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2023国产精品啪啪视频,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毛片,国产91三级精选国产

漢中市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2月22日 張燁)

2023年03月17日 16:45   來源:漢中日報   

點擊查閱更多2023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2月22日在漢中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漢中市人民政府市長??張燁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也是漢中發展進程中極不尋常的一年。面對疫情多輪沖擊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圍繞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抓好防疫情、穩經濟、保安全三件大事,各項工作迎難而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全市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1900億元、達到1905.45億元,增長4.3%。地方財政收入49.08億元、同口徑增長6.5%,財政支出401.26億元、增長9.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8776元和14224元,增長4.5%和7.2%。

  (一)堅定不移抓發展強產業,實現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始終把穩增長作為重中之重,提前發力、精準發力,牢牢穩住經濟大盤。政策紓困穩主體,出臺穩住經濟大盤80條措施和28項配套政策,累計退免減緩稅費28.28億元,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長23.3%,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長52.3%,市場主體總量達35.8萬戶、位居全省第二。大抓項目穩投資,市級重點項目年度投資突破千億元大關,市縣高質量項目建設成效評價連續三個季度位居全省第一,招商引資省際到位資金增長5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3%、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延鏈轉型抓產業,加快打造17條重點產業鏈,裝備制造、現代材料、綠色食藥三大主導產業產值占比87.8%,“西漢蓉”航空產業帶納入省部戰略合作,建筑業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二,非公經濟增加值占比位居全省第三。全力以赴抓工業,優化工業結構,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支持企業穩定產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4%,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增長6.6%。提質增效穩農業,積極應對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嚴格耕地保護,糧食產量實現“十九連豐”,稻漁綜合種養規模位居全省第一,西鄉縣、南鄭區、鎮巴縣被評為全國茶業百強縣,留壩縣躋身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勉縣、洋縣、城固縣入選全國油菜產業綠色革命科技示范縣,漢臺區創建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味見漢中”榮獲“全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年度市場競爭力品牌”。恢復三產擴消費,舉辦系列促銷活動,發放消費券258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6%。加快文旅融合發展,佛坪縣、留壩縣獲評“2022健康中國·康養旅游”百強縣,徐家坪、諸葛街創建為3A級景區,8條旅游線路入選全國和我省精品線路,旅游消費持續回暖。

  (二)堅定不移抓創新促改革,引領轉型升級躍上新臺階。堅持改革創新協同推進,不斷增強產業創新力和區域競爭力。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建成1個國家備案眾創空間、20個省級科創平臺,創新平臺認定數位居全省第二,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分別位居全省地市第二、第一,國家科技發明獎實現零突破,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48家、增長65%,通過國網備案高新技術企業100家、增長85%,技術合同交易額增長51%,漢臺區獲評全國科普示范區。統籌推進行政審批、國資國企、產業園區等領域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評價綜合成績位居全省第二、滿意度位居全省第一,9項改革經驗全省推廣,我市被評為全省“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領跑者,新創建2個省級特色專業園區、累計數位居全省第一,市縣園區發展動能不斷增強。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快“五大交通樞紐”建設,“漢西歐”中亞國際班列首發開行,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31%、15%。

  (三)堅定不移抓治污優生態,堅決守護綠水青山本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保護和系統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深入推進秦巴“五亂”問題整治,鞏固小水電整治成果,長青保護區入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扎實開展大氣污染防治,中心城區空氣優良天數同比增加20天,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一。大力實施幸福河湖建設三年行動,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漢江漢中段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長江十年禁漁工作獲全國通報表揚。強化土壤污染防治修復,土壤環境總體穩定。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機制,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節能減排工作受到省政府通報表彰,我市榮膺“202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優秀城市”,城固縣、鎮巴縣創建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勉縣獲評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寧強縣躋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四)堅定不移抓城鄉補短板,邁出城鎮化建設堅實步伐。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完善功能、協同治理,城鄉面貌持續改善。深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4390元、增長14.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出臺鄉村“五個振興”實施方案,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創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27個、累計數位居全省第三,佛坪縣創建成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縣域生產總值增長6.4%,8個縣區生產總值過百億元、5個縣區超200億元。扎實推進“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三年行動,累計完工項目1215個,改造老舊小區和棚戶區861個、改造數量及進度均位居全省第一。

