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2023国产精品啪啪视频,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毛片,国产91三级精选国产

河源市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2月2日 林濤)

2021年02月24日 13:57   來源:河源市人民政府   

    點擊查閱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21年2月2日在河源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八次會議上

  河源市市長 林 濤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和2020年主要工作

  “十三五”時期,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市政協的支持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1+1+9”工作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一)五年來,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取得歷史性突破,從2015年768.68億元增加到2020年1102.74億元、年均增長5.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71.31億元增加到360.74億元、年均增長5.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67.48億元增加到79.80億元、年均增長3.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4548元增加到22291元、年均增長8.9%,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三年超全國平均水平。

  (二)五年來,產業集聚明顯加快。8個工業產業共建園區發展態勢良好,全市動工及投產項目727個,基本實現工業項目進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形成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為主導,建材陶瓷、礦產冶金、食品飲料、金屬制品、紡織服裝等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各縣區都培育形成了1-2個支柱產業。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獲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3個,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9個、實現縣區全覆蓋,新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5家,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0個,培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1個、省名特優新農產品81個、“粵字號”品牌產品88個,實現國家級或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覆蓋。

  (三)五年來,發展動能明顯增強。項目投資持續發力,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速持續居全省前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累計完成量是“十二五”時期的2倍。科技創新提速,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是“十二五”時期的7倍多,一批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研究院等創新載體進駐。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率先在粵東西北地區完成市級政務云一期平臺建設,商事登記便利度位居全省前列。重點改革持續加力,機構改革順利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基本完成,發展活力競相迸發。

  (四)五年來,城鄉環境明顯優化。“一主兩副四組團”城市空間格局正在形成,中心城區“1+6”規劃體系不斷完善,“三江六岸”生態城市功能廊道、源城中心區、江東新區城市起步區、高鐵新城、東源縣城、釣魚臺片區等重點板塊建設扎實推進。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579億元、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38公里,汕昆、河惠莞、武深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以“創文”和“鞏衛”為抓手,大力開展“百街千巷”綜合整治和“雙百工程”,強化環境衛生、交通秩序、農貿市場和社區服務等綜合治理,有效解決城市“六亂”等熱點難點問題。全面完成村莊整治規劃編制,鄉村振興“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目標基本實現。出臺《河源市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形成了以“一戶一宅”為基礎的農房管控制度和鄉村風貌提升“1+N”政策體系。東源縣城入選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名單并成功創建省縣級文明城市、省衛生縣城。

  (五)五年來,生態優勢明顯強化。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省林業生態市,成為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連續多年在全省環境保護責任暨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中獲評優秀;新豐江水庫、東江干流監測斷面水質分別保持Ⅰ類和Ⅱ類標準,水環境質量持續位居全省第一;空氣質量保持全省前列;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3.0%,排名全省第三。系統謀劃推進“六水”“六林”文章,成為全省首批碳普惠制試點城市,東源縣獲評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康禾溫泉森林公園、萬綠湖濕地公園、東江濕地公園分別獲得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稱號。完成創建國家級節水型城市省級各項指標。

  (六)五年來,民生福祉明顯改善。城鄉醫療保障覆蓋率達99.2%,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孤兒養育、困難殘疾人生活、重度殘疾人護理等補貼標準大幅提高。實現省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全覆蓋,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78所、新增學位8.04萬個,改造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113所、新增學位2.43萬個,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成為北部生態發展區五市唯一通過驗收的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國家級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學校3所、數量居北部生態發展區五市第一。衛生強市建設穩步推進,市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甲”醫院,深河人民醫院主體建筑完工,市人民醫院二期、市中醫院二期、市婦幼保健院二期、市精神衛生中心、市中心血站新站完成建設,升級改造縣級公立醫院16家,新建縣急救中心5個,鄉鎮中心衛生院升級為縣第二人民醫院3家,標準化建設鄉鎮衛生院37家,規范化建設村衛生站1207間。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加快,文藝創作取得新成果,市縣“三館”、鎮街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并達標,建設社區體育公園46個。成功應對“6·10”“6·12”特大洪澇災害,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677.2公里,539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控管理實現全覆蓋。平安河源、法治河源建設扎實推進,食品藥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理機制不斷健全。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經受住了經濟下行的嚴峻考驗,奮力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全面提效破局、努力開啟新局。

  (一)嚴防控、補短板,保持社會安定。嚴防死守防控疫情,加快補齊衛生短板,大力提升公共服務,保持了社會安定。

  疫情防控戰果突出。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組織廣大黨員干部投身抗疫一線。全市確診病例控制在5例內,是全省最少的地級市之一,得到國務院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赴廣東指導組及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設立94個交通聯合檢疫站,排查監測入粵人次居全省第二;對入境人員嚴格落實閉環管理;實現重點冷鏈食品全鏈條信息化監管,獲省通報表揚;排查重點地區來河返河人員37977人,隔離4059人,采樣檢測樣本超86.4萬人份,實現“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積極響應國家和省的號召,派出2批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在自身防控物資供應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調撥支持國家及省1330多萬只口罩。具備核酸檢測能力醫療衛生機構20家,日最大檢測量超過1.2萬人份;設立集中隔離場所3家、后備場所5家,確定定點收治醫院1家、后備醫院10家,儲備防控物資一批;有序推進疫苗接種工作。

