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2023国产精品啪啪视频,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毛片,国产91三级精选国产

六安市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2月9日 潘東旭)

2022年03月03日 17:29   來源:皖西日報   

  ——2022年2月9日在六安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市人民政府市長 潘東旭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砥礪前行,書寫全面脫貧圓夢小康的精彩篇章

  四年來,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落實市第四次、第五次黨代會決策部署,攻堅克難,真抓實干,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推動六安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這四年,我們堅持發展為要,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生產總值達到1923.5億元,年均增長7.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7.5億元,年均增長6.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5.7億元,年均增長11.9%。深入推進“精重促”行動,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4%,實施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103個、完成投資4388億元、建成項目596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4.8億元,年均增長3.6%;糧食年產量穩定在70億斤左右,霍邱糧食產量連續兩年居全省縣級第一。推深做實“138+N”和“6969”工程,八大特色產業綜合產值542億元,6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產值218.5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90戶,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4%,五大主導產業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超70%。六鋼集團建成投產,實現百億企業零的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1.2%,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由15.1%提升到41.4%。推進開發區創新升級,市開發區獲批首批省級知識產權示范園區,裕安開發區成功創建省級高新區。限上商貿企業突破千家,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33.9%,各類電商主體3542家,網上零售額、農村產品網銷額年均增長35.5%和37.7%。累計接待游客1.93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27億元;霍山、金寨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這四年,我們堅持盡銳出戰,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投入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70.96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44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貧困縣高質量摘帽,脫貧攻堅歷次考核均居全省前列。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5.74億元,精心打造光伏扶貧、扶貧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特殊困難群體社會化組織化養護、“深貧保”等六安亮點。依托“六安茶谷、淠淮生態經濟帶、江淮果嶺、西山藥庫”四大平臺,大力實施“四帶一自”產業模式,建成特色產業扶貧園區565個;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5750元,年均增長24.25%。切實加強“雙基”建設,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大灣村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這四年,我們堅持改革開放,發展活力加速迸發。積極推進336項重點改革,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獲全國通報表揚,舒城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全省領先。縱深推進河湖長制,創新開展河湖長制專項巡察。全面推行林長制,在全省首創林長制改革特色功能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國務院和省政府表揚,工程建設招標“評定分離”改革經驗在全省推廣。全面落實惠企利民政策,累計減稅降費超100億元;新登記市場主體20.49萬戶,年均增長8.2%。全力推進招商引資,累計到位內資2589.9億元,年均增長10.5%;引進10億元以上項目99個。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與上海松江區、寶武集團、攜程集團開展戰略合作。加快推進合六同城化,產業、科創、園區、市場“四個鏈接”成效初顯,合六南通道全線通車,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和G237一期工程全面開工。六安海關開關。連續成功舉辦國際羽絨博覽會、山水文化旅游節暨六安茶谷開茶節、中國紅色微電影盛典。

  這四年,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優勢持續彰顯。著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PM2.5年均濃度下降到31.5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全市199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市城區13條黑臭水體治理全部達標,累計實施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項目126個,六大庫區水質優良,“十三五”期末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居全省第一;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精編“三線一單”并啟動應用。自然保護地空間優化管控持續加強。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87.21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24.45萬畝。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成效顯著。霍山、金寨被命名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金寨、舒城躋身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金安、裕安成功創建第四屆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

  這四年,我們堅持協調共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鄉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引領管控作用切實增強。城市能級持續提升,市本級完成政府性投資469.7億元,市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科技館、體育中心、廣播電視發射塔等建成使用。縣城建設步伐加快,承載能力明顯提升。金寨成功爭創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葉集皖豫邊界特色城區加快建設。創建省級特色小鎮11個,建成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770個。交通實現跨越式發展,累計完成投資272.31億元,合安高鐵舒城東站建成通車,公路通車總里程、農村公路通達里程均居全省第一,覆蓋市縣鄉村四級全域公交網絡體系“六安模式”在全國推廣,成功創建全國、全省“四好農村路”首批示范市。水利基礎設施加快完善,累計完成投資171.17億元,史河、淠河治理工程竣工驗收,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順利推進。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5G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累計建成基站3366個。