  (五)堅定不移抓民生增福祉,辦成一批群眾期盼的實事。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去年承諾的民生實事全部辦成,中心城區凈增停車位6100余個,新建便民果蔬示范店60個、充電樁1059個、5G基站1130座、口袋公園19個、群眾運動場地26個,提質改造農村公路1300公里,避險搬遷6100戶群眾,開工建設“氣化漢中”項目35個,完成“一城一交”整合,群眾停車、買菜、用氣等難題有效緩解。堅持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城鎮新增就業3.62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2萬人,10280名高校畢業生在漢就業創業,以工代賑工作獲全國通報表揚。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127所、凈增學位5.7萬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校達標率位居全省第一。持續優化公共服務,139個醫養基礎設施項目竣工投用,深化醫改成效全省第一,人口工作經驗得到國家衛健委肯定推廣,實現醫保服務站(室)鎮村全覆蓋,創建全國和省級老年友好型社區18家,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覆蓋率100%,市圖書館建成投用,參加省十七運取得歷史最佳成績,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嚴格落實低保救助等政策,發放救助資金11.68億元、增長18%,困難群眾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六)堅定不移抓安全防風險,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全力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守住了安全發展底線。因時因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打贏多輪疫情防控阻擊戰,及時調整防控策略,有序實施“乙類乙管”,保障就醫用藥需求,平穩度過感染高峰,守護了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大整治,推進道路交通、自建房等領域專項整治,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43.75%和31.25%。妥善化解金融債務、房地產等領域風險,探索“人民調解+基層法律服務”融合發展新模式,扎實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統籌抓好治安防控等工作,建成市級公安應急處突隊伍,平安建設滿意度達99.15%、位居全省第三。

  (七)堅定不移抓作風提效能,推動政府治理能力持續提升。健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閉環落實機制,全力推進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在漢中落實落地。出臺市政府系統提升工作質效《若干措施》,扎實開展作風能力建設年活動,干事創業氛圍更加濃厚。堅持依法行政,省級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創建扎實推進。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堅持市政府市政協聯席會議制度,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全部辦結。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扎實整改各類巡視、督察、審計反饋問題,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民族、宗教、退役軍人事務、人民防空、外事、僑務、地方志、供銷、住房公積金、氣象、檔案、殘疾人、紅十字會、慈善等工作也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2022年,我們在大戰大考中勠力攻堅,在自我加壓中砥礪奮進,在擔當實干中勇開新局,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上下奮勇拼搏、社會各界鼎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向駐漢部隊官兵和各駐漢單位,向關心支持參與漢中建設發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回望過去一年,工作難中求成、成績來之不易。我們深感,干好漢中的事,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各項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要始終堅持穩中求進,扭住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持續加固“穩”的基礎,不斷聚集“進”的動能,在“穩”與“進”的有機統一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終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緊緊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不斷造福人民。要始終堅持底線思維,既警惕“黑天鵝”、又防范“灰犀牛”,以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以舉措的確定性應對復雜環境的不確定性。要始終堅持真抓實干,自覺踐行“三個務必”,實事求是、求真務實,擔當作為、敢于斗爭,努力推動事業發展破浪前行。

  回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發展中的短板和不足。主要是:經濟結構仍需優化調整,對外開放水平亟待提高。生態資源優勢還未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綠色發展仍需加力。城鄉發展不夠平衡,民生領域還有欠賬,群眾收入仍然較低。重點領域風險化解壓力仍然較大,干部作風能力還需持續提升,等等。對此,我們要靶向施策、逐項破解,讓漢中發展更有質量,讓漢中人民更加幸福,讓漢中城市更加宜居,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2023年總體目標思路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我們既要看到當前面臨的困難挑戰,更要看到漢中發展的戰略先機。從發展大勢看,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為我們孕育的大變革、大調整、大發展機遇前所未有。從發展環境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尤其是國家穩經濟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省委、省政府支持漢中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為我們加快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從發展基礎看,我們生態優勢獨特,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堅實,資源要素加速聚集,綠色發展道路更趨成熟,全市上下干事創業勁頭越來越足,各類優勢正疊加成為發展勝勢。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保持定力,上下同欲、乘勢而為,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開創追趕超越新局面。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和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十四屆三次全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省“兩會”及市委六屆四次全會、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激發創新活力,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大力發展“四個經濟”,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奮力譜寫漢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7%,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7.5%左右和8%左右,城鎮新增就業3.4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3%左右。

