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在長沙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市長 鄭建新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本屆政府及2021年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是極不尋常的五年。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全市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奮發作為,取得了極不平凡的成績。
(一)綜合實力實現歷史跨越。先后實現經濟總量過萬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過千億、常住人口過千萬的新跨越,躋身特大城市行列。湘江新區經濟總量躍居國家級新區第7位,內六區全部進入全國百強區,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分別排名全國縣域百強第3、第8和第15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居省會城市前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市場主體總量突破100萬、達135萬戶,民營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5%以上(預計數,下同)。新增A股上市公司33家、總數達78家,穩居中部首位。在長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總數達178家。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入選全國十大最受歡迎出游目的地城市,連續三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連續14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二)智能制造成為新的名片。22條產業鏈建設深入推進,“三智一芯”產業布局基本成型,7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持續壯大,產業多元支撐格局凸顯。工程機械集群在工信部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中勝出,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集群獲批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聚齊四塊國家級牌照。三一、三安、惠科、鐵建重工等一批制造業標志性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數字經濟規模超3500億元,綜合排名全國城市第12位,入選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綜合性試點城市。國家級、省級園區主特產業產值占比分別達81%、68%。長沙高新區挺進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第9位,長沙經開區連續3年上榜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五星示范基地,寧鄉經開區獲批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望城經開區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瀏陽經開區獲批國家縣城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園區。六大省級園區競相發展、活力迸發。
(三)改革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著。數字人民幣試點走在全國前列。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工作成效明顯,清理整合平臺公司128家,軌道集團成為全省“去平臺、市場化”轉型標桿。市屬國有企業實現新一輪戰略重組,資產總額突破1.5萬億元,城發集團資產規模躋身全國同類國有企業第一方陣,湘江集團市場化業務快速發展,水業集團收購上市公司加快轉型。“三區兩山兩中心”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湘江新區獲批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長沙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完成擴區,岳麓山大學科技城獲批國家首批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示范基地,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獲評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新一代超級計算機、耐高溫壓力傳感器等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成為全國唯一實現芯片三大件設計國產自主的城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5200家、增長4.7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實現翻番,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居省會城市前列。獲批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設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海歸小鎮,人才吸引力位居全國前十。獲批全國創新驅動示范市,躋身“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創新能力躍居國家創新型城市第8位。
(四)開放合作邁出堅實步伐。臨空經濟示范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首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建設,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中歐班列(長沙)穩居全國第一方陣,長沙新港年吞吐量突破千萬噸,國際全貨機航線增加至14條,成功入圍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際區域性郵政快遞樞紐城市。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年均分別增長27.1%、29%,外貿依存度從8.9%提升到20%。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互聯網岳麓峰會成為知名品牌,中非經貿博覽會、世界計算大會長期落戶,博鰲亞洲論壇經安會首屆大會、“一帶一路”青年創意與遺產論壇、國際商事法律合作論壇、首屆岳麓種業峰會成功舉辦。長江中游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湘贛邊區域合作持續深化。長株潭“三干一軌”建成通車,三十大標志工程穩步推進,“半小時交通圈”“半小時經濟圈”加速形成。
(五)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城市承載能力顯著提升。建成區面積新增20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82.6%。黃花國際機場邁入“雙跑道雙航站樓時代”,高鐵迎來“雙核驅動時代”,地鐵駛入“網絡化時代”,電網進入“特高壓時代”。全面完成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任務,寧鄉撤縣改市,瀏陽入選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市。“四精五有”城市建設成效明顯。“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構建,108條城市主干道煥然一新,“一江兩岸”夜景靚麗,太平街、都正街、潮宗街、白沙液街等14個歷史街巷成為網紅打卡地,國金中心樹起中部地區樓宇標桿,國際會議中心成為長沙新地標,城市美化、凈化、綠化、彩化刷新城市品質高度。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以“一縣一特”“一鄉一品”為標志的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超2900億元。率先全省完成農村危房、無害化廁所改造,實現小微水體管護、鄉鎮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通客班車、鄉鎮(村)衛生院(室)全覆蓋,建設24個特色小(城)鎮、955個美麗宜居村莊,長沙縣率先中西部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美麗新農村成為幸福新家園。
(六)綠色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堅持不懈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空氣質量優良率提升至83%,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國、省控監測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瀏陽河成為全國首批示范河湖,圭塘河成為國家水工程與水文化融合案例,綠心地區工業企業全面退出,中央和省級交辦的突出生態問題得到有效整改。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成效顯著,新建改建街角花園230個,創建人民滿意公園20個,省植物園免費對市民開放,洋湖、松雅湖等5家濕地公園晉升國家級,森林覆蓋率達55%。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進,獲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國家首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國家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城市,率先全國實現城市生活垃圾“全量焚燒”。望城區、寧鄉市、長沙縣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市),瀏陽市獲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山水洲城”生態底色更加鮮明。
