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在南昌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市人民政府市長 萬廣明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百年黨史中汲取力量,在彰顯省會擔當中銳意進取,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經初步核算,地區生產總值增速8.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口徑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4%;實際利用外資增長8.3%;海關出口總值增長25.9%;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8%、9.5%。
(一)創新驅動釋放活力
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1家、市級重點實驗室20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52家。省高層次人才產業園項目一期投入運營,中國信通院江西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江西分院和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江西分中心、北京大學南昌創新研究院加快建設。
創新動能更加強勁。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2360家,占全省28.23%。新增39家企業入選我省獨角獸(潛在、種子)、瞪羚(潛在)企業榜單,總數達到107家,占全省29.15%。大力開展每年吸引10萬名大學生和技能人才來昌留昌創業就業行動,舉辦線上線下“百場校招”454場,兌現獎勵補貼超11億元,人數超7萬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7789人。引進和培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20名、高層次科技創新團隊20個。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成功舉辦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江西賽區)暨第六屆“洪城之星”創新創業大賽。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開展多層次、多模式合作,建立創新成果共享機制,成立了全省首個技術轉移產業聯盟。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實施科技發展引導基金直接股權投資項目5個,為99家企業發放“洪城科貸通”貸款,為1133家企業發放“洪城科創券”,為999家企業發放普惠性研發補助2.32億元。全年專利授權量25043件,增長39.83%;發明專利授權量2672件,增長59.52%。青云譜區、青山湖區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評審。
(二)改革開放蹄疾步穩
深化改革力度加大。政府工作部門機構調整優化,深化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基本完成。國有資產清查處置工作全面深入。“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贛服通4.0版南昌分廳”加快建設;“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近200個首批高頻事項實現全程網辦;推行“六多合一”1集成審批機制,實施“三大超簡”審批2,工程建設項目平均審批時間壓縮至74個工作日;全面簡化5G基站設施審批流程改革經驗被住建部列入全國工改十大創新舉措。農業農村、國資國企、教育、醫療養老、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營商環境更加優化。全面落實215項營商環境改革舉措,營商環境綜合評價排名全省第一。納稅人滿意度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第四,較上年提升17位。試行企業開辦“3小時辦結流程”;推行“企業開辦首套印章刻制政府買單”,企業開辦實現“零成本”。編制出臺《南昌市2021年度涉企資金兌現政策清單》。持續開展紓困助企、減稅降費等工作,累計為企業減負395億元。
大南昌都市圈一體化進程加快。昌景黃鐵路、昌九客專、南昌東站、西二環高速公路、320國道改線、S49楓生快速路北段提升改造工程等項目有序推進。圈內公共服務一體化進程加快,實現人員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同等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公積金異地貸款購房享受同城化待遇。區域協作更加緊密,我市9個縣區與豐樟高、鄱余萬、奉靖永“一對一”結成對子,推動“共圈發展”。
雙向開放高質高效。成功舉辦2021世界VR產業大會云峰會、2021中國航空產業大會暨南昌飛行大會、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合組織傳統醫學論壇、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更加通暢,與廣東省七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產業鏈招商扎實推進,中國商飛全球供應商大會、欣旺達供應商大會、華勤供應商大會成功舉辦。招大引強富有成效,全年簽約重大項目717個,其中“5020”項目52個。昌北國際機場樞紐地位逐步提升,開通西寧、福州、佛山等10個新航點。進境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和進境水果三個指定監管場地通過預驗收,南昌國際郵快件中心完成改造升級。中歐班列實現圖定運行,全年開行112列。外貿發展提質增效,全年外貿進出口1293.6億元,占全省25.97%,小藍經開區汽車及零部件基地、安義縣建材市場分別獲批國家級、省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三)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數字經濟成效顯著。“兩區六園多點”3的數字產業布局初步形成。VR、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加快發展,華為、騰訊、海康威視、軟通動力等一批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和項目紛紛落地。全國首個國家級職業教育虛擬仿真示范實訓基地投入運營。高新區5G+VR特色產業園獲評江西省首批5G產業基地。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平臺投入使用。全市已開通5G基站12350個,重點場所5G網絡通達率100%,成功獲評全國首批千兆城市。
