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3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盛蕾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2017年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在中共常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積極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完成市十六屆人大歷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五年來,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連跨3個千億元臺階,全國排名前移8個位次、躍居第25位;年均增長7.1%,是全省唯一連續5年增速位列第一方陣的設區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6萬元,保持全國前10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7.5%,總量位居全國前30強。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3.1%。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1.5%,入庫稅收占比達46.5%,分別高于全省平均5.7個、4.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由44.5%提高到48%。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由2.7%提高到3.3%。科技進步貢獻率由61%提高到65.7%。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數、工業大獎數、工業強基工程項目數,均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3%。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0.6%,累計實際使用外資137.4億美元。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8億斤以上,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五年來,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提前一年完成市定1萬元以下建檔立卡低收入群體脫貧任務。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2%,其中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超過6.5萬元、3.5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4:1,是全國收入差距較小的地區之一。城鎮新增就業62.1萬人。教育現代化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陣,成為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實現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住房保障全覆蓋工程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五年來,城鄉環境面貌越來越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72.4%提高到77.6%。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建成通車。新溝河、新孟河全線貫通。基本完成22萬平方米“大板房”專項整治,新開工城鎮棚戶區改造9.3萬套、基本建成7.5萬套,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175個、惠及居民11.1萬戶。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交通健康指數位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一方陣。創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4個、省特色田園鄉村28個。沿江1公里范圍內;髽I全部關停,生態環境發生轉折性變化。PM_2.5年均濃度由每立方米51微克降至36微克,國省考斷面優Ⅲ比例由42.4%提高到92.2%。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6.9%,創成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摘得中國人居環境綜合獎。
五年來,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071家,“道德講堂”成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品牌,“常州三杰”紀念場館全新提升,“好人模范”不斷涌現,文藝精品生產持續走在全省前列。法治常州、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協同推進,全域覆蓋、全民參與的“1+29”公共安全體系加快構建,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雙擁模范城“七連冠”,榮獲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成為全省唯一連續三次獲得“長安杯”的設區市。
剛剛過去的2021年,全市主要目標任務全面超額完成。地區生產總值達8807.6億元,增長9.1%,增速全省第四;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688.1億元,增長11.6%,增速蘇南第一;工業一般納稅人銷售達1.7萬億元,增長27.1%,增速全省第三;工業投資增長21.1%,增速全省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11.4億元,增長20.2%,增速全省第三、蘇南第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2%;城鎮新增就業12.3萬人;進出口總額達3017.8億元,增長24.9%;實際使用外資30.7億美元,增長13%。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在上年大幅下降基礎上,又分別下降42.1%、36.1%。新增上市企業1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16家,凈增高新技術企業418家;新增獨角獸企業(含潛在)24家,位列全省第三;引進各類人才10.6萬人;新建改建人才公寓3.1萬套(間)。民生實事項目全面完成,改造老舊小區81個,成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位列中國地級市基本現代化指數第12位、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16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第18位,入選“科創中國”試點城市。
五年的發展成果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五年的發展實踐豐富深刻,我們要認真總結。主要做法和體會是:
第一,我們的一切成就都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取得的,推進常州發展必須始終把好“方向盤”。我們堅持以新思想解放思想、統一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堅決捍衛“兩個確立”,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了發展理念、發展目標、發展路徑、發展方式的全方位變化,高質量發展成為鮮明導向,高品質生活成為新的追求,高效能治理成為有力保障,城鄉融合發展成為顯著特征,生態環境保護成為普遍自覺,常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更加穩健、質態越來越好。