  這四年,我們堅持人民至上,民生福祉不斷改善。累計投入資金739.48億元,滾動實施48項民生工程。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2017年的1.4倍、1.5倍。城鎮新增就業21.42萬人。社會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醫療保障綜合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通過省級驗收,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實現城鄉統籌。新建和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16所,市城區24所中小學校建成使用,提前兩年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全覆蓋。職業教育發展質效明顯提升。征遷安置與房地產開發領域歷史遺留問題處置成效顯著,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6.83萬套,改造老舊小區58個、農村危房3.5萬戶;開展“讓征遷居民早日安家”行動,累計安置2.9萬戶、8.9萬人。全力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成功抗擊2019年特大干旱和2020年特大洪澇災害。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醫療服務水平提質升級,國家衛生城市首創首成。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成功舉辦市五運會。再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七五”普法圓滿收官,“八五”普法全面啟動。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居全省前列。“鑄安”行動不斷深化,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穩定向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對臺、統計、科普、氣象、檔案、地震、供銷、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慈善、紅十字等事業實現新進步。

  各位代表!

  過去四年,政府自身建設切實加強,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續提升。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持續鞏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成果,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認真落實重大事項合法性審查、行政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核和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制度。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各方面監督,強化審計監督,累計辦理人大議案8件、代表建議759件、政協提案986件。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進一步拓展政務公開廣度和深度。持續倡導脫虛向實、真抓實干,不斷強化奮勇爭先、走在前列的意識,著力形成清單化、閉環式工作機制。扎實推進政府系統全面從嚴治黨,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從嚴控制“三公”經費等一般性支出,狠抓巡視、巡察整改,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我市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們滿懷奮進的豪情,在交出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優異答卷后,開啟了新階段現代化幸福六安建設的新征程。全市人民奮勇爭先、團結拼搏、真抓實干,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位次創歷史最好水平。生產總值增長11%,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居全省第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7%,居全省第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5%,居全省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3.6%,居全省第三;聚焦“5+1”產業,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9.4%、10.8%,居全省第五、第六。一是抓產業,促升級。啟動實施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統籌整合涉農資金12.8億元支持“6969”工程。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447億元,增長18%,增幅居全省第三;霍邱龍翔、葉集大團結入選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積樹成林”工程扎實推進,凈增規上工業企業123戶;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戶、省級專精特新冠軍企業2戶。啟動“畝均論英雄”改革,推進“標準地”改革。新增規上服務業企業48家、限上商貿單位281家。啟動實施“雁陣計劃”,英力電子成功上市,上市公司立方數科落戶市開發區。二是抓投資,強后勁。深入推進“精重促”行動,建立“管行業必須管投資”機制,開展億元以上項目提級調度,531個納入省調度的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10.6億元,已竣工項目132個、竣工率136.1%。爭取新增專項債券113.7億元,規模居全省第四。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雙招雙引”,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58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80個。直接利用外資增長11.2%,居全省第二。三是抓創新,添活力。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4.6%,高于全省9.1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3.4%,高于全省4.6個百分點。成功納入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入圍國家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取得歷史性突破。六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考優秀。四是抓治理,優生態。空氣質量創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優良天數比例87.4%、提高2.7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持續為零。22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0.9%,達標率95.45%。深入開展“嚴重促”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起底、回頭看,有效解決一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五是抓城鄉,提品質。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順利完成城市體檢。扎實推進“暢強補”工程,環線龍河路節點全面完工,窯崗嘴大橋、皋城路節點、天堂寨路南延工程加快實施;建立專業化“水管家”,實行“廠網河”“供排水”“建管運維”“城鄉統籌”四個一體化,經驗在全省推廣;10個社會投資強功能項目成功落地。完成房地產領域歷史遺留“難辦證”問題專項治理,為群眾發證4.88萬套。完成征遷近6萬平方米;回遷安置6333戶、3.16萬人。接續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全面開展“六大專項行動”,市民對創城工作滿意度達99.45%。完成農村改廁3.5萬戶,新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61個。六是抓民生,增福祉。加強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設立監測網格4.4萬余個,投入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0.33億元、實施項目2246個,有效防范返貧致貧。科學果斷處置“5·13”疫情,獲國家工作組、督察組充分肯定。精心實施33項民生工程,投入財政資金136億元。六安一中擴建、一水廠二期、市特教中心遷建等工程投入使用。認真落實“雙減”政策,中小學校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深入開展“重暢決”專項行動,分類解決群眾訴求,有效化解一批群眾揪心的難題痛點。

