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閱更多2021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21年2月5日在沈陽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沈陽市人民政府代市長 王新偉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0年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過去一年,是沈陽歷史上極不尋常的一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經濟運行逐季回升向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全年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0.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0.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8%,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1%,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2%。
(一)疫情防控持續取得新成果。面對去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決落實“四防”“五早”“六快”,圍繞“八條主線”抓實工作,有效阻斷疫情傳播,全力救治沈陽及周邊轉運患者,實現了患者零病亡和醫務人員零感染。迅速建立省醫療救治沈陽中心,動員企業滿負荷生產防疫物資支援一線,1000余名醫護和疾控人員先后馳援武漢、大連等地區,為全省全國抗疫貢獻了“沈陽力量”。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我們堅決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要求,較好完成首都機場國際航班分流轉運任務,加快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實施進口冷鏈食品全鏈條閉環管理,出臺助企紓困系列政策,強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迅速恢復了全市生產生活秩序。去年12月23日突發境外輸入疫情后,我們果斷實施全員核酸檢測、劃定重點管控區域、聯防聯控離沈通道等新舉措,優化流調溯源、社區防控、農村防控等工作機制,有效遏制了疫情擴散和風險外溢。在這場大戰大考面前,廣大醫護和疾控人員沖鋒在前,公安干警、基層干部、社區工作者連續作戰,“盛京義勇”等志愿者不懼風險,廣大人民群眾顧全大局,企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兄弟城市、國際友城與我們守望相助。全市上下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偉大的抗疫精神!
(二)營商環境實現新改善。堅持以評促改,深化放管服改革,我市成為中國營商環境15個標桿城市之一。持續優化政務服務。取消下放調整行政職權1045項,審批要件削減60.2%。推行建筑師負責制、告知承諾制等改革舉措,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大幅壓縮。創新“一枚印章管審批”和“免申直報”等服務模式,企業和群眾辦事更加便利。全面推行“一網通辦”。3.5萬個政務服務事項上線運行,依申請類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100%,全程網辦率超過60%。150項便民服務實現“掌上辦”。115個社區服務事項實現“全市通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新增減稅70.4億元。減免社保、水電氣等費用超過130億元。投放應急轉貸資金23.2億元,辦理無還本續貸168.2億元,擴大專利質押、動產抵押等融資規模,企業融資難得到緩解。“萬人進萬企”解決企業各類訴求4195件。堅決兌現政府承諾。兩年累計清償政府拖欠企業工程款215.4億元,政府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無分歧賬款全部清零。解決招商承諾不兌現問題180個。“企業評、群眾議”滿意度達到95.6%。
(三)動能轉換取得新進展。注重擴大增量、激活存量,新的動能不斷增強。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全年開復工億元以上項目1612個,創歷史新高。賽輪輪胎等351個項目竣工投產,正威國際稀谷等286個新興產業項目開工建設,華晨寶馬三大建設項目主體封頂,桃仙機場二跑道等重大項目取得新進展。推動制造業改造升級。44個首臺套項目獲得國家支持。109個重大技改項目開工建設。103種重大新產品實現規模化生產。70個精益管理咨詢項目順利實施。110兆瓦級重型燃機總裝下線,130萬噸裂解氣壓縮機組試車成功。新松機器人未來城、東軟健康醫療產業園等園區加快建設。中德園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我市成為國家首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培育數字經濟形態。開通5G基站7321個,開發應用場景128個。成功舉辦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遼寧分院、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遼寧分中心同步掛牌,禾豐牧業、遼寧聯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上線運行。新松VR產業研究院開工建設,光大特斯聯AICITY項目落戶沈陽。促進服務業加快復蘇。發放消費券9791萬元,帶動各類市場主體投入10.3億元,拉動社會消費超百億元。完成中街國家級步行街改造,38條夜經濟街區高峰期日客流量達到146萬人次。開展直播帶貨節等活動近萬場,電商直播交易額實現85.6億元。成大生物通過科創板上市審議。制博會、韓國周等重大活動成功舉辦。積極推進文化賦能。實施中心里遺址等9處考古發掘,完成沈陽故宮大政殿等13處文物修繕。盛京皇城綜合保護利用工程有序推進。棋盤山國家4A級景區通過復核驗收。紅梅文創園、1905文創園、城市書房、彩虹跑道成為文化新地標。向日葵教育等13家單位獲批省級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我市成為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
(四)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堅持市場化導向,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發展活力不斷釋放。推動重點改革多點突破。國資國企改革加快推進,機床集團完成資本注入,沈鼓集團、中沈國際等企業形成混改預案,水務集團實現瘦身健體。市屬國企實現外部董事全覆蓋,經理層市場化選聘全面推開。40.9萬國企退休人員實現社會化管理,歷史遺留問題基本清零。開發區“管委會+平臺公司”運營模式、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加速推開,“畝均效益”納入指標考核。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如期完成。于洪區、沈北新區成為國家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蘇家屯區成為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地區。出臺戶籍新政,全年落戶外埠人口超過10萬人。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自貿區“證照分離” 等528項改革舉措落地實施。中德園新引進采埃孚電驅動等項目70個。中韓科技園開啟“兩國雙城雙園”合作模式。中日產業園簽約東芝、松下、羅森等日資企業。藥品進口指定口岸通關運行。創新“云招商”模式,全市新落地億元以上項目910個,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引進內資增長12.7%。開通沈陽至舊金山、倫敦兩條貨運包機航線。中歐班列發運量增長79.1%。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11倍。防疫物資出口7.1億元,華晨寶馬iX3、上通北盛創酷實現規模出口。全市新簽對外承包合同額增長163.6%。京沈對口合作項目達到320個,完成投資280億元。沈陽經濟區形成產業配套、旅游促銷、環境整治等協同機制。
