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重慶11月10日訊(記者 魏金金) 涪陵榨菜素有“醬菜小茅臺”的美譽,作為中國醬菜第一股,這個誕生于1898年的地方特產,近年來又是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9日下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重慶涪陵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探究竟。
科學技術加持
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涪陵榨菜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科學技術把控。
涪陵榨菜的原材料是青菜頭,而涪陵青菜頭之所以品質好、產量高,除了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同樣也離不開不起眼的種子。位于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的渝東南農業科學院是全國唯一一家專業從事榨菜及配套技術研究的農業科研機構,該機構從1959年成立之初,就設立了專門的榨菜研究室。這里現保存有國內外芥菜類種質資源1600多份,其中青菜頭種質資源170多份,育成品種覆蓋全國榨菜產區面積70%以上。
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植物工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在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植物工廠,記者們看到了目前涪陵榨菜原料種植的當家品種“涪雜2號”。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雖然從外觀上難以分辨出“涪雜2號”種子與普通青菜頭種子的差異,但事實上“涪雜2號”要比以前主栽品種早熟30天,增產20%以上。
智能化生產車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在中國榨菜城,今年7月份,首個榨菜智能化生產車間在重慶涪陵榨菜集團正式投產,由此,涪陵榨菜的生產實現了從青菜頭淘洗、拌料到成品包裝等整個生產流程的智能化。同時,智能化生產車間還設立了數字化控制中心,依靠在生產線各環節上分布的數據采集系統,控制中心可以輕松通過計算對生產流程進行自動匹配、自動干預修正、預警提示等智能控制。
事實上,涪陵榨菜產業一直有著重視先進生產技術的傳統。早在2000年初,涪陵榨菜就率先從德國引進榨菜全自動生產線,全面推進生產線國產化改造,并聯合國內一流設備制造商,運用智能機器人技術改造生產線,替代傳統的人工裝箱。
產業鏈布局心連心
青菜頭的種植離不開農民。依托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渝東南農業科學院,涪陵榨菜將園區農戶納入科研生態,向農戶免費發放榨菜種子、有償購買勞務和收集科研數據,讓農田成為“試驗田”,農戶成為“助理研究員”。
同時,為保證青菜頭種植面積穩定、產出不流失,涪陵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全面推行“龍頭企業+股份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探索推行“兩份保證金,一條利益鏈”機制。所謂的“兩份保證金”即龍頭企業通過提高收購保護價格,把青菜頭初加工(看筋)工序前移交由合作社實施等方式,提高合作社和農民的實際收益;合作社向龍頭企業交履約保證金,菜農又向合作社交履約保證金。如此,既保障了農民收益的穩定增長,也保證了企業生產的原材料品質。值得一提的是,種植農戶以土地、窖池或資金入合作社,建立“保底分紅+財政投入資金股權化分紅+盈余二次分配”的股權收益分配機制,進一步推動了農戶與合作社緊密聯結。
田間地頭青菜頭綠意盎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截止2019年底,涪陵區共組建榨菜生產股份合作社197家,入股農戶達20774戶,實現戶均增收約2000元。其中,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的榨菜股份合作企業127家、占比64.5%,園區內40%以上農戶、約1.5萬人加入合作社,入社農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跨界融合進軍文旅
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榨菜已發展成為涪陵區乃至重慶全市農村經濟中產銷規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優勢特色產業,“世界榨菜之鄉”實至名歸。
榨菜博物館內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為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涪陵區謀劃制定了《涪陵區榨菜產業提升行動方案(2018-2020年)》,其中明確強調,高質量舉辦榨菜文化節,積極開展榨菜工匠技師祭祖、千壇榨菜沉塘、中國味道峰會、萬商品鑒榨菜宴等文化旅游活動,挖掘發揚涪陵榨菜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2018年,涪陵區成功創建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2019年1月8日,涪陵區舉辦了“首屆中國重慶·涪陵榨菜產業博覽會”,產業園年吸引國內外游客200多萬人次,帶動產業年均增收12億元以上,有力推進了三產融合發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涪陵已建立健全榨菜產業農文旅深度融合制度機制,每年將定期舉辦“中國重慶·涪陵榨菜產業博覽會”、“涪陵榨菜文化嘉年華”等活動,重點打造中國榨菜城、黃草山十二居榨菜風情園等農文旅融合項目,不斷拓展榨菜產業利益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