  實現上述目標任務,需要我們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必須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堅定正確前進方向。堅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任務在漢中實化細化具體化,走出符合漢中實際、彰顯發展特色、契合群眾期盼的市域現代化建設路子,一步一個腳印把黨的二十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二是必須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的首要任務,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循環之路。堅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激發市場活力和優化整體營商環境相結合,持續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堅持系統觀念,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三是必須在加快發展中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站穩人民立場、貫徹群眾路線,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始終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政績,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朝著共同富裕目標穩步邁進。

  四是必須在遵循規律守正創新中推動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推動社會創造力和政府導控力協同增效。堅持以改革之勇、創新之力、開放之姿,創新路徑模式、激發動能活力、引領發展之變。堅持做大總量、優化存量、提升質量,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三、今年重點工作

  今年工作要緊扣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目標,錨定“綠色循環·漢風古韻”戰略定位,打牢生態優勢和特色農業兩個基點,構建現代工業體系這一支撐點,打造文旅與各產業融合發展這一階段式爆發點,把住人口聚集和城鎮化這一拉動點,做強改革開放創新這一驅動點,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在農業優先發展、做強工業支撐、推動農商旅融合發展、提高民生供給質量、發展縣域經濟和園區經濟、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招商引資和外資外貿、促進生產力供給和創新創業、提高財政投資拉動效益、融資化債等十個方面實現新突破,做優做強“四個在漢中”,凝心聚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開好局起好步。

  (一)聚力持續擴大內需,加快推進經濟質效新躍升。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狠抓項目擴大有效投資。扎實開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充分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強化大抓項目導向,以項目擴投資促發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以上。堅持“一年兩謀劃”,聚焦現代產業、科技創新、交通水利、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等領域,動態謀劃儲備高質量項目。加快推進焦巖水庫、玉帶河水庫、S27洋鎮高速公路、略康高速公路等429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年度計劃投資1300億元以上。著力在優化投資結構上實現新突破,擴大工業、農林業、文旅業和園區投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產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占比均達到60%以上,工業投資和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均增長8%以上。

  全鏈招商厚植發展實力。著力在擴大招商引資和外資外貿上實現新突破,樹牢投行思維、鏈式思維、增量思維、閉環思維,實施產業鏈招商突破年行動,走出漢中招項目、引企業、搶訂單,引進億元以上項目不低于50%,內資到位和外資直投均增長20%以上,進出口總額增長7%以上。建立17條重點產業鏈招商體系,確保每條產業鏈有4個以上優質龍頭項目簽約落地。“一季度一個主題”舉辦投促活動,招引更多鏈主企業、平臺企業和綠色循環產業項目、勞動密集型項目落戶漢中。深化穩外資專項行動,搭建對外合作平臺,拓展外商招引渠道。實施穩外貿“八大工程”,培育壯大外貿實體企業,支持發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打造茶葉、植物提取物等省級特色出口基地。

  著力恢復和擴大消費。堅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實施促進消費增長三年行動,充分釋放消費潛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左右。加快打造特色街區、特色商圈等中心城區高中端消費體系,培育天漢長街、漢人老家街等精品集市、網紅市場,抓好全國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建設,著力改善消費環境。實施40個商貿流通項目,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活躍城鄉消費市場。辦好“消費促進年”等促銷活動,改進消費券發放方式,擴大商品消費,提升服務消費,培育新興消費,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夜間經濟、假日經濟,推廣漢家菜、預制菜,促進消費提質擴容。