第二,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都必須牢牢穩住“壓艙石”。我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看家本領,精準出臺一系列穩增長、促發展的政策措施,以市場主體的活力釋放、制造業的量質齊升,確!傲”“六保”工作任務的全面完成,為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出積極貢獻。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超500億元,新增市場主體30.5萬戶、總量達73.8萬戶。持續開展重大項目主題年活動,累計招引30億元或3億美元以上重大項目80多個,列省產業類重大項目數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著力培育壯大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和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新型碳材料產業分別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十大產業鏈總產值占規上工業的比重由34.3%提高到46.5%。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星級上云企業達938家,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達165個,數量均居全省第三;工業與能源互聯網品牌逐步打響;開通5G站點1.1萬個,入選全國首批“千兆城市”。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1萬億元,制造業貸款占比保持全省第一方陣。持續實施上市企業倍增計劃、上市后備企業“雙百行動”,上市企業由42家增至81家。
第三,創新、改革、開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驅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必須堅持協同發力,始終激活“動力源”。我們堅定不移打創新牌、吃改革飯、走開放路?v深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推出創新發展“30條實施意見”“20條政策”,深入實施“龍城英才計劃”,高新技術企業由1231家增至2915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3.9件增至44.8件,引進各類人才42.1萬人,省“雙創”人才數量位居全省前列,每萬名勞動者中高技能人才數連續8年全省第一。常州高新區、武進高新區綜合排名分別上升12位、19位,科教城獲評全國卓越創新園區。推進高校與城市共生共榮,常州大學西太湖校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天目湖校區(一期)建成投用,河海大學常州新校區加快建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93%以上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成為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在全省率先開展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試點,支持民營企業發展9項做法全國推廣,成為全省唯一的民營經濟示范創建設區市;國資國企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武進區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經驗全國推廣,溧陽、金壇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創新開展“危污亂散低”出清提升行動,實施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土地產出率、資源循環利用率明顯提升。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以常州創新園被習近平總書記肯定為中以合作標志性項目,常州經開區、金壇開發區躋身省級開發區前10強,省級國際合作園區數量全省第一,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占比提升到42%。
第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必須始終緊扣“人民性”。我們堅持統籌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對照“八個更”要求,持續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實施學校新建改擴建項目279個、竣工投用220個,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3.6萬個,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達89.6%。綜合醫改深入推進,一批醫院項目建成投用,建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10分鐘體育健身圈。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城鄉覆蓋率分別達81.3%、47.6%,健康養老“三項融合”機制全國推廣,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3.5個。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市級統籌、城鄉低保實現同城同標,社會保障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對口支援協作進一步加強,實施援助項目2219個。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慎終如始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各項工作,系統構建城市免疫感知平臺,不斷提高常態化全鏈條精準防控水平。2021年11月2日突發外地關聯病例疫情后,我們搶抓黃金24小時處置期,“平轉急”高效精準有力,“急轉平”科學精準有序,高效、干凈、徹底打贏疫情防控殲滅戰。高質量完成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一年小灶”,高標準推進“三年大灶”。深入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扎實推進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全面深化“全民反詐”,持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公眾安全感保持全省前列。堅持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長江大保護,“重化圍江”難題得到有效破解,“十年禁漁”工作全省領先,太湖治理連續14年實現“兩個確!,獲評3個國家濕地公園、1個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綠城”成為城市名片。
第五,城市能級提升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增強城市的集聚力、輻射力、服務力,必須始終著眼“價值鏈”。我們堅持打造一座開放大氣的城市,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入上海大都市圈,深化蘇錫常都市圈合作聯動,推進錫常泰跨江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常泰長江大橋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蘇錫常南部高速、常宜高速、溧高高速常州段建成通車,錫溧漕河前黃樞紐建成投用;謀定高速鐵路、“高速中環”建設規劃,常泰鐵路成功納入長三角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規劃,一座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左右逢源,串聯蘇南、浙北、皖南區域聯動發展的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呼之欲出。堅持打造一座城鄉融合發展的城市,高鐵新城建設、老城廂復興有序實施,“兩湖”創新區規劃加快編制;完成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及城市高架沿線環境綜合整治,新建改建城市公廁425座、農村公廁791座;常金同城化、常溧一體化加快推進;在全省率先推進全域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成美麗宜居村莊1410個。堅持打造一座文旅繁榮興盛的城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深入推進,文化廣場、青果巷、南市河、溧陽“1號公路”等文旅新地標聞名遐邇,建成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秋白書苑”32個,獲評國家5A級景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各1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6個,入選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溧陽市創成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標識深入人心。
