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在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市長 藍紹敏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8年工作回顧
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本屆政府履行職責的第一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及市委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對標找差、創新實干,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圓滿完成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邁出新步伐。
——經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7萬億元左右,可比價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70億元,同口徑增長11.1%,兩項指標增速均快于全省、高于全國。同時,規上工業增加值等指標增幅創近年來新高;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增幅等指標在GDP萬億元城市中實現進位。
——創新名城建設精彩開局。全年凈增高新技術企業1282家,增長近70%,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7%,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4萬人,增長60%;南京高新區在全國排名提升7位;發明專利授權量位居全省第一。南京著力打造集聚創新資源“強磁場”經驗獲國務院通報表揚。
——重點領域改革亮點紛呈。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864”改革處于全國第一方陣;“不見面審批”“預審代辦制”等“南京經驗”在全國推廣;不動產登記效率在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營商環境評級中位居全國第一。以“客戶需求導向、國際慣例標準、落實改革要求”為特點的全國最優營商環境示范城市創建全面啟動,在《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2018》中南京躋身全國前十。
——交通樞紐地位加快提升。南京鐵路樞紐總圖規劃正式獲批,以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全省的“米”字型高鐵網絡進入建設實施階段。祿口機場加快建設全國服務最佳機場,高鐵、機場換乘服務體系建成投運。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度展開,7條軌道交通線路、6條過江通道同步建設,全市地鐵通車里程達到378公里,位居全國第四位。
——年度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公共財政支出75%用于民生保障,35件民生實事兌現到位,社區養老、加裝電梯等工作走在全國全省前列。南京在全國最有安全感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連續10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回顧過去的一年,困難多于預想,結果好于預期。我們重點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積極應對宏觀經濟形勢變化,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加強組織、有效應對,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提質。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城鎮新增就業30萬人,創歷史新高;加強政府債務風險防控,著力打擊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及時處置企業資金鏈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全力推動外貿穩增長,預計實現進出口665億美元,增長8.7%;全面落實擴大外商投資政策舉措,實際利用外資38億美元,增長5%;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5%,其中工業投資增長8.8%,比上年提高7.8個百分點,484個省市重大項目進展順利;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增長10.9%、14.8%。著力提升質量效益。落實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高質量發展導向進一步強化。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0.7%;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創兩年來新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2.5%。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46億元。新增上市企業7家,其中新增境內上市公司數量位居全國第四;11家民營企業進入全國500強。穩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關停化工企業、整治鑄造企業各42家,“十三五”船舶去產能任務全面完成。梅鋼產能布局調整取得重要進展。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租購并舉制度加快建立。
二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121”戰略,創新動能加速集聚。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舉全市之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創新名城布局全面展開。制定出臺“1+45”政策體系,全力推進“兩落地一融合”等十大工程。將83個科創載體整合為15個高新園區,并依法賦予165項審批權限,打造創新名城建設主陣地。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成效明顯。集中簽約新型研發機構208個,孵化引進企業951家,新增3名諾貝爾獎得主、55名國內外院士來寧創新創業,斯坦福、劍橋等一批國際一流高校創新團隊落戶南京。新增科創型企業2.4萬家、增長17%。培育集聚高成長性科技企業150家,首批29名高層次人才通過“舉薦制”產生。綜合性科學中心啟動建設。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正式揭牌,未來網絡試驗設施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列入國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指南的作物表型組學研究、生物醫學大數據等項目加速培育。《自然》雜志最新發布全球科研城市50強榜單,南京位列第12位。創新生態加快營造。出臺“股權投資十條”,組建注冊資本50億元的創新投資集團。與深交所合作建設“南京科技金融路演中心”,與上交所共建南京資本市場學院,全市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規模同比增長30%。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中國(南京)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正式運行。