(五)創新驅動發展實現新突破。發揮自創區引領作用,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創新創業更加活躍。推動基礎領域研究。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一期封頂。新增鐵路信號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59個。電渣重熔關鍵技術等14個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支持應用領域研究。國家重大專項有序實施。組織集成電路鍍膜設備等107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研究院深潛探測器填補多項國內空白,小牛翻譯云平臺、工業機器人伺服電機等新產品和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強化創新主體培育。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4559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60家、雛鷹企業達到776家、瞪羚獨角獸企業達到88家。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掛牌成立,全市新增新型研發機構11家。駐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1037項,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03.9億元。活躍創新創業氛圍。組建創新創業孵化聯盟,形成鑫源“雙創+骨干企業”、光明小鎮“雙創+產業鏈”等新模式。全市雙創載體數量達到212家,創業孵化面積達到560萬平方米,集聚創業人員16.6萬人。我市入選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
(六)“三農”工作取得新成效。突出產業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落實“四個不摘”政策,扶貧專項資金投入增長63.1%,加快新希望、牧原等產業扶貧項目建設,扶持6000余個貧困戶發展“四小經濟”,確保“兩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全市脫貧人口人均年收入達到12803元。持續夯實縣域經濟基礎。縣域開發區開復工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88個、增長111%,億邦藥業、科勒衛浴等項目增資擴產。植保無人機產業化基地等47個飛地項目建成投產。出臺促進中心鎮建設發展實施意見,著力培育縣域經濟新支點,胡臺、茨榆坨等首批6個中心鎮開工重點項目87個。新民大民屯、遼中楊士崗獲評國家農業產業強鎮。持續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疊加省市政策支持設施農業發展,全年建設面積突破2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78.7萬畝。完成保護性耕作135.6萬畝。糧食總產量突破80億斤。生豬存欄恢復到256.4萬頭。伊利東北酸奶生產基地等21個農產品加工項目竣工投產。新增電商村110個。蘇家屯來勝堡村獲評國家“一村一品”示范村。法庫半拉山子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年建成“四好農村路”660公里,改造農村電網1275公里,廣播電視基本實現“戶戶通”。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覆蓋率達到95.1%,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85%。135個美麗示范村通過省級驗收。
(七)城市發展邁上新臺階。注重完善城市功能,保障城市運行,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加快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地鐵10號線投入運營,1號線東延線和6號線開工建設。渾南大道快速路全線貫通,勝利大街快速路主線貫通,實現二環核心段南移。四環棋盤山隧道、沈康高速延長線等工程有序推進。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13項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220千伏、66千伏全域容載比分別提高至1.98和2.26。三年170項排水防澇工程全面完成,主城區嚴重內澇問題明顯改觀。西部凈水廠二期投入使用,康平、法庫等4座凈水廠穩定供水。新增氣源場站5個,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中段建成投運。加快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扎實推進“城市大腦”建設,渣土車管控、工地揚塵管控等應用場景啟動運行,提升了城管數字化感知能力。開展消防通道、城鄉結合部等專項整治。全市社區、公共機構、中小學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房地產市場總體穩定,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獲得3年24億元中央財政支持。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施VOCs治理項目60個,整治“散亂污”工業企業1521家,完成散煤替代2.3萬戶,新增清潔能源取暖面積506萬平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創歷史新高。深入落實河湖長制,整治河湖“四亂”468處,新擴建8座污水處理廠,17個省考以上斷面實現全面達標。新增遼河生態封育42.9萬畝,綜合治理黑土區侵蝕溝38條。全面取締“窖腌酸菜”。新增造林32.5萬畝,城區綠化8.58平方公里,城市綠地覆蓋率提高到39%以上。
(八)民生保障水平實現新提升。抓實基本民生、底線民生、熱點民生,人民群眾生活持續改善。全面完成12件民生實事。在公共服務方面,重點新增城鄉普惠幼兒園158所,新建改造城鄉中小學廁所1439個,新建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05個。在社會保障方面,重點實施“暖房子”工程205萬平方米,改造棚戶區2509套、農村危房650戶,解決了7.69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在城市運行方面,重點新建改造小區供水內網309.8公里、燃氣管網258.6公里、供熱管網161.8公里,改造265個電力棄管小區用電設施,開展了104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在交通出行方面,重點解決了15.9萬個停車泊位,在主次干路涉及學校路段新增5869個臨時停車泊位。在人居環境方面,重點新建公園10座,完善了渾北環城水系慢道系統。全力抓好保就業。加大穩崗力度,為4.4萬家企業返還保險金8.4億元,為37.4萬失業人員發放補助金10億元。落實創業扶持政策,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6億元,實現創業帶動就業1.7萬人。積極幫扶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4.34萬人。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1.57萬人。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治理288個小區配套幼兒園。創建103所新優質均衡(示范)學校。新增2所省級示范高中。職教集團增加到18個,寶馬實訓中心、中德園跨企業實訓中心投入使用。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行動初見成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藥品帶量采購試點圓滿完成,藥價平均降幅53%。“兩病”門診用藥報銷比例超過50%。醫保支付改革DRG試點形成可復制推廣經驗。“大病不出縣”行動扎實推進,10個鄉鎮衛生院完成標準化改造,鄉村醫生保障待遇得到落實。完善城鄉養老服務。在100個社區實施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推進首批600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擴大到109個村。全市新增養老床位3500余張。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加強和改進社會治理。“村(居)民評理說事點”解決矛盾糾紛2.6萬余件。取消城鄉社區掛牌210個。信訪減存控增累計化解積案1.3萬件。三年累計打掉涉黑組織35個、涉惡集團42個、惡勢力犯罪團伙70個。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取得積極進展。