  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強紓困、優服務、抓培育,努力讓市場主體生機勃發。全面落實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加大小微企業金融支持力度,提高政府采購工程面向中小企業預留份額,幫助市場主體減負紓困。深入開展親商助企活動,“一企一策”支持穩產擴銷。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倍增及優化結構行動,新增市場主體5.5萬戶,新培育專精特新和單項冠軍企業10戶以上、“五上”企業260戶以上。深化企業上市三年行動計劃,支持漢王藥業等企業上市,新增上市掛牌企業2戶以上。

  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入實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增強民營企業創造力和競爭力,非公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54%以上。落實“個轉企”“小升規”扶持政策,實施“千企示范、萬企轉型”工程,促進民營企業擴增量、提質量。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鼓勵漢商回歸創業,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工程建設,引導開拓市場、發展新興產業,促進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優化提升大營商環境。扎實開展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疏堵點、治痛點、解難點,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一件事一次辦”“一業一證”等集成服務改革,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環境。開展惠企紓困政策落實清障行動,做到直達快享、應享盡享,營造企業滿意的政策環境。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降低土地、“水電氣暖信”等要素成本,營造便利價優的要素環境。積極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強化不正當競爭執法,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健全職能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規范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營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開展“送政策、解難題、優服務”活動,營造親清統一的政商環境,讓企業放心投資、專心經營、安心發展。

  (二)聚力踐行“兩山”理念,加快實踐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始終牢記“國之大者”,統籌推進生態保護、減污降碳、綠色發展,積蓄高質量發展優勢。

  筑牢秦巴生態安全屏障。嚴格落實林(山)長制,常態化開展秦巴“五亂”問題排查整治,加快礦山生態修復、硫鐵礦污染整治,綜合治理尾礦庫25座。強化“三線一單”分區管控,落實產業準入清單、生態保護補償等制度,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抓好國家儲備林建設和天然林保護,讓秦巴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進清潔能源替代、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中心城區空氣優良天數不少于315天。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實施177個治水項目,抓好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強化水源地建設保護,常態化開展河湖“清四亂”,嚴打非法采砂行為,漢江、嘉陵江出境斷面水質保持II類標準。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和治理修復,抓好重金屬減排和固廢資源化利用,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扎實整改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實施最嚴生態環境執法,鐵腕守護綠水青山。

  加快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提升綠色發展效益。支持“兩山”資源公司盤活生態資源,推進綠色融資和產業開發,打造一批示范項目和典型樣板。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培育涉林企業及合作社,支持發展林下種養殖、森林康養等產業。謀劃實施EOD項目,推進漢臺區靜脈產業園、佛坪縣和勉縣抽水蓄能電站、國家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等項目,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構建“1+N”政策體系,有序實施碳達峰行動,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清潔低碳轉型,創建一批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3.89%。實施“百萬畝綠色碳庫”試點項目,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努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三)聚力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新優勢。立足綠色循環發展,持續優化經濟結構,堅定不移強產業,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做強高質量發展支撐。

  推動重點產業鏈升級發展。以鏈長制為抓手,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提升17條重點產業鏈支撐引領力。全力打造高端裝備、現代材料、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產業鏈,產業鏈總產值增長8%以上。堅持“一鏈一策”,培育引進規上企業、鏈主型企業,加快補齊產業鏈斷點和空白點,促進產業集群化發展。

  推動工業綠色循環發展。著力在做強工業支撐上實現新突破,更加突出強工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培育規上工業企業80戶,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左右。做強裝備制造業,實施制造業提升工程,推動航空裝備、數控機床、儀器儀表等產業高端化發展。加快“西漢蓉”航空產業帶建設,以新型號飛機研發生產為突破,初步建成具備優勢的機載設備或大部件集成中心,培育發展無人機制造、飛機維修等產業,打造航空配套產業聚集區。做優現代材料業,實施經開區新材料產業園、城固縣光電顯示新材料產業園、陜鋼中厚板等項目,加快鋼鐵、有色產業綠色轉型,布局發展半導體等高端材料,打造西部現代材料基地。做精綠色食藥業,開展“三品”建設專項行動,加快推進修正藥業醫藥健康城、鎮巴縣中醫藥健康產業園、洋縣智慧農業示范基地、西鄉縣農特產品加工園、略陽縣綠色循環產業園等項目,促進特色農產品、中藥材精深加工,打造食品加工和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速發展。立足創新驅動、綠色低碳、融合集聚,實施新興產業擴規提質工程,打造發展新引擎和新的經濟增長點,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技術制造業產值均增長7%以上。實施傳感器產業區中園、中核陜鈾新能源科技新城等項目,推進鎮巴縣、南鄭區頁巖氣勘探開發,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謀劃布局生命健康、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催生更多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