(七)民生事業交出暖心答卷。打贏脫貧攻堅戰,13.42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助力龍山縣等8個對口幫扶縣脫貧摘帽。城鎮新增就業71.42萬人。率先全國實施城鄉低保一體化,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全覆蓋,城市特殊困難群體“五幫扶”深入開展。小區配套幼兒園全部移交政府,公辦及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92%,標準化學校建成率達98%,義務教育“大班額”全面消除,建成三大職教園區,職業教育集聚化差異化發展。創新實施“健康長沙”PPP項目,市級公立醫院條件顯著改善,婦幼健康核心指標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四級養老服務網絡全面形成。率先全國推進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建成母嬰關愛室200余家。區縣(市)社會福利中心實現全覆蓋。“一圈兩場三道”建設成效顯著,“15分鐘生活圈”實現城區全覆蓋,紅星、高橋等大型市場遷建提質。獲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示范城市,獲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房住不炒”長沙經驗在全國推廣,全國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成效顯著,公共租賃住房達10.5萬套,完成棚戶區改造1376.61萬平方米,近40萬居民圓了安居夢。下沉接訪處訪形成“長沙模式”。“互聯網+”基層治理經驗在全國推介。“平安長沙”建設、掃黑除惡、禁毒人民戰爭深入開展,連續三屆捧回“長安杯”。交通頑瘴痼疾集中整治成效明顯,安全生產及消防安全態勢總體平穩,獲評社會治理創新典范城市。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強力推進,群眾滿意度大幅提高。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萬眾一心、共克時艱,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抗疫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市民的認同感、歸屬感顯著提升,增添了幸福長沙的成色。
(八)政府效能得到持續改善。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交出高質量發展高分答卷。堅持真抓實干,共116項工作、204次獲得國務院、省政府督查激勵表彰。持續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下放市本級權力526項,“三集中三到位”和綜合窗改革全面完成,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政務熱線排名全國前十,數字政府建設成效明顯。重大行政決策制度不斷完善,《長沙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長沙市城市養犬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全面實施,獲評法治政府建設典范城市。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和政協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704件、政協提案1892件,辦復率100%。強化重大政策落實、重點民生資金使用等審計監督,查處違規金額96.49億元,促進收繳財政資金30.82億元。干部作風明顯改進,服務效能持續提升。
五年來,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加強,獲評全國民兵調整改革先進單位,國防教育、人民防空、軍事設施保護工作創新發展,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建立健全,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七連冠”。重大國情國力調查順利完成。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僑聯、紅十字會、殘聯、社科聯、慈善會、關工委、老齡委等作出新貢獻。國家安全、對臺、民族宗教、防震減災、公積金、檔案、機關事務管理、地方志、供銷合作、移民、海事、氣象、水文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本屆政府的收官之年。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是迎難而上穩定經濟增長。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持聯防聯控、群防群控,以最快速度切斷疫情傳播鏈條,實現“四零”防控目標,打贏兩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殲滅戰。堅持定期拉練點評、強化調度服務,引項目、穩投資、擴消費。成功舉辦北京、上海、深圳投資環境推介會和中國民企500強峰會,引進“三類500強”項目65個,大華股份、邦盛磷酸鐵鋰、天翼云數字產業園、華潤萬象城等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市“五個十大”項目等完成投資590億元以上;組織促消費活動800余場,五一商圈、鳳凰街獲評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夜星城”成為消費名片。中歐班列(長沙)全年開行突破1000列;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35億美元。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08%。
二是示范引領建設“三個高地”。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1+2+N”優勢產業集群持續壯大,24個標志性重點項目整體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三一智能網聯重卡、比亞迪動力電池一期、楚天科技中央工廠、永杉鋰業、格力冰洗、荷蘭夸特納斯、福田長沙超卡等項目建成投產,中聯智慧產業城、山河工業城三期、雅士林等項目加快建設,湖南大數據交易所試運營。加快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實現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零的突破;與北大、清華、同濟等高校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校地合作深入開展;明和光電獲評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技術合同成交額達520億元。加快建設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113項改革任務、309項落實舉措實施率分別達92%、93.9%,形成34項制度創新成果;中非經貿合作促進創新示范園、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建成運營,全國首批加工貿易產業示范園獲批,易貨貿易開創中非經貿深度合作新模式。引領推進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湘江融城科技小鎮、綠心中央公園、暮坪湘江特大橋、新韶山南路等重大項目啟動建設,雨韶智能制造產業園投入使用。湘江新區湘陰、九華新片區建設有序推進。
三是對標一流優化營商環境。著力優化政務服務,賦予園區全鏈條閉環管理權限168項,下放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41項市級權限,高頻政務事項實現“一件事一次辦”全覆蓋,天心區、雨花區率先推進長株潭跨域通辦。著力放寬市場準入,全面推行注冊登記全程電子化、告知承諾制和“容缺受理”,實施行業綜合許可登記改革,壓縮時限65.5%。運營成本持續降低,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改革,兌現政策資金43.62億元,為企業減稅降費107.15億元。著力加強法治保障,搭建商會商事調解平臺,組建海外維權專家庫,化解涉企矛盾糾紛3600余起。率先中部省會城市設立“企業家日”,以制度建設優化企業服務。營商環境居全國工商聯“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第9位,連續三年居中部地區首位,成為全國營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四是聚焦品質增添城市活力。大力完善綜合功能,地鐵7號線一期、2號線西延二期開工,1號線北延一期等加快推進,6號線通車試運行;長沙高鐵西站、香爐洲大橋、興聯路大橋開工,長贛鐵路、常益長鐵路、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湘雅路過江通道、1000千伏特高壓、椒花水庫加快建設;打通斷頭路、瓶頸路14條。穩步提升宜居品質,開展“百日奮戰、扮靚星城”市容環境整治,65條城市主干道提質改造完成,28個出入城口、34條橋梁隧道煥然一新;首批108個既有小區提質項目加快推進,首批8個重點片區城市更新全面啟動,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74個、危舊房屋630棟,完成棚戶區改造3061戶,啟動城中村改造13個。持續強化精致管理,解決“臟亂差”“違堵占”問題12萬余個,湘雅醫院、湘雅二醫院、湘雅三醫院、烈士公園、長沙火車站等區域面貌明顯改善,垃圾焚燒發電二期項目投入運行;率先全國啟動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建設,政務云創新中心、城市超級大腦建成運行。