  公共服務提級擴能。大力推進教育“創現”工作,建成信息化“三通兩平臺”;新改擴建幼兒園19所,新增公辦園學位2.55萬個,完成“5080”攻堅任務;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68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1.69萬個,有效緩解了城區學位緊張問題;高考成績連續3年實現高優、本科、名牌大學上線人數“三提升”;首所本科院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18個月建成并如期開學;市博愛學校開辦職業高中班;市青少年宮、市教師發展中心、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動工建設。市疾控中心遷址新建、市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和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新建、市人民醫院三期和市精神衛生中心二期工程等衛生補短板項目完成選址,各項前期工作穩步推進;5家縣人民醫院和市直3家公立醫院接入省遠程醫療平臺,全市83.3%二級以上醫院實現看病就醫“一鍵診療”,建成全市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平臺;和平縣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經驗在全省推廣,全省中心衛生院升級建設項目現場總結會在紫金召開。文體事業加快發展,建成公共圖書館城鄉一體化服務體系,開展文化進萬家等活動近20場;建成足球場地29個,蟬聯省男子籃球聯賽亞軍。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省保單位仙坑村榮封第修繕工作獲評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典型案例,龍川福建會館新晉國家級文保單位。阮嘯仙紀念館獲評第三批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

  “6·10”“6·12”災后重建全面完成。94個災后重建省補助項目、近千個系列修建工程如期完成,災區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恢復改善。紫金橋、東源縣順天鎮黨演橋完成重建并通車;消除水庫安全隱患68宗,系統治理大席河、鐵場河和浰江69.3公里;580戶“全倒戶”住進新房、1367戶“嚴損戶”完成修繕,受災嚴重的龍川縣貝嶺鎮米貝村整村“拎包入住”新建安置小區。

  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推進省定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試點和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消除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81處,完成搬遷避險248戶、主體工程施工和勘查設計71處。全面完成農村削坡建房風險點排查認定,完成風險點綜合整治760戶。組建市森林消防隊,森林火災受害率低于省控1‰指標。率先在全省出臺“六個體系和一個機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方案,應急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

  社會大局和諧安定。深化“平安河源”建設,開展信訪矛盾化解攻堅,加強“楓橋式派出所”“智慧新警務”建設,推進全民禁毒工程、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和“颶風2020”“斷卡”等專項行動,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和總體評價提升。扎實防范化解風險,未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八大專項整治行動和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受傷人數實現“雙下降”。在全省首創司法鑒定法律援助機制。

  (二)擴投資、興產業,穩住經濟大局。全力以赴擴大投資,千方百計復工復產,經受住疫情及各種不利因素的沖擊,穩住了經濟大局,經濟實現正增長。

  投資穩定增長。出臺保障重大項目復工若干措施,持續召開重點項目和債券項目建設縣區現場會,固定資產投資848.74億元,在2019年增速全省第一基礎上實現增長5.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80億元、增長3.0%。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6.6%、16.8%,存貸比101.8%、居全省第一。150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73億元,其中49個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33.97億元、超額完成年度計劃。77個新增債券項目完成投資45億元。11個總投資7億元市政項目全面完成。94個災后重建省補助項目完成投資16.9億元。電網建設改造完成投資15.5億元。東源岑田抽水蓄能綜合開發項目啟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消費穩速回暖。出臺“支持商貿服務業企業8條”“促進汽車消費”等政策促進消費,日常商品和汽車等大宗商品消費較快增長,現代金融、物流、直播帶貨、農村電商、消費扶貧等服務業迅速發展,康養、民俗、生態旅游等產業加快發展。河源恐龍文博園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萬綠湖風景區獲評“中國天然氧吧”,源城區、東源縣獲評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新增3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2條省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5個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個省級旅游風情小鎮、3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5條省級森林旅游特色線路、5個省級森林旅游新興品牌地,仙坑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市接待旅游者人數635.4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3.35億元。

  外資穩中有進。出臺“促進外貿穩定增長若干措施”等政策,支持外貿外資企業共渡難關。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93.3億元,其中出口242.2億元、進口51.1億元,市場采購、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穩步發展;實際利用外資6.46億元、增長8.5%,連續12個月保持正增長。

  工業穩步恢復。在全省率先出臺“支持企業17條”,制定實施“金融服務支持企業積極應對疫情”“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企業上規模”等政策措施,安排1億元用于企業職業技能培訓,安排1.2億元補貼直達個體工商戶,減免企業稅費超20億元,發放企業貸款222.26億元。在全省率先實現規上工業企業100%復工,規上工業企業新增69家、創歷史新高、現有591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0.83億元、增長2.2%。新一代電子信息等10個產業納入省“雙十”產業集群布局,數量位居粵東西北地區前列;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53.1%、36.2%。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34.9億元,完成“三通一平”土地8.3平方公里,盤活工業用地175.9畝。成功舉辦系列招商活動,簽約項目303個,動工項目193個,投產項目132個。實施工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投入技改資金62.78億元,完成工業投資239.02億元。深圳長江家具(河源)有限公司成功申報國家級綠色工廠。1家企業通過IPO發審會核審、實現我市A股上市企業“零突破”,6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