工業經濟量質雙升。主導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八大重點產業全年營業收入6227.32億元,增長21.0%,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接近2000億元(含電子信息服務業)。企業效益持續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營業收入7723.86億元,增長20.7%。工業投資穩中向好,增長18.7%,其中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3.5%。中國商飛江西生產試飛中心項目階段性交付使用。江鈴小藍富山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項目全面投產,欣旺達南昌動力電池生產基地、華勤千億產業基地、濟民新藥研發生產基地、華潤微電子、美晨手機生產基地、東方雨虹(江西)生產基地、同興達精密光電攝像頭模組等“5020”項目加快建設。累計培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7家、省級專業化“小巨人”企業21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2家。積極推進企業上市“映山紅行動”,新增上市公司4家,全市A股上市公司達到26家。
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194.11億元,增長9.1%。江西流量經濟產業園建成并投入使用。平安國際金融中心、春秋航空江西分公司、順豐智慧產業基地等重點現代服務業項目有序推進。總部經濟取得突破,騰訊安審中心、中盛金融中心、紫光智慧教育全國總部等系列區域性總部或分中心項目先后落戶。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德勤”落戶南昌。南昌市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孵化基地獲批國家級電商示范基地。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遺址公園、小平小道陳列館、八大山人梅湖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現代農業穩步提升。糧食生產連續11年穩定在42億斤以上,“米袋子”“菜籃子”量足質優。新增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73家。10家農企入圍中國農企500強。成功創建4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安義縣入選國家水稻全產業鏈典型縣。創建省級以上都市休閑農業品牌101個,其中國家級品牌25個。灣里管理局入選全省“美麗宜居與活力鄉村(+民宿)”聯動建設示范縣。
(四)經濟循環暢通有序
消費潛力逐漸釋放。商業布局不斷優化,建成開業大型商業綜合體38個,特色商業街18條,品牌連鎖便利店960余家,萬壽宮、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分別入選省級商業街區改造提升試點街區和重點培育街區名單。我市入選全國首批商品市場優化升級專項行動試點和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名單。組織開展促消費活動1000多場。成功舉辦第一屆中國米粉節。文旅消費強勁復蘇,旅游接待1.75億人次,旅游總收入1691.3億元,分別增長15.9%和14.65%。
項目建設支撐有力。756個市級重大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441.56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113.8%。200個省大中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099.1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127.9%。采取“鏈條圖”推進、“紅黃燈”預警的辦法,開展“項目大會戰”“三、四季度重大重點項目集中開工”等活動,啟動“胡子工程”4 攻堅戰,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濃厚氛圍。
流通體系日益完善。成功創建南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130多家物流企業落戶南昌向塘國際陸港,建成物流標準倉儲面積60萬平方米。縣域綜合共配中心、分撥中心和以郵政、快遞網點為支撐的鄉鎮社區末端公共服務點加快布局,城鄉物流配送體系進一步完善。
(五)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南昌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基本形成,昌西南等城市增量區域規劃加快編制。城市“雙修”深入推進,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名單。地鐵1號線北延和東延、2號線東延工程有序推進,4號線開通運營,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128.6公里,實現地鐵四線換乘。桃新大道主線通車,沿江中北大道提升改造、小藍大道快速化、九龍大橋、桃花南路快速化、九洲高架東延等工程加快推進,城市道路交通體系日臻完善。城市體檢工作順利推進,改造老舊小區265個,整治背街小巷554條,新改建公廁57座,基本形成“10分鐘如廁圈”。新建郵票綠地52個,開工建設城市公園23個,建設綠道180余公里。建設公共停車場114個,新增泊位數25976個。
管理水平優化提升。優化城市管理部門職能,將綜合執法權統一管理,推動行政執法職權下放。建立完善市、區、街道環衛考核機制,城區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95%以上,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亭4381個。全面開展占道經營、餐飲油煙、露天燒烤和露天垃圾焚燒整治,鞏固鐵路沿線整治成效,城市亂象得到有效治理。開展十大不文明交通行為整治,交通擁堵指數由1.31降為1.27,我市首次躋身全國交通健康榜前十。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以歷史最高分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文明城市創建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實現由突擊整治向常態長效轉變。
鄉村振興步伐加快。5個鄉村振興示范區、8個美麗宜居示范鄉鎮、20個美麗宜居示范村、20個鄉村振興試點村建設有序推進。智慧農村人居環境管護建設縱深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實現全覆蓋,農村旱廁基本拆除,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進。榮獲全國首批“四好農村路”市域示范創建突出單位、全省首批“四好農村路”示范市。南昌縣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做法入選第三批全國典型案例,全市5村1鎮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農村集體經濟持續壯大,全市村集體經濟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上超80%。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改善,政務服務延伸至村實現全覆蓋。