第六,常州是我家,建設靠大家,開創“強富美高”新常州建設新局面,必須始終擰成“一股繩”。我們持之以恒建設為民務實清廉政府,持續糾治“四風”、為基層減負,“三公”經費、會議費、培訓費支出壓降40%;大力弘揚“勇爭一流、恥為二手”常州精神,推動形成“比學趕超、爭先進位”濃厚氛圍,環境治理工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武進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等獲國務院真抓實干督查激勵。堅持聚民心、匯民力、集民智,在全省率先實行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并實現市、縣、鄉全覆蓋,12345熱線、政府網站、政企通等平臺與企業和群眾全天候互動,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895件、政協委員提案1628件。在市委領導下,市四套班子團結協作,重大事項充分協商、重點工作齊抓共管的氛圍更加濃厚。全市上下團結拼搏、眾志成城,打贏了脫貧攻堅、疫情防控、風險防范、污染防治、抗洪防災等一場場硬仗,奪取了創新提速、產業提級、環境提優、民生提質等一個個勝利。
總的來說,過去五年,是自覺融入全國全省發展大局,系統謀劃城市定位、全面塑造競爭優勢的五年;是經受住多次重大考驗,育先機開新局、抓機遇促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的五年;是經濟結構轉優、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方式轉變最為深刻的五年;也是綜合實力提升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
各位代表,成績的取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大力支持和監督下,全市上下勠力同心、開拓創新、真抓實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個領域的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和離退休老同志,向駐常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消防救援人員及部省駐常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參與常州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市場需求仍然乏力,一些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發展仍較困難;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強,產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作用相對偏弱,產業轉型升級的力度還要加大;生態環境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綠色低碳發展任重道遠;一些領域的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民生領域仍有不少短板;政府的服務管理效能還要持續提升。對此,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和總體思路
今后五年,是乘勢而上、贏得新一輪發展機遇的關鍵五年,也是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五年。新一屆政府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今后五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900億元,工業一般納稅人銷售超2.6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穩定在43%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50%,全社會研發投入占比達3.6%,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實現數量倍增,引進各類人才50萬人以上。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7:1。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全市PM_2.5年均濃度下降到每立方米30微克左右,空氣優良天數比率穩中有升,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到考核要求。可持續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初步形成,城鄉人居環境品質顯著提升。社會文明測評指數全國領先。公共安全體系全面建立,創成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
我們將全面貫徹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的決策部署,按照科學識勢、系統謀勢、扎實蓄勢、全面起勢、合力成勢的要求,保持定力、提升功力、系統用力、精準發力、凝心聚力,奮力推動“532”發展戰略全面落地落實,真正把美好藍圖變成生動現實,把城市定位干成發展地位。
保持定力蓄勢能。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亂云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實干定力。緊扣“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堅持主攻實體經濟、突出智能制造不動搖,堅持培育壯大民營經濟不動搖,堅持抓創新、抓改革、抓開放不動搖,穩字當頭、以進促穩,把“穩”的基礎夯得更實、把“進”的步伐邁得更大,推動常州現代化建設闊步向前、行穩致遠。
提升功力賦新能。善于借勢賦能,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加快打造長三角交通中軸、創新中軸、產業中軸、生態中軸、文旅中軸,建設長三角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物流中心、休閑度假中心,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統籌發展和安全示范區建設水平,更好彰顯常州現代化建設的爆發力、貢獻率。敢于逆勢賦能,在變化變局中尋找機遇,下好化危為機“先手棋”、打好轉型升級“主動仗”。巧于順勢賦能,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搶抓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戰略機遇,聚力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系統用力提效能。堅持系統觀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奮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準確把握政策措施的時度效,在解決兩難或多難的矛盾問題中注重動態平衡,在實現多重任務目標中尋找最優組合。堅持全市“一盤棋”,加強工作的系統謀劃、政策的系統集成、資源的系統整合、力量的系統調度,讓各項工作的“齒輪”咬合更緊密、運轉更順暢,迸發出強大的整體效能。
精準發力激潛能。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效能治理,全力破解產業結構性矛盾,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支撐作用;全力補齊創新驅動爆發力不強的短板,多措并舉提升城市對高端創新要素的吸引力;全力消除資源環境等瓶頸制約,推動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好轉;全力解決企業和群眾的“急難愁盼”,讓營商環境更優化、人民生活更幸福;全力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不斷提升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
凝心聚力強動能。堅持黨建引領,完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營造和衷共濟好氛圍,把常州的“天時、地利、人和”轉化為加快實現發展目標的強大動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不斷造福人民,凝聚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在前列的人民偉力。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把政府有為之手、市場有效之手、百姓勤勞之手緊緊地握在一起,變勢能為動能,重振產業雄風、再創城市輝煌!