同時,雙擁共建、國防動員、人防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持續加強。國家安全、保密、審計、仲裁、民族宗教、貿促、僑務、郵政、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氣象、防震減災、公積金、檔案、修志、文史、殘疾人、紅十字會、慈善事業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良好成績。
一年來,我們堅決落實中央巡視、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國家統計督察、國務院大督查等各項整改工作,扎實推進違建別墅、亂占耕地等問題整治,全面完成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成功舉辦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活動。我們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966件人大代表建議和654件政協提案全部辦復。我們堅持依法行政,提請市人大審議地方性法規4件,發布政府規章3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大幅提升,行政復議案件化解率達到38%,“七五”普法和民法典宣傳活動深入開展。我們嚴格落實“過緊日子”要求,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7.9%。我們注重加強風險防控,依法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及流動性風險,超額完成政府化債任務。我們持續反“四風”、轉作風,堅持問題導向,倡導現場主義,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商事制度改革、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公立醫院改革三項工作獲國務院通報表彰。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五年來,我們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主動做實經濟數據,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8%,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分別增長5.5%和7.5%,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經濟增速。
經濟結構加快調整。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持續提升。一批“大國重器”在沈問世,沈陽制造為嫦娥、天宮、奮斗者等國家工程作出貢獻。金融、物流、文旅、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消費基礎作用更加突出。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糧食產量實現“十七連豐”。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發展活力持續增強。全面創新改革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經驗。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9.7%,各類市場主體突破90萬戶。世界500強企業在沈投資項目大幅增長,寶馬新工廠成為國家七個標志性外資項目之一。
開放格局不斷拓展。自貿區、中德園成為沈陽對外經貿、技術、產業合作重要平臺。中歐班列發運數量進入全國前列。沈陽至洛杉磯、法蘭克福等國際航線實現開復航。世界冬季城市市長會議等重大活動成功舉辦。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友城數量達到22個。京沈對口合作、蘇遼合作、沈陽經濟區一體化不斷深化。
城市品質穩步提升。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快速路網基本形成,地鐵進入線網時代,沈陽成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大氣優良天數增加80天。有水皆污的局面徹底改觀。生活垃圾結束填埋歷史。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雙擁模范城市“九連冠”,榮獲國家衛生城市等稱號。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52.3萬人。城鄉低保、特困救助標準大幅提升,失獨家庭、困境兒童等群體得到更多關愛。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80.85歲。
各位代表!經過五年的不懈努力,沈陽經濟已走出了最困難時期,各類積極因素在積累,穩中向好的態勢在鞏固。成績來之不易,奮斗充滿艱辛,收獲彌足珍貴。“十三五”取得的成就,根本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是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市委科學謀劃、統攬全局,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全市人民齊心協力、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以及離退休老同志,向駐沈部隊官兵、消防救援隊伍和中省直各單位,向關心支持沈陽振興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特別要向為抗疫做出突出貢獻的廣大醫護和疾控人員,向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基層干部群眾,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工作過程中,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重大項目和有效投資不足,工業拉動經濟增長乏力;新舊動能轉換任重道遠,創新支撐引領作用不強,數字經濟發展不快,縣域經濟發展困難較多,民營經濟發展不活躍;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市場化程度不高,開放合作廣度深度有待拓展;城市功能品質、生態品質、服務品質亟待提升;金融、安全生產等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優質的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供給不充分;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夠,專業能力素質與高質量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工作抓而不實、抓而不細的現象仍然存在。特別是疫情沖擊帶來的不確定性,將持續影響城市運行、群眾生活和企業生產經營。對此,我們將采取堅決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2021年重點工作