(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
環境保護成效明顯。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扎實推進,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治理成效明顯。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4天,優良率91.5%,PM2.5年均濃度累計下降7.3%,空氣質量連續四年達國家二級標準,在全國省會城市持續領先。實施麥園垃圾場綜合整治,異味擾民問題基本解決。河湖長制有力落實。退捕禁捕成效明顯。城區污水管網系統整治全面鋪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90.9%,贛江干流達Ⅱ類水質。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穩步推進,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90%以上。
綠色底蘊更為厚實。全面實施“三線一單”5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劃定環境管控單元95個。完成人工造林1.64萬畝,32個森林鄉村和4個鄉村風景林建設全面完成,全市綠化覆蓋率達41.3%。進賢縣“濕地銀行”試點順利開展。五星白鶴保護小區拓展至1050畝。贛撫尾閭綜合整治工程和裘家洲生態保護工程順利開工。建成海綿城市96.48平方公里。
低碳循環有序推進。持續抓好能源雙控工作,強化“兩高”項目準入管理。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試點工作穩步推進。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覆蓋率達71.4%。綠色建筑發展有序推進,新開工綠色建筑占比99.3%。綠色出行創建行動成效明顯,綠色出行比例達75%,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60%。
(七)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民生保障更加充分。全市財政民生類支出累計完成726.4億元。10項市人大代表票決民生實事全部完成。發放各類困難群眾救助資金8.1億元。新增城鎮就業72245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39515人。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分別達376.35萬人、123.47萬人、69.19萬人。縣級福利院特困失能老人集中照護占比達100%。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兜底保障、動態監測等機制全面落實,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7292元,增長22.3%。
公共服務統籌推進。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新增普惠性幼兒園67所,新增普惠性學位1.9萬余個,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5個,省級普通高中特色學校增加到7所,成功獲批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東湖區連續四年榮獲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實施“縣級優秀組織單位”榮譽稱號。全面落實“雙減”6政策,學科類培訓機構總數由501家下降到57家,全部實現“營轉非”。常態化疫情防控精準有效,新冠疫苗接種工作有序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規范化建設加快推進,全市“托位”達1萬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持續深化,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有序推進。文化強市深入推進,“千年豫章郡·天下英雄城”形象品牌不斷唱響。建成“1+5+X”社區鄰里中心264個,實現中心城區服務功能全覆蓋。西湖區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順利通過結項評估。
社會治理持續加強。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城市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效顯著,“雪亮工程”全國示范城市建設通過驗收。常態化掃黑除惡斗爭深入推進。非法傳銷整治工作卓有成效,成功移出全國傳銷重點整治城市名單。縣區綜治中心綜合服務功能提檔升級,南昌縣榮獲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高質量建成智慧平安小區906個,完成941所中小學、幼兒園“四個一”工程7 建設。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取得階段性成果,獲評首批省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信訪積案治理成效明顯,全市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同時,國家安全、退役軍人事務、人民防空、防災減災、氣象、科學普及、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事務、檔案史志、殘疾人、工會、青少年、婦女兒童、紅十字、慈善等各項事業取得新進步。
一年來,我們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持續深化“五型”政府建設。堅持重大問題向市委報告,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及各方面的監督,高質量辦理省市人大代表建議187件、省市政協委員提案380件;深入開展法治政府示范創建,連續五年獲評全省優秀;在全省率先開展市本級部門預算執行全覆蓋審計。大力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全市447個重點民生項目全部完成。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榮獲“2021年度優秀智能建設成果案例”獎,全年受理各類訴求121.3萬余件,群眾滿意率95.4%。紅谷灘區、安義縣和高新區昌東鎮、新建區溪霞鎮等7個鄉鎮分別獲評全省第二批“五型”政府建設示范縣(區)和示范鄉(鎮、街道)。