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擴大覆蓋范圍,讓更多企業享受實實在在的稅收優惠;解決部門協調難點,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完善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提質增效……通過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海南自貿港積極釋放政策優勢,激發市場活力,助力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年一季度,海南自貿港經濟運行亮點足,多項經濟指標保持較快增長,全島封關運作加速推進。自用生產設備“零關稅”政策不斷升級、航運要素加速向洋浦港集聚、特色農產品出島銷售穩步增長……面對日趨復雜的外部環境,海南如何取得這樣的成績?記者進行了采訪。
擴大稅收優惠
降低企業成本
在三亞絲路歡樂世界二期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加緊安裝調試游樂設備“太空星云”。陜旅(三亞)旅游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武志學告訴記者,這批設備將于今年6月投入使用。
武志學所說的設備是從國外進口的家庭型專利游樂設施。今年年初,設備交貨進口時,正趕上海南自貿港自用生產設備“零關稅”政策升級,于是公司第一時間咨詢政策,順利報批。
貨值600多萬元的設備,直接減免稅款120多萬元。“‘零關稅’政策的升級讓我們這樣的文旅企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稅收優惠。”武志學說。
2021年3月4日起,海南自貿港啟動實施自用生產設備“零關稅”政策。今年2月14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公布《關于調整海南自由貿易港自用生產設備“零關稅”政策的通知》,增列多種游樂場娛樂設備等文體旅游業所需的生產設備,享惠主體也從企業擴大到在海南自貿港注冊登記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
2021年以來,海南原輔料、交通工具及游艇、自用生產設備等“零關稅”政策3張清單落地實施,廣大市場主體直接受益。據海口海關統計,截至今年3月31日,3張“零關稅”清單累計進口86.33億元,減免稅款15.84億元。其中,“零關稅”原輔料41.29億元,減免稅款5.62億元;“零關稅”自用生產設備13.97億元,減免稅款2.76億元;“零關稅”交通工具及游艇31.07億元,減免稅款7.46億元。
打通協調堵點
優化營商環境
“我們1天內就辦結了6份證書,船舶落戶時間大大縮短,幫公司節省了近80萬元的成本。”在洋浦港辦理船舶轉籍的海南宇航順海運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明告訴記者。
2021年4月初,海南宇航順海運有限公司買下一艘5.2萬噸的國內散貨輪,想要從外地轉籍洋浦港。趙明介紹,按以往的辦理程序,轉籍手續要在海事局等部門以及船級社之間往返辦理多次,整套流程至少需要5—7天。而轉籍期間船舶停航,光是船員工資、輪船折舊、停航保管費等加在一起,一天產生的費用就達15萬元。
對于管理部門來說,船舶轉籍跨部門、跨地區,存在協同難點;對于航運公司來說,流程復雜,成本高昂。隨著政策優勢不斷顯現,到洋浦港轉籍落戶的船舶越來越多,如何幫助企業更便捷高效地辦理手續?
2021年,洋浦海事局借助“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聯合當地交通運輸和海洋局、航運辦、中國船級社海南分社等單位成立工作專班,打通部門協調堵點,探索出一套“多證聯辦”服務模式——對申報方式、受理模式、審核程序等進行梳理再造,將船舶從上一港注銷到轉籍洋浦港重新營運的時間縮減一半以上。截至目前,入籍洋浦港的國際船舶達33艘,總載重516.79萬噸。
海南推進自貿港建設,離不開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以解決市場主體遇到的問題為首要任務,海南搭建起全省統一的營商環境問題受理平臺。截至5月11日,平臺共收到企業反映的營商環境問題3587件,已辦結2803件,辦結率為78.14%。
串起產業鏈條
推動農業升級
春季是海南瓜菜和魚蝦苗的銷售旺季。今年3月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海口、三亞等地整體航班量大幅減少。然而,海南蝦苗等農產品穩定出島銷售,實現逆勢同比增長,這得益于海南對特色優勢產業的支持。
水產養殖業是海南的優勢產業。文昌市馮家灣海域水質得天獨厚,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蝦苗基地。2020年,文昌市蝦苗年產量1578億尾,產值達15.6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近30%。然而,水產養殖的粗放發展曾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何統籌發展海洋經濟?
2020年,文昌市創建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將分散的魚塘、蝦塘“搬上樓”,集中進行標準化養殖,進而節水降污。同時,把種苗繁育、綠色養殖、倉儲物流串成鏈條,打通水產養殖的產、學、研等環節。
不僅如此,圍繞產業鏈和供應鏈,海南的機場和航空貨運部門也積極介入,為當地行業、企業發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貨運服務。為保障魚蝦苗出島速度,海南多個機場開通綠色通道,加大投放寬體機運力,自今年3月以來累計運送魚蝦苗超5000噸。
近年來,海南持續推進現代農業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綠色化建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不斷提質增效,農業產業鏈發展日趨完善,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今年一季度,海南冬季瓜菜出島產量、產值分別增長39.3%和34.1%。
(人民網記者王碩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7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