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二〇二一年一月三十日在鄭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鄭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長 侯 紅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更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考驗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認真落實中部地區崛起和國家黃河戰略,圍繞國家中心城市高質量建設,堅定扛起“三個在”和“龍頭高高揚起來”職責使命,緊扣“控、保、穩、進、抬、扛”總要求,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企穩向好態勢鞏固拓展,社會大局保持總體穩定。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3.7%,形成了經濟迅速恢復、穩中向上的良好發展態勢。
尤為可喜的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支持和省市的共同努力下,央視春晚鄭州分會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國際乒聯總決賽等一大批國內外重大節賽成功舉辦;榮獲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標桿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國體育事業突出貢獻獎等稱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八連冠”,成為長江以北唯一獲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殊榮的省會以上城市,鄭州的影響力、帶動力和美譽度持續提升。
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疫情防控“雙戰雙勝”,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恢復
全面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持久戰。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1.6萬名機關下沉干部、2.2萬個基層黨組織、20余萬名黨員聞令而動,依靠群眾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立體防控網;25萬名志愿者逆行而上,“志愿紅”成為綠城鄭州的靚麗風景。依托城市大腦,排查重點人員數據4.15億條,織就疫情防控“數據天網”。僅用10天時間建成岐伯山醫院,不惜一切代價救治182名確診患者、233名無癥狀感染者。作為第一入境點,承接國際航班208架次32235人在鄭醫學觀察,全程監管4553家冷鏈企業、2914個冷庫,防護口罩日產能由20萬只提升至3000萬只。7批219名醫務人員緊急馳援武漢、湖北、新疆;積極援助法國、意大利、盧森堡等7國9座友好城市和2個國際組織,彰顯了鄭州人民齊心戰“疫”的熱血情懷。
統籌推進復工復產。出臺促進經濟平穩發展30條、穩就業28條,全域開展“三送一強”“一聯三幫”,累計幫扶企業37.6萬家,解決用工275萬人,撥付穩崗補貼等財政資金21億元,減免緩稅費514億元。開展100億元社保基金競爭性存放,設立應急轉貸周轉資金15億元,帶動3月份以來經濟指標企穩向好,逐步恢復常態。
打好擴投資促消費組合拳。制定擴大有效投資加快項目建設11條,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651.8億元;新開工省市重點項目216個;建立“十四五”重大項目庫,入庫項目5330個,總投資5.65萬億元。爭取抗疫特別國債22.9億元、地方政府債券218.1億元、獲批企業債券300億元。實施促消費增活力10條措施,發放消費券4億元;開展“春暖鄭州”網上購物節、“醉美·夜鄭州”等系列活動,帶動社會直接消費200多億元。
(二)新舊動能轉換提速,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全社會研發投入236.7億元、增長27.8%。中原科技城掛牌啟動,復星國際等首批60個高科技項目入駐。國家超算鄭州中心通過驗收,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即將投用,鄭州技術要素交易市場穩步推進。新建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137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70家,增長42%,新培育科技型企業1861家。超大直徑硬巖盾構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新突破。新增中科院計算所大數據研究院、鄭州計量先進技術研究院等省級重大新型研發機構3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00億元、增長55%,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8.2件。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11家、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新建全國首家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工業指標企穩回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工業投資增長20.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52.6%。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38.8%、提高8.1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33.3%、提高6.4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產業比重降至26.2%、降低0.4個百分點。戰略支撐更加突出。紫光、浪潮、中軟國際等重大項目落地,富泰華5G手機精密機構件、奧克斯智能家用空調生產基地等230個項目開工,華銳光電等215個項目投產。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成功創建。安圖生物醫學檢測設備智能化取得突破,鄭州臨空生物園入駐企業23家。成功舉辦中國(鄭州)產業轉移對接系列活動。制造業綠色化融合化加快推進。培育國家綠色工廠3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家。新增“兩化融合”貫標對標企業438家。新增“接鏈”企業2837家,“上云企業”達到3.2萬家。