“十四五”時期,是沈陽把握發展主動權、創造發展新拐點極為關鍵的五年。市政府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部署,落實市委十三屆十三次全會要求,編制了《沈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請本次大會審議。
《綱要》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奮斗目標是:經過五年的努力,圍繞推動沈陽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總目標,建設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在打造數字遼寧智造強省、“一網通辦”“一網統管”、解決“老字號”問題上為全省作出示范,在綠色發展和解決“新字號”問題上為全省作出表率,建設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制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實現綜合實力、發展動力、社會文明、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治理效能全面提升,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綱要》明確提出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一是圍繞經濟發展,提出10項指標,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6%左右。二是圍繞創新驅動,提出9項指標,其中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三是圍繞民生福祉,提出7項指標,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四是圍繞綠色生態,提出8項指標,其中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國家要求。五是圍繞安全保障,提出2025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77.8億斤以上,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200萬噸標準煤。以上共計36項指標,其中預期性指標26項、約束性指標10項,兼顧了當前與長遠,考慮了現實與可能,體現了中央、省委省政府要求和沈陽特色。為實現上述指標,《綱要》規劃安排了16項重點任務。
完成“十四五”規劃任務,實現新發展階段奮斗目標,關鍵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從根本宗旨、問題導向、憂患意識三個維度深刻把握新發展理念;必須發揚斗爭精神,堅決摒棄傳統的思維定勢、工作慣性、路徑依賴;必須一體踐行、立體推進,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經過“十三五”時期的洗禮,沈陽實力增強、動力集聚、能力提升,已經站在新的起點,具備了向更高能級城市邁進的基礎和條件。我們要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突出“三個示范”“兩個表率”,奮勇爭先,奮力實現沈陽振興發展新突破。
各位代表,“十四五”的藍圖已經繪就,邁好今年開局第一步至關重要。今年政府工作總的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保障,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決策部署,履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使命,聚焦補齊“四個短板”、扎實做好“六項重點工作”,繼續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錨定奮斗目標、全力攻堅克難,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下降。
今年,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努力保持經濟向上向好態勢。注重供需兩端發力,挖掘發展潛力,釋放發展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持續擴大有效投資。樹立招商為要、項目為王、落地為大理念,落實全省滾動實施“三個1萬億”項目要求,全年開復工億元以上項目1600個以上,產業項目突破1000個。推動華晨寶馬鐵西新工廠、大東工廠產品升級項目二期和研發中心項目加快建設,中航發燃氣輪機產業化基地等項目開工,桃仙機場二跑道、沈丹鐵路外遷等項目取得突破。聚焦產業類項目,瞄準頭部企業,創新招商模式,強化績效考核,確保項目落地。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引進內資分別增長2%和8%以上。
全面促進消費增長。實施消費升級計劃,培育服務型經濟品牌,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進中街、太原街、北市場、奧體等重點商圈建設,發展夜購物、夜旅游、夜娛樂等業態。大力培育新型消費,著力引進培育電商供應鏈企業,加快直播基地和MCN機構建設,培育一批選品平臺、選品中心,推動流量型經濟快速增長。加快發展服務消費,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滿足健康、養老、育幼、文旅、體育等消費需求。促進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支持電商、快遞進村,進一步挖掘縣鄉消費潛力。
著力穩定外經外貿。壯大外貿市場主體,支持中小外貿企業發展,積極引進培育外向型龍頭企業,新增外貿實績企業80家。進一步拓展貿易渠道,支持企業利用進博會、廣交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等國內外展會開拓市場,推動企業“出口+內銷”雙向發展。擴大服務外包規模,大力發展工程技術、醫藥研發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鼓勵企業“走出去”,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承攬“交鑰匙”工程。
(二)突出抓好營商環境,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積極推進高水平制度創新,把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起來,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要求,以“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為指向,全力優化發展生態。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鏈條、全流程下放審批權,并確保接得住、管得好、服務到位。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互聯網+”監管。深化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壓縮總體審批時限。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功能,推動數字證書互通互認,加大招投標領域違規查處力度。推動“一網通辦”再提標,推行“全程電子化”審批,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全程網辦、便民服務事項全市通辦、便企利民高頻事項跨層級跨區域通辦三個100%。開展“只提報一次”改革,公積金提取、工傷認定等370個事項實現“一件事一次辦”。