  各位代表!

  過去四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市委堅強領導、市人大和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拼搏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個崗位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

  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市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在全省經濟總量偏下、人均靠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快,新興產業塊頭不大;開發園區單位產出較低;科研創新平臺短缺,研發投入強度不高;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薄弱;城鎮化率較低;節能潛力挖潛空間有限,環境保護任務繁重;民生保障水平不高,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少數干部思想觀念保守、爭先進位意識不強,有的不敢頂真碰硬、對問題回避繞行,有的把說的當做了、把做了當做成了,有的解決問題能力不強、專業水平還有待提升。對此,我們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期盼。

  二、接續奮斗,全力開創新階段現代化幸福六安建設新局面

  今后五年,團結帶領六安老區人民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奮力實現市第五次黨代會擘畫的宏偉藍圖,是我們的政治任務和政治擔當。我們要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堅定“接續奮斗、再上前頭”的雄起決心,堅持以更寬視野、更大格局、更快節奏、更強力度加快推動老區高質量發展,增進老區人民更大福祉。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科學精準有效抓落實,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堅定不移實施綠色振興趕超發展戰略,著力打造“一區四地一屏障”,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全力開創新階段現代化幸福六安建設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左右,達到32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工業總產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4%;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年均增長8%以上,糧食年產量穩定在70億斤左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左右;全社會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5%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今后五年的工作著力點是:全面落實市第五次黨代會決策部署,緊盯“八個突出”,錨定“八個顯著提高”,在統籌抓好各項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找準突破口,聚焦發力、埋頭苦干、久久為功。

  (一)乘勢而上,提速推進合六同城化。高水平開展規劃編制、產業布局、項目推進、公共基礎服務等方面頂層設計,著力推動“通勤一小時”快建快通、“產業一體化”互補互惠、“服務一卡通”應通盡通。推進基礎設施同城化,打通市際“斷頭路”,消除國省干線公路“瓶頸路”,從鐵路、公路、水運等方面提升兩地交通通達度。常態化鏈動合肥產業,圍繞合六產業同頻共振,深度解構合肥產業鏈條,開展針對性產業招商。支持縣區與合肥各縣區加強對接合作,建設產業配套園、產業轉移承接園。充分利用合肥科教資源,支持企事業單位聯合合肥高校院所、知名專家建立重點實驗室、品牌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完善市城區金融、商務、商貿、物流、創意、研發等功能,打造與合肥一體的“生活圈”。

  (二)夯實根基,著力鍛造工業骨骼。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以電子信息、鐵基材料、裝備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綠色食品及生物醫藥為重點,深入推進“積樹成林”和“老樹育新干”工程,培育產值超千億元產業3個、超五百億元產業2個、超十億元企業50戶以上。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扎實推進“三重一創”建設,力爭在航空和核電裝備、氫能、電子信息(光電顯示)、生物科技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實施質量強市戰略,爭創省政府質量獎。深入實施“雁陣計劃”,精準分類培育,力爭新增上市公司10家。堅持“三融合三為主”原則,推動開發區創新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支持舒城、霍山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開發區,支持六安高新區爭創國家級高新區。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三)厚植優勢,全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深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計劃,著力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畝均產出率,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補齊農機研發制造和推廣應用短板,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深做實“138+N”和“6969”工程,精雕細琢“四大平臺”,在食品、果蔬、茶葉、毛竹、中藥材、肉制品、水產品等領域積極引進頭部企業,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將單一種養業延伸到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體驗、消費、服務等各個領域,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推動農業高端化,積極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以農產品“三品一標”為抓手,積極開展品牌創建,加大區域公共品牌保護、宣傳和利用力度,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價值。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開展數字賦農行動。

