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4日在榆林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
榆林市市長 李春臨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通過視頻列席會議的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9年工作回顧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拼搏奮進的一年。面對各種風險挑戰,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圍繞加快實現“三大目標”和發揮“兩個更大”作用,落實落地“七個方面九件大事”,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36.3億元、增長7.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2%;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05.6億元、增長4.1%;城鎮登記失業率3.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3904元和13226元,增長8.3%和9.9%,較好完成了市四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全力以赴穩增長,經濟運行企穩回升。出臺穩增長促投資“23條”,落實“一保一擴三補”釋放優質產能,煤油氣等主要工業品產量穩定增長,其中原煤產量4.64億噸、增長1.9%,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實施農業“3+X”工程,啟動羊子“雙千萬”工程,山地蘋果種植面積突破100萬畝,糧食總產量265.5萬噸,居全省第一。積極培育消費熱點,文化旅游產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71%,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5.3億元、增長8%。持續開展項目攻堅年活動,打破“干部冬閑、項目冬眠”怪圈,形成大抓項目、大上項目的良好氛圍,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4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全省第一。強力推進“破難查漏”,全年新入庫“五上”企業431戶,固投補缺100億元,財稅查漏53億元。開展千企大調研活動,頂格落實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新增減稅降費84.8億元,拖欠民企賬款清償率達63%,民間投資增長22.6%,民營企業的獲得感和發展信心不斷增強。
(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出臺支持科技創新14條措施,攜手中科院創建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與西北大學等高校達成共建13所產業研究院協議,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529.3億元,企業數量增幅全省第一,創新發展按下快進鍵。
深化“12363”發展戰略,強力推進總投資3100多億元的50個重大轉化項目,陜煤煤制化工新材料、蘭石化乙烷制乙烯等項目實質性開工,信發循環經濟、中科煤制油等一批戰略性項目加快落地,初級能源主宰城市命運的歷史正在改寫。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出臺智能無人產業扶持政策,柔性顯示材料等一批填補產業空白項目落地建設,新增新能源裝機175萬千瓦,非能源工業投資增長29.6%。加力提速“三個經濟”,陜北—湖北電力通道啟動建設,浩吉、靖神鐵路開辟榆煤南運新通道,榆陽建成亞洲最大陸運式集裝箱物流園區,綏德網絡貨運服務車輛超過45萬輛,實現營收54.6億元。榆陽機場新開辟3條國際航線,旅客吞吐量突破250萬人次。
(三)集中力量打好三大攻堅戰,全面小康短板加快補齊。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落實“三個過硬”新要求,整合投入扶貧資金32億元,一體推進減貧任務完成、脫貧成效鞏固、反饋問題整改,實現3.2萬人脫貧、134個貧困村出列,佳縣、清澗、子洲3縣摘帽,貧困縣和貧困村全部清零。啟動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鐵腕治污22項攻堅行動,空氣質量優良率創近三年新高,14個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被列為國家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和首批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多措并舉防風險,銀行業不良貸款率降至3.3%,一批政府性債務風險得到妥善化解。深刻汲取“1·12”礦難慘痛教訓,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攻堅行動,全面清理取締“明盤”“炮采”,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持續加強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和重要工業產品安全監管和風險防范,未發生等級以上安全事故。
(四)真刀真槍推進改革,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深化“放管服”改革,“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一枚印章管審批”制度框架基本搭建,12345熱線架起政府和企業、群眾的“連心橋”,全年新增市場主體5.04萬戶、增長26%。啟用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平臺之外無交易”的管理機制基本形成。常態化開展失信聯合懲戒,城市綜合信用指數全國排名第33位,居全省第一,誠信榆林加快回歸。出臺煤炭資源轉化貫徹意見,煤炭轉化引導基金4個直投項目和2個子基金項目落地。330千伏電壓等級納入增量配電改革試點,電力直接交易122億度、增長22%。出臺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和國企改革攻堅方案。產業園區整合優化基本完成,園區行政審批、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40萬農民獲得集體資產股份,“榆陽模式”成為全國20個先進典型之一。
