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在蕪湖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市長 寧波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和本屆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我市創造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的奮進之年,是“十四五”開局實現“蕪湖起飛”的啟航之年。全市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和中共蕪湖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學習合肥、追趕合肥,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設人民城市,招引了一批百億級投資項目,成功舉辦了科博會、私募股權投資大會、機器人“恰佩克”等一批盛會,“1%工作法”入選國務院大督查典型經驗做法,經濟社會實現持續健康發展,較好完成了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00億元左右,增長11.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2%。主要指標增速在全省領先。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構建“多鏈協同”,產業生態不斷優化
實施“雙招雙引”一號工程。堅持項目全程頂格推進、頂格傾聽、頂格協調,新簽約億元以上招商項目643個、增長56%,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10個。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586個、增長37%。比亞迪新能源電池、會通聚乳酸、信義玻璃七期、奇瑞未來工廠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長信科技觸控顯示、美的廚熱智能家電、中航華東光電新型顯示等一批重大項目投產。實施“紫云英人才計劃”,成立全省首家人才發展集團,全力打造人才工作的“總服務商”,開展“全國百所高校大宣講”“萬名高校學子進百企直通車”等活動。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74個、高層次人才1650人。
全面推動產業升級。規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增長14%。奇瑞汽車成為中國品牌乘用車首個年出口超20萬輛的車企,名列全國企業科技創新500強第21位;海螺集團位居世界500強企業第315位。實施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15個,總投資36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預計增長35%。以曠視科技等人工智能龍頭企業為牽引,謀劃建設“中國視谷”。中電科鉆石飛機出貨量穩居全國第一。獲批中國家電智能制造基地。服務業增加值預計增長11.5%。新晉10家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和集聚示范區,增量居全省第一。獲批線上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入選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國家綜合創新試點。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奇瑞控股集團獲批國家“兩業融合”試點區域和企業。寶特現代物流產業園獲批全國示范物流園區。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匯集專業機構65家、國家認定實驗室48家。入選全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方特入選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南陵縣獲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糧食產量超27億斤。成功召開全國智慧農業現場交流會,建成全國主糧領域首個地塊級“數字農業示范基地”,繁昌區入選全國首批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
營造良好發展生態。出臺“民企改革發展32條”“激發民企創意創新創造26條”支持政策,設立垂直崛起獎,對快速發展的百億級企業,給予一次性專項獎勵。舉辦34場“暢聊早餐會”,架起政企民直接溝通新橋梁,解決企業訴求112項,促進項目落地總額達300億元。全面實施“1%工作法”,幫助企業降低用工、用能、物流、融資等成本,為企業減、退、緩稅80億元,盤活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1萬余畝,建設用地報批面積增長96.5%。在全省率先實現中小微企業用電接入“零投資”。長江中下游首個水上LNG加注站投用。在全省率先出臺政府投資基金政策,建立市縣兩級全覆蓋和天使、風險、產業投資全周期基金架構,政府股權基金總數達16只,規模160億元,參股子基金33只,規模達558億元。全省首個公募基金牌照落戶蕪湖。私募基金規模超1400億元,居全省首位。深化與海爾卡奧斯、信通院合作,成立5G+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聯盟,與檬豆科技合作建設區域性工業互聯網集采平臺,建成全國首個3D打印工業互聯網平臺。累計“登云”中小企業2612家。依托中國電信云計算中心建成全市統一的政務云服務體系。成功舉辦中國工業互聯網大賽暨首屆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大賽。建成全省首個專業化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廣中心和汽車行業大規模定制工業互聯網平臺體驗中心。酷哇智能環衛、京東無人配送等一批應用場景落地見效。
(二)培育科創矩陣,產創融合不斷深化
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突破。獲批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國家級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授牌運行。啟動建設“創業蕪優”之城,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達43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34%,科技創新驅動力指數居長三角第6位,較上年度躍升3位。入選“科創中國”試點城市。