  (四)科學規劃,切實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編制實施市、縣、鄉鎮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逐步形成城市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著力打造宜居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大力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統籌推進老城區有機更新、新城區有序拓展和外圍組團建設,強化城市精細化管理,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顯著提升城市能級。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推進縣級城市提質擴容,著力建設各具特色的工業強縣、旅游強縣和現代農業強縣。加快鄉鎮發展,進一步完善通信網絡、路網、管網、電網等基礎設施,規范健康發展特色小鎮。

  (五)民生為先,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以有效措施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施“城鄉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收入倍增”計劃,逐步提高居民工資性收入,拓寬居民經營性、財產性收入渠道。對標2021年省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著力補差補缺,強化供給能力建設,切實解決好群眾關切的教育、醫療、養老、生育托育、社會保障等急難愁盼問題。合理規劃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加快補齊短板,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市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進一步守牢安全發展底線,扎實做好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安全生產等工作,統籌好發展和安全。

  三、奮勇爭先,扎實做好開局之年各項工作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做好各項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們要認真貫徹市委五屆三次全體會議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進中提質、進中擴量,緊盯“速度、位次、獎項”,堅持“在全省增速列前茅、總量向中靠、人均朝前趕”,埋頭苦干、勇毅前行,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以上,在實際工作中力爭更好結果;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以上,在實際工作中奮力完成得更快一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5%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次靠前;城鎮新增就業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5個百分點左右;能耗雙控及生態環境質量指標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重點做好以下八項工作:

  (一)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牢固樹立“投資為綱、項目為王”的理念,多管齊下開拓投資源泉,多措并舉擴大項目生成。

  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深入推進“精重促”行動,開展“擴投資增動能趕超發展”激勵機制評比,完善項目推進保障機制,抓實簽約項目落地建設、在建項目達產納統,確保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80億元以上。加快中廣核光伏發電、雅迪電動車核心部件制造、迎駕春風美酒小鎮、精卓光顯小鎮、應流航空發動機制造產業園、中軒鋰電新能源生產、金竹生物基新材料、激智科技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全面開工建設六安至安慶鐵路,確保銅商高速六安段開工,加快建設合肥至周口高速霍邱段,S244、S325等項目建成通車。開工建設金安通用機場,加快金寨支線機場前期工作。力爭建成投運金寨抽水蓄能電站首臺機組,加快霍山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重點推進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區建設工程、史河防洪治理及新一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杭埠河治理、城南水環境治理、東部新城水利綜合治理工程等項目建設。

  全力延展“雙招雙引”。開展“雙招雙引”聚焦突破行動,圍繞“5+1”產業,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70個以上,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100個、10億元以上項目40個、50億元以上項目1個以上;到位內資增長12%以上,實現到資822億元以上。聚焦產業基金運營,設立產業母基金,壯大市縣兩級政府投資基金規模,注重提高投入集中度和投資效率。嚴格考核獎懲,落實落細“三庫聯動”提級調度和重點招商項目落地服務保障機制,推動項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見效。調整完善人才招引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就業。實施“攀親結緣”工程,做實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市場合作。鞏固發展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工研院合作關系,爭取上海大學、安徽大學在六安創辦產業經濟研究院,力爭全息地球工程技術(安徽)創新中心落戶六安。