(五)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區域最具影響力城市建設蓄勢突破。古城保護開發扎實推進,推開城墻修復、街區改造、巷道整治等重點工程;科創新城建設拉開帷幕,鋪開總投資26億元的基礎設施工程;“四館兩中心”主體完工,榆溪河生態長廊南段、迎賓路西段等92個市政項目完成投資13億元,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7.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深入開展各類創建活動,違法停車、占道經營、廣告牌匾整治成效顯著。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橫山波羅、佳縣佳蘆、綏德名州等省級文化旅游名鎮完成投資14.4億元。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米脂龍峁、吳堡張家墕等15個村入選全省美麗宜居示范村,建制村生活垃圾治理率提高到85%。具有戰略意義的東線引黃工程奠基開工,綏延高速建成通車,實現縣縣通高速目標。加強城市形象宣傳,講好榆林故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榆林、點贊榆林。
(六)盡心盡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福祉持續增進。堅持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82萬人;開展根治欠薪專項行動,為4000多名勞動者追討工資5700多萬元。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推開校長職級制改革,實現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覆蓋,引進北師大等一批優質教育資源。加快建設健康榆林,市中醫院遷建項目開工,市五院投用,公立醫院去行政化試點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文體事業蓬勃發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持續完善,榆林大劇院建成投運,《毛烏素沙漠的女人們》《余子俊》等精品力作獲中省大獎;省十七運會籌備工作全面啟動。養老服務事業加快發展,新建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6個、農村互助幸福院377個。著力保障殘疾人、“三留守”人員等特殊人群權益,建立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階段性勝利,打掉了一批涉黑組織和涉惡犯罪集團,深挖徹查了一批“保護傘”。深化平安榆林建設,常態化排查化解矛盾風險,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各位代表!2019年我們實施了中心城區十件民生實事,其中,解決停車難、建設便民市場、優化公交線路、研究防治過敏性鼻炎4項工作完成既定任務:新增停車位1.1萬個、非機動車停車位4700個;新建便民市場8個;優化調整5條公交線路和20多個公交站點布局,公交一卡通實現全國互聯互通;開展過敏性鼻炎流行病學調查,在市二院和兒童醫院分別成立變態反應診療中心,過敏性鼻炎納入醫保報銷。解決大班額問題、建設城市公園體系、優化公廁布點、上線上郡生活APP、整治校園周邊環境5項工作基本完成:新建中小學、幼兒園27所,新增學位1.1萬個;建成大墩梁山體公園一期工程和6個社區公園;新建改建公廁53座;上郡生活APP實現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等14項內容線上查詢;138所學校開展彈性放學試點,開工5座人行天橋,建成2座。老舊小區改造因客觀原因重新選定6個試點,大有當巷片區基本完工,其余5個項目完成前期工作。
在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政府自身建設也取得了新成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舉措,市本級“三公經費”下降9.6%。全面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堅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公民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務會,召開市政府市政協聯席會議,159件建議、370件提案全部辦復。此外,審計、人防、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氣象地震、史志檔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回望過去一年的工作,一系列夯基壘臺的重點工作、重大項目強勢突破,創新發展積聚新動能,生態文明擘畫新藍圖,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全面起勢;國家森林城市成為塞上名城新招牌,營商環境步入全省第一方陣,發展環境的革命性轉變正成為新一輪區域競爭新優勢;各級干部披星戴月、奮勇爭先,全市上下人心思齊、人心思進、人心思干的良好局面更加鞏固。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確立“用最短時間、最小代價嚴密防控,在輸入階段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總體防控策略。各級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英勇奮戰,全市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廣大公安干警、基層干部、志愿者不懼風雨、堅守一線,人民群眾理性應對、守望相助,經過艱苦努力,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進一步鞏固,守護了榆林父老鄉親的生命健康安全。中辦、國辦調研組就我市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給予了“見事早、行動快、措施硬、效果好”的高度評價。
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務實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向駐榆部隊官兵,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向關心支持榆林改革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向堅守在戰“疫”一線的各級黨員干部、公安干警、醫務人員、志愿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榆林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新動能發展滯后,管理方式粗放,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依然突出;財政收支矛盾凸顯,辦大事的高需求和錢袋子的硬約束并存;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約束加劇,金融領域風險仍不容忽視,防范政府債務風險的籬笆還需扎緊筑牢;民生事業、發展環境、干部作風與群眾期盼還有差距,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和務實高效的政務環境仍需進一步優化,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局面還未根本改觀。對此,我們將不回避、不畏難、不懈怠,切實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