,鍛造“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強大韌性,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必勝信心,堅持系統觀點,用好統籌方法,以最大努力爭取最好結果。重點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堅定不移落實省級戰略,著力厚植發展勝勢
在流域治理上見實效。全面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落實底線管控“負面清單”,錨固“兩脈青山、兩江四水”生態格局,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統籌長江干流堤防提檔升級和主要支流、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推進三峽后續河道整治工程和沮漳河流域系統治理。完成西北口、熊渡等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實施東風渠、鞏河等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加快建設引江補漢及輸水沿線補水工程宜昌段、清江水系連通及生態修復二期工程。
在先行先試上立標桿。聚焦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加快實施三年行動,持續做優主城、做美濱江、做綠產業,著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爭當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城與山水和諧相融、產業綠色發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四個典范”。聚焦建設三峽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搭建區域合作平臺,深化綠色金融、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互利合作,攜手打造森林碳匯示范區、電化長江先導區、增量配電改革區,全力推動區域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聚焦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試點,積極推進“萬物統一碼、萬數聚一網、萬用享一臺”,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編碼標準體系。
在與三峽集團合作上促共贏。加快推進東岳廟數據中心二期項目建設,合力爭取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落戶。啟動建設三峽綠色發展產業園、三峽科創園宜昌園區、工程博士研究院。大力推廣“城市智慧水管家”、“綠色綜合能源管家”模式。開工建設城市管網攻堅、磷礦運輸電動船舶等項目。確保完成投資200億元。合力打造一批高端論壇。加強人才交流互動。優化對接溝通機制,更好實現同頻共振。
在都市圈發展上當引擎。實施宜荊荊都市圈三年行動,推進十大標志性工程,落實年度重點工作清單。實施重點項目128個,完成投資550億元。加強產業區域分工,推動優勢互補,共建國家級宜荊荊磷化工產業集群、全國重要的現代農業基地、“當枝松宜”百強縣域聚集區。開展重點流域生態環保聯合執法。謀劃推動“跨市通辦”、“圈內通辦”,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組建區域商會聯盟。
(二)堅定不移擴大有效投資,著力升級增長引擎
開展項目建設達效年行動。堅持“項目為王”,加強定期調度,嚴格考核評價,推動比學趕超。將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納入掛圖作戰督辦推進系統,用好5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服務機制,確保產業項目簽約后6個月內開工,開工后4個月內入庫納統、2年內竣工投產,竣工投產1年內進規、進限、進高。開展項目達效“回頭看”,推動存量項目盡快形成新的增長點。確保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750個;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600個,其中產業項目500個。推動各地按照“531”目標要求,加快培育一批骨干稅源產業項目。
開展招商引資提質年行動。強化以商招商、商會協會招商、資本招商,抓實駐點招商,開展海外招商。緊盯央企國企、500強企業、上市公司、“專精特新”企業,突出新能源船舶、抽水蓄能裝備、合成生物、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大力開展專題招商。完善“飛地經濟”政策。加強與中省在宜單位、對口支援省市合作,推動一批項目落地實施。確保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不少于715個,其中外向型項目不少于238個;實際到位資金不少于2520億元。
開展要素保障優化年行動。推動各產業園區加快完善功能配套。強化重點項目用地保障。推進金融、財政、產業政策協同,多渠道解決項目建設資金難題。抓好煤電油氣運保障供應,完善產供儲銷體系。加強白洋田家河等重點園區物流通道建設。開展市直部門爭政策、爭指標、爭資金“比亮曬”,更好服務項目、推動發展。
(三)堅定不移搶占新的賽道,著力做綠現代產業
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圍繞打造世界級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和核心基地,加快推動磷化工向新能源電池材料、動力總成和高端裝備制造迭代升級。確保邦普宜化、山東海科、楚能新能源一期、興發硅基新材料、東陽光電池鋁箔、南煉新材料等項目建成投產。力爭綠色化工產值達到1800億元。聚焦化學原料藥及制劑、生物技術制藥及生物衍生、醫療器械與防護用品制造,加快人福全球總部基地、東陽光胰島素制劑、上海匯倫高端原料藥、寶晟得醫藥中間體等項目建設。力爭生物醫藥產值突破900億元。深入實施“電化長江”五年行動,加快公務船、旅游車船、運礦車船、港口作業船舶電動化替代更新,推動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開展猇亭、秭歸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加快興山500MW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支持當陽打造光伏全產業鏈集群。開工建設五峰太平、宜都潘家灣抽水蓄能項目。加快推進華潤電力熱電聯產二期項目建設。大力發展電力裝備及器材制造、專用裝備制造,加快發展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規劃建設水電高端制造產業園。力爭裝備制造產值達到1300億元。縱深推進“技改提能、智造煥新”三年行動,確保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0%以上。積極發展裝配式、綠色建筑,力爭建筑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