  (二)推動三次產業高質量協同發展。堅持系統思維,進一步明晰各產業發展的目標、路徑、舉措,做優做強做大三次產業基礎,加快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補齊耕地短板,扛起糧食安全責任,建設高標準農田43萬畝,新增流轉土地15萬畝。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做好“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大力實施“138+N”和“6969”工程,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范創建,八大特色產業綜合產值突破590億元,6個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食品加工產值達到242億元,新增億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5家。實施“科技強農”行動,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培訓高素質農民3000人次,新建省級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庫1個,新增數字農業工廠2個。實施“機械強農”行動,爭創部級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縣1個,培訓農機手2300名,實施宜機化改造工程24.1萬畝。開展區域公共品牌保護利用行動,力爭創建2個以上“食安安徽”區域公共品牌、5個以上在全省有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區域公用品牌;加強品牌管理,開展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等區域公用品牌維權打假。做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農業廢棄物及秸稈資源化利用,確保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秸稈綜合利用率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92%、82%。

  大力發展工業經濟。開展企業保穩扶優行動,推動工業經濟提質擴量增效。推深做實“積樹成林”和“老樹育新干”工程,力爭落地開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00個,投產100個,工業投資增長10.5%以上;實施技改項目400個,技改投資增長11%以上。實施壯苗孵化工程,重點培育省市級專精特新企業50戶、省級專精特新冠軍企業3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戶,加大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力度。實施數字賦能,推動200家企業上云上平臺,新建5G基站1200個。緊盯龍頭企業梯次培育,力爭產值超億元企業達到360戶、超10億元企業超30戶。持續推進工業企業遞次納規,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50戶。加快制造業發展,制造業占GDP比重達到22.5%左右。持續開展各類百強企業評價授牌行動和企業家分類短訓工程,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力爭新注冊民營企業1.8萬戶。持續推進困難企業診斷救治,依法依規對僵尸企業加快處置。深化“標準地”和“畝均論英雄”改革,開展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加快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力爭規上工業畝均稅收增長10%以上。推進開發區創新升級,力爭1-2個開發區進入省級評價前30位、3-4個開發區進入省級評價前65位,支持葉集化工園區建設。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培育推動研發設計和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鼓勵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設立軟件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全力推進六安軟件園建設。實施物流業補短板行動,支持物流業龍頭企業發展,優化物流交通體系。開展“交郵快”融合發展行動,各縣區建設不少于2個具有示范帶頭作用的農村寄遞物流服務站;謀劃建設市級快遞物流園區(產業集聚區)1個。開展“激活消費潛力,促進夜間消費”行動,推動新能源汽車消費、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激發縣鄉消費、數字消費、文旅體育消費等活力;推動夜間消費升級,繁榮群眾夜間消費需求;舉辦“皖美消費·樂享六安”系列促消費活動100場次。支持骨干商貿流通企業發展壯大,積極招引知名連鎖零售企業。實施旅游富民工程,謀劃實施新一輪旅游重點項目三年行動計劃。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繼續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需求,持續整治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切實增強創新能力。開展種子變成果子行動,鼓勵引導規上企業、高校院所加大研發投入,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增長15%左右。加大培育認定力度,力爭通過認定高新技術企業90家以上。創新實施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爭取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項目10個左右。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大力培育明天氫能省技術中心,積極參與安徽省創新聯合體建設。加快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加強孵化載體建設,支持六安大學科技園、六安職業技術學院爭創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

  有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財政金融聯動,引導信貸資金向制造業企業、中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保持貸款總量合理增長。支持政府性擔保機構追償挽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持續開展“千名行長進萬企”行動,加大線上融資對接,擴大“稅融通”、新型政銀擔、無還本續貸等業務覆蓋面,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提升獲得信貸便利度。深入實施“雁陣計劃”,新增上市企業1家、上市報備企業2家。推動發展股權投資、債券融資、上市公司再融資,實現直接融資100億元以上。