五是著眼全域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示范市建設全面啟動。推進現代農業提質行動,建成高標準農田21.9萬畝、放心滿意標準化小型水庫200座;完成“一縣一特”項目182個,新增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4家、“兩品一標”農產品認證50個,建成全國首個雙季稻“無人農場”,成功舉辦首屆省花卉苗木博覽會。長沙縣開慧鎮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推進鄉村建設提標行動,啟動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創建21個,新增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1個、示范村4個,首次獲得全國“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突出市榮譽。推進集體經濟提檔行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過20萬元。推進脫貧成果提升行動,全年未發生致貧返貧現象,投資3.55億元對口幫扶龍山等6縣。致力建設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湘贛紅”品牌影響力顯著增強。
六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省市民生實事全面完成。新增城鎮就業14.71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1%以內。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6.75萬個、義務教育學位5.7萬個,新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5所,“雙減”工作經驗在全國推介,獲批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成市兒童福利院、60家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中心、8家標準化疾控中心、100個標準化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0個文旅融合示范點、200個智慧社區健身中心。成功舉辦中國網球巡回賽(望城站)和市十運會。籌建租賃住房2.5萬套,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1012臺,完成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839戶。長沙應急救援基地和民兵訓練基地建成。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傷亡人數“雙下降”。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向駐長部隊、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預備役人員,向關心支持長沙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產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園區發展空間受限,產業鏈、供應鏈堵點仍然較多;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新舊動能轉換還需下更大功夫;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水平不高,精細化管理有待加強;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事業發展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還有差距;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壓力較大;干部的服務意識和能力有待提升,營商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對此,我們將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長沙發展仍處在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特別是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實施強省會戰略,為長沙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賦予新的使命。全市上下要深入落實強省會戰略,以實干搶抓機遇,用擔當迎接挑戰,進一步強化省會意識、彰顯省會作為,奮力在全國爭先進、在區域作示范、在全省當標桿。
我們將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聚焦打造“四個中心”、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做活存量、做優增量、做大總量、做強質量,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建設“三個高地”示范區,當好全省高質量發展龍頭。
我們將努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列。用好用活湘江新區、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等國家級平臺,積極融入“一帶一路”、RCEP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快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全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樞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支點。
我們將努力在引領區域協同發展上當好示范。大力推進區域共創共建,奮力打造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典范區、長江經濟帶發展核心增長極;引領帶動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深化設施共融、產業共建、平臺共用、資源共享,加快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我們將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攻堅突破。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推動共同富裕,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努力建設人民的幸福城市、幸福的人民城市。
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按照省、市黨代會要求,大力實施強省會戰略,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著力促進共同富裕,著力擴大改革開放,著力提升治理水平,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文化創意中心、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中心,示范引領長株潭都市圈建設,加快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全面建設現代化新長沙,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沙新篇章。
未來五年主要預期指標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萬億元左右,省會首位度超過30%;常住人口達1200萬人;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GDP比重達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萬元左右。重點落實好五大任務:
(一)聚焦“三個高地”,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著力打造先進制造領跑優勢。持續深耕22條產業鏈,加快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1+2+N”先進制造業集群,新增2-3個制造業千億產業集群。大力培育集成電路、軟件、航空(大飛機)配套、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前瞻布局類腦智能、生物技術、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加快發展北斗規模應用、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應急等特色產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深入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大力發展先進計算產業,爭創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實現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45%。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實施“十百千”工程,實現本土世界500強企業“零突破”,產值過千億、稅收過百億企業數量翻番。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動力。全面推進“協同創新四大板塊”、國家創新型城市、“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依托“三區兩山兩中心”,新增一批國家級制造業等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岳麓山國家實驗室,推動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破零”,爭創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入實施“芙蓉英才星城圓夢”計劃,健全精準引才、科學育才、用心留才、茁壯成才機制,高水平建成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海歸小鎮。打造軍民融合示范區,率先成為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實現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3.5%以上,全面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著力推動改革開放行穩致遠。