發展優質高效服務業。編制“兩壩一峽”世界級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整合三峽風景名勝區資源,爭創三峽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支持百里荒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加快宋城三峽千古情、三峽游輪中心、古今大南門、巴山金谷、三峽大壩(葛洲壩)藝術燈光秀、柏臨河龍舟競技基地等項目建設。支持玉泉山關陵、昭君村、柴埠溪創建國家5A級景區。力爭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恢復到2019年水平。圍繞打造長江三峽、清江康養產業帶,加快建設一批康養小鎮、康養旅游區、完整康養社區和微度假地。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冰雪旅游,積極爭創一批國家品牌。加快市級核心商圈建設,打造一批商業特色街區。抓好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鼓勵直播電商發展,提升實物商品網售額。推動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在宜設立分支機構。支持三峽農商行“H+A”上市,新增上市企業3家,直接融資規模突破200億元。確保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增速不低于10%,保費收入增速不低于6%。加快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完成國家物流樞紐補短板項目建設,著力提升白洋港、茅坪港等重點港口吞吐能力,構建以“通道+樞紐+網絡+平臺”為主要內容的高質量供應鏈物流體系。支持三峽物流園、三峽茶城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積極推進“兩業融合”,加快培育服務衍生制造、供應鏈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模式,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用足用好綠電資源,大力實施數字新基建、培育數字新產業、推動數字新融合。深化長江大保護、化工綜合監管等場景應用。加快三峽大數據產業園二期、三峽高科華中總部、點軍北斗產業園、中電宜昌網信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數據標注、數據清洗、數據挖掘、數據應用等細分產業,積極探索數據要素價值實現途徑。加快星火鏈網落地。深入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健全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市場主體增量提質。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力爭凈增市場主體7.5萬戶、規上工業企業200家、規上服務業企業100家、限上商貿企業200家。實施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高質量發展行動,新增國家“小巨人”企業10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以公平競爭為導向全力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加強分類培育和精準幫扶,促進個體工商戶健康繁榮發展。抓好第五次經濟普查。
(四)堅定不移推進科教興市,著力夯實基礎支撐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實施教育強功能優品質三年行動。鞏固學前教育“兩個占比”。扎實推進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優化課后服務,鞏固提升“雙減”成果。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支持三峽大學辦好百年校慶,打造高水平省屬重點大學。加快三峽大學科技學院和三峽職院新校區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擴大中高職一體化貫通培養規模。加強名師、名校長隊伍建設,培育一批領航學校。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聚焦區域科創中心建設,實施科技創新三年行動。加快三峽實驗室、環三峽大學創新生態圈等重點項目建設。全面開展實驗室及新型研發平臺提能升級,推進清潔能源產業研究院、數字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產業研究院、城市大腦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落地布局。推進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技術“揭榜掛帥”。探索在新型研發平臺開展知識產權入股試點。統籌推進質量強市、品牌強市和知識產權強市示范城市建設。做好第五屆三峽質量獎評選。支持三峽公共檢驗檢測中心創建國家級品牌,安琪集團與華中農業大學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確保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0%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60億元。
加強人才培育引進。實施引才聚人專項行動,加快人才人口聚集。優化完善人才政策,建立精準落實長效機制。做優三峽人才發展基金,常態化開展產業領軍人才尋訪招引、“萬名校友資智匯宜”、“千企百校行”活動。加強高技能人才、拔尖創新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引進培育。出臺大中專院校留宜就業激勵措施。力爭新引進各類人才7萬人。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試點建設。