  (三)強化區域融合發展。進一步提升融合發展水平,積極置身于長三角一體化、合六同城化的大坐標系中加快發展。

  積極融入長三角。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加強與長三角中心城市、長三角經濟協調會城市互動交流。深化與上海松江區結對合作,建立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效性的實體化合作平臺和溝通對接機制,做實做細“7+X”事項,力爭兩地幫扶合作成效名列前茅。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在科創平臺、人才、技術等領域全面合作,協同推進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各縣區與滬蘇浙城市開展對接交流。支持各開發區與滬蘇浙園區開展結對共建,大力發展飛地經濟。依托鐵礦資源和優勢農產品,高質量推動霍邱(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

  深度鏈接合肥。全力推進合六經濟走廊專項建設行動,加快形成空間聯系緊湊、功能高度協同的發展格局。建設北沿江高鐵,積極推進合六市域(郊)鐵路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完成滬陜高速合六葉段改擴建,建成德上高速六安段,啟動長豐至固始高速六安段、合六南部高速前期工作;確保G312合六路快速化改造主車道建成通車,加快G237一期工程建設。謀劃推進在毗鄰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積極承接合肥產業外溢、重點企業配套等項目。加強淠河干渠水質保護,打造合肥優質飲用水源供應地。推動居民統一身份認證標準對接,實現公交乘車、軌道交通、旅游觀光等多個居民生活場景異地同城待遇。推動建立基礎教育學校聯盟和跨區域、緊密型的醫聯體、醫共體,共同構建一體化教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扎實開展干部拜師學藝行動,分期選派干部赴合肥市縣兩級跟班學習、上崗實訓。

  (四)深化改革開放。通過深層次改革破除阻礙,通過高水平開放強化動能。

  著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全面深化國企改革,開展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破產遺留問題攻堅行動,強化國資監管,重組整合市屬國有企業。推動市城投公司轉型發展,提高資產證券化率,增強市場化經營效益。推進市區財稅體制改革,深入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統籌整合財政資金。調整市、區兩級國有土地收入分配制度,推動土地資產效益最優化。持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緊密農村“三變”改革利益聯結機制,探索農村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機制,進一步盤活農村閑置資產。深化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推深做實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改革。

  著力優化營商環境。開展營商環境問題大起底專項行動,著力解決營商環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爭取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將企業開辦、財產登記、市場監管、獲得信貸、獲得電力、保護中小投資者等打造為全省標桿。對標滬蘇浙,持續精簡涉企經營許可,鞏固綜合窗口改革成果。強化“互聯網+”系統應用,推進跨部門協同和信用監管,搭建“惠通皋企”平臺,推進政策“免申即享”,實現更多事項“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切實加強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依法保障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有效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推深做實“千名干部聯萬企”行動,體悟企業生存之難、解決企業發展之困、增強服務企業之責,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把方便留給企業,把麻煩留給自己。

  著力擴大開放。加大外向型企業招引培育力度,推進外貿優進優出。大力拓展外貿市場,力爭跨境電商交易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進出口實績企業達到30家。加快推進保稅物流中心(B型)申建工作。積極創建安徽自貿試驗區六安聯動創新區。繼續推廣“信保貸”業務。鞏固和擴展六安至上海鐵海聯運業務,謀劃籌建中歐班列六安場站。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華交會、進博會、世界制造業大會等展會。

  (五)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充分利用脫貧攻堅偉大實踐創造的制度成果和精神財富,努力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決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嚴守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強化防返貧機制落實,加強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的監測和幫扶,抓好排查預警,做到動態清零。加強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與運營。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強化后續扶持,全面做好產業就業、社區管理、公共服務等重點工作。推動脫貧地區產業提檔升級,保持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穩定致富。

  持續促進農民增收。實施工資性收入倍增行動,鄉村公益性崗位穩定在2.5萬個左右,擴大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機會。實施財產性收入擴量行動,5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強村占比提高到15%。實施經營性收入壯大行動,鄉村休閑旅游營業收入提高到75億元。實施轉移性收入提升行動,落實農業支持補貼政策,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3萬人次以上,擴大城鎮化對農民增收的溢出效應。