  推動文旅產業跨越發展。著力在推動農商旅融合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加快發展鄉村旅游,推進“商旅快通行、休閑慢旅游”設施建設,培育一批農旅融合綜合體和文旅商服消費集聚區,打造階段式爆發增長點。堅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實施文旅產業品質提升行動,促進文旅產業加速恢復。支持華陽景區創建5A級景區、龍頭山景區創建國家滑雪旅游度假地,加快紫柏山、青木川、秦嶺國寶旅游區等景區提檔升級,推進天坑群保護開發,打造一批精品景區景點。加快旅游設施建設,推進陜南交通旅游山水畫卷試點,謀劃打造環秦嶺高端軌道交通旅游線路、環市域房車和露營營地精品旅游線路、環秦巴通用航空旅游線路。策劃四季旅游產品,辦好油菜花節、大熊貓文化旅游節、柑桔文化旅游月等節會,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推動現代服務業提質發展。大力發展消費品產業,推動食品醫藥、家電家居、服裝家紡等行業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促進供需兩端精準對接。盤活城市資源,搭建孵化平臺,培育樓宇經濟、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聚集性經濟。實施制造服務業發展專項行動,加快發展工業設計、技術服務、現代物流等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邁向中高端。全鏈條發展大健康產業,促進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高品質發展。

  推動數字經濟融合發展。順應數字時代新變革,大力實施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進數字興業、數字賦能、數字治理,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8%以上。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建5G基站700座,構建城市大腦等大數據應用體系。加快產業數字化改造,深化“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打造算力網絡、物聯網和“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引領傳統產業全鏈轉型。積極推動數字產業化,實施勉縣數字經濟產業園、南鄭區移動ICT數據中心等項目,建立大數據產品圖譜,發展電商產業、數據標注產業、大數據服務業,構建數字產業鏈。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打造一體化政務云平臺,強化數據歸集、共享和安全,著力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社會。

  (四)聚力鄉村全面振興,加快邁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步伐。著力在農業優先發展上實現新突破,統籌推進鄉村“五個振興”,穩固高質量發展底盤。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糧、油、菜”同抓,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18萬畝以上,加快百萬畝優質稻油基地建設,提升大豆和油料產能,新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萬畝以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8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108萬噸以上。實施蔬菜放心工程,健全直供直銷體系,蔬菜面積達到102萬畝、產量達到290萬噸。扎實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提升農業科技和農機裝備應用水平,守牢守好“漢中糧倉”。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強化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抓好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加大產業幫扶力度,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資金用于產業發展比重不低于60%。鞏固提升“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深化通漢協作和定點幫扶,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鎮、村發展,讓脫貧成果成色更足。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實施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行動,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品牌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觀光農業,構建“3+4+N”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土地整理和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創新推進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品牌、農業企業品牌建設,打造“漢”字號特色品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培育引進銷售型平臺企業,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讓漢中特色農產品走向國內外中高端市場。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抓好村莊規劃編制,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爭創“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市。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十百千”行動,因村施策推進改廁和垃圾污水處理。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抓好農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強化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統籌推進13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和100個示范村創建,加快打造徐家坪鄉村振興楷模,發動群眾用勤勞雙手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

  深入推進農村改革。鞏固提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試點,推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深入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消薄培強”行動,打造一批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示范村。推廣“聯村發展、以鎮帶村”模式,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讓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分享增值收益、共同增收致富。

  (五)聚力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繪就城鄉統籌發展新畫卷。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