(五)堅定不移提升城市品質,著力增強城市能級
加快城建攻堅。編制濱江地區風貌管控規劃,深化細化“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濱江控寬度”建設標準,制定城建鐵律。設立規模100億元的城市發展母基金。新建、續建城建項目236個,完成投資415億元。加快東部未來城核心區建設,謀劃推進白洋新城“四水連通”與沿江綜合開發項目,實施協和宜昌醫院、夷陵中學分校、市民中心等功能性項目,啟動一縱一橫骨干路網、星級酒店、安置房五期、生態環境EOD等配套設施項目。加快高鐵新城建設,完成城市展廳、迎客路、花溪路至峽州大道節點互通工程。加快“兩島一灣區”、共聯濱江片區招商開發,實施一批先導性標志性項目。高標準建設宜昌科教城。加快大劇院、美術館、檔案館、科技館、會展中心、桃花嶺迎賓館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夷陵長江大橋延伸段快速化改造、大學路、峽州大道三期等項目。確保鴉猇高速至峽州大道互通、三峽快速路至中南一路互通等項目年內完工。
推進城市更新。加快老舊小區片區化改造、街區化更新、規模化經營,同步推進適老化改造及無障礙環境建設。完成老舊小區改造325個,加裝電梯300部以上,安裝場景盒子500個單元。抓好望洲崗、漢宜村、汪家沖、蘇家榜和柏桃樹灣、葛洲壩片區棚戶區改造,加快二馬路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實施“增綠提質、立體綠化、串園連山、增花添彩”行動。建設聯豐山生態公園、鎮鏡山公園二期。改造兒童公園。連通濱江、濱河碧道,引運河水入城,環通泛夷陵廣場商圈。持續推進森林步道、城市綠道、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建設。加快全域推進海綿城市示范建設。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強化市政設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造城市防汛排水管網,搭建燃氣風險監測預警平臺。新增停車泊位6000個以上,新建充電樁1200個。
完善交通體系。加快建設宜昌至鄭渝高鐵聯絡線、沿江高鐵荊宜段、當遠鐵路、江南翻壩鐵路、成品油翻壩管道、呼北高速鄂湘界段、宜來高速、當枝松高速、襄宜高速、昌磷路綠電貨運通道等項目。開工建設沿江高鐵宜昌至涪陵段、十宜高速興長段、城西高速、沙鎮溪長江大橋。加快推進呼南高鐵宜常段、市域郊鐵路、枝城港疏港鐵路、漢宜高速改擴建、宜渝高速、紅花套和枝城長江大橋前期工作。統籌推進跨區域、縣域互聯互通。建成一級公路50公里、二級公路200公里。加快建設“三廊九環”美麗宜道。
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加快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商品房供給向低密度、低高度、低容積率、高品質方向轉型。推行棚改“房票制”。探索實施“商改住”。堅持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全面推廣“1326”模式,著力解決新市民、青年人、從事基本公共服務人員等住房問題。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6772套,完成分配4500套。推進住房公積金歸集擴面提質。提升物業服務質效。引導金融機構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
(六)堅定不移實施強縣工程,著力推進鄉村振興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實施“十百千萬”工程,推動農業八大產業鏈全鏈條發展。加快推進中儲糧現代糧油產業園、天域生態、正大百萬頭生豬全產業鏈、翠林農業二期等重點項目。確保新增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家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增長15%。深入實施“三品一標”工程,擦亮區域公用品牌。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和“數商興農”行動。新建高標準農田31.28萬畝。嚴守耕地保護紅線,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和撂荒地問題反彈,不斷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做好動植物重大疫情防控。
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引導農村人口向縣城集聚,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實施縣城品質提升重點項目114個,加快補短板強弱項。優化縣城開發建設方式,彰顯自然、產業和文化特色,嚴格控制建設密度與強度,建設適合縣城特點的小型化、分散式基礎設施,推動組團式綜合開發。大力實施“三百工程”,推動縣域經濟提檔升級。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實施鄉村建設三年行動,建設省級示范鄉鎮5個、示范村100個、美麗庭院示范戶5萬戶。加強農村骨干路網建設,有序推進農村路向進村入戶傾斜。新改建農村公路1000公里。實施農村供水和管網改造提升工程項目30個。深化農村飲水公司化改革。謀劃建設三峽庫區柑橘特色產業灌區。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和鄉村電氣化工程。推進秭歸、長陽縣域新型電力系統配電網標桿試點。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強化農村建房管理,保護鄉村自然生態和文化遺產。健全農民參與規劃建設和運營管護機制。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實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做好勞務輸出、以工代賑、技能培訓工作,促進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支持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圍繞“一軸兩區五帶多線”,分級創建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打造全省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試驗區。
(七)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著力優化營商環境