三是著力打造產業特色和提升產業高度,轉型升級邁出堅實步伐。圍繞“4+4+1”主導產業方向,進一步聚焦重點產業、特色產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工業興市,四大先進制造業產值增長16%左右。啟動產業地標打造,研究制定集成電路和新能源汽車兩個產業地標行動計劃。集成電路產業集聚上下游企業200余家、產值增長55%,臺積電項目實現量產;新能源汽車產量接近10萬輛,實現產值300億元,增長150%。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未來網絡研究院、中電熊貓入選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支持計劃。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超過61%。推動現代服務業轉型提升。促進服務業集聚區提檔升級,新增3家省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蘇寧易購、運滿滿等互聯網平臺企業規模壯大,阿里巴巴江蘇總部、小米華東總部相繼落戶。四大現代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2%,軟件業務收入達到4400億元,旅游業總收入增長13.4%,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預計達到10.5%,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預計達到6.3%。推動現代農業高效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保持全省首位,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三。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創園展示中心建成。南京農業嘉年華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
四是統籌推進規劃建設管理,城鄉功能品質顯著提升。深入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聚力提升省會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打造更加宜創宜居宜業城市。城市空間布局持續優化。高標準推進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深入實施“多規合一”,城市設計、城市雙修“雙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江北新區直管區基本實現控制性詳規全覆蓋,中央商務區、研創園等片區加快建設,國際健康城確立“三中心一高地”發展新定位。河西新城、南部新城開發持續推進。綜合交通體系加快構建。南沿江城際鐵路正式開工,長江五橋等重大基礎設施進展順利,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改造工程竣工通車,地鐵寧溧線建成運營,紅山路—和燕路、揚子江大道節點改造有序推進,打通“斷頭路”專項行動加快實施。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建成試運行,南京至長江出海口深水航道全線貫通。城市更新改造有序推進。頤和路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不斷加強。新開工保障房456萬平方米,竣工356萬平方米;改造棚戶區488萬平方米。實施8個重點片區環境綜合整治、16條主次干道及沿街建筑立面出新,完成192個老舊小區、600條背街小巷整治。鄉村振興戰略有力實施。建成美麗鄉村示范村80個、宜居村100個,打造6個市級田園綜合體。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452公里、農路橋梁20座。江寧區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區。精細化管理不斷深化。深入實施精細化建設管理十項行動,城市功能面貌加快提升。實施玄武湖、秦淮河夜景亮化工程,“最南京”夜景名片形象初顯。開展交通堵點治理攻堅,新建成65個公共停車場,新增停車泊位9萬多個。在550個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覆蓋居民40余萬戶。
五是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堅持問題導向,狠抓重點關鍵,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長江大保護扎實推進。出臺《長江岸線保護辦法》,在全國率先把長江岸線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調整優化岸線規劃,長江岸線開發利用率下降到50%以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堅決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問題整改,持續開展“263”專項行動,解決了一批突出問題。堅持科學治水、系統治水、精準治水、高效治水,提標改造城北、江心洲等污水處理廠,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22個省考以上斷面全部達標,完成雨污分流片區年度改造任務;5個主要入江支流控制斷面消除劣V類。完成204家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治理,建成143家“智慧工地”,初步監測統計空氣優良率為70.4%。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不斷強化。節能減排成效顯著。萬元GDP能耗完成省定目標,兩年累計削減非電用煤280萬噸左右。出臺實施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績效綜合評價差別化政策指導意見,倒逼企業進一步節能降耗、提質增效,全市建設用地畝均GDP達43.5萬元。盤活2.76萬畝城鎮存量用地。生態建設加速推進。完成綠化造林3.8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31.0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75%。新改建游園綠地22個,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過92%。
六是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動力活力進一步增強。全力推進重點改革,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取得了明顯成效。重點領域改革進展順利。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取消21項、承接35項行政權力事項。不斷深化“3550”改革,積極拓展“不見面審批”服務,獲選全國“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改革試點,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1.6萬戶。全面完成市、區(園區)、街鎮、村居四級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國資國企改革深入推進,市旅游集團被列入國家“雙百行動”改革試點。內貿流通體制改革持續深化,南京入選全國供應鏈“雙試點”城市。財政綜合管理和PPP兩項工作獲國務院“真抓實干”表彰。江寧集成改革試點全面啟動,農村綜合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公立醫院改革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價格、審計、統計工作得到加強。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舉,對外投資42億美元,居全省首位。推進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服務貿易進出口151.2億美元,增長12%。江寧開發區和南京開發區綜合排名分別提升至全國第8、第11位,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正式獲批。口岸整體通關效率提升33%,集裝箱進出口合規成本降低100美元,完成貨物吞吐2.52億噸、集裝箱320萬標箱。全年開行中歐班列142列、6495車。祿口機場年出入境旅客增長16.29%,國際貨郵吞吐量增長14.5%。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成功舉辦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世界名城會、2018市長國際咨詢會議等重大活動;圓滿舉行羽毛球世錦賽、南京馬拉松等10項國際大賽,體育城市指數位列全球第十;成為國內首個國際和平城市。區域協作深入推進。加快推動南京都市圈協同發展、寧鎮揚同城化發展,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環境聯防聯控、市場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寧句城際正式開工,寧宣、寧合、寧馬等高速公路新建擴建工程全面實施。扎實做好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工作,落實援助資金8.5億元。