進一步加強窗口單位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完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功能,制定天然氣配氣價格,確定供暖用熱力出廠價格,擴大直購電交易,進一步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依法依規懲戒失信行為,平等保護各類企業合法權益,塑造公正公平安全可預期的發展環境。深化“萬人進萬企”活動,積極開展“一聯三幫”,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落實M0供地試點政策,拓展1.5級土地開發試點范圍,繼續開展存量土地攻堅行動。開展人力資源管理創新,深化分類評價、職稱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豐富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功能,就業信息一體化服務平臺上線運行。完善技能型人才培訓體系,打造“盛京工匠”品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政府基金體系和融資擔保體系,完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政策,加強上市企業后備庫建設,支持成大生物、何氏眼科等企業上市。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探索交易機制,促進數據資源向資產轉變。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打造沈陽區域性綜合改革試驗升級版。加快沈鼓集團、中沈國際、水務集團、惠天熱電等企業混改步伐。提升企業治理水平,推進重點企業董事會設立戰略與投資、審計等專門委員會,開展市屬企業經理層整體市場化選聘試點。深化授權經營體制改革,落實權責清單和授權放權清單,發揮投資、運營兩類公司作用,提升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完善國資監管體系,拓寬國資監管平臺監管范圍,加強債務風險防控,市屬企業資產負債率控制在63%以下。
深化開發區改革。加快推動開發區管理體制向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方向轉變。持續向開發區放權,市區兩級經濟管理行政職權做到應放盡放。優化整合開發區機構設置,推開全員聘任制等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改革優化開發區運營機制,支持平臺公司通過發債、開放股權等方式融資,鼓勵平臺公司與社會資本合作運營。加快開發區“騰籠換鳥”,不斷提升“畝均效益”。
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細化落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政策措施,著力破除招投標、投融資等隱性壁壘,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公平競爭。完善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培育10個市級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建設2個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企業和企業家,建立企業家榮譽制度,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
(三)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不斷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高質量推進沈大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步伐。
抓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積極參與遼寧實驗室建設,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全力推動渾南科學城規劃建設。加快推進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5個“國字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積極爭取深部工程災害物理模擬等國家大科學裝置在沈陽落地,增強高端裝備輕合金鑄造技術、玉米生物育種等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原始創新能力。支持東北大學人工智能、遼寧大學量子信息技術等創新平臺建設。推動160個省市級科技創新平臺與國家級平臺捆綁聯結。
推進產業技術創新。加快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組織產學研融協同創新,強化產業共性技術供給。支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和首批次新材料應用。實行“揭榜掛帥”,開展百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支持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建設和升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加強創新主體培育,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00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0家,雛鷹企業超過1000家,瞪羚獨角獸企業超過120家,新型研發機構達到40家。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升級版東北科技大市場,充分發揮科技條件平臺作用,促進科技創新項目對接與合作,技術經紀人達到700名。強化院地、校地合作,建設東北大學、中科院沈陽分院等6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培育特種熱處理裝備技術等10個中試平臺,推動軸承鋼等一批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技術合同成交額力爭增長10%。完善與清華大學等名校的合作機制,共建社會實踐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
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開展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制定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升級標準,開展雙創載體績效評價。全市各類創新創業載體數量達到230家。完善人才評價、培訓、激勵及項目支持、服務保障等政策措施。實施“項目+團隊”的“帶土移植”工程,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快速協同保護功能。