  農業穩健向好。出臺“支持農業生產9條”“全力減小疫情影響確保貧困戶如期實現脫貧的指導意見”等政策,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6.53億元、增長5.9%。推進農村普惠金融“村村通”,基本實現主要農產品應保盡保。新墾水田2731.73畝,糧食播種面積達198.17萬畝、總產量達80萬噸;生豬出欄量增長7.0%;鷹嘴蜜桃、板栗、高山油茶、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喜獲豐收。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家,新增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7個、省級“菜籃子”基地13個,新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項目94個,新增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2個。東源(燈塔)供銷天潤冷鏈物流項目一期工程基本建成。1060家、近六成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進駐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10個產品通過“圳品”認證。紫金春甜桔獲評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平獼猴桃實現廣東獼猴桃出口“零突破”。東源縣成為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縣。紫金縣榮獲“2020年中國茶業百強縣”稱號。

  (三)夯基礎、深對接,拓展發展空間。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加快基礎設施和體制機制“軟硬聯通”,積極創建產業承接平臺,拓展發展空間。

  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河惠莞高速紫惠段建成通車,贛深高鐵河源段站前主體工程完成95%以上,梅龍高鐵開工建設,廣河客專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劃》,5個通用機場納入省通用機場布局規劃。國道G205線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工程開工,新一路貫通工程一期、中山大道改造一期等市政工程完成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填埋場新建2個、擴建3個、共有8個,處理能力新增840噸/日、共達2670噸/日。市區水源工程建成通水。新增5G基站1143座,基本實現5G網絡市區城域全覆蓋。建成精品示范街10條,改造提升普通街巷449條、老舊小區13個。

  三大平臺加速創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綜合平臺建設取得突破,燈塔盆地被評為國家優秀農業科技園區,農高區管委會(籌)獲批設立,創建國家農高區工作通過國家科技部第二批視頻答辯;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子項目燈塔盆地灌區船塘河治理工程動工建設,楓樹壩與新豐江兩庫連通工程由省水利廳牽頭進入深度論證階段,九潭水庫和燈塔盆地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前期工作穩步推進;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河源分中心(燈塔實驗室)獲省政府同意籌建,組建方案通過省專家論證;華南農業大學駐燈塔盆地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站加快建設,華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河源分院建立,現代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正式運營。產業高質量發展功能平臺建設取得突破,市高新區榮獲國家級綠色園區稱號,電子信息、精密機械制造、食品飲料三大產業集聚發展,鵬城實驗室大灣區未來網絡實驗與應用環境河源節點、河源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心落地建設;河源綜合保稅區申報以高分進入海關總署審批,東源縣保稅物流中心(B型)通過省政府批準并報海關總署預審核,東江航道河源段獲省交通運輸廳批準復航。城市高質量發展區域平臺建設取得突破,釣魚臺片區加快開發,“三橋十路”謀劃建設;高鐵新城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高鐵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即將投入使用;江東新區加快打造城市起步區、產業轉移園區、總部經濟區,生態環保城市會客廳、智慧濱江公園、東江東岸碧道工程等項目積極推進。

  機制體制加強對接。堅持和完善深圳對口幫扶機制體制,加強經濟、醫療、文化、生態保護等領域與“雙區”對接。深河特別合作區試驗區即將投入運營,與深圳科技工業園(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深河科技園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面向灣區舉辦首屆創新創業大賽、成果轉化對接會暨灣區成果推介會活動。深河產業共建加快,已落地建設投資超億元工業項目30個。深圳市級財政投入我市民生領域幫扶資金4.75億元。深河農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即將簽署,深圳人才(河源)大型安居社區等項目加快謀劃。萬綠湖優質水直供深圳項目已列入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

  (四)優環境、提效能,激發發展活力。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鞏固提升生態保護成果,增創環境新優勢,激發發展活力。

  創新驅動能力更強。全市預計投入R&D經費6.9億元、增長77.8%,R&D經費投入強度達0.6%、提高0.3個百分點,專利授權量增長39.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36.7%、增長8.6%,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出臺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倍增計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6家、增長32.9%,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22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294家、增長42.7%。河源市深大灣區研究院、河源市廣師大研究院落地建成,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二期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幫助企業解決重大技術問題20余項,為企業降低生產和研發成本約1.3億元。廣東省新型顯示器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加快建設。科技金融進一步融合,為科技型企業發放貸款1.29億元。全市省定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實現全覆蓋,在全省科技系統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經驗介紹。東源縣、江東新區產業轉移工業園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源城區蔬菜產業園、紫金縣茶葉產業園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精電(河源)顯示技術有限公司“配向膜的固化方法”發明專利獲評“中國專利優秀獎”。

  重點改革成效明顯。數字政府建設取得突破,全面建成市縣(區)統一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大部分事項“一網通辦”,啟用新的市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企業服務專區,32個部門1075個事項納入“一窗式”綜合窗口,“1+3+2+X”政務服務建設全面推進。大力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1.5個工作日內,部分高頻事項實現“跨省通辦”。同步推進國資國企和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系統整合資源支持市城投公司做大做強,投融資平臺建設取得突破。完成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和“僵尸企業”出清工作任務。下放鎮街行政執法職權事項279項,全市所有鎮街實行綜合行政執法。完成全市公路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房地一體農村不動產登記工作。