深化國資國企、要素市場化配置、“放管服”、產權市場等重點改革,爭創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發揮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先行先試優勢,放大制度型開放成果效應;協同推進自貿區與湘江新區聯動發展,做強做優對外開放平臺,推動湘江新區挺進全國“第一方陣”。深化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推動五一商圈等躋身千億級行列,爭取博鰲亞洲論壇經安會永久落戶,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國際會展名城,實現進出口總額突破5000億元。大力推動長株潭都市圈建設,加快構建“四圈”同城發展新格局,協同打造湘江西岸科創走廊和湘江東岸先進制造業走廊,共建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深度對接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二)聚焦“五區”建設,彰顯省會一流品質形象。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著力完善“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支撐體系。堅持“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生態型”原則,推進“東拓、西提、南融、北進、中優”,形成“一核兩副十片、一軸一帶兩廊”國土空間總體格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進“十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打通4條過江通道,加快地鐵6號線、7號線、4條延長線和長瀏、長寧城市快線建設,軌道運營總里程達270公里;持續實施建筑景觀風貌品質提升行動,提升“一江兩岸”景觀亮化效果,優化濱水區天際線和標志性建筑集群,精心打造湘江和瀏陽河兩條百里畫廊;完成長沙機場改擴建,實現高鐵西站樞紐投入運營,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加大空港型、陸港型、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建設,加速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建設,提升城區承載力。推進“五好”園區建設,全力打造2家五千億級園區、3家兩千億級園區、3家千億級園區,支持寧鄉高新區升格國家高新區,筑牢園區主陣地。突出功能升級、產城融合、品質提升,高標準打造金陽新城、金洲新城、金霞新城三大產業功能片區,高水平建設濱江金融、國際會展、高鐵西城、南部融城四大高端服務功能片區,高質量塑造隆平、大澤湖、大王山三大特色功能片區,打造片區增長極。加快推動行政區劃優化調整,支持長沙縣、瀏陽市和寧鄉市城區擴容提質,打造省會副中心和活力型中小城市樣板;有序推進既有小區品質提升,實現既有小區提質全覆蓋;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加快解放垸、蘇圫垸、觀沙嶺等重點區域規劃建設,鞏固縣區大底盤。高標準建設一批“完整社區”“智慧社區”“平安社區”“美麗社區”,構建社區幸福圈。推進城鄉深度融合。大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培育壯大40個左右產業強、環境美、配套優的特色小(城)鎮,實現城鎮化率達87%。深化鄉村振興示范市建設,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培育千億級現代農業產業鏈,力爭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全域建設美麗宜居村莊,打造數字鄉村、美麗鄉村,書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亮麗答卷。
(三)聚焦綠色發展,擦亮生態宜居美麗名片。深化環境綜合治理。嚴格生態環保監管,健全“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減少面源污染,優化風道規劃,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空氣優良率超過85%;大力推進垃圾分類,啟動城西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建成瀏陽、寧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風險;統籌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景觀、水文化建設,加快推進“一江六河”綜合治理,基本完成城區市政管網雨污分流,建設水生態文明典范之城。厚植城市生態底色。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十年禁漁”,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形成河暢水清、城綠景美的生態新格局。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進生態降碳,建設一批萬畝生態公益林示范片區。全面加強綠心地區生態保護修復,高標準建設綠心中央公園,推進花博園項目建設,支持石燕湖創建5A級景區,打造國際化都市圈綠色會客廳。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實現藍天常在、碧水長清、城鄉更美。加快綠色轉型步伐。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大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資源循環利用,優化升級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消費結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新建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單位GDP能耗下降15.5%以上。持續完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75%。扎實開展“雙碳”試點示范和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做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讓生態文明融入發展血脈。
(四)聚焦安全高效,打造城市現代治理樣板。守牢安全發展底線。統籌發展與安全,構建與特大城市相適應的防災減災救災、應急處置、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疫情、債務等風險防控,創建全國禁毒示范城市、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共建共享更高水平的“平安長沙”。引領社會治理創新。健全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大融合、高共享、深應用的社會治理智能化平臺,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加強訪源治理,建成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打造法治城市標桿。堅持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切實加強城鄉社區管理等領域立法,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著力實施“八五”普法,加快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努力把長沙建設成法治環境最好的現代化大都市。激發文化文明活力。加快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大力發展文創重點產業,推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新發展,扮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名片,建設國際旅游中心城市,打造國際文化創意中心;擦亮“雷鋒家鄉學雷鋒”活動品牌,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持續營造“近悅遠來”的文化氛圍和發展環境。
(五)聚焦共同富裕,提升全體人民幸福指數。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實施高質量就業提升工程、居民收入增長計劃,新增城鎮就業75萬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區。全方位提標社會保障。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覆蓋率96%以上,推動失業、工傷保險“應保盡保”;提高殘疾人和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保障補貼標準;推動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完善養老服務、健康支撐體系,實現街道(鄉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全面運營好區縣(市)社會福利中心,構建全齡友好型城市;堅持“房住不炒”,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新型住房保障體系,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健康發展。高標準提質公共服務。深入推進“教育強市”戰略,深化義務教育“雙減”,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擴大特殊教育學位供給,推動公辦幼兒園量質齊升,加快基礎教育優質均衡、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步伐。大力推進“健康長沙”建設,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均衡布局,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國家中醫藥示范市,建成國家醫學中心,打造全國區域醫療中心。大力推進“體育名城”建設,創建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城市。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局面,爭創全國雙擁模范城“八連冠”,攜手讓城市更有溫度、生活充滿溫情、市民倍感溫暖。
三、2022年工作重點