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駐昌單位,向駐昌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和應急救援隊伍指戰員,向關心支持南昌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內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南昌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總量不大,產業結構不優,發展首位度不高,新舊動能轉換較慢,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偏弱;創新支撐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不多;全面深化改革還不到位,營商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品質還需提升,交通路網還存在瓶頸,山水特色和歷史文化彰顯不夠;民生領域存在短板,公共服務領域還存在薄弱環節,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少數干部干事創業勁頭和能力不足等等。我們將堅定信心,排難而進,勇毅前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2022年主要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落實強省會戰略、推進“一樞紐四中心”8 建設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義。
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五次黨代會、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和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精神,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發展和安全,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深入推進“一樞紐四中心”建設,扎實推進改革開放創新,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堅決穩住經濟發展基本盤,努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以“打頭陣、當先鋒、作表率”的雄心壯志堅決扛起省會責任,努力為攜手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精彩華章作出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增長6.5%左右,海關出口值實現量穩質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以內,節能減排降碳完成省里下達任務。
今年是“大抓落實年”,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將重點落實推動以下八項工作:
(一)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提升南昌科技支撐力
加快建設區域科創中心。抓住新一輪國家重大創新布局機遇,推進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贛江兩岸科創大走廊以及航空科創城、中醫藥科創城、VR科創城、中國(南昌)科學島建設,加快組建復合半導體、食品領域、航空領域省實驗室。采用“定向委托”“揭榜掛帥”9 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已經落戶的新型研發機構圍繞重點產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推動在昌高校與重點產業深化合作,為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開展年營收3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攻堅行動,力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2%。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次培育計劃,扶持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隱形冠軍”企業。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貫徹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加快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深化中國(南昌)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開展2022年“百場校招”活動,著力吸引10萬名大學生和技能人才來昌留昌創業就業。扎實推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雙百計劃”10。選樹培育“洪城故事匯”“洪城技師”“洪城學師”。持續優化人才環境,著力解決人才住房保障、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實際需求,不斷完善各項生活配套設施,讓廣大人才在昌有更多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用足用好“洪城科貸通”等科技與金融結合改革成果。優化中國(南昌)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運行機制,暢通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制造三大產業專利快速審查綠色通道。鼓勵以市場機制聯合組建研究開發平臺、技術創新聯盟、創新聯合體,圍繞我市產業需求,開展產學研對接活動,協同推進研究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
(二)全力推動優化升級,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中心。聚焦“4+4+X”產業體系11,按照“一產一策”思路出臺產業發展政策措施,推動優勢主導產業做大規模、提升層次、壯大集群。加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切實用好世界VR產業大會成果,推進華勤電子千億產業園建設,加快培育移動智能終端產業集群,加快壯大半導體照明產業集群,推動電子信息產業擴量提質;推動中國商飛江西生產制造中心提檔升級,推進南昌飛行器交易中心等項目建設,培育壯大航空物流、航空維修、航空研發等航空服務業;提升新能源汽車產品競爭力,擴大新能源汽車出口,加強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感知系統、電子集成控制裝置等零部件體系建設;以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江中藥谷核心區建設為抓手,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轉型。加快綠色食品、現代針紡、新型材料、機電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優化升級,扎實推進“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工程,推進數字化、信息化技改升級,提高產業附加值,培育一批百億級、千億級產業集群。