  生態優勢鞏固提升。認真落實河(湖)長制,全面落實《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省考斷面綜合指數全省第一。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8.9%、排名全省第一。市污水處理廠臨時擴容工程、市高新區大塘水質凈化廠建成使用,新增縣級以上城市污水處理能力6.5萬噸/日,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完成大尖山鉛鋅礦整治、龍川歷史遺留稀土礦區周邊受污染耕地治理,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為95.7%,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為100%。全市醫療廢物、危險廢物處置率均達到99%以上。中央、省環保督察組交辦的603宗案件全部辦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獲評省優秀。完成森林碳匯重點生態工程造林5.5萬畝、桉樹林退改2.38萬畝,完成松材線蟲病防治作業面積61.63萬畝,成功創建省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6家、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暨示范家庭林場6家。

  (五)惠民生、強保障,決勝全面小康。以增進民生福祉為根本目的,保障民生、振興鄉村,決戰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脫貧攻堅戰全面打贏。全年投入扶持資金6.5億元、五年累計46.3億元,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568戶、107372人如期脫貧,255個省定貧困村如期出列。“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政策全面落實。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收入達16618元,是2015年的4.68倍;255個省定貧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41元、是2015年的2.94倍,村集體收入平均38.56萬元、是2015年的13.77倍。全面實現“縣區有產業園、鎮村有產業基地、戶有產業項目”,搭建“1+2+7+N”扶貧產品銷售實體平臺,發展內生動力充分激發。

  民生底線兜牢兜實。完成“十件民生實事”,民生支出286.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7.7%,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高質量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建成“河源家政一條街”、深河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新增城鎮就業3.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以內。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增長12%、15%。發放價格臨時補貼6559.48萬元、每月惠及約11萬名困難群眾。醫藥價格管理機制、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續推進。雙擁優撫安置政策全面落實,連續四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

  鄉村振興扎實推進。全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百日整治行動,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務。建成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村莊保潔實現全覆蓋。無害化衛生戶廁全面普及,新建改建農村公廁500個。行政村基本實現集中供水。“四小園”建設加快推進。建成“四好農村路”1038.8公里,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行政村通客車,紫金縣通過全國“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創建驗收,東源縣、源城區成功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區)。7877個20戶以上自然村實現光網全覆蓋,完成速度居全省第一。“三帶一廊道”示范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全市514個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獲評全國文明村4個,建成移民美麗家園示范點10個。

  (六)講政治、勇擔當,提升政府效能。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堅持“第一議題”學習制度,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繼續開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活動。認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94件,辦理市政協提案115件,辦結率和滿意率均達100%。深入推進依法行政,修訂完善《河源市行政規范性文件管理規定》,落實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持續召開重點工作督辦推進縣區長座談會,著力推動縣區經濟發展和重點工作落實。深刻吸取龍川縣“5·23”事故教訓,如期完成省掛牌整治土地管理問題整改任務,如期完成省掛牌整治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產問題任務。扎實推進審計查出問題整改。狠抓黨風廉政建設,把反腐倡廉落實到政府工作各領域全過程。堅持“過緊日子”,一般性支出壓減15%,“三公”經費下降25.9%。

  與此同時,統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臺港澳、地方志、氣象、老齡、殯葬、社工、國防動員、預備役建設、紅十字、婦女兒童、科普、殘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困難確實前所未有,壓力確實前所未有,成果確實來之不易,年度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十三五”規劃順利收官。

  各位代表,五年的歷程極其不易。我們深切體會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須堅持政治引領,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攬全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化危為機、開啟新局;必須堅持搶抓機遇,主動融入國家和省的發展戰略,在“融深”“融灣”中加快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生態優勢轉化成發展優勢;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破除思維定勢,突破利益藩籬,持續推進關鍵環節重點領域改革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必須堅持民生為本,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必須堅持改進作風,發揚斗爭精神,不斷提高履職盡責為民辦事本領,提升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奮。這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一切工作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是深圳、廣州等兄弟市和海內外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駐河源有關單位和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政府工作仍面臨嚴峻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減停產面仍較大,發展受生態環境和能耗約束更緊,穩增長形勢不容樂觀;現代產業體系還不夠健全,生態產業不夠壯實,高端環節不多,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轉型升級任務艱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中心城區首位度吸引力仍需提高,縣域經濟發展仍要加速,鄉村振興任務繁重,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短板突出。對此,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逐條攻堅、全力解決。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安排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深入推進“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的關鍵階段。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河源市委關于制定河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確定了我市“十四五”時期發展的指導思想、重要原則、目標要求和主要任務。根據市委《建議》,市政府編制了《河源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請本次大會審議通過后實施。

  “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總量實現新跨越,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改革開放持續深化,都市功能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深入推進,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生態排頭兵建設更具成效,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社會治理效能更加顯著。全市經濟總量年均增長不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將大幅增強,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臺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更高水平,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示范區”“排頭兵”地位更加凸顯,形成“兩個河源”新格局,在粵東粵西粵北率先振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圍繞全省在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務,持之以恒落實“1+1+9”工作部署,堅持以“融灣”為“綱”、“融深”為牽引,全域全面服務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和安全,“示范區”“排頭兵”成效初顯,“兩個河源”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大幅提升。