2022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開好頭、起好步至關重要。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大力實施“雙五”工程,全面建設現代化新長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突出抓好九個方面:
(一)在促進產業發展上構筑新優勢。筑牢實體經濟根基,推進制造強市、質量強市建設,加快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聚焦湘江東岸先進制造業走廊,持續推進“1+2+N”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加快山河工業城三期、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三安半導體、中偉新能源三期、大華股份、海信智能家電等項目建設,確保惠科光電、邦盛新能源一期、比亞迪乘用車二期等項目投產達效,力爭在類腦智能、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上取得突破。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力爭新增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達30家、100家。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深化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以數字化轉型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優化算力算法和大數據中心布局,升級改造國家超算長沙中心,爭取設立長沙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大力發展“北斗+”“+北斗”產業,建好湘江數字健康產業園、北斗產業園、天心數谷。加快智能網聯產業城、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星沙區塊鏈產業園、數智科技平臺建設,實現世界計算·長沙智谷展示中心建成開放。推動高端服務業發展。優化地方金融業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提質擴容湖南金融中心,力爭長沙銀行獲批理財子公司和基金托管資格,支持長沙農商銀行加快籌備上市,支持長投控股公司加快申設金融控股集團。加快發展檢驗檢測產業,建設精密儀器儀表特色產業園。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啟動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建設,組建會展產業集團。加快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加強中央商務區建設,推進五一商圈、鳳凰街等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大力發展首店經濟,新增限上社零企業300家,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5%。推進“五好”園區建設。深入實施“五好”園區“1+2”支持政策,加快省級以上園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改革試點,推動園區依法調規擴區、適時整合,強化畝均效益導向,開展新型產業用地試點和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考核,盤活用好低效閑置用地,支持融湘供應鏈等物流地產試點建設,支持有條件園區試點知識產權證券化,持續提升園區承載力、創新力。
(二)在推動科技創新上實現新突破。推進“十個重大科技創新標志性項目”,加快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培育戰略科技力量。以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為依托,按照國家實驗室標準建設岳麓山實驗室。全力爭取大科學裝置落戶長沙,加快推進大飛機地面動力學實驗平臺、極端環境電能變換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啟動特種工程裝備、干細胞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創建戰略性稀有金屬礦產資源高效開發與精深加工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先進運載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湘江西岸科創走廊、三一科學城建設,推進湖南先進技術研究院、“航天之星”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中南大學研發總部院士項目轉化基地建設。壯大創新創造主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量質雙升”行動,支持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培育更多科技領軍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海歸小鎮建設,探索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外籍專家永久居留政策,實施百名青商“長青樹”培養工程,更好發揮存量人才作用,壯大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產業工人等人才隊伍。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做大成果轉化基金,擴充高新技術企業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增長13%以上。優化科技中介服務,強化與“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建立創新發展聯盟機制,加強駐長高校領軍人才建設,搭建“兩單兩庫一平臺”,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全國版權示范城市創建,讓更多創新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走進大眾。
(三)在深化改革開放上開拓新局面。推進更深層次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開放,加快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支持和引導資本規范健康發展。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推動國有資產證券化,強化央企合作,力爭“千億資產、百億營收、十億利潤”國有企業達3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證照分離”改革,全面落實省“一事一標準”改革。抓好數字人民幣等改革試點。深化供銷合作社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改革。理順城市建設管理執法體制,強化交通運輸智慧執法改革。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制度型開放,完善國際化仲裁機制,吸引更多跨國公司投資,進出口總額增長15%。高質量建設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及創新聯動區,加快完成113項改革試點任務,全力推進中非易貨貿易等改革事項取得突破,大力發展保稅維修再制造、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貿易業態,加快自貿總部基地、國際金融港、國際人才港建設,引進三類“500強”項目10個以上。深化對非經貿合作,加快高橋中非經貿合作促進創新示范園建設,推動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成果落地。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友城合作質效,推進國際學校、醫院、社區建設,著力營造“類海外”環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開展“紓困增效”行動,落實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風險化解等支持力度,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工程建設領域營商環境。升級“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政務跨域通辦、極簡快辦、就近好辦,強化各級政務大廳標準化規范化管理。落實水電氣清費順價政策,全面推行水電氣網外線報裝零成本服務。精心辦好“企業家日”系列活動,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關心民營企業家成長,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建立“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服務企業工作機制,以服務優環境,以營商贏未來。
(四)在打造交通樞紐上邁出新步伐。主動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全力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中心。加快打造綜合交通通道。推進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拓展“四小時航空經濟圈”。提升長沙至歐洲、中亞等主要城市鐵路運輸線路通達能力,啟動渝長廈高鐵長贛段建設,推動渝長廈高鐵常益長段建成通車。推進新港片區公鐵水聯運,加快銅官港二期、新港三期建設,推動長岳水運協同發展。支持京港澳高速擴容,協調推進長吉高速、長沙外環高速規劃建設,實現寧韶高速、江杉高速通車。加快打造綜合客運樞紐。推進高鐵西站等重大樞紐建設,推行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模式,完成湘雅路公共綜合停車場等項目建設,推動高鐵、城軌、地鐵、磁浮、公交、通航等協同配合,優化公共交通服務,著力構建“零距離”換乘體系。加快打造現代物流網絡。推進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爭取獲批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探索開行高鐵貨運班列,建設現代化高鐵物流中心。新開國際貨運航線3條以上,開行中歐班列(長沙)不少于1000列。推進冷鏈物流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物流標準化、智慧化、綠色化水平。