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建設初顯成效。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攻關,探索科研經費“包干制”,啟動重大項目“揭榜掛帥”制度,新能源汽車半固態電池等48個項目列入國家、省科技攻關計劃,成功揭榜18個省重點關鍵技術攻關任務。國產雙發四座多用途飛機、碳化硅核心器件制造工藝等科技創新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新型研發機構蓬勃發展。籌建安徽省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與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合作成立創新平臺。西電蕪湖研究院運營公司、海螺三碳科技研究院、美的廚熱電器創新研發中心等新型研發機構成立。海螺、中國科技大學共建新材料與智能制造聯合實驗室。奇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成立先進激光聯合實驗室。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總數達475家,新型研發機構占全省四分之一。凈增重點研發創新平臺10個,總數達55個。
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壯大。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4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05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3家、省級產業創新中心3家。21家企業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11家企業獲批省級專精特新冠軍企業。39家企業入圍全省研發經費支出“雙百強”規上企業。
(三)強化開放引領,發展活力不斷迸發
自貿試驗區蕪湖片區釋放“紅利”。注冊企業超4000家,進出口總額增長34.2%。在全省率先推行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內銷選擇性征收關稅業務,4項制度創新入選全省首批10個標志性建設成果。推進以法定機構為目標的體制機制改革,面向全球招攬人才。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67%,B2B直接出口實現零突破。
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建設全面推進。高質量編制江北“十四五”發展規劃和專項規劃。啟動“一片一路”建設,省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蕪湖)、皖江學院、灣谷科技園、西灣花園及中小學校等項目開工。總投資120億元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和總投資70億元的鋰電池材料項目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布局江北。
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建立健全大建設管理體制,成立人民城市建設委員會,首創“城市建設合伙人”制度,選定首批10個人民城市建設合伙人。在全國率先開展自貿試驗區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統籌發展改革,啟動“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改革”,成立行政審批局,推行“一顆印章管審批”。建立十大新興產業協同推進機制,出臺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深化投資項目標準地、承諾制改革,社會類投資、工業類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分別壓縮至60和30個工作日以內。在全國營商環境評價中獲優良等次,其中“納稅”指標成為全國標桿。創新開展“一業一證一碼”試點。在全省率先實施零基預算改革,優化處置存量資金31億元。深入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組建前灣集團、中江城建集團、國投公司,市本級29家國有企業整合重組為9家,企業資產總額、凈資產分別增長11.3%和14.9%。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深走實。與上海松江區開展戰略合作,G60科創走廊蕪湖產創中心一期項目簽約,成為全省首個在上海購地自建的“科創飛地”,首批入駐企業10家。扎實推進“五個區塊鏈接”,與滬蘇浙新達成9項合作事項。與G60科創走廊城市30余家高校院所簽訂合作協議100余項,研發投入38億元。蕪湖航空產業園成為首批G60科創走廊產融結合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蕪湖-洋山港“聯動接卸”入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十大典型制度創新案例。建設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16個。
(四)推動綠色發展,生態環保不斷走實
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全市PM2.5平均濃度33.8微克/立方米,空氣優良率達84.9%,國考斷面由6個增加到10個,全部保持水質達到或優于III類,危險廢物利用和處置能力分別提升5.5萬噸、1.7萬噸。新增、提升綠地245萬平方米,鋪設城市綠道27.8公里。新一輪“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有序推進,城東污水處理廠突出環境問題已經省級驗收。
“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穩步推進。編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海螺集團、南開大學共建碳中和新材料研究機構。與中石化合作啟運全省首座加氫站。海螺水泥窯碳捕集純化示范項目填補水泥工業技術空白,捕集二氧化碳8萬余噸。全國首臺套CKB鋰電池回收利用項目竣工。開展重點工業企業節能診斷綠色技改,率先完成火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和交易開戶。推進綠色金融,落地全省首單“綠創組合貸款”。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取得實效。建成全省首個智慧長江綜合管理平臺,實現長江蕪湖段全流域、全天候、全方位監測預警。全省首個智慧生態環境平臺(二期)上線試運行。完成長江生態廊道造林3.37萬畝。成功舉辦長江禁漁暨漁文化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