  “十四五”時期,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著力解決好事關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在新征程中奮力開拓、奮勇前進。

  我們要立足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區。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河源。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轉變、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建立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生態產業體系。扎實推進節能減排、綠色技術創新和清潔生產,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我們要提升“融深”“融灣”質量效益,爭當融入大灣區生態排頭兵。充分發揮區位、區域、生態、深圳對口幫扶和全面合作等比較優勢,加速提升壯大自我發展能力。優化對接省“12312”現代化交通體系,加快構建與“雙區”“水陸空鐵”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按“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原則,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與“雙區”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速釋放市場要素、市場主體、經濟環境等活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我們要培育三大高質量發展平臺的競爭力和帶動力,走出生態河源、現代河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加快把燈塔盆地打造成引領河源未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綜合平臺,把江海聯運、綜合保稅區、市高新區打造成支撐河源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功能平臺,把高鐵新城綜合樞紐、江東新區打造成帶動河源未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平臺。強化三大高質量發展平臺的整體效應、集聚效應、協同效應、輻射引領效應,持續提高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輻射帶動全市發展。

  我們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堅持系統觀念,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以新型城鎮化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我們要打造人民幸福“心城”,交出高質量的民生答卷。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穩步提高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全面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河源、法治河源,以民生事業的“升級版”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三、2021年總體要求和工作部署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闊步前進的開局之年。我們必須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更加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增強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更加有效地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著力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核心競爭力更強的發展新路,努力開創“十四五”發展新局面。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2%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5%左右,進出口實現正增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2.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完成省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高質量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必須認真落實“1+1+9”工作部署,重點做好以下九個方面:

  (一)推進融深融灣全域化,加快構建發展新局。按照“灣區所向、深圳所需、河源所能”要求,充分發揮深圳對口幫扶作用,加快構建與“雙區”合作互動新局面,主動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優化對接省“12312”現代化交通體系,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交通規劃以及惠州交通主框架規劃,加快構建“12131”交通圈。做好贛深高鐵建成通車服務保障工作,加快梅龍高鐵建設及廣河客專前期工作,積極開展贛廣、廈昆、深河、河揭等高鐵及韶關經河源至汕尾鐵路規劃研究,推動深惠城際延伸至河源。加快龍尋高速建設及河惠汕高速前期工作,積極開展廣紫、深河、梅河韶等高速規劃研究。加快國道G205線熱水至埔前段改線、國道G355線紫金林田至江東新區勝利段改建等項目建設。

  大力推進深河產業共建。加快深河特別合作區試驗區建設,積極引進承接灣區電子信息、精密機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深河特別合作區起步區深河科技園規劃等前期工作,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材料和大數據等產業。加快深河特別合作區(深河產業共建示范區)規劃編制,加強深圳河源在產業資源、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對接互補,推動深河特別合作區(深河產業共建示范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推動招商引資轉型升級。積極開展產業鏈、補短板、因勢利導等招商,探索開展收購兼并、牌照資源補缺、產業引導基金等招商,精心組織“雙區”和長三角地區招商活動,以及電子信息、現代農業等主題經貿活動,著力引進投資億元以上制造業項目,推動重點產業向產業鏈終端和價值鏈高端邁進。創新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體制,全力推動項目落地建設、竣工投產、達產達效。

  (二)推進產業體系綠色化,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按照“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理念,積極構建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打造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

  集群發展綠色工業。深入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六大工程”,大力發展納入省“雙十”產業集群布局的“6+4”戰略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千億級產業集群,加快形成高端裝備制造、礦產資源精深加工、食品飲料等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大力開展行業領軍企業培育行動,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工程,著力打造富馬硬質合金、銘鐳激光等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深入實施新一輪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持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靶向引進一批瞪羚企業,壯大產業鏈核心企業。加強與產業類國企、民企、上市企業合作,推動更多企業進入廣東制造企業500強,力爭凈上規企業55家。推動中興通訊、景旺電子、力升樹燈等投資超10億元項目繼續增資擴產;推動華文產業、廣晟應急產業、固達機械、鉑科新材料等投資超10億元項目落地;加快紅蘋果家具、聚飛鑫科技、南山園二期、碧優選等投資超10億元項目建設;加快華冠科技、今麥郎飲品等投資超10億元項目投產達產。實施產業改造升級工程,推動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實現較快增長。加大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力爭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5億元、擴園6平方公里,加快建設和處置閑置土地、提升存量產業用地1萬畝,建立“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數據平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創建綠色循環生態園區示范區。鼓勵每個縣區引進培育產值超10億元的產業大項目,推動市高新區、東源縣分別申報移動智能終端、硅基新材料特色產業園,龍川縣申報安全應急與環保(空氣能)特色產業園、創建省級高新區,紫金縣申報省級產業園。