(五)在提升城市品質上釋放新魅力。堅持“四精五有”標準,更好展示一江兩岸大美長沙城市畫卷。不斷優化空間規劃布局。高水平推進“五區”規劃建設,高質量完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嚴格落實建筑方案分級審查管理制度,加強城市重要節點管控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持續完善綜合配套功能。加快推進4條過江通道建設。加快1號線北延一期、2號線西延二期、6號線東延段、7號線一期、磁浮東延線建設,實現6號線、比亞迪云巴載客運營,力爭西環線一期通車試運行。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啟動黑石鋪、華夏路、西龍地塊等片區城市更新,完成主城區鐵路沿線環境整治和老舊建筑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645個、危舊房屋240棟、棚戶區1700戶以上。全面實施小區治理和既有小區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著力建設綠色低碳長沙。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重點,深入推進“雙碳”工作,倡導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開展“雙碳”示范區建設。實施智慧電網新一輪“630攻堅”,啟動韶山南路電力隧道建設,加快鄉村光伏建設,完成長沙-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建設。深入推進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問題整改,持續開展“夏季攻勢”,強化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加強小西門、趙洲港等排口雨污混合直排治理,力爭空氣優良天數超過300天。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完成造林綠化17.43萬畝,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建設,構建“一腦賦能、數惠全城”新格局。啟動“百街千巷”整治提質工程,高效有序整治提質1011條支路街巷環境品質。深入推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保護城市自然風貌。優化城市景觀亮化效果,推動城市道路功能照明精細管理。深化全民垃圾分類,啟動瀏陽、寧鄉垃圾焚燒項目建設。深入實施新時代文明實踐工程,傳播文明新風、傳遞城市溫度。
(六)在推動協同發展上彰顯新擔當。強化示范引領、輻射帶動、深度聯動,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質量發展布局。引領長株潭都市圈建設。加強長株潭規劃銜接,編制綠心中央公園長沙起步區等相關規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協同,重點推動長株潭高速大環線、湘江融城科技小鎮、湘江通航小鎮、國家醫學中心、奧體中心、金屏小鎮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飛地園區”,壯大長株潭商圈,推動區域民營企業協同發展,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推動長岳協作,帶動“3+5”城市群加快發展,聯動洞庭湖、湘南、大湘西三大板塊高質量發展。深化湘贛邊示范區建設。全面實施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深化紅色傳承、產業協同、公共服務等合作,加快推進“兩山一河”紅色文旅走廊、煙花爆竹轉型升級集中區建設。促進中部地區城市合作。加強與武漢、南昌都市圈聯通鏈接,拓展長江經濟帶“跨省通辦”政務服務,協同建設一批技術交易市場聯盟、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產業集群服務平臺、區域應急救援平臺。
(七)在打造重大平臺上取得新成效。加快新區片區建設,充分彰顯“未來之城”發展特質。推動湘江新區加快發展。以“三智一芯”為重點推動產業發展,加快中聯智慧產業城、楚天科技四期、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以產城融合為抓手推進片區開發,高品質推進梅溪湖片區二期及高鐵西城、大王山、大澤湖等片區建設,抓好梅溪湖、濱江金融、洋湖總部經濟區等片區提質改造。以“一體兩翼”為引領深化改革開放,推動自貿區政策覆蓋新區全域,加快湘陰、九華新片區開發建設。鋪排重大項目720個,完成投資1500億元以上。推動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融合發展。深化“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做強華為云音視頻產業創新中心等技術平臺,延長音視頻產業內容鏈、升級技術鏈,推動視頻跨界融合、多場景應用,引進企業900家以上,積極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推動岳麓山大學科技城創新發展。加快建設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湖南大學半導體研究院等平臺,布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加快湘江科創基地二期建設,支持拓展優化發展空間。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0家以上、科技成果轉化數量600件以上,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25億元以上。推動重大片區高質量發展。加快金陽新城建設,推動機場大道南延線、湘府路東延線、長瀏快線建設,拉通金陽大道,啟動金陽醫院建設。推動金洲新城建設,編制溈水中央客廳等控制性詳細規劃,啟動長寧磁浮快線建設。優化金霞新城空間布局,加快長沙北中心商圈建設和蘇圫垸開發,推進超精密智能制造產業園、商飛航空產業基地建設。高水平建設國際會展、南部融城、隆平片區、袁家嶺文化區、松雅湖生態新城等片區。
(八)在推進鄉村振興上繪就新畫卷。以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市為總攬,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機裝備水平,優化糧食種植結構布局,嚴格耕地資源保護,新建高標準農田19.4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43億斤左右。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310家、示范農民合作社達200家、示范家庭農場達300家。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實現產業深度對接、村企共贏發展。做好“農業+”“林業+”文章,加快發展“一縣一特”“一鄉一品”,新建油茶豐產林10萬畝,新增“兩品一標”認證50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3100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5%以上。暢通農產品貿易流通渠道,加快建設興盛優選全國總部及智慧物流產業園,推進紅星、海吉星、大河西等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推動盒馬鮮生長沙運營中心建成投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完成村莊規劃編制。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提標、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提速工程,推動公共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向戶延伸,建設美麗宜居村莊800個。加快椒花水庫建設,除險加固病險水庫15座,建設小微水體示范片區20個、美麗幸福河10條。深化移風易俗和文明村鎮創建,推動形成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完善農村配套服務。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持續抓好對口支援協作。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50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占比超過30%。全面落實鄉村振興產業人才“1+13”配套實施辦法,引導能人回鄉、市民下鄉、鄉賢助鄉、企業興鄉。
(九)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展現新作為。把促進共同富裕作為著力點,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一是完成“雙減”工作重點監測目標任務;二是建設城區學校人行天橋5座;三是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100家;四是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900臺;五是新改建農村公路600公里;六是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七是新改建室外運動場200個;八是新建公廁80座、提質改造200座;九是新改建停車場270座、新增停車位18萬個;十是完成全市農村電網鄉村振興工程。大力推進教育強市戰略。加強農村教育,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增加優質基礎教育學位5萬個以上。堅持立德樹人,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關愛青少年身心健康,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切實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推進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加快長沙技師學院項目落地,完成長沙幼兒師專和湖南信息職院新校區建設,啟動衛生職院附屬醫院建設,確保長沙工業學院通過教育部高校設置評估,推動長沙學院更名為長沙大學,支持在長高校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深入實施“健康長沙”行動。