加快建設高品質服務業集聚發展中心。出臺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會展經濟、綠色經濟、平臺經濟、融合經濟、共享經濟、流量經濟等新服務經濟。推動灣里管理局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旅游度假區,東湖區、西湖區、新建區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整合特色文旅資源,打造“一日游”“兩日游”精品文化旅游線路。推進京東亞洲一號、傳化智能公路港等大型物流園區建設運營,培育發展向塘綜合物流產業集群。深入推進全國城鄉高效配送專項行動試點,推進城鄉冷鏈物流骨干網、“互聯網+第四方物流”供銷集配體系建設。引進大型央企、頭部企業等在昌設立子公司、結算中心,推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發展。深入開展生產性服務業補短板行動,積極發展軟件信息、文化創意、科技服務、工業設計等服務業。鞏固發展交通運輸、地鐵、建筑等行業領域服務經濟,加快推動“個轉企”“小升規”工作12。
加快建設區域金融中心。以紅谷灘全省金融商務區為依托,積極爭取省級層面出臺支持南昌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政策措施,爭創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大力引進國內外一流投行、頭部基金等機構,鼓勵駐昌金融機構開展金融創新,著力打造擔保、融資租賃、供應鏈金融等門類齊全的類金融服務體系,力爭全市金融業增加值達到700億元,新增直接融資規模突破1100億元。持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為重點企業、重點產業發展提供信貸、基金、債券、上市、擔保等綜合金融服務。加快建設覆蓋企業發展全過程的孵化培育體系、政策支撐體系和投融資服務體系,縱深推進企業上市“映山紅”行動,推動北交所資本市場服務江西基地落戶,不斷壯大資本市場洪城板塊。
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加快發展VR、5G、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唱響“世界級VR中心”城市品牌,加快創建國家級VR制造業創新中心。深入推進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5G+智慧工廠”項目建設,推動主導產業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發揮紅谷灘區、高新區、經開區和小藍經開區4個數字經濟發展主陣地集聚示范帶動作用,統籌打造九龍大道數字經濟產業園,打造全省數字經濟示范區。推進數字產業化,加快打造數字產業“兩區六園多點”發展格局,加快推進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江西分中心。
(三)推進改革開放縱深發展,大力優化營商環境
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攻堅。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工程建設項目“六多合一”升級版,推行重大重點項目“大承諾、大容缺、大模擬”超簡審批改革。加快數字政府建設,鞏固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成效,推行“受審分離”工作模式,推進“不見面審批”。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更多高頻事項“全市通辦”,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就近辦、不見面、不求人”,確保便民惠企事項網辦率達90%以上。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全面理順市屬國企管理體制,對平臺企業職能、經營范圍進行優化整合,大幅壓減二、三級企業,撤銷四級及以下企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建立健全政府投資類項目決策機制。持續深化供銷綜合改革,組建南昌供銷集團。務實推進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文明等重點領域改革,形成一批改革的“南昌樣板”。
推動營商環境法治化國際化。堅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水平,努力打造全國區域性營商環境標桿城市。落實市場準入“全國一張單”管理模式,做到“單外無單、非禁即入”。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著力降低企業用地、用電、用氣、物流、資金等生產要素成本。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幫扶作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力爭今年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總數同比增長25%以上。發揮企業事中事后監管警示系統作用,對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建立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制機制,倡導企業成長全過程“媽媽式服務”,推動更多惠企政策實現“免申即享”“應享盡享”。發揮市非公有制企業維權服務中心作用,及時解決企業發展中實際困難和問題,讓民營企業獲得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搶抓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和爭創江西自貿區的重大戰略機遇,深度融入長三角,主動攜手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抓好與廣東省七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落實落地;主動參與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建設,用好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會商會成果,創新合作交流方式,努力打造“中三角”重要增長極。高標準推進南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暢通對外開放通道,擴大中歐班列、海鐵聯運規模。打造全國重要會展目的地,辦好2022世界VR·元宇宙產業大會、2022中國航空產業大會暨南昌飛行大會等系列重大活動,積極推進“三請三回”“三企入昌”等專項行動,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提升大南昌都市圈引領示范作用。深入落實“強省會”戰略,深度對接省級層面關于大南昌都市圈相關政策舉措,升級做實大南昌都市圈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南昌市各縣區與豐樟高、鄱余萬、奉靖永9個縣市“一對一”結對合作機制,促進昌九一體化、昌撫一體化深度融合。推動設立大南昌都市圈產業發展基金,加強圈內產業市場化融合化發展。強化公共服務協同供給,開通南昌市至鄱余萬城際公交線路,推進都市圈基本醫療保險異地門診就醫即時結算,推行住房公積金都市圈內異地使用,在醫療、教育、公共衛生等方面加大對都市圈內各縣區的供給輻射力度,實現公共管理、政務服務、社會治理等跨城通辦、聯通互認。