提升政務服務水平。以控制成本為核心,深化“智簡審批+無證明城市+精準監管”改革,推進一窗通辦、跨省通辦、一件事一次辦。全面實行工程建設項目“五辦”審批。深化電子營業執照“一網通投”改革。常態化推進遠程異地評標。積極推進包容審慎監管、柔性執法,強化重大項目、重點企業法律服務,著力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征集營商環境“不滿意”問題線索,下大氣力解決群眾和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實施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推進市縣機關和事業單位機構職能編制調整優化。深化市直機關和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完善多部門協同的財源共建共治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盤活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和農村閑置房。加快城鄉要素流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抓好城區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出臺加快自貿片區、綜保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優化綜保區運行管理機制。加快三峽保稅物流中心與白洋港功能整合,推進三峽翻壩物流園開港運營。申報建設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所,打造國家大宗農產品保稅產業園。確保三峽機場一類航空口岸通過驗收,積極開辟國際航線。申建藥品進口口岸。深化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大力招引外貿頭部企業,發展市場采購貿易、跨境電商、保稅維修、海外倉等新業態,積極開拓RCEP市場,開展外貿回流行動,爭創全國外貿百強城市。謀劃構建“江鐵海”中西部陸海新通道。
(八)堅定不移強化塑形鑄魂,著力彰顯人文魅力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擦亮信仰之城、文化之城、志愿之城、好人之城、綠色之城特色品牌,確保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全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選樹宣傳,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做文明有禮宜昌人”實踐活動,加快文明市集進社區。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提質增效。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和“誠信之城”建設。支持當陽、遠安爭創全國文明城市。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實施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提升工程,創新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宜昌段規劃、保護和建設工作。啟動編撰《楚辭大典》,加快屈原文化公園建設,打造屈原文化“一標三地”。推出一批文藝精品力作。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辦好省十六運會、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節、國際劃聯龍舟世界杯、宜昌藝術節等重大節賽活動。
加強城市品牌塑造與傳播。開展城市品牌推廣周、“大美三峽在宜昌”、“一首歌唱響宜昌”、“一部劇帶火宜昌”等品牌推廣活動,講好宜昌故事,傳播宜昌聲音。組織開展“青年與城市對話”活動、名人帶你游宜昌、文旅IP拓展運用、“愛上宜昌書香行”等系列活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九)堅定不移改善生態環境,著力建設美麗宜昌
深入推進污染防治。開展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確保城區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2.5%。推動噪聲源專項整治。全面完成長江、清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啟動重點流域水生態監測。加快“兩網”工程建設,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質效。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驗區建設。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擴面提質。建成投運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力爭中心城區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扎實抓好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
深入推進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開展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加強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完善河流生態流量保障機制,推進清潔小流域治理,持續打造“美麗河湖”。全面推進全域國土綜合整治。實施地質災害綜合防治五年行動。強化尾礦庫、廢棄礦山治理,確保正常生產的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組建宜昌礦業集團。持續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抓好生物多樣性保護。深化完善河湖長制、林長制。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在落實“雙碳”目標任務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強化能源消費雙控管理,大力實施清潔能源替代。加快建設“無廢城市”,全力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實現磷石膏產消動態平衡。