各位代表,常州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攻堅期、轉型創新加速期、能級提升突破期、城鄉一體融合期,由量變到質變的勢能正加速積聚。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錨定目標,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用好產業振興之勢、能級躍升之勢、區位質變之勢、政通人和之勢,全力以赴實施“532”發展戰略,就一定能打造出一個“既有產業高原、又有創新高峰,既有青山綠水、又有凈美人居,既有現代都市、又有田園詩意,既有鄉愁古韻、又有文明新風”的現代化常州。常州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三、2022年重點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改革創新,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繼續做好“六穩”“六!惫ぷ,緊扣“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大力實施“532”發展戰略,持續改善民生,促進共同富裕,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安全穩定,奮力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前列,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萬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0%以上,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0%左右,進出口穩中提質,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持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完成省下達的能源和環境指標計劃目標。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交通先行,強化中軸樞紐關鍵支撐
牢固樹立“一體化”意識,緊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大力建設長三角交通中軸、現代物流中心,在更好融入和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發掘潛在優勢,鍛造發展勝勢。
加快建設大通道。全力開辟南北向大通道,加快常泰長江大橋及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常泰鐵路、鹽泰錫常宜鐵路,推動淮泰鐵路取得實質性進展。優化提升東西向大通道,加快南沿江城際鐵路建設,擴建滬武高速常州段,建成溧寧高速公路。加快構建“高速中環”,開工建設丹金高速公路,推動蘇錫常南部高速西延、濱江高速公路等項目納規研究。延伸拓展快速路網,推進312國道常州東段、龍江路高架北延、中吳大道西延、騰龍大道等項目,啟動機場路快速化改造二期,建成青洋快速路二期。推進干線航道通江達海,加快實施蕪申線溧陽城區段航道整治、魏村樞紐擴容改建、德勝河航道整治工程。
全面布局大物流。完善物流業發展配套政策,加快建立與制造業發展相匹配的綜合物流體系。著力推進綜合港務區建設,實施奔牛國際機場航站樓改擴建工程,爭取開通歐洲全貨機航線,加快奔牛鐵路物流基地整體提升。加密“常州—上!奔b箱海鐵聯運班次,建成東港內河集裝箱基地,推進海鐵聯運、鐵水聯運、水水中轉。加快建設京東“亞洲一號”智慧物流中心、順豐智慧物流產業園等項目,引育平臺型、領軍型物流企業,推動“凌家塘”等專業市場轉型升級,培育發展農村電商、冷鏈物流等新業態,爭創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促進區域大循環。更加緊密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更加高效推進蘇錫常都市圈建設和錫常泰跨江融合,積極推動蘇錫常城際鐵路等重點工程規劃建設,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體化發展,參與打造環太湖科創圈、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深化長三角產業合作區、蘇皖合作示范區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等領域區域協作。積極參與“滿意消費長三角”行動,深入推進文旅消費試點,大力拓展夜間經濟、首店經濟、購物節等消費新場景,培育綠色家電、新能源汽車等消費新熱點,促進步行街、商圈業態和功能提升,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打造區域消費中心城市。
。ǘ﹫猿謩撔乱I,激發轉型升級第一動力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高舉創新大旗,匯聚創新資源,優化創新生態,加快打造長三角創新中軸、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建強創新載體。加快推進中以常州創新園7.8平方公里核心區建設、65平方公里拓展區規劃,推動機制優化、要素集聚,使之成為中以合作“標志性項目”中的標桿示范。高標準打造龍城實驗室,啟動重大創新項目3個以上。大力推進公共研發平臺、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爭創國家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推動科教城實施“創新之核”升級工程,支持溧陽高新區升格國家級,支持天寧、鐘樓創建省級高新區。加快河海大學常州新校區、南航天目湖校區二期、江蘇理工學院新校區、常州醫學院建設,更好發揮駐常高校創新策源地作用。
壯大創新主體。加強政策引導和全生命周期扶持,打造從“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的創新型企業發展矩陣。支持企業實施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重點研發項目,凈增高新技術企業450家,獨角獸企業(含潛在)、瞪羚企業分別達30家、450家,實施5000萬元以上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0個。深入實施上市企業倍增計劃、上市后備企業“雙百行動”,新增上市企業16家以上,上市企業總市值突破1萬億元。
集聚創新人才。完善創新人才政策,舉辦“名城名校合作行、創新創業贏未來”等活動,大力引育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引進各類人才11萬人左右、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30個以上,實現常駐院士零的突破。實施新一輪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百千萬工程”,加強優秀企業家后備力量培養。深入推進國家產教融合試點,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培育更多“龍城工匠”。大力實施“青春留!庇媱,高水平建設長三角青年創新創業港,新建改建人才公寓3萬套(間),打造全國青年創新創業最向往城市。