(四)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開展“項目大會戰”。堅持“項目為王”,大力實施580個左右市重大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1650億元左右。工業方面,加快推進欣旺達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富士康智能科技小鎮、維德醫療設備生產基地、沐邦高科總部及生產基地等150個左右重大重點項目。服務業方面,加快推進平安國際金融中心、保利文化藝術城、科晨電力研發總部、天江園樂鄰里等130個左右重大重點項目。農業及生態建設方面,加快推進贛撫尾閭綜合整治工程和裘家洲生態保護工程、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基地等30個左右重大重點項目。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加快推進九龍湖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泉嶺垃圾焚燒處理設施擴建、大件垃圾破碎中心等110個左右重大重點項目。民生實事和社會事業方面,加快推進豫章中學新校園、新南昌急救中心、市體校福州路校區改造、市兒童福利院新院區等160個左右重大重點項目。
促進消費提質升級。實施新一輪商貿消費升級三年行動,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150億元。實施重點商圈功能品質提升工程,全面提升紅谷灘中央商務區能級,重點提升“滕王閣+萬壽宮+繩金塔”核心商圈,加快提升“八一廣場+中山路”商圈、鳳凰洲文化商圈、西湖區洪城商圈,加速構建“中字型”城市商圈布局。引進國際國內知名消費品牌首店在昌布局。推進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加快推進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培育打造一批復合型高品質夜市街區,推動商旅文娛等多業態融合發展。辦好第二屆中國米粉節。實施城市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規劃建設南昌旅游集散中心,重點打造軍樂節、觀鳥節等活動,加快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活動,激發鄉村消費更大活力。
加快建設綜合交通樞紐。著力構建“空、鐵、公、水”四位一體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加快交通強市建設。航空運輸方面,加快推進昌北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及智慧空港建設,擴大國際快件監管中心、國際郵件互換局業務規模,加快完善瑤湖機場貨運功能。鐵路方面,著力推進昌景黃鐵路、昌九客專建設,推動常岳昌、武咸昌鐵路納入國家鐵路規劃,開展昌廈(福)、南昌經井岡山至衡陽高鐵線路前期研究,加快推進南昌東站、南昌向塘國際陸港建設,加快形成“米”字形高鐵樞紐。碼頭航運方面,推動《南昌港總體規劃》通過部省審批;加強省市共建合作,加快推進姚灣綜合碼頭、龍頭崗綜合碼頭二期工程等項目建設。高速公路方面,積極謀劃爭取景鄱昌、南昌經吳城至都昌、南昌經瑞昌至陽新、北外環北移等高速公路項目,加快推動南昌繞城西二環高速公路、楓生快速路北段提升改造工程、昌樟高速二期工程楓生段擴建工程等項目建設。城市骨干路網方面,統籌推進東二環(高新大道)快速路、北二環快速路、九龍大橋、洪州大橋、隆興大橋等項目,扎實推進G320等國省道干線新建改建工程,啟動中心城區東西向和南北向城市道路快捷化改造工程。軌道交通方面,加快實施地鐵1號線北延和東延、2號線東延工程,積極爭取第三輪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早日獲批,不斷織密軌道交通網絡。
(五)注重科學統籌規劃,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精心做優城市規劃。爭取省級層面支持出臺南昌市打造全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的政策措施。高水平編制市、縣兩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推進中心城區分區單元規劃、都市區工業保護線等專項編制工作。大力實施“東進、南延、西拓、北融、中興”的城市發展戰略,加快推動空港、陸港、九望、洪都、現代職教城以及南昌縣城、紅谷灘區南延區域等片區規劃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土地儲備和出讓、建設規劃監管,強化對城市“天際線”、江河湖“岸際線”管控,優化城市風道、綠道空間,提升城市建筑第五立面風貌。
深入推進城市更新。用足用好城市更新試點政策,充分運用城市體檢成果,實施城市功能與品質提升行動2.0版。強力開展“胡子工程”攻堅行動,對29個項目實行工期倒排、掛圖作戰、攻堅銷號。重點實施267個老舊小區改造,推廣青云譜區洪科社區改造經驗,加快老廠區、城中村的整治和有機更新。對城區道路進行增亮補亮,完成主干道1萬盞路燈單燈監控。常態化實施城區道路彩化。新增50個城市休閑空間。加快形成“四橫、七縱、八環”的城市綠道網絡。統籌推進老舊雨污管網、老舊燃氣管道、空中網線等改造,開展背街小巷、農貿市場、交通場站、城市出入口、鐵路沿線等環境專項整治,打造潔凈舒適的城市生活空間。
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進一步調整市區兩級管理權限,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完善智慧城市建設體系,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推進環衛保潔市場化改革,深化“馬路本色”行動,規范環衛保潔作業流程。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推動進賢縣、安義縣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南昌縣塘南鎮等23個鄉鎮創建國家衛生鄉鎮。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開展低碳試點示范以及碳普惠融合工作。完善能耗“雙控”制度。推進工業園區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廢物綜合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積極申報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綠色出行示范城市。
深化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持續推進“三線一單”成果運用。實施新的“八大標志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和“一江十河串百湖”全流域治理。持續抓好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前湖水系綜合治理,加強鄱陽湖濕地生態保護,鞏固提升禁捕退捕成果。加快攬山入城步伐,提升梅嶺、圣水堂國家森林公園功能,加快推進梅嶺云端索道建設,推動城市景觀、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