(四)建設數字沈陽、智造強市,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補鏈、強鏈、暢鏈、護鏈,不斷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做好產業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圍繞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逐個行業繪制產業鏈圖譜,制定產業鏈提升方案,全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打造國家先進制造中心。聚焦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升級“老字號”。加快裝備制造業6大領域11條產業鏈建設,增強重點企業數字化發展能力。實施100個重大技術改造項目、100種重大新產品規模化生產項目、100個智能升級項目、100個精益管理咨詢項目,形成一批智能工廠、數字車間行業示范和服務型制造示范,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精細化、規模化、高級化,深度開發“原字號”。針對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強化精深加工技術和產品研發,加快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推進米其林高性能子午線輪胎等重點項目建設。優化金屬新材料產業園、化學工業園等專業園區功能。啟動智能建造產業園建設,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聚焦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培育壯大“新字號”。圍繞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航空航天、IC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實施引育壯大新動能行動。加快推進寶馬iX3、新松機器人未來城一期、北方生物醫藥科技園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富創、拓荊、中科儀等IC裝備企業上市,積極發展金屬永磁、高分子碳纖維等新材料,推進中科三耐單晶葉片等項目竣工投產。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要達到27%以上。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新建5G基站6000個以上,開發“5G+工業互聯網”等示范場景。構建工業互聯網生態,擴大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應用規模,籌建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和創新展示中心。大力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深入開展企業“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進虛擬現實、數字孿生、智能控制、邊緣計算等技術應用,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新松VR研究院及應用展示中心,創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充分發揮數字政府建設引領作用,統一全市政務數據標準,加快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提升政務網絡和數據安全防護能力,帶動數字社會建設。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活躍會展業,打造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品牌,組織好制博會、建博會等國際性展會,鼓勵舉辦有影響力的行業性、專業性、學術性展會年會。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發展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加快建設盛京基金小鎮,完善股權投資、天使投資基金體系,加快推動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引進培育網絡貨運物流企業,推動企業智慧工廠建設與智慧物流系統融合發展,提升東北冷鮮港區域輻射能力。積極培育工業軟件、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
深入實施“文化+”策略。圍繞建設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強化文化對產業的賦能作用,大力發展文創產業,培育創意設計、電子競技等新業態,建設奉天記憶等文創園區。推進“文化+旅游”,加快恒大文旅城等重大項目建設,支持棋盤山風景區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省級民宿20家。推進“文化+科技”,抓好文化消費和文化惠民平臺等數字化平臺建設。大力發展冰雪經濟,打造特色冰雪體驗與冰雪觀賞旅游產品,辦好沈陽冰雪節、臥龍湖冬捕節等活動。
(五)加快沈陽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不斷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對標國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強化區域合作,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東北振興增長極。
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編制沈陽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強化產業協同,支持產業園區共建,推進本鋼(沈陽)技術研究院、特變沈變與鞍鋼配套合作等項目建設。強化路網、水網、電網、油氣網、物聯網等互聯互通,實施生態共治,開展渾河等流域聯合治理。推進基礎設施共網、公共服務共享、功能平臺共用,建設交通樞紐、物流樞紐、信息樞紐,打造國家現代綜合樞紐。
推動自貿區制度創新。在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服務創新等領域形成30條以上可復制推廣經驗。發展“保稅+”新業態,建設綜保區保稅加工中心,支持東軟醫療、頂創汽車等企業開展跨境服務貿易。完善金融島服務功能,推動首支QFLP基金落地。積極爭取跨境電商“9710”“9810”試點,加快海外倉建設,跨境電商交易額力爭翻兩番。
優化開放平臺通道。推動中德園在數字轉型、項目建設、管理創新等方面作出示范,發揮中德高端裝備制造創新委員會作用,集聚更多外資項目。積極融入RCEP、“中日韓+”合作機制,加快中日產業園和中韓科技園建設。建設沈陽國際陸港,推進沈陽港多式聯運中心項目。中歐班列力爭開行600列以上,爭創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
加強區域交流合作。拓展京沈對口合作,建好中關村科技園、京沈智能制造產業園等合作平臺,推進光大人工智能物聯網產業基地等合作項目建設。深化蘇遼合作,抓實蘇寧文創小鎮、雨潤食品研發生產基地等項目。加強沈大經貿合作,推動雙城聯動發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央企、行業龍頭在沈設立研發中心、區域總部。
(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完善幫扶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幫扶力量,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確保返貧人口動態清零。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加強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扶貧產業成效。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工作,促進有就業意愿的脫貧人員全部就業。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全面落實抓“米袋子”責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開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136萬畝,新建高標準農田47.7萬畝,糧食產量穩定在75億斤以上。抓好“菜籃子”工程,新建改造設施農業1萬畝以上,穩定蔬菜產量,推進新希望、揚翔等畜牧業項目建成投產。擴大沈陽大米、小梁山西瓜等品牌影響力。支持東亞種業等企業開展現代種業能力建設,鼓勵高校院所、企業建設種質資源庫。支持輝山農高區創建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區。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強化縣域產業支撐,實施縣域經濟倍增計劃,推動縣域開發區盤活低效閑置資源,加快玖龍紙業65萬噸包裝紙、財湖機場改擴建等億元以上項目建設。強化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推進縣城有機更新。