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嚴格落實“四早”要求,有序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強化公眾防護知識教育,關心關愛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和防疫工作者,筑牢人防物防技防、監測預警、集中管控、醫療救治等常態化防控基礎。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啟動新一輪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強化市縣醫院重點臨床學科建設,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快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改擴建、市婦幼保健院和口腔醫院河西分院建設。增加自動體外除顫儀配置,提升公共場所衛生保障水平。推進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工程,加快國際體育中心建設,辦好市第二屆體育消費節,推動“體育+”融合發展。加快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加快漢長沙國考古遺址公園、賈誼故居二期修復工程、潮宗街片區等項目建設,推進湘江、瀏陽河百里畫廊建設,提質靖港、銅官等湘江古鎮群,支持蓮花、開慧等文旅小鎮建設,加快蒼坊旅游區等5A級景區創建,建設標準化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00個。加快工人文化宮建設。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長株潭雨花非遺集市,啟動國家方志館中國近代人物分館建設,推進長沙銅官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強現實題材、紅色題材、本土題材文藝精品創作。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就業優先導向,加大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力度,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抓好農村轉移勞動力、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等就業工作,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困難人員就業,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深化社會救助綜合改革,壓實社會保險基金監管主體責任,不斷增強老百姓對社保醫保的獲得感。聚焦“一老一小”服務,降低生育、教育、養育成本,推進小區適老化改造和托幼試點建設,加快市老干部(老年)大學擇址新建,提質改造村級兒童之家35家。落實“房住不炒”要求,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推進新建商品住宅項目“交房即交證”,做好住房公積金支持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推動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大力發展慈善、志愿服務事業,加強婦女兒童和青少年權益保障,建設更有溫度的愛心之城。著力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深入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快構建“環長沙安保防護圈”,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重拳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侵害未成年人等突出犯罪,打好打贏新一輪禁毒人民戰爭,完善派出所基礎建設,打造穩定、安全、有序的治安高地、平安綠洲。加強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啟動城市生命線工程,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消防安全、交通頑瘴痼疾等專項整治,啟動市消防救援綜合模擬訓練基地建設,建成消防站8個,做好氣象、水文、地震監測預警。全域開展信訪“三無”創建,全市符合創建條件的鄉鎮(街道)、村(社區)分別超過80%、90%。推進社區矯正法治化信息化社會化發展,高標準建設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加強食品藥品和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鞏固提升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堅決守住風險底線,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政府債務風險。
全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落實國防動員體制和兵役制度改革,推動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工作高質量發展。加強國家安全、保密、對臺、檔案等工作。支持文聯、社科聯等開展相關工作。加快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四、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為政貴在行。我們將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政府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人民滿意作為政府工作的最高標準,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用忠誠書寫使命擔當,以實干共建美好長沙。
全力打造法治政府。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貫穿政府履職全過程,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加快創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扎實做好行政復議、行政應訴工作,讓依法辦事融入精神血脈、成為自覺行動。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輿論監督,切實加強審計監督、統計監督,確保政府權力始終在正確軌道上運行。依法加強政策配套支持,推動地方性法規落地落實;深化政務公開規范化、標準化、便利化建設,讓政務運行更加陽光透明。
全力滿足人民需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心真情解決群眾、企業和基層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加大民生投入,確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穩定在70%以上,全面強化社會保障,精準提供公共服務,盡全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進一步暢通與群眾的“連心橋”,提升12345政務熱線和市長信箱服務質效,為老百姓提供24小時全天候服務。著力打造“傾力支持、立說立行、精心呵護”的親清新型政商關系,讓廣大企業家扎根長沙、做強企業、成就事業。進一步為基層減負松綁,激勵干部崇尚實干、勤勉敬業,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全力提升政府效能。堅持干字當頭、實字為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優化政府權責清單,推進極簡審批、免申即享等機制創新,追求卓越、善作善成,以政府自身改革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強化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應用,普及掌上政府、指尖服務、刷臉辦事,推動數字信息技術與政府治理深度融合。全面落實干部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點燃干事創業激情,讓想干能干者放下包袱,讓敢干實干者脫穎而出。
全力建設清廉隊伍。深入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扎實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持之以恒糾治“四風”,推動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成風化俗。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立體監督,堅決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用良好政治生態引導公職人員廉潔奉公、引領社會風氣崇德向善。
各位代表!更廣闊的征途已經開啟,更偉大的勝利正在前方。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埋頭苦干、勇毅前行,加快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全面建設現代化新長沙,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名詞解釋
1. 三智一芯:即智能裝備、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和功率芯片。
2. 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3. 三區兩山兩中心:“三區”即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湖南湘江新區、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兩山”即岳麓山大學科技城、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兩中心”即岳麓山種業創新中心、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