  ?推進人口聚集和城鎮化建設。圍繞人口發展,實施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兒童友好城市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優生優育和普惠托育服務體系,促進人口穩定增長。優化農業轉移人口服務,引導外出人口返鄉就業創業,吸納各類人才走進漢中。加快城鄉補短板提品質,推進產業配套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增強縣城綜合承載力、要素集聚力、輻射帶動力。出臺城鄉建設風貌管控《指導意見》,打造示范鎮、重點鎮和特色小城鎮,加強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塑造具有濃郁漢中文化特色的城鄉風貌。

  打造美麗宜居城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全面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沖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提名,彰顯“漢風古韻”城市魅力。強化城市統籌規劃,嚴格規劃剛性執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因地制宜推進片區開發,實施完成“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三年行動,改造一批棚戶區、老舊小區、管道管網,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城市管理體系,強化地上地下精細管理。優化城市空間及產業布局,加快漢臺、南鄭中心城區一體化發展。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著力在發展縣域經濟和園區經濟上實現新突破,做強城鄉融合發展支撐。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考核體系為牽引,深入實施“一縣一策”三年行動計劃,設立2億元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激勵資金,縣域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占比提升1個百分點以上。支持各縣區建立產業承載、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對外合作、政策協同服務體系,加快縣城基礎設施、商貿物流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支持各縣區打造特色專業園區、工業集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壯大特色產業集群,引領縣域經濟錯位發展、爭先進位。堅持把產業園區作為經濟發展主戰場,深入實施“設施提標、產業提級、服務提質”園區建設行動,新培育2個省級特色專業園區和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打造3個市級制造業特色區中園和小微工業聚集區,園區工業總產值占比達到80%以上。深化園區“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推行“標準地+承諾制”,鼓勵發展飛地園區,推廣工廠上樓模式,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全面提升園區畝均效益。

  加快做強做優市級園區,支持經開區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和開放經濟示范區,興漢新區打造文旅商服產業聚集區和產城融合示范區,航空經開區打造先進制造業聚集區和科技創新示范區,濱江新區打造城市經濟聚集區和擁江發展“三生融合”示范區,帶動園區經濟新發展。

  (六)聚力改革開放創新,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堅持創新引領、改革賦能、開放聚力,開辟高質量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深化創新驅動發展。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實施科技創新三年行動,打造創新研發、科技轉化、產業孵化聚集區。深度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推進縣區分平臺全覆蓋,加快環陜理工創新創業園、中央創新區等建設,推進航空經開區創建國家高新區,引入一批創新成果落地漢中。實施“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360家以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瞪羚企業30家以上。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推進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構建科研、中試、孵化、產業化全周期服務體系,實施省市級重點科創項目70個以上,完成科技成果評價登記60項以上,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著力在促進生產力供給和創新創業上實現新突破,讓創造活力在天漢大地迸發涌流。深入實施“天漢英才”計劃,完善人才引育、評價激勵、服務保障政策體系,建立充分體現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搭建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和鄉土人才,多渠道引進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壯大秦創原科技經紀人、“科學家+工程師”、“新雙創”三支隊伍。啟動創業漢中行動計劃,實施高校畢業生融入漢中行動,吸納8000名以上高校畢業生來漢發展,爭創全國就業創業服務示范市。

  大力推進重點改革。深化投融資改革,著力在融資化債上實現新突破。深化金融綜合改革,完成農商行組建,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整合升級一家市本級優質AA級投融資平臺,健全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直接融資額度達到30億元以上,貸款增速保持在10%以上,金融業增加值占比提高到6%以上。加快化解政府隱性債務,規范市級園區及國有平臺公司投融資行為,遏制違規舉債融資和新增隱性債務,著力降低融資成本。深化財政績效管理改革,著力在提高財政投資拉動效益上實現新突破。建立重大投資監管機制,用好管好政府債券,改革財政直補直獎方式,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深化行政審批、國資國企、特許經營權等領域改革,充分釋放內生發展動力。