七是全力突破市場主體關心關注的問題,營商環境加速優化提升。制定出臺優化營商環境100條、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30條,推出了一批首創和領先舉措,全力打造全國最優營商環境示范城市。企業稅費負擔切實減輕。積極實施小微企業、科技型初創企業普惠性稅收免除等政策,全年涉企減稅591.8億元、出口退稅209億元。清理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涉企收費,降低企業用電、用地、制度性交易成本,涉企減費23.6億元。穩定社保繳費方式,落實困難企業緩繳社保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45億元。民企融資難題有效化解。設立民營企業紓困與發展基金、民營企業轉貸互助基金,全力打出支持民營經濟、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融資的“組合拳”。完善金融機構信貸激勵機制,激勵商業銀行加大對民營企業貸款投放力度。做大做強新興產業發展基金,19支子基金正在加快組建。服務企業方式不斷創新。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創新審批服務方式。舉辦新產品新產業新應用“三新”推介對接會,加大政府采購支持民營企業力度。積極開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主題服務月”活動,走訪1.64萬家企業,解決企業訴求7000多件。
八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市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下大力氣解決好市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居民收入實現新增長。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快于經濟增長。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符合市定標準的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脫貧率分別達到96%、96.5%。保障水平得到新提升。低保標準提高到每月860元,殘疾人基本保障和重點救助實現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達2984元,位居全省第一;醫療救助標準不斷提高。民生事業獲得新發展。普通高中增加招生計劃4500人,“彈性離校”“空中課堂”等做法得到教育部肯定,省教育現代化監測得分實現“三連冠”。市中醫院新院、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建成運營,基層醫療機構醫聯體實現全覆蓋。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37.7張,新增社區老年人助餐點250個,獲評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改革試點優秀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面積達210萬平方米。社會治理得到新加強。成立全國首家網格學院,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扎實開展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和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食品藥品、信訪形勢穩定向好,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智慧城市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信用示范城市建設不斷深化,質量工作得到加強,軍民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扎實推進。同時,民族、宗教、檔案、史志、社科、參事工作取得新進展,婦女、兒童、科普、老齡、仲裁、青少年、殘疾人、紅十字、慈善事業取得新業績,外事工作、對臺事務、港澳工作、僑務工作取得新成效。
過去一年,我們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扛起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積極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和“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大調研活動。堅持從嚴從實,突出抓好中央巡視反饋意見整改。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堅持不懈整治“四風”。嚴格執行國務院“約法三章”,市級“三公”經費支出同比下降3%。切實加強行政監督和審計監督,堅決查處和糾正違法違規行為,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發展環境。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311件、人大代表議案6件、政協委員提案735件,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6件,制定修改政府規章6件。
各位代表:歷經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科學引領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全市上下克難攻堅、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向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和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關心支持南京建設的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駐寧部隊、中央和省駐寧機構單位、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為:省會城市功能作用發揮不夠,中心城市首位度有待提升;工業經濟不強,開放型經濟發展有待加快,民營經濟活力尚未充分激發,規模企業較少;科教資源優勢有待進一步釋放,交通樞紐功能有待提升;城鄉區域發展不夠平衡,優質公共資源配置不夠均衡;對特大城市治理規律的把握、城市發展中“城市病”的化解還要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與市民期待還有一定差距,社會治理和安全生產存在薄弱環節,部分領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政府職能需要進一步轉變,一些干部改革創新意識、擔當負責精神還需提升,全面從嚴治黨任務依然艱巨。對此,我們將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問題導向,針對性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