4.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5. 三干一軌:即芙蓉大道、洞株路、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長株潭城際鐵路。
6. 四精五有:“四精”即精準規劃、精美建設、精致管理、精明增長;“五有”即有顏值、有氣質、有內涵、有格調、有品位。
7. 三級三類:“三級”即市級、區縣(市)級、鄉鎮級“三級”空間規劃體系;“三類”即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詳細規劃三類規劃。
8. 一縣一特:即一個縣一個特色農業產業,指長沙綠茶、瀏陽油茶、寧鄉花豬、望城蔬菜、望城小龍蝦、花卉苗木6大特色產業。
9. 一鄉一品: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以鄉為基本單位,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
10. 城市特殊困難群體“五幫扶”:即對城市特殊困難群體實施基本生活幫扶、醫療幫扶、急難幫扶、住房幫扶和就業幫扶等。
11. 一圈兩場三道:“一圈”即15分鐘生活圈;“兩場”即停車場、農貿市場;“三道”即人行道、自行車道、歷史文化步道。
12. 三集中三到位:即市直部門審批服務向一個處室集中、審批服務處室向市政務服務大廳集中、審批服務事項向市政務服務大廳和網上政務平臺集中;市直部門審批服務事項和審批人員入駐市政務服務大廳到位、市直部門對審批服務處室及窗口授權到位、審批服務電子監察到位。
13.三高四新:即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內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彰顯新擔當,奮力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
14.“四零”防控:即零原發、零次生、零院感、零聚集。
15.三類500強:即世界財富500強、中國企業500強和民營企業500強。
16.“五個十大”項目:即十大產業項目、十大技術攻關項目、十大基礎設施項目、十大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十大民生實事項目。
17.“1+2+N”先進制造業集群:“1”即1個工程機械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2”即先進儲能材料、新一代自主安全計算系統等2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N”即先進計算、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設備、智能網聯汽車、功率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顯示功能器件、智能終端、人工智能、節能環保及新能源裝備、現代種業、新型合金等N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18.容缺受理:即符合信用條件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以下簡稱申請人)辦理政務服務事項時,在基本條件具備、主要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形式,但次要材料欠缺或存在瑕疵的情況下,經申請人自愿申請并作出相應承諾,政務服務部門預先開展審核,在申請人補齊補正相關材料后,及時出具辦理結果意見,頒發批文和證照的行為。
19.兩品一標:即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
20.四好農村路:即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
21.雙減:即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22.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即由東盟十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共同參加(“10+5”),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5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23.上云用數賦智:“上云”即探索推行普惠型的云服務支持政策;“用數”即在更深層次推進大數據的融合運用;“賦智”即加大對企業智能化改造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要推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24.“十百千”工程:由長沙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十”即十億項目,“百”即百億企業,“千”即千億產業。
25.協同創新四大板塊: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際科學城)、河西科技創新走廊、計算與數字經濟創新發展高地、種業“硅谷”。
26.一核兩副十片、一軸一帶兩廊:“一核”即長沙中心城區;“兩副”即瀏陽城區和寧鄉城區;“十片”即金陽新城片區、金洲新城片區、金霞新城片區、濱江金融片區、國際會展片區、高鐵西城片區、南部融城片區(含解放垸-大托鋪、暮云片區、跳馬片區)、隆平片區、大澤湖片區、大王山片區。“一軸”即湘江綜合發展軸;“一帶”即長瀏寧城鎮發展帶;“兩廊”即長株制造業走廊、長潭科創走廊。
27.“五好”園區:即規劃定位好、創新平臺好、產業項目好、體制機制好、發展形象好的園區。
28.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29.一江六河:即湘江長沙段,瀏陽河、撈刀河、溈水、沙河、龍王港、靳江河。
30.雙碳:即碳達峰與碳中和。
31.“雙五”工程:即“五區建設”和“五個十大”,其中“五區建設”為做大城區、做強園區、做優片區、做實縣區、做靚社區(村),“五個十大”為“十個重大城市片區”“十個重大引領性產業項目”“十個重大科技創新標志性項目”“十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十個重大民生項目”。
32.“五好”園區“1+2”支持政策:“1”即《關于創建“五好”園區 推動新發展階段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即《長沙市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和《長沙市“十四五”產業園區發展規劃》。
33.十個重大科技創新標志性項目:即岳麓山實驗室、大飛機地面動力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極端環境電能變換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戰略性稀有金屬礦產高效開發與精深加工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先進運載裝備與材料技術創新中心、計算與數字經濟創新研究院、汽車創新研究院、半導體技術與應用創新研究院。
34.百名青商“長青樹”培養工程:即長沙市委統戰部、長沙市工商聯共同實施的青年企業家培育工程,旨在通過系統化、規范化的培養體系和多方位、多元化的培養范式,進一步加強全市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領,為全面建設現代化新長沙凝聚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力量。
35.兩單兩庫一平臺:“兩單”即責任清單、科創資源清單,“兩庫”即項目庫、人才庫,“一平臺”即“聯盟”平臺。
36.“證照分離”改革:即市場監管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和各相關行業主管部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審批的改革,根據許可事項的不同,主要采取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告知承諾制和優化審批等四種方式,推進市場準入準營便利化,提高辦證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37.TOD綜合開發: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其中“TOD”為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的縮寫。
38.飛地園區:即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通過創新規劃、建設、管理和稅收分成等合作機制,以產業園區為主要載體,在異地通過共建或托管等方式建設工業項目,實現優勢互補、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的園區。
39.“3+5”城市群:即以長株潭3個城市為中心,以一個半小時通勤為半徑,包括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5個城市在內的城市群。
40.兩山一河:即韶山、井岡山、瀏陽河。
41.萬企興萬村:即組織全市廣大民營企業、商協會大力開展村企對接,投身鄉村振興工作,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打造100個“萬企興萬村”行動示范項目和100個示范基地(村),組織500家以上商協會和民營企業參與行動,加快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42.鄉村振興產業人才“1+13”:即《長沙市鄉村振興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若干措施》及13個配套實施辦法。
43.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44.四早:即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45.交房即交證:即通過信息共享、部門聯動、網上辦理等舉措,充分運用信息化、大數據等手段升級登記服務,實現在交房現場就可以為購房人頒發不動產權證書。
46.“三無”創建:即“三無”區縣(市)創建和“三無”鄉鎮(街道)創建,其中“三無”區縣(市)創建標準為:無到京非接待場所登記和超額進京越級上訪,無到省進京規模集體上訪,無超額的初信初訪按期辦結后和積案交辦件化解后重復信訪;“三無”鄉鎮(街道)創建標準為:無到京非接待場所登記和進京越級上訪,無進京到省來市規模集體上訪,無因工作不當引發的重復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