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金融業增加值完成1302.9億元、增長4.1%、占GDP比重10.9%;存貸款余額分別突破2.4萬億元、2.8萬億元,存貸比達110%以上;鄭商所上市交易期貨期權品種累計達28個,居國內商品交易所首位。全國首個千億級科技服務企業啟迪科服總部落戶鄭州。物流業增加值905億元、增長5.8%,A級以上物流企業達101家。新建和提升改造標準化市場20家。
數字經濟發展迅猛。設立20億元大數據產業發展基金。軟通動力、海康威視等龍頭企業和中科院過程所等科研機構順利入駐。總投資846.7億元的79個新基建重點項目開建,新華三智慧計算終端全球總部基地、中國長城(鄭州)自主創新基地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鯤鵬生態軟件小鎮初具規模。5G基站實現市區、縣城全覆蓋。城市大腦一、二期建成投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醫療等14個領域118個應用場景上線運行,我市成為全國場景應用最多的數字化運營城市。
都市現代農業提質發展。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糧食總產146.4萬噸,生豬產能穩步提升。全市“三品一標”農產品達406個,115家企業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實現數據對接。新建高標準農田3.1萬畝、“菜籃子”生產示范基地6000畝,新建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園30個、美麗牧場7個、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企業11家,三農基礎更加穩固。
(三)城市發展提質增效,綜合承載能力持續提升
國家黃河戰略加快實施。啟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規劃建設,謀劃世界級沿黃文化遺產帶和鄭汴洛文化旅游帶,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95個項目完成投資640億元。黃河入河排污口治理、黃河灘區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專項整治、汜水河與枯河河道治理扎實推進,黃河流域核心示范區涉黃河1800多個問題整治到位。與濟南市簽訂協同實施黃河戰略合作協議。
城市空間結構持續優化。以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發揮好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作用為目標引領,確立了“東強、南動、西美、北靜、中優、外聯”城市功能新布局,編制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32個核心板塊開發,加快城市有機更新,中原科技城、二七商圈等261個項目累計完成投資848億元,黃帝千古情、二砂文創園(首期)建成開業。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鄭太高鐵、鄭州機場至鄭州南站城際鐵路建成運營。鄭州機場三期開工。上街機場至襄陽、阜陽、南陽短途航線開通;新國道107、省道312中牟段通車。四環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高架主線通車,下穿二七廣場隧道工程開建。軌道交通三期全面開工,3號線一期、4號線開通;新增公共停車泊位5.9萬個、夜間限時泊位10.9萬個。南水北調中線觀音寺調蓄工程開工建設,新建改建供水管網133.5公里,新增供熱面積1681萬平方米;清潔取暖、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試點城市工作順利推進。
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一環十橫十縱”城市道路改造試驗段及一期工程全面完工;整治提升老舊小區1374個;36個城鄉結合部鄉鎮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建成示范村(點)21個;打造美麗街區28個,創建優秀以上道路1231條,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覆蓋率99.4%。實施國土綠化18.74萬畝,其中生態廊道提升綠化5.5萬畝,撫育中幼林11.8萬畝。建成公園、微公園、小游園400個,新增綠地2813萬平方米;賈魯河綜合治理生態修復工程基本建成,全年向城區調引生態水3.7億立方米;河湖“清四亂”“三污一凈”整治河道189.5公里。城市“序化、潔化、綠化、亮化”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城市環境的顯著變化。
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施。出臺美麗鄉村建設導則,新建美麗鄉村17個,創建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80個;規劃保留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戶廁改造18萬戶;新改建農村公路554公里,20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新鄭、鞏義、新密、滎陽上榜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鞏義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牟官渡鎮、鞏義竹林鎮分別獲批全國農業產業強鎮、鄉村治理示范鄉鎮。
“1+4”鄭州都市圈加快建設。主動加強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四市對接,制定鄭開同城化先行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推動建立市長聯席會議制度及城市部門間一體化聯動發展機制。加快鄭開科創走廊、鄭許智能制造、鄭新生物醫藥等產業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