推動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積極開展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試點,加快完善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多元轉化路徑和政策制度體系。推進江西省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中心落戶南昌,加快開展“兩山銀行”試點建設,積極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碳排放權、水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完善確權、登記、抵押、流轉等配套管理制度,創建全國區域性生態產品交易中心。
(七)加快推動鄉村振興,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
實施農村人居環境、路域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重點圍繞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旅游景區沿線,江河湖沿岸和重點項目周邊等區域,每年推進300個左右共同富裕樣板村和27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推進61個鄉鎮開展美麗鄉鎮建設行動。加快推進道路路面提升改造,完成農村地區省道“白改黑”99公里。深入開展沿線環境和道路安全隱患整治,對臨水臨崖、急彎陡坡等險要路段路側防護欄進行規范,鞏固“四好農村路”市域示范創建成果。
實施農業特色產業提升專項行動。接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創建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基地5個。推動糧食播種面積只增不減,產量穩定在42億斤以上。依托特色水果、中藥材、花卉苗木、茶葉、富硒農業等特色產業,創建市級農業產業強鎮10個,爭創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培育壯大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家。培育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民宿經濟、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深化農業農村綜合改革。按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和“四個不摘”13要求,抓好扶貧資產清查,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實施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規范管理三年行動。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能力,培育一批經濟強村。
(八)聚焦共同富裕目標,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扎實辦好民生實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積極籌集各類資金,安排實施100件左右民生實事,其中,遴選了12件提請人大代表票決候選項目。一是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二是社區嵌入式養老院建設項目;三是南昌書房——“孺子書房”建設項目;四是村莊亮燈及背街小巷增亮補亮工程;五是0-3歲嬰幼兒照護托位項目;六是“胡子工程”攻堅行動;七是住宅加裝電梯項目;八是“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攻堅專項行動;九是橋梁、快速路聲屏障建設;十是打造城市休閑空間項目;十一是公共停車場建設項目;十二是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
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堅持就業優先導向,新增城鎮就業585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34600人。打造典型市級充分就業示范社區。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大力實施殘疾人就業創業“十百千萬億”行動14。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規劃建設幼兒園項目25個,新增園位7400余個;規劃新擴建中小學校建設項目25個,新增校舍建筑面積64.9萬平方米、普通班級數665個、學位3萬個;深入推進“雙減”工作,規范民辦教育,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南昌健康職業技術學院、南昌技師學院建設。推動豫章師范學院高質量通過本科教育教學評估。推進健康南昌建設,加快推進市第一醫院九龍湖分院、市洪都中醫院二期工程、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瑤湖分院、省皮膚病專科醫院新院等項目建設;健全配套三孩政策銜接的體制機制,積極創建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市。扎實推進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項目試點工作。繁榮發展文化事業,推進市博物館新館維修改造、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陳列館陳展提升等項目,實施文藝精品計劃。鞏固提升“尊崇工作法”,加快推進方志敏烈士紀念園改造提升。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大力發展和規范住房租賃市場,不斷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住房需求。
深化社會治理創新。深入開展“八五”普法。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創建,繼續抓好智慧平安小區建設,落實基層派出所“八個一”勤務機制15,唱響“昌治久安”市域社會治理品牌。完成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任務,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爭創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科學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有序推進疫苗接種工作。防范化解金融、房地產等領域重大風險,確保不出現重大安全風險和系統性風險。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切實推進信訪積案領導包案化解和清零工作。深入推進國防動員體制改革,加強國防和后備力量建設,抓好全國雙擁模范城“十連冠”創建工作。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紅十字會等群團組織、社會組織更好發揮作用,推動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氣象、史志、檔案、保密等工作再展新風采。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須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用好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推進新形勢下“五型”政府建設。