優化創新生態。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探索開展科技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實施知識產權強鏈護航行動,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5件。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充分發揮科創基金引導作用,打造產業資本集聚高地,“龍城金谷”新增入駐機構200家、注冊資本200億元。完善科技公共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檢驗檢測、軟件及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建成省藥品醫療器械審評核查常州分中心等一批支撐性載體,引育高水平科技服務機構80家。
。ㄈ﹫猿之a業強市,做強實體經濟看家本領
始終堅持以“智改數轉”為主攻方向,以項目建設為主要抓手,以產業集群為關鍵支撐,以對外開放為重要牽引,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打造長三角產業中軸。
聚力數字化轉型。堅持把數字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大力建設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統籌推進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加快城市數字化轉型。綜合運用貸款貼息、征信支持、平臺支撐等方式推動企業“智改數轉”,讓廣大企業真正“敢轉”“愿轉”“會轉”。全年免費診斷企業3000家,新增省級智能示范車間30家、上云企業3000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智能制造領軍服務商分別達20個、22家。辦好世界工業與能源互聯網博覽會,爭創省級“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打造工業與能源互聯網標桿城市。
擴大高質量投資。深入開展“重大項目攻堅突破年”活動,聚焦重點產業,強化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加快引進一批旗艦型、龍頭型、基地型項目,招引總投資超10億元或1億美元產業項目30個以上,其中總投資超100億元或10億美元產業項目4個以上,完成產業項目總投資1000億元。強化“雙招雙引”,加快落地一批“小而優”“小而美”“小而強”科技項目。持續優化投資結構,實現工業投資增長8%以上。強化重大項目全周期服務、全過程管控,做好用地、用能、用工、資金等要素保障,確保項目早開工、早竣工、早達產。
加快高端化發展。制定實施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30條政策,推動打造高端、高質、高新的硬核產業集群。著力培育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標產業,壯大集成電路、機器人、生物醫藥等高成長性產業鏈,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細胞治療等未來產業。加大“鏈主”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培育力度,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60家,涌現更多全國500強企業。支持企業加大技改投入,新實施技術設備投資超億元技改項目30個。深入推進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和標準化戰略,爭創更多中國質量獎、省長質量獎。
做優開放型經濟。深度融入國際產業鏈、創新鏈,打造高水平開放新高地。常態化開展“云聯五洲”招商活動,辦好江蘇德國合作交流大會,大力集聚跨國公司總部和功能性機構,支持現有外企增資擴股、深耕常州,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使用外資占比超60%。推動開發園區提檔升級,常州經開區、金壇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開發區。做強江蘇自貿區聯動創新發展區,提高中德、中歐、中日韓等國際合作園區發展水平。持續開展外貿強基、護航、創新行動,積極發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業態。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培育一批本土跨國企業。
。ㄋ模﹫猿志G色發展,建設生態宜居宜游城市
以探索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基地為統領,協同推進長三角生態中軸、文旅中軸和休閑度假中心建設,以生態之美、文旅之美為主色調,高水平打造“美麗江蘇”常州樣板。
加快生態環境治理。以更高標準抓好長江大保護,持續推進污染防治“4+1”工程,著力提高岸線整治和生態修復成效,打好“十年禁漁”持久戰,建設沿江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樣板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新一輪太湖治理工程,突出抓好洮滆片區全國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持續開展劣Ⅴ類水體消劣整治,加快建設一批“幸福河湖”;強化多污染物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狠抓PM_2.5和臭氧濃度“雙減雙控”,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強化土壤污染風險防控,推進環太湖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快建設“無廢城市”。持續推進生態綠城建設,開展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和國土綠化行動,著力建設沿長江、沿運河、環太湖干線綠廊,打造一批“口袋公園”、體育公園,全面推行林長制,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加快全面綠色轉型。出臺實施碳達峰行動方案和重點行業領域專項行動計劃,大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爭創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先立后破推動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空間結構優化調整,積極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推進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國家試點。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強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支持武進綠建區打造長三角建筑科技創新中心,培育省級以上綠色工廠15家。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推廣行動,倡導綠色低碳新風尚。