推進中心鎮重點項目100個,創建農業產業強鎮20個,加快培育一批旅游、生態等特色鎮。推進昊明禽業等重點農產品深加工項目10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800億元。電商村發展到150個,創建“一村一品”專業村50個。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深化于洪、沈北國家宅基地改革試點。扎實開展“三變”改革,利用互換并地、盤活閑置資產等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力度,開展示范性家庭農場創建活動。提升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功能,深化農信社改革,完善農業風險補償機制,拓展農村資源抵押品范圍,推動農村“三資”平臺建設。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加大對縣域地區轉移支付力度。深入實施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全力抓好農村改廁問題整改,因地制宜推進無害化改廁完善提升。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加強供水保障,改善照明、物流、通信等農村基礎設施,實施農村電網升級600公里,農村危房改造動態清零。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擴大鄉村電子政務服務覆蓋面。建設省級美麗示范村270個。開展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創建,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七)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快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努力建設宜居城市、人文城市、綠色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不斷提升城市人居環境質量。
優化城市發展空間。推進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優化城市空間格局、經濟格局、城鄉格局、生態格局,更加注重留白、留璞、增綠。完善控詳規劃和村莊規劃,做好渾河兩岸、地下空間、海綿城市等專項規劃。加強城市設計、建筑設計和城市風貌管理。加快新片區、新園區、新街區開發和配套設施建設。推進11個專業市場搬遷改造和轉型升級。持續推動沈飛機場、東塔機場搬遷工作。
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開展新樂遺址等10個重大歷史文化課題研究,實施新民高臺山遺址等考古發掘和滿鐵奉天公所、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等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籌建沈陽故宮展品陳列館。舉辦沈陽非遺博覽會。推動盛京皇城爭創國家5A級景區,綜合提升中山路等歷史文化街區,啟動八經街等21個歷史片區更新利用,保護利用遼濱塔等歷史文化名村和古村古鎮資源。加大城市宣傳力度,傳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
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軌道交通體系,推動沈白高鐵建設,續建地鐵1號線東延線、2號線南延線、3號線、4號線、6號線。完善快速路系統,啟動元江街等3條快速路建設,加快西北連接線、馬宋公路二期建設,沈康高速延長線實現通車。著力解決交通堵點,實施高官臺、丁香等6處鐵路道口平改立工程,打通云龍湖橋南側接線路、橙山路等7條斷頭路。積極爭取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試點城市項目。
補齊城市運行短板。完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抓實應急預案演練,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快電力設施建設,續建滂江220千伏變電站等39項輸變電工程,建設沈海熱電廠異地搬遷及管網配建工程。完善排水系統,實施滑翔等4個片區雨污分流改造,實施肇工街等區域積水點綜合治理。強化供水供熱等民生保障能力建設,切實解決群眾揪心的難點熱點問題。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圍繞實現“一腦管城、一網治城、一碼通城”,建設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完善“城市大腦”基礎功能,開發20個應用場景,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加強市政設施、停車泊位、共享單車、園林綠化、環境衛生等方面精細化管理,逐步形成行業全過程管理規范,打造“整潔、有序、安全、智能”的城市管理新風貌,切實解決停車難、行車難等突出問題。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高廚余垃圾分出率。高標準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檢。進一步發揮社區基礎作用,提高社區工作保障水平,推進共建、共治、共享。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抓好房地產“一城一策”試點和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八)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動綠色發展。統籌推進青山、綠水、造林、護田、守湖、增草,努力建設美麗沈陽。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完善西北防風阻沙帶建設,修復棋盤山林地6742畝,植樹造林30萬畝,全面推行林長制。積極參與創建遼河國家公園。嚴格落實河湖長制,開展北沙河、白塔堡河等重點流域治理,啟動清潔流域工程,規劃建設沈陽水網。實施沙化土地、黑土區侵蝕溝綜合整治。保護性利用滑石臺自然保護區,守護好隕石山等自然遺產。啟動臥龍湖綜合整治,持續涵養濕地生態。
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推進建成區4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拆除工作,實施20個城中村低矮面源污染重點區域改造,整治227家涉VOCs排放企業,強化工地揚塵、秸稈焚燒治理,促進空氣優良天數、PM2.5濃度同比改善。加快南部三期等3座污水處理廠建設,新建截污配套管線21公里,確保省考以上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6%。提升危廢監管處置能力,啟動大辛、老虎沖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工程。
促進城市低碳循環發展。推動工業企業綠色發展,培育15個綠色節能項目。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推進康平300兆瓦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啟動“碳達峰”行動,推動碳排放交易平臺上線運行。實施污水廠中水利用項目。推進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建設,新建提升城市綠地20塊,補植樹木30萬株,整治城區裸露地面,讓城市“鋪滿綠”。
(九)切實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建設幸福沈陽。堅持人民至上,提升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突出抓好保就業。加大援企穩崗力度,擴大職業技能培訓,做好大學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推動多種形式創業和靈活就業,新增城鎮就業9萬人以上。開展就業困難群體精準幫扶,加強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依法根治農民工欠薪問題。