對黨絕對忠誠。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到政府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創新工作思路。加快政府治理理念創新、服務模式更新、體制機制革新,引導政府系統公務人員增強系統觀念,堅持全市一盤棋,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致廣大而盡精微,不斷開拓政府工作“六個盡顯”16新局面。
主動擔當實干。強化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全面推行“高位化調度、集成化作戰、扁平化協調、一體化辦理”的工作模式,健全工作落實閉環機制,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攻堅克難、爭先創優,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踐行為民宗旨。帶頭過緊日子,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將更多財力用在做好“六保”工作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上。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用干部的“服務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
堅持清正廉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持之以恒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推進法治政府示范創建,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讓權力始終在陽光下運行。
各位代表!風正潮涌好揚帆,凝心聚力開新局。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以“自信、發奮、齊心”的省會擔當,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攜手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精彩華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政府工作報告》注釋
1.“六多合一”:多證合一、多規合一、多介合一、多評合一、多審合一、多測合一。
2.“三大超簡”審批:推行容缺、模擬、承諾,重大重點項目超簡審批;全鏈放權、授權,新基建、民生等項目超簡審批;推行拿地即開工,社會投資工業項目超簡審批。
3.“兩區六園多點”:即充分發揮南昌各區域產業基礎優勢、突出產業特色,重點打造紅谷灘數字產業核心區和高新區軟件產業聚集區。支持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托中國(南昌)數字經濟港,重點發展大數據與云計算產業;支持南昌縣(小藍經開區)依托小藍VR產業基地,重點發展VR產業;支持新建區依托工控云創港,重點發展物聯網產業;支持青山湖區依托江西流量經濟產業園,重點發展流量經濟產業;支持西湖區依托“夢想小街”,重點發展電子商務產業;支持綜合保稅區依托跨境電商產業基地,重點發展跨境電商產業。點狀布局一批數字產業特色樓宇,實現全市產業由點到面的協調發展。
4.“胡子工程”:是指進度緩慢、一拖再拖而長期不能投入使用的基建工程。
5.“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6.“雙減”:即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7.中小學、幼兒園“四個一”工程:一個安檢門、一鍵報警器、一組存儲柜、一間會客室。
8.“一樞紐四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和區域科創中心、金融中心、先進制造業與高品質服務業集聚發展中心。
9.“揭榜掛帥”:把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出榜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具有不論資質、不設門檻、選賢舉能、唯求實效的特征。
10.“雙百計劃”:是指從2020年起,用5年時間,緊扣我市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圍繞我市新型研發機構、科技研發平臺、重點企業、重大工程、重要項目和關鍵技術,面向國(境)外和省外,引進100名(個)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與團隊;面向存量創新人才資源,培養100名(個)能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引領產業創新發展的現有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與團隊。
11.“4+4+X”產業體系:即四大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汽車及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裝備)、四大特色優勢傳統產業(綠色食品、現代針紡、新型材料、機電裝備制造)及若干生產性服務業。
12.“小升規”工作:就是鼓勵小微企業規范升級為規模以上企業,小升規企業的認定,以成功錄入國家規模以上企業庫為標準。
13.“四個不摘”:即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14.殘疾人就業創業“十百千萬億”行動:“十”指聚焦打造十個殘疾人就業創業特色優勢品類;“百”指宣傳百個鄉鎮培育孵化百個殘疾人就業創業服務組織;“千”指覆蓋千個村(社區)評比選樹千名殘疾人就業創業帶頭人;“萬”指動員組織萬名殘疾人參與分散就業、集中就業、居家就業、靈活就業等多元就業形式;“億”指共同創造億萬產值。
15.基層派出所“八個一”勤務機制:每日一調度、每日一巡查、每周一研判、每周一走訪、每月一檢查、每月一練兵、每月一談心、每月一小結。
16.“六個盡顯”:在引領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上盡顯英雄城氣概、在引領改革攻堅開放提升上盡顯英雄城膽識、在引領城市功能品質提升上盡顯英雄城風采、在引領保障改善民生上盡顯英雄城情懷、在引領創新社會治理上盡顯英雄城格局、在引領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上盡顯英雄城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