探索建立跨區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行開展生態產品總值常態化核算,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十)堅定不移開展共同締造,著力加強社會建設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新增城鎮就業8萬人以上。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保障制度。全力推進“技興宜昌·技能強市”行動,促進和保障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推進零工驛站社區全覆蓋。開展和諧勞動關系共同締造。深入推進“無欠薪城市”創建。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新業態從業人員參保及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推進工傷保險制度全覆蓋。落實職工基本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深化DIP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進長護險試點,健康有序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市兒童福利中心、市精神衛生社會福利院,確保市殘疾人托養中心建成投運。
深化健康宜昌建設。完善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發展普惠托幼服務。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實施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認真落實新階段疫情防控各項舉措,保障好群眾的就醫用藥,重點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礎性疾病群體的防控,順利渡過流行期。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確保實現國家衛生城市“五連冠”。
提升市域社會治理能力。深入推進“筑堡工程”,加快場景建設,打造完整社區。健全市區街三級城市運行管理中心體系,做實“一網統管”。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調處機制,開展信訪工作示范縣創建。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類違法犯罪。確保通過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試點驗收。深入推進安全生產風險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抓好國家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體系試點,提升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水平。嚴格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確保通過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復審。深入開展“八五”普法。全力支持駐宜部隊現代化建設,深化國防動員體制改革,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確保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八連冠”。
三、全力打造人民更加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各位代表!人民盼的就是政府應該干的。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讓人民滿意是政府必須堅守的信念。我們將牢記“三個務必”,始終保持“趕考”的狀態,提升“考好”的本領,努力向人民交上滿意答卷。
旗幟鮮明講政治、踐忠誠。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刻認識“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市委工作要求,把忠誠擔當落實到實際行動上、體現在發展成效中。
攻堅克難敢擔當、善作為。發揚斗爭精神,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面對大是大非堅持原則、敢于亮劍,面對急難險重挺身而出、沖鋒在前,面對矛盾糾紛不推不躲、迎難而上,在攻堅克難中練就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奮勇奪第一,全力創唯一。完善容錯糾錯、及時獎勵機制,理直氣壯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實干者撐腰,讓敢為的干部有平臺、敢闖的地方有地位、敢干的企業有信心、敢首創的群眾有奔頭,讓求索創新、敢作善成蔚然成風。
雷厲風行抓落實、求實效。切實增強“一日無為、三日不安”的責任感,大力倡導“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硬作風,爭當行動派,提升執行力。只講怎么干、不講如何難,作出的承諾一字千金,該負的責任一扛到底,定下的目標一寸不讓。深入踐行“一線工作法”,下到群眾田頭、想到群眾心頭、干到群眾點頭,真正把人民“盼的事”變成政府“干的事”、把政府“干的事”變成人民“滿意的事”。
一以貫之崇法治、守底線。深化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讓陽光透視權力、讓權力服務人民。堅決落實黨中央、省委和市委關于改進作風系列規定,持續深化糾治“四風”,為基層松綁減負,讓干部輕裝上陣。堅持嚴于律己、嚴負其責、嚴管所轄,嚴格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樹立道德高線,堅守紀律底線,筑牢法紀防線,切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大道如砥,行者無疆!讓我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勇毅前行,高質高效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為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而團結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