加快塑造文旅名城。聚焦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做好名人、運河、非遺、美食文章,著力推進焦溪古鎮聯合申遺、春秋淹城遺址公園提升、常州博物館擴容升級等重點工程,建成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二期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曹山未來城、恐龍城東方侏羅紀等重大項目建設,提升改造天目湖、太湖灣、茅山旅游度假區,持續打造樂園之都、閑逸山水、食美常州等核心文旅IP。積極發展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深度開發長三角旅游市場,持續拉長旅游消費鏈、價值鏈。舉辦中吳文化藝術節、“常走大運”毅行、中國馬拉松精英排名賽、中國常州國際動漫藝術周等活動,不斷提升城市影響力。
。ㄎ澹﹫猿殖青l融合,放大中心城市集聚效應
統籌實施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提升城市承載力、集聚力,使城鄉建設成為拉動發展的重要引擎、城鄉大地成為百姓生活的美好家園。
促進城市品質提升。堅持規劃引領,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東部地區發展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推進城市設計全覆蓋。高起點推進“兩湖”創新區建設,瞄準“生態創新區、最美湖灣城”定位,高質量完成總體規劃、常州南站等重點片區城市設計,推進核心區項目有序落地。高標準推進高鐵新城建設,基本建成國際人才廣場、科創水鎮三期等項目。高質量推進老城廂復興發展,重點實施大運河文化長廊、大廟弄改造等項目,加快老城廂業態提升。大力推進城市國際化,規劃建設一批國際醫院、國際社區、國際街區。精細化推進城鎮長效管理,新建精品街道77條、綠化精品道路21條,持續推進小區物業管理提升,強化違法建設、小區安全整治,提高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水平。系統推進交通暢行工程,加快完善城市路網,開工建設軌道交通5號線,構建智慧交通體系,開通社區微循環公交線路10條,實施機關企事業單位車位共享試點128家,讓百姓出行更便捷、停車更省心。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智慧農業、高效設施農業,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農村合作經濟新體系,培育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各30家,把鄉村產業振興的文章做得更深。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進種業強市建設,提升農機裝備水平,新建高標準農田2.4萬畝,加強糧食收儲能力建設,把確保糧食安全的文章做得更實。加快打造新江南水鄉,統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基礎設施管護等行動,新建改建農村公廁152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5%,完成現代化宜居農房建設6000戶以上,新增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0個,把鄉村建設行動的文章做得更足。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扎實推進溧陽、金壇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支持天寧建設城鄉融合發展改革試驗區、鐘樓建設鄉村振興試驗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強化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結果應用,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2萬畝以上。完善人才返鄉下鄉留鄉激勵機制,健全高素質農民培育體系。積極穩慎推進農村承包地、集體產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等改革,縱深推進溧陽、武進國家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提升土地要素配置效率。
。﹫猿置裆鷥炏,擦亮共同富裕幸福底色
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始終堅持把群眾的“關鍵小事”作為政府的“頭等大事”,努力把經濟發展總量和財政收入增量變為群眾的生活質量,著力打造“六個常有”民生名片。
推進擴就業強社保。聚焦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實施多渠道靈活就業、“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采集、開發就業崗位35萬個,扶持創業1.2萬人。落實好社會救助、撫恤優待、殘疾人補貼、大病保險等托底政策,深入推進全民參保工作,引導新業態從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制度,穩步提高養老金、醫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標準。加快構建新型慈善體系。開展茅山老區鄉村振興幫促行動,加強對口支援協作,鞏固拓展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
促進教育優質均衡。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健全“雙減”長效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提高課堂教學、課后服務、課業輔導等校內教育質量,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實施學校新建改擴建重點項目56個、竣工投用22個,新增基礎教育學位2.38萬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進高水平職業本科和新型高職建設。發展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
深化健康常州行動。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診療、康復功能,新建市三院公共衛生臨床救治中心、市婦幼保健中心公共衛生大樓、市二院遷建等項目,投用市七院二期,新建改擴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8家。推進“三醫聯動”改革,著力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強縣域醫共體建設,健全分級診療制度,推動孟河醫派傳承創新發展。創建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
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促進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新建改建鎮(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10家,全面實施長期護理保險政策,完成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2500戶。加快發展普惠性幼兒園,支持幼兒園實施托幼一體化,新增省級普惠托育機構10家,大幅度提高托育機構托位利用率,讓年輕夫婦少一些養育負擔。