  高效發展生態旅游業。鼓勵支持巴伐利亞莊園、客天下、春沐源等文旅項目建設,挖掘發展趙佗、王陽明等歷史名人古色文化,開發提升阮嘯仙故居、紫金蘇區革命舊(遺)址群等紅色旅游景點,大力保護和活化客家古村落,講好恐龍文化故事,大力宣傳推廣水文化,努力形成觀光休閑、文旅度假、溫泉康養、研學旅行一體化。大力發展燈塔盆地田園綜合體、埔前“鄉村體驗式休閑旅游”五村連片開發、恒大援建連平縣美麗鄉村示范區等鄉村旅游項目,結合南粵古驛道、少數民族村寨、非遺主題等特色資源謀劃精品鄉村旅游線路1-2條。通過舉辦全市民宿招商大會,打造民宿旅游新熱點。推動萬綠湖風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推動霍山旅游風景區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加快創建省級文化創意產業園。與旅游類國企及旅游龍頭企業合作打造本市旅游龍頭企業,開拓旅游市場,豐富旅游產品,整合旅游資源,“串珠成鏈”打造“兩晚三天經典旅游線路”,提高游客留宿率、回頭率,推動旅游業持續高效發展。健全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市全域旅游游客集散中心。推動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融合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研發設計、科技服務、金融、會計、法律服務、人力資源、會展服務、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轉變,力促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謀劃市高新區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中心、市高新區工業設計文化創意中心等項目建設。加快市農產品批發中心、順豐電商物流產業基地、林安(河源)智慧物流園、龍川鐵路綜合物流園、綠然燈塔農產品物流園、“三農”冷鏈體系等項目建設,打通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形成農產品進城與農資、消費品下鄉的雙向流通格局。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推動東源縣申報2021年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大力夯實發展根基。堅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夯實發展根基。

  打造農業產業高地。全力把燈塔盆地打造成農業農村發展主引擎。推動燈塔盆地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力爭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加快立體生態種養、農產品精深加工重大項目建設,確保中國發酵蔬菜產業園、中國無抗家禽養殖產業園、蒜精靈產業園、光明鴿產業園、果蔬深加工項目等建成投產。加快發展智慧農業。加快種業小鎮建設,力爭引進5個以上育種育苗企業或研發團隊。

  規模發展生態農業。增強糧食供給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抓好耕地恢復、補充耕地和撂荒地復耕復種;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開展新一輪墾造水田三年行動,建設高標準農田13.73萬畝。實施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化升級五年行動計劃,加快發展優質水稻、高山油茶、特色水果、蔬菜、生豬等特色主導產業,研究推進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合作,做優做強做全產業鏈,打造優勢農產品和優勢農產區。繼續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確保新增和總量均在北部生態發展區五市前列。整縣建設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推動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快發展,打造“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實現試行主體及試行產品合格證使用全覆蓋。試點推廣數字農業綜合化信息應用,推進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做大做強“萬綠河源”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開展特色農產品國家氣候標志和嶺南氣候優品認證,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安全化建設。積極搭建農產品應急銷售平臺,加速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升級改造農村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深入開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深入實施美麗鄉村示范縣鎮村創建、農房管控、鄉村風貌提升、“四小園”等工程,重點推進“四沿三區”美麗鄉村建設,舉辦“鄉村振興大擂臺”活動,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深化垃圾污水治理,加快推進“廁所革命”,提升“五清”專項行動成效,確保80%以上村莊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40%以上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推進和平縣、龍川縣創建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全面創建“四好農村路”示范市。加快實施農村電商、鄉村工匠、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提高農民職業技術水平。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吸引人才返鄉留鄉政策支持體系,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土地股份合作制、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獎補等改革試點工作質量,健全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機制。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一體不動產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成龍川縣、連平縣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整縣推進試點任務。健全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使用。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動態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開展常態化監測預警,防止返貧致貧。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的幫扶政策、財政投入力度、幫扶隊伍和工作節奏總體穩定,推動脫貧攻堅政策、機制、資金整體納入鄉村振興。繼續深入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三大工程,促進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大力支持老區蘇區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四)推進投資需求有效化,不斷培育發展后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和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不斷培育發展后勁。

  擴大有效投資。完成總投資1862億元、年度投資390億元的164項省市重點項目建設,重大項目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率不低于30%。加快建立“1+3+N”重大項目聯動機制,引導資金、土地等各類要素向有效投資領域集聚。推動一批地方政府專項債項目、補短板項目加快建設。大力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持續做好項目儲備,建立項目儲備和滾動接續機制,形成“建設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

  開拓消費需求。深刻認識高鐵通車對消費的整體影響,提早制定并實施相關應對政策措施。深入挖掘消費潛力,促進汽車、家電、家具等商品消費。謀劃建設特色商業街,大力發展小店經濟、老店經濟,規范發展早夜市。優化商貿企業上限獎補政策,引導傳統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家政服務業等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快餐飲住宿等連鎖化、品牌化發展,做大做強本地平臺型消費。推動中駿世界城、莊田美食街、華豐世紀國際貿易中心、萬達廣場等大型商業體加快建設,做優做強一批重點商圈。鼓勵發展夜間經濟、網紅打卡、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

  力促外貿增長。因地制宜實施貿易高質量發展“十大工程”,加快落實《河源市促進外貿穩定增長若干措施》,利用展會平臺搶抓訂單,繼續發揮海外聯絡處橋梁紐帶作用,開拓融入“雙區”“買賣全球”雙向貿易通道。出臺出口轉內銷政策,大力發展跨境電商、保稅物流等新業態,推進“河貨回流”工作,謀劃推動二手車出口業務,挖掘外貿進出口潛力,促進外貿穩定增長。