  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主動融入國內大循環和“一帶一路”大格局,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大力發展“漢西歐”班列貿易。推動寶漢巴鐵路、蘭漢十高鐵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打造區域綜合交通樞紐,積極連接成渝雙城經濟圈和長江經濟帶。落實西安漢中協同發展《框架協議》,推進交通互聯、產業協同、創新共享、生態共建、文化融合。

  (七)聚力民生保障改善,加快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著力在提高民生供給質量上實現新突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健全公共服務體系,提升高質量發展成色。

  全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落實促進城鄉居民增收《若干措施》,支持自主創業提升經營性收入,抓好就業扶持帶動工資性收入,創新收益模式增加財產性收入,強化政策保障促進轉移性收入。健全企事業單位工資決定、正常增長機制,落實靈活就業和兜底保障政策,穩步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擴大以工代賑規模,采取產業帶動、入股合作、土地流轉等方式,持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實施“五個一批”拓崗就業工程,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促進重點群體穩定就業,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多渠道開發公益性崗位,做好困難人員就業援助,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高考綜合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育評價體系,促進教育公平。抓好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普惠性幼兒園達到92%以上。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雙減”成效,深化集團化辦學,全域達到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標準。強化高中教育多樣特色發展,新創建2所以上省級示范高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和“訂單式”培養,新培養技能人才1萬名以上,中職學校實現“雙達標”全覆蓋。支持陜西理工大學建設一流學科、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省級高水平專業群,為漢中培育更多發展亟需人才。

  加快健康漢中建設。深化“三醫”聯動改革,加強重點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實施醫院新建擴建等25個醫療基礎設施項目,加強臨床重點專科建設,規范民營醫院發展,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實施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計劃,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全力爭取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落地漢中。深化健康漢中行動,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抓好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建設國家試點,不斷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統籌發展文體事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間10個以上,組織文化惠民演出1000場次以上,舉辦三國主題旅游大會暨諸葛亮高峰論壇、朱鹮生態文化節、陜南民歌節等活動。實施文化遺產活化工程,抓好國家羌文化保護實驗區、可移動文物數字化建設,推進非遺工坊、傳習場所建設。辦好“一帶一路”鐵人三項等精品賽事,爭創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讓全民健身蔚然成風。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社會保險擴面提質計劃,深化醫保支付方式、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長期護理保險改革,完善職工醫保門診共濟、大病保險等制度,擴大異地就醫結算覆蓋面,穩步提高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健全社會救助體系,落實好低保、特困、孤兒、殘疾人補貼和臨時救助等政策,關心關愛困難群體。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拓展住房公積金“商轉公”貸款業務。抓好國防動員體制改革,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優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努力實現全省雙擁模范城“六連冠”。

  (八)聚力風險防范化解,加快構建安全發展新格局。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抓實抓細新階段疫情防控。落實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措施,著力保健康、防重癥。加強疫情監測和常態化預警,防止輸入性新毒株感染流行。加強常態化分級分層分流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全力保障醫療救治。抓好風險人員管控,強化脆弱群體健康管理服務,推進疫苗接種,堅決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以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為抓手,深入推進城鎮燃氣、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化品、消防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加強防洪排澇、消防物聯網等公共安全設施建設,抓好防汛抗旱、地質災害防治、森林防滅火等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全力減少亡人事故。嚴格食品藥品監管,努力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市。強化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健全安全教育第一課、安全生產事前問責、亡人事故提級調查等機制,不斷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統籌抓好政治、意識形態、民族宗教等領域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健全金融債務風險防控處置機制,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行為。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積極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深化“五社聯動”,構建“一網四化三統一”基層治理體系。抓好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建設,扎實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深入推進“八五”普法。強化信訪矛盾源頭治理和重復訪化解,完善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漢中。