  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完成集聚提升類村莊規劃編制和審批。明確國土空間管制規則和村莊建設管控要求,切實發揮村莊規劃對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的引領支撐作用,進一步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建設99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鞏固提升農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防洪排澇灌溉工程體系,持續提高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公益事業。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完成3萬戶常住農戶改廁任務,提升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持續推進移風易俗。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認真踐行“兩山”理念,把“綠水青山”的六安品牌擦得更亮。

  高標準開展環境治理。嚴格落實“五控”措施,繼續實施“六個專項行動”,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持續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劃立治”專項行動,鞏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嚴格農業面源污染源頭管控,深入開展霍邱東西湖等重點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和入河排污口規范化整治。強化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源頭治理,加強固廢危廢環境監管,加快建筑垃圾消納場所和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強化白色污染、新污染物治理。強力推進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中央和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省自然保護地專項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問題全民發現機制,推動由被動整改向主動防治轉變。

  高標準強化生態保護。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發揮“三線一單”約束作用。扎實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做好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后續工作。加強林地、古樹古木、野生動植物等森林資源保護。積極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開展礦山生態修復。進一步規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砂石開采、河道清淤等工作,強化水庫、淠史杭灌區以及天然河流湖泊灘涂濕地管護。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穩步實施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持續開展全民造林活動。

  高標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開展碳中和試點示范創建,探索推進森林碳匯交易。指導符合條件的企業爭取碳交易市場配額,積極參與碳交易。抓好全市41家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重點耗能企業節能診斷成果運用,堅持“一企一策”,挖掘節能潛力。開展規上工業企業單位能耗產出效益綜合評價,嚴把節能審查關口,以單耗論優劣,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大力發展光伏、生物質、抽水蓄能等清潔能源,實施清潔能源替代行動。推進縣區全域屋面光伏產業發展。加快綠色城市建設,大力發展裝配式綠色建筑。

  (七)加快城鄉協調發展。把準方向、加快推進,統籌做好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持續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做強中心城市。發揮六安新城東向發展橋頭堡作用,打造合六經濟走廊科創新城和現代產業新城。開展城市設計研究,加快重點片區規劃編制,推動城南、城北、河西板塊實現更上規模、更具特色、更高品質協同發展。支持葉集創建皖豫邊界中部崛起示范區和省際毗鄰地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合作示范區。深入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力爭年度測評成績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推進“暢強補”升級行動,加快一環線在建項目進度,開工建設長安路南延、新安大橋改造等項目。實施市城區水環境(廠網河)一體化綜合治理一期PPP項目和二期供排水一體化特許經營項目,建立健全“水管家”監管服務機制,推進供排水體制機制改革。抓好強功能項目落地,推動罍街、文廟·錦城里等城市功能性項目建成運營。積極“補窟窿”,加快處置歷史遺留問題,總結舊城改造經驗,系統推進城市更新。開展征補安置突出問題整治專項行動,堅持“留改拆”并舉,防止大拆大建,轉變征遷安置工作方式。有序開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工作。加快海綿城市、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

  做實縣城和集鎮建設。完成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持續優化縣域空間布局,加快縣城提質擴容。加強優質產業空間供給,補齊產業園區功能短板,推動產業集群化、集群園區化、園區社區化、社區城鎮化。支持霍邱打造長三角重要的鋼鐵產業基地,支持金寨建設紅色基因傳承示范縣,支持霍山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縣,支持舒城打造六安鏈接合肥的東向樞紐。圍繞把鄉鎮駐地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統籌鄉鎮差異化、特色化、品質化發展,著力構建各具特色的鄉鎮發展板塊,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小鎮。