  (五)推進發展平臺高質化,持續壯大發展支撐。繼續推進三大高質量發展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集聚重大項目、培育重大產業,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加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綜合平臺建設。持續推進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高區。加快東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子項目燈塔盆地灌區船塘河治理工程建設,推動子項目楓樹壩與新豐江兩庫連通、九潭水庫、燈塔盆地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河源分中心(燈塔實驗室)、華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河源分院、北斗智慧農業大數據云平臺等科創平臺建設,建成全國首家綜合性農業醫院。實施順天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確保粵贛高速順天互通出口建成通車。

  加快產業高質量發展功能平臺建設。推進東江航道擴能升級和河源港源城港區碼頭建設,加快綜合保稅區申報工作和首期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市高新區加快皓瑞科技、能優能源等手機項目落地,加快龍億達3D打印設備、尚雷仕衛浴智能設備等項目建設,力促飯飯得等項目投產達產,引進投資億元以上項目35個以上,做強做大做優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和食品飲料產業。推動河源數字經濟技術創新中心(鵬城實驗室項目)、河源市深大灣區研究院、河源市廣師大研究院等建成運營,市高新區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推動市高新區擴園提質和產城融合,帶動“一區四園”、全市200平方公里現代產業園高質量發展。

  加快城市高質量發展區域平臺建設。確保與贛深高鐵通車同步建成高鐵新城綜合樞紐,集高鐵、公交、旅游集散、停車場等功能一體化。加快江東新區開發建設,推進紫金橋頭、勝利橋北等片區開發和城市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及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推動高鐵新城綜合樞紐與國道G355西段(江東新區至源城埔前段)周邊用地一體化開發,加快打造高鐵新城核心區,著力構建完善的高鐵經濟生態圈。

  (六)推進城鄉建設協同化,統籌提升發展水平。大力實施都市經濟帶動戰略,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北部核心城市、深圳都市圈副中心。協同推進城鄉建設,補短板、強弱項,努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提升中心城區“1+6”規劃體系,依托“三江六岸”進一步拉開城市骨架,優化提升發展空間和功能布局。統籌推進老城區強化文化底蘊和歷史根基、城市北區建設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城市西部打造健康休閑旅游功能帶、江東新區形成未來城市發展核心、東源縣城實現與市區城市功能一體化,加快形成“一廊六區”的“擁江發展”城市空間格局。加快釣魚臺片區“三橋十路”等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全面動工建設學府大橋(原稱緯十四路跨東江大橋)。推動市區一批市政道路升級改造和華達街、雅居樂、江源小學、市體育學校人行天橋建設。加快貫通由河源大道、永康大道、東環路、迎客大道形成的市區首條“快速內環”。推進老舊小區升級改造、客家文化公園四期等32個總投資89.39億元的城建項目建設。新建5G基站1300座以上,實現主要城區及縣城5G網絡連續覆蓋。規劃建設市民智能停車場,緩解市區停車難問題。推動智慧城管二期項目建設,進一步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規范路名、門牌管理。規劃建設一批重大商務功能項目。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增強縣域城鎮承載力。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中心城區、縣城和城鎮協調發展。實施縣域品質提升工程,加快縣城、縣域副中心鎮、中心鎮和小城鎮的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等設施提級擴能。推進天然氣主干管網“縣縣通”。加快東源縣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示范建設。爭取試點開展鎮域品質提升行動,推動燈塔盆地示范區以及船塘鎮、藍塘鎮城鄉融合省級試點工作。

  (七)推進改革創新常態化,深入激發發展活力。以對接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為帶動,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堅持運用改革創新的辦法破解難題,讓全社會發展創造活力競相迸發。

  持續推進重點改革。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大對江東新區、市高新區、燈塔盆地管委會的放權力度。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市場主體退出機制。繼續深化“證照分離”全覆蓋試點改革,完善市縣兩級政府權責清單,推動行政審批全面加速。鞏固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成果,推進自然資源領域“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打造項目審批“高速公路”。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與投融資改革相結合、同推進,充分發揮市城投公司等國有企業在打造“大城建”“大交通”“大產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加快推進省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市工作。完善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的執法檢查。

  深入優化營商環境。把優化營商環境與“數字政府”建設相結合、同推進,實施“一網統管”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政府部門決策、監管等事項實現在線協同辦理,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積極開展為民服務“微改革”,以小切口打造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便民服務。對標“雙區”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加快“信用河源”建設。落實《關于加快河源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外地企業在我市設立子公司或聯合本地企業參與政府投資項目建設運營。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保障民營經濟平等獲取生產要素和政策支持,推動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和專業市場等非公經濟的健康發展。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主動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推動市創業孵化基地、市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大力培育發展創新主體,確保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到260家、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占比達40%以上、新備案國家或省級“星創天地”10家以上。積極謀劃數字中心(江東)、市油茶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加大金融支持創新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和標準化建設,加快廣東省新型顯示器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大力培育引進領軍人才、專家人才、高技能人才,激發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八)推進生態保護示范化,筑牢綠色生態屏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決守好一江清水、青山翠嶺,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河源。