改善市民居住條件。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95個、543萬平方米,同步建設電動汽車、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推進既有住宅加裝電梯180臺以上;把28.2萬平方米“大板房”易地置換房的鑰匙交到群眾手上。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1.5萬套(間),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一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優秀群眾文化團隊,深化“書香常州”建設。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推出更多彰顯常州精神、時代氣象的精品力作。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不斷提升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深入推進雙擁共建,續寫魚水情深華章。
各位代表,我們著眼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堅持系統謀劃,堅持群眾普遍有感,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遴選了12件民生實事候選項目,提交本次人代會票決。市政府將嚴格定標定責,狠抓推進落實,接受群眾監督,把民生實事一件一件辦好,讓人民群眾的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
。ㄆ撸﹫猿职踩l展,筑牢和諧穩定堅固屏障
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持續強化憂患意識,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打好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主動仗,高標準建設統籌發展和安全示范區,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科學精準抓實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動態清零”總方針,壓實“四方責任”,落實“四早”要求,強化“人、物、環境”同防,堅決守牢機場、車站、港口、口岸、冷鏈物流等重要關口,加強疫苗接種,持續引導市民做好個人防護。強化平急結合,優化城市免疫感知平臺功能,加強應急演練,不斷提升常態化全鏈條精準防控能力。
深入細致抓牢安全穩定。加快構建全域覆蓋、全民參與的公共安全體系,落細落實“1+29”規劃。深入推進“三年大灶”,嚴格落實“五個責任”,突出抓好;、城鎮燃氣、食品藥品、交通運輸、特種設備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全面完成“危污亂散低”出清提升,堅決防范重特大事故發生,提升全市域本質安全水平。加快完善城市水網,保障防洪安全。深入排查化解金融領域風險隱患,加強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債務管理,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深入推進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設,全力做好重大活動、重要節點的安保維穩工作,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爭創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市。
聚焦重點抓優社會治理。構建集成智慧城管、交通管理、應急指揮等功能的“城市大腦”,加快實現“一網統管”,創成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扎實開展“信訪突出問題攻堅化解年”行動,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持續夯實基層基礎,加強社工隊伍建設,細化落實人員配備、待遇薪酬、發展空間等政策措施,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加快打造一批智能化、一站式社區服務綜合體,讓城鄉社區真正成為干事創業的好舞臺、服務群眾的第一站、社會治理的“硬底盤”。
。ò耍﹫猿肿晕腋锩ㄔO為民務實清廉政府
全面加強政治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自覺踐行、忠誠捍衛“兩個確立”,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確保中央、省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落地生根。
全面加強法治建設。堅持按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制度。扎實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認真組織“八五”普法。主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人民政協民主監督,接受紀檢監察、司法、社會和輿論監督,強化審計監督。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發揮作用。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決不允許搞選擇性執法、任性執法,決不允許刁難企業和群眾。
全面加強效能建設。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提升行動,更大力度減材料、減費用、減時限,更高標準實現“就近辦、網上辦、掌上辦”,健全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讓企業家潛心抓創新、安心搞經營、放心辦企業,創建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全面落實減稅降費等惠企政策,按照“第一時間+頂格優惠”原則,推動各項政策直達快享。更加精準有效地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完善常態化政企溝通聯系機制,為企業提供“店小二”“急郎中”式服務,真正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政府工作人員要強化擔當意識、注重能力提升,以硬肩膀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全面加強廉政建設。堅持嚴的主基調不動搖,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完善權力監督制度,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鍥而不舍糾“四風”樹新風。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和一般性支出,以政府的緊日子換取群眾的好日子。政府工作人員要清白做人、干凈做事,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團結就是力量,奮斗創造未來。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埋頭苦干、勇毅前行,全力沖刺“萬億之城”,加快打造“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為常州奮力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