  (八)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堅持問政、問計、問需于民,把群眾所思所盼轉化為政府的工作部署,著力解決崗位、學位、床位、車位、廁位、住房等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大力實施新一輪“創業江淮”行動計劃,抓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多措并舉拓展農民工就業渠道。實施好33項民生工程。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深入推進全民參保計劃,加強社保基金監管,推進國家級醫療保障綜合服務標準化試點。深化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創新試點成果,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拓展居家養老服務功能,推動醫養康養結合。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大城區義務教育學校和幼兒園建設力度,新(續)建幼兒園8所、新建小學3所,新(擴)建初中4所。充分發揮學校落實“雙減”主陣地作用,推進課后服務項目多樣化、品牌化建設。實施普通高中新教材、新課程、新高考改革。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支持皖西學院建設應用型高水平大學,推動六安職業技術學院、皖西衛生職業學院、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建設技能型高水平大學,力爭六安電大更名掛牌“六安開放大學”。深化綜合醫改,推進城市公立醫院與省級醫院及滬蘇浙醫院合作共建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謀劃組建六安市醫投集團。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六安市公共衛生應急中心項目,積極爭創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動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同發展。強化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按照走在前列要求做好新時代國防動員、雙擁共建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關工委、老齡委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對臺、統計、氣象、檔案、地震、史志等工作。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基層公共文化建設提質增效,組織開展好各類“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提煉并闡釋好大別山精神、淠史杭精神、皋陶法治精神等六安城市精神,推進紀念基地建設,研究開發相關文化產品。強化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紅色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開展好各類展演、展覽、展示活動。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培育一批文化新產業新業態。

  強化社會治理。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完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配建,推動“三社聯動”項目試點向縣域延伸。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聯動機制。落實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和閱批群眾來信制度,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做好初信初訪和積案化解工作。常態化機制化推進“重暢決”專項行動,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強化房屋質量安全管理,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堅決有力處置個別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扎實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守護平安”行動,強化特殊人群管理,開展鞏固拓展掃黑除惡成果專項行動,持續開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打擊治理,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等涉眾型經濟類違法犯罪行為。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確保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全面落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雙重預防機制,推深做實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科學有效推進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

  各位代表!

  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推動六安綠色振興趕超發展,必須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把工作搞實、把作風搞正、把規矩搞嚴、把狀態搞好、把矛盾化解,全面提升履職能力和水平。強化政治建設。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衷心擁護“兩個確立”、忠誠踐行“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市委決策部署,堅決做到“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省委有要求,六安見行動”。推動思想解放。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堅決破除一切影響趕超發展的制約因素,在觀念、思路、措施、機制等方面與長三角先發地區主動對標、及時更新,把解放思想體現在實際工作中、落實到破解難題上。矢志奮勇爭先。牢固樹立“慢進是退,不進更是退”的奮進意識,強化一日無為、三日難安的責任心和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銳意創新,拉高標桿,埋頭苦干,擔當作為,力爭在全省、長三角乃至全國橫向比較中獲得高分、確立優勢。著力提升政府系統干部專業化能力,市政府班子帶頭加強學習,掌握更多經濟社會發展新知識,善用更多推動工作的新方法。堅持人民至上。始終牢記政府前面“人民”二字,扎實開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專題學習教育,深入推進七個重點領域專項行動,辦好人民群眾牽腸掛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從嚴從緊抓好預算執行,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用好每一分錢,以政府的緊日子換取群眾的好日子。建設法治政府。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深化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做實公共法律服務,全力建設法治政府。依法接受人大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認真聽取各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意見建議。全面深化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提升工作效能。進一步精文簡會,減少不必要考核,為基層減負松綁。秉承發揚“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優良作風,把“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理念貫穿始終,既講謀定而后動,又講謀定而快動,一步接著一步走、一錘接著一錘敲、一環接著一環緊,確保高效辦事、辦得成事。保持清廉本色。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加強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監管。推進審計全覆蓋。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市有關規定,馳而不息加強作風建設。

  各位代表!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奮斗者,榮光屬于實干家。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六安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同心同德,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為加快新階段現代化幸福六安建設、譜寫綠色振興趕超發展新篇章而不懈奮斗,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責任編輯:石蘭蘭)

精彩圖片

六安市政府工作報告(2022年2月9日 潘東旭)

2022-03-03 17:29 來源:皖西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