加大社會保障力度。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持續提高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更加關愛孤兒、困境兒童、留守兒童,保障殘疾人等群體權益。改善救助管理站、兒童福利院、社會福利院設施條件。擴大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推進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發展普惠型、互助性養老服務,提高養老機構床位利用率。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強小區配套幼兒園規劃建設。創建義務教育管理達標校150所,防止“大班額”反彈。組織好首次新高考。深入推進產教融合,訂單培養規模突破1萬人。支持駐沈高等院校“雙一流”“雙高”建設,支持沈陽醫學院創建醫科大學。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著力破解“小胖墩”“小眼鏡”問題。落實教師工資待遇,強化師德師風建設,開展教育領域專項整治,切實解決違規補課、校園安全等問題。
加快建設健康沈陽。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信息化平臺,支持有條件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展核酸檢測。實現遼寧省傳染病救治中心一期總體封頂。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推進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國家試點工作,落實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爭創DRG支付改革國家試點示范。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完善分級診療體系,發展智慧醫療,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舉辦線上線下沈陽馬拉松、市民運動會等全民健身活動,辦好全國青少年滑雪大獎賽、青年乒乓球錦標賽等體育賽事。爭創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創(復)排《輝煌》《關東女》等舞臺劇目,開展沈陽藝術節、渾河岸交響音樂節和建黨100周年系列文藝活動。啟動“百館工程”,建成開放沈陽博物館、國際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場館。提升改造烈士紀念設施,實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沈陽工業博物館改陳布展等項目,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抓好重復信訪治理。依法妥善處置企業流動性風險,嚴厲打擊各類非法金融活動。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從源頭治理各類安全隱患,打造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健全群防群治工作機制,做強“盛京義勇”等志愿者力量。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開展公安、司法行政隊伍教育整頓。推進公安大數據平臺建設,完善立體化防控體系,爭創全國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和全國禁毒示范城市。
今年,我們還要辦好16件民生實事:一是新增城鄉普惠性學前教育學位5000個,創建100所新優質均衡(示范)學校;二是提質升級700間中小學校理化實驗室;三是年度籌集租賃住房4萬套或110萬平方米以上,新增租賃補貼3000戶,實物配租1000套;四是提質改造121個老舊小區;五是組織開展文化惠民系列活動130場以上;六是安裝配置戶外健身設施1920件(個);七是實現南北運河兩側80公里慢道互聯互通,推進沿線綠化景觀提升和附屬設施建設;八是完成棋盤山42公里山地馬拉松道路建設;九是改造供熱舊管網40公里,新建燃氣管網50公里、改造老舊燃氣管網150公里,改造老舊小區供水管網232公里;十是改造居民小區供水二次加壓設施1275處;十一是新建改造農村公路800公里;十二是優化調整公交線路20條,解決二環內62處公交車占道停車場問題;十三是完成國省干道交通安全設施建設改造工程,新增護欄174.78公里、電子警察122套等設施;十四是分類整治城鄉結合部20個重點村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十五是實施老舊小區周邊50條背街小巷改造;十六是為重點群體老人安裝智能煙感裝置、智能燃氣裝置、智能水表各18956套(個)。
(十)強化政府自身建設,切實提升政府效能。為政之要,貴在落實。政府要通過有力有效作為,踐行人民政府為人民的神圣職責。
切實加強政治建設。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和政治執行力,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實際成效書寫擔當、詮釋忠誠。
強化法治政府建設。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強化審計監督。持續深化政務公開。嚴格履行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深入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嚴格執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全面清償各類欠款、及時兌現各項承諾,樹立誠信政府良好形象。
強化創新政府建設。突出抓好制度創新,推動政府工作職能轉變、流程再造,推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練就過硬本領,著力提升把黨中央決策部署和戰略要求轉化為具體項目的能力,著力提升利用外部資源和社會資本發展壯大沈陽的強烈意愿和能力水平。完善考評機制,樹立以干成事論英雄、以解決實際問題論能力、以高質量發展項目和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論業績的鮮明導向。
強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入開展“帶頭抓落實、善于抓落實、層層抓落實”專項行動,明確工作目標、完成時限、責任主體,切實縮短工作部署與工作落實之間的距離。大力發揚斗爭精神,敢啃硬骨頭、敢打攻堅戰,讓實干擔當成為政府的鮮明底色。大力倡導事不過夜、案不積卷的工作作風,堅決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抓落實、重實效成為工作主旋律。
強化廉潔政府建設。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切實加強正風肅紀,嚴肅查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及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嚴格控制非急需非剛性支出,用政府的“緊日子”換來百姓的“好日子”。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復雜嚴峻。我們將慎終如始,壓實責任,完善重大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把牢把嚴重要關口,堅持輸入、反彈、擴散同防,人、物、環境同防,城鄉同防,多病同防,提升突發疫情應急處置能力,抓好預警、流調、檢測、隔離、救治等各環節,堅決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確保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各位代表,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砥礪奮進,共同譜寫沈陽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篇章,以優異成績向建黨100周年獻禮!