  增創綠色生態優勢。啟動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工作。扎實推進新豐江水庫水質保護、東江新豐江河源段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加快鎮村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確保地表水省考斷面綜合指數保持全省第一。加強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等移動源污染防治,持續開展工業污染整治,強化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精細化管控揚塵、露天焚燒等面源污染,確保空氣質量保持全省前列。強化土壤污染防治管控,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行動,持續開展重金屬污染整治,落實固體危廢物全過程監管。加強跨界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與交流,全面落實東江流域省內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成生態環境智慧云平臺建設,不斷提升綜合監管水平。繼續實施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計劃,有序整治497處在冊及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堅持實行河湖長制,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成70公里碧道。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有效路徑,加快推進“六水”“六林”體系建設。加快東源縣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加快東源岑田抽水蓄能綜合開發、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健全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推進生活垃圾與再生資源“兩網”融合體系建設。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度,推進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市場化發展,積極推動綠色信貸。推進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低碳建設,搭建“自行車+步行”的慢行交通體系。積極推廣綠色建筑、綠色智慧小區建設,提高市民綠色消費意識。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完成高質量水源林建設工程造林6萬畝、新造林撫育15.5萬畝、中央森林撫育33萬畝。改造桉樹林10萬畝以上。新建一批公園綠地,改造升級一批園林綠化景觀和基礎設施。加強松材線蟲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推進森林綜合示范園區建設。全面落實林長制,建成市、縣、鎮三級森林資源監測體系,提升森林防滅火水平。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

  (九)推進民生服務精準化,充分共享發展成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努力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加強疫情防控和衛生健康工作。實施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三年行動,完善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深化“三醫聯動”改革,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建設。加強名醫良醫和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推動市人民醫院與省人民醫院合作,力爭市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院成功創“三甲”醫院,促進我市醫療服務整體實力進一步提升,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市疾控中心遷址新建、市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市人民醫院三期、市精神衛生中心二期等項目建設,確保深河人民醫院、市中醫院二期年內投入運行,推動市、縣人民醫院五大救治中心建設。完成醫療衛生強基項目建設任務,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爭取4個縣區人民醫院達到國家縣級綜合醫院推薦水平標準。實施健康河源行動,建設一批省、市級衛生鎮村,打造一批健康鄉村示范村。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

  加強社會民生保障。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縱深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發揮河源家政一條街作用,加快粵菜師傅一條街和市技能培訓中心建設。做好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異地務工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保障服務。促進社保擴面征收,確保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以上。完善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大病保險“一站式”結算服務。建立低收入家庭認定機制和信息數據庫,開展低收入家庭救助。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完善養老服務組織監管機制。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殘疾人、孤兒關愛服務體系,實施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推進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發展。建設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推進“強師工程”“三名工程”,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深化教育管理體制和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統籌謀劃教育綜合改革。規范發展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鞏固和提升“5080”成果,積極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加快義務教育學校的新改擴建,積極化解大班額現象。鼓勵普通高中特色辦學、多樣化發展,力爭河源中學新校區、市田家炳中學新校區和市專門學校動工建設。積極推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支持并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加強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設。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籌設河職院衛生健康學院、鯤鵬學院,加快推進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市教師發展中心、市青少年宮等建設,啟動市中小學科普教育館建設。擴建市博愛學校職業高中部(含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資源中心)。

  積極推進文化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揚“老區精神+特區精神”的新時代河源精神,加快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步伐。加快文化河源建設,鼓勵文藝精品創作,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持續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完善升級,啟動市科技館(新)、市美術館(新)前期工作,推動河源融媒文化創意基地建設。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數字文化、文化創意、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文化衍生品制造等文化產業。支持考古事業發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和體育公園建設,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積極舉辦各類群眾文體活動和體育賽事。

  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信訪制度改革,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創新,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強化綜合網格化建設、管理和服務。加強“雪亮工程”“智慧新警務”建設應用,健全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制度化,持續開展專項打擊整治行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河源。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強化“兩客一危一重貨”等重點領域整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加強水上搜救,加強氣象工作,推進智慧應急指揮平臺、應急物資倉庫和基層應急管理標準化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安全生產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

  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促進學前教育普惠健康發展。二是免費實施出生缺陷篩查。三是加強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實施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四是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五是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督檢測。六是繼續加強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及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整治。七是加強中小學、幼兒園校園安全保障。八是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九是加強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十是市區學府大橋項目建設。

  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強民族、宗教、外事、僑務、臺港澳、地方志、殯葬、社會組織、雙擁、國防動員、紅十字、科普等工作。

  各位代表,新使命、新任務對政府自身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堅持忠誠履職、風清氣正。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堅持依法行政、接受監督。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嚴格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主動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認真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和市政協委員提案,廣泛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意見。發揮統計監督職能作用。深入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要堅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堅持目標任務化、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把負責、守責、盡責落實到政府工作全領域各環節,提升各級各部門執行力,確保政令暢通。馳而不息整治“四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緊盯重點領域、重大工程、關鍵少數、關鍵崗位,強化廉政監督和廉政風險防控,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要堅持知重負重、實干善干。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強化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增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專業化能力,努力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行家里手。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深入挖掘財源,盤活資產資源,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善于“四兩撥千斤、花小錢辦大事”。

  各位代表,新時代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全力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以優異的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責任編輯:楊淼)

精彩圖片

河源市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2月2日 林濤)

2021-02-24 13:57 來源:河源市人民政府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