  今年,我們將繼續辦好民生實事。①解決好群眾就業增收問題,建成創業孵化基地80個,扶持創業實體2500個。開展技能培訓3.5萬人次以上,提供本地就業崗位10萬個,讓群眾就業有崗位、收入有保障。②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新增住院床位1950張,新增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品種70個以上,新增111種藥品納入醫保報銷、平均降價60%,職工和城鄉居民醫保報銷比例分別提高至80%、70%,讓群眾看病更方便、更實惠。③解決好群眾教育、養老和困難救助問題,實施中小學校幼兒園擴容提質項目52個、增加學位1.16萬個,新建老年人助餐點100個,為1000戶殘疾人家庭提供無障礙改造服務,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5%和11%以上,讓群眾學有所教、老有所養、弱有所扶。④解決好群眾出行問題,實施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600公里、安防工程400公里以上,新建充電樁1000個,中心城區凈增停車位3000個以上,實現出租汽車“95128”老年人約車服務全覆蓋,讓群眾出行更便捷、更安全。⑤解決好居民用水用氣問題,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改善提升10萬城鄉居民飲水質量。積極推進燃氣進農村,新增天然氣用戶5萬戶以上,實現燃氣泄漏報警裝置安裝全覆蓋,新增集中供熱面積40萬平方米以上,讓群眾用水更放心、用氣有保障、取暖更清潔。⑥解決好群眾休閑健身問題,實施全民健身社區工程30個,新建多功能運動場地20個,中心城區新增口袋公園10個、綠地面積50萬平方米,讓群眾運動有設施、休閑有去處。⑦解決好城鄉消費環境問題,建設改造縣鎮商貿中心10個,打造20條食品安全示范街區、10個放心消費示范商圈,讓群眾生活更便利、消費更放心。⑧解決好城市居住環境和物業管理問題,改造老舊小區、棚戶區800個以上,實施“斷頭路”打通項目53個。全面規范物業收費標準和服務管理行為,實現“三無”小區全部清零,讓城市更宜居、群眾更舒心。⑨解決好中心城區大氣污染問題,實施新一輪重點污染源排查整治,年內整治率達到80%以上。落實清潔能源替代政策補貼,深化餐飲行業“清爐行動”,讓空氣更清新、藍天更純凈。⑩解決好便民服務問題,“一件事一次辦”事項達到120項以上,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5%以上,讓群眾辦事少跑路、更高效。

  各位代表!這些民生實事,是對全市人民的鄭重承諾,我們一定辦實辦好、如期兌現,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們要突出“四敢”導向,以“三個年”活動和“四個經濟”“十個突破”為抓手,同心同德謀發展、一心一意干事業、盡心盡力為人民,奮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體現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一)強化政治建設,堅定擁護“兩個確立”。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堅定自覺地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捍衛核心,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通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和延安精神,團結全市人民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政府工作各領域全過程,確保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在漢中條條落實、件件落地、事事見效。

  (二)強化法治建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政府部門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健全重大行政決策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等機制,把政府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行政執法“四張清單”制度,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一體推進法治漢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堅決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法律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讓權力始終在陽光下運行。

  (三)強化作風建設,保持擔當實干勁頭。扎實開展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挺膺負責、擔當履責、實干盡責,營造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濃厚氛圍。大力發揚斗爭精神,持續提升專業素能,增強攻難關、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強化“追”的緊迫,全力向前、聚力爭先,在競相奮進中實現追趕超越;增強“搶”的意識,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搶抓產業突破發展,搶抓效率只爭朝夕;鼓足“闖”的勇氣,在創新上闖出新成果,在改革上闖出新路徑,在開放上闖出新空間;保持“穩”的定力,遵循規律、穩中求進,依法合規、防范風險,實現多目標綜合達成;錘煉“實”的作風,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敢作敢為、善作善成,努力創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發展實績。

  (四)強化廉政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環境。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和黨風廉政建設政治責任,嚴守廉潔從政各項規定,始終為民用權、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堅決精文簡會,深入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破除特權思想和特權行為。堅持過緊日子,市本級運轉類支出壓減20%,兜牢“三保”底線。強化權力運行制約監督,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和公共資源。扎實推進清廉漢中建設,深入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時代呼喚著我們、人民期待著我們,唯有矢志不渝、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譜寫漢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而團結奮斗!

(責任編輯:石蘭蘭)

精彩圖片

漢中市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2月22日 張燁)

2023